书城文化走近古都
14334900000003

第3章 西汉长安,奇特的斗城

公元前三世纪,从秦王朝的废墟与楚汉战争的硝烟中升起了一个新的王朝,这就是刘邦所建立的汉帝国,史称前汉或西汉。由于项羽西屠咸阳,火烧宫室,秦都已化为瓦砾废墟,刘邦于是在与秦咸阳大体相对的渭河南岸,也就是今天西安市未央区一带,睋(视)北阜,据龙首”,建造“睎(望)秦岭,挟沣灞,起汉朝的国都。国都之名沿用了秦咸阳附近一个乡聚的名称——“长安”“长—。安”之名,寄托着刘邦欲其子孙长安都于此的期盼。

刘邦,从“沛公”走上帝位

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在沛郡丰邑(今徐州丰县)中阳里的一个小康之家,排行第三。刘邦小时候读过一些书,但并不是一个本份的读书人,他性情豁达,粗犷,待人宽厚,平时很少参加家庭农业生产,父亲曾为此多次责备他。

到青年时代,秦始皇已经统一了全国,他通过考试在泗水(今沛县一带)当上了一个主管治安、诉讼的亭长(秦时规定,十里一亭)。后来,刘邦结了婚,妻子是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吕公的女儿吕雉,字娥如。这个吕雉就是后来历史上著名的吕后。吕后为刘邦生下一儿一女,女儿是后来的鲁元公主,儿子就是惠帝。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攻下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这个消息传到沛县后,刘邦的好友,沛县主吏萧何、狱吏曹参带领百姓杀了县令,让吕雉的妹夫樊哙赶往芒砀山(今河南省永城市),将逃难在外的刘邦接回来,让他带领沛县百姓反抗秦朝。这时大家称刘邦为“沛公”。

刘邦首先带领他们攻占了自己的家乡丰邑(今江苏丰县),此后,刘邦投靠项梁,成为项梁的部下。公元前208年12月,陈胜被叛徒庄贾所杀,为了顺应百姓的正统思想和增加反秦的号召力,项梁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拥立原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定都盱眙(今江苏盱眙县)。公元前207年9月,秦军偷袭定陶(今山东),项梁因轻敌被杀。秦军趁势进攻赵国(今河北邯郸),赵王向楚王熊心求救。于是,楚王拨出全部主力,任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前去救援赵国。后来,项羽杀掉停滞不前的宋义,在钜鹿创造了破釜沉舟、以少胜多的史绩。

此后,楚王又派项羽等人西进攻打秦军,并和诸侯约定,谁先进入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市新城北五垛村),谁就是关中王。

公元前207年9月,刘邦带兵向西挺进,由于这时的秦军主力正在北方攻打赵国,后方空虚,阻止刘邦西进的只是一些地方武装。因此,刘邦的义军不仅进展很快,而且一路上还不断有反秦起义军加入,刘邦出发时只有几千人的队伍,到第二年8月逼近武关(今陕西眉县)时,已成数万大军。经过连番征战,刘邦大军抵达咸阳东部,秦王赢婴投降。按照楚王的约定,刘邦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关中王。

项羽在消灭了秦军主力之后,自恃兵强马壮,认为在灭秦的过程中,是他牵制和消灭了秦军主力,刘邦才得以顺利入关,而且大家公认的楚王熊心也是他们叔侄所立。秦朝的灭亡,他劳苦功高,应该独霸天下。于是,他以最高统帅的身份,尊楚王熊心为义帝,分封了十八个作战有功、包括刘邦在内的将军为王、侯,他自己称西楚霸王,是众王之首,并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在分封王侯时,项羽也意识到刘邦志不在小,非同常人,因此表面上遵循楚王的约定,将刘邦封为汉王,给了他三万士兵,让他统领汉中、巴蜀地区(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都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为了限制刘邦势力的发展,项羽将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封给了原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以遏止刘邦。对项羽背信弃义和不公平的分封,刘邦本想立即发兵攻楚,但萧何等人从楚汉双方的实力出发,认为现在汉军势单力孤,没有力量同项羽抗衡,主张以汉中为基地,养民招贤,安定巴蜀,然后收复三秦。

刘邦采纳了萧何等人的意见,被迫前往南郑。为了防备其他诸侯的袭击和表示不再东进同项羽争天下,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把通往汉中的栈道全部烧毁。

项羽的这次分封,调整了各王原有的领地,把自己的亲信分封在各国好的地方为王,将边远的地方分给其他诸王。项羽的这一措施引起了诸侯的不满,恶化了割据形势,不久,齐国首先发难,诸侯混战再次爆发。当项羽在城阳(今山东菏泽)、邯郸(今河北)同反叛他的齐、赵激战,无法脱身,后方空虚的时候,刘邦的大将军韩信认为时机已到,就向刘邦建议东进攻打项羽。刘邦调兵谴将,他让萧何留守后方做好后勤保障,自己随韩信带兵东进。不到一个月,刘邦就占领了全部关中,人马也大大增强。随后,刘邦带领五十六万人向东伐楚,很快就攻下项羽的都城彭城。项羽得知都城失陷,亲自率领三万精兵回师彭城,这时的刘邦被轻易取得的大捷冲昏了头脑,每天都在城内大摆宴席同诸侯庆祝胜利。项羽向刘邦发动进攻,一天之内就大破刘邦,五十六万乌合之众一败涂地,士卒死伤大半,刘邦只带领几十个人突围逃走。刘邦彭城大败后,逃到荥阳(今河南)凭险固守。

自公元前206年8月到公元前203年10月,刘邦和项羽经过大小一百多次的战斗,双方都打得精疲力尽,但谁也不能消灭谁,于是双方达成协议,以刘邦固守的荥阳鸿沟为界,以东为楚,以西为汉,这就是历史上的“中分天下”,自此也就有了中国象棋里的“汉河楚界”。协议以后,项羽率兵东去,刘邦也想引兵归汉。大将张良和陈平都不赞同刘邦的主张,说:

“我们已据有天下大半,诸侯又都归附,现在楚军兵疲粮尽,应该借这个机会消灭项羽,否则,养虎遗患,后悔无穷”。从善如流的刘邦顿时醒悟,立即调转马头,追击项羽。

公元前203年12月,由韩信率领的三十万大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项羽突围到乌江岸边,自刎而死。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山东定陶正式称帝,定国号为汉。大汉天下初定之时,对于都关中还是都洛阳的问题上,两派主张相持不下,后来张良对刘邦说:其中小,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雒阳虽有此固,不过数百里,也。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邦采取了他的建议,于是决定定都长安。

印证“天意”的“斗城”

在中国古代,自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天”的意识。到汉代时,对“天”的概念已经较为系统了。这个“天”不仅是天文意义上的天,而且还是人间秩序的依据,也是人间规则的效法对象,人要遵循天道的垂示。陆贾在《新语》开篇中就说:“天生万物,以地养之,而道术生焉”“圣人成之。功德参合,(天)张日月,列星辰,序四时,调阴阳,布气治性,次置五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阳生雷电,阴成霜雪,养育群生,一茂一亡,润之以风雨,曝之以日光,温之以节气,降之以殒霜,位之以众星,制之以斗衡,苞之以六合,罗之以纪纲,改之以灾变,告之以祯祥,动之以生杀,悟之以文章”,这都是天向人间垂示的一些准则。而人间应当蹈循天则来制定社会秩序,“先圣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于是百官立,王道乃生”人应当顺应天时而行事作为,顺阴阳;“因天时而行罚,而运动”。帝都的选址要遵循天道指引,其建筑在空间上也力求对应于“天”,要“象天设都”。班固在·中说:在国之阳,下《白虎通义辟雍》“布政之宫,上圆法天,方法地。”秦朝的咸阳城就是法天象地而建造的,汉代宫殿的设计也承袭了前人师天法地的理念,认为宫殿的布局要映射宇宙,宫殿也就是宇宙的缩影,宇宙是宫殿的放扩。

《三辅黄图》记载:(长安)城南为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北为北斗形,为斗城是也。”认为汉都长安是有意模仿天象,首先提出了“斗城说”的观点。

如果“我们将北斗七星、勾陈、北极、紫微右垣星座连接起来,与汉长城形状惊人相似。几个特殊的关键部位,正是星座的位置。南端突出处为天玑所在,建章宫独立于西南,正是开阳、摇光的连接部分,西北曲折城墙与太子、勾天枢与勾陈——陈连线吻合,天璇、(北极星)—三点一线,已被天文学家证实,在天文观察中,沿着天璇、天枢的方向即可找到北极星,与东墙的平直完整相一致。更令人惊奇的是,连接安门、清华门、雍门、直城门的八条大道,也基本相同,甚至主要宫殿、市场的大小比例也基本符合”。刘邦先主长乐宫,后主未央宫,两个主要宫殿都位于北斗七星上,就在于“齐上政”,象征“天体感通,体制完备”。同时,又象征“斗为帝车,运行中央”。

在古代中国人的心中,北斗星有崇高的地位,《论语·为政》篇中就有: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记载。古人认为永恒不动的北斗星,标志着一个轴心,其他星辰在它周围,环列运行。由于北斗星是“天”的中心,所以被视为“天汉代长安平面布局示意图意”的代言者,指示四季流转,安排人间春秋。《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说法:

“斗

为天喉舌,斗斟酌元气,运平四时”,《资治通鉴》中也说:斗为“天文志曰:

帝车,运乎中央,临制四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北斗标志天的中心,而将长安城建为“斗城”,象征着长安为人间的中心。

将长安城比拟北斗的尊崇地位,显示了西汉王朝认为自己即是天意的发布者、天道的饯行者。

汉人是以北斗的斗柄来确定时辰和季节的,汉高祖刘邦十月入主咸阳,此时天又呈现金、木、水、火、土“五星连珠”的吉象,因此开国之后仍因袭秦制,用颛顼历,以10月为一年之首月。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西北,遂因附会而将汉长安城西北垣建成北斗形;南垣则相应建成“南斗”,形成二斗星拱卫北极之象。

班固在《西都赋》“其宫室也,经

中描绘西汉帝都的宫殿是:体像乎天地,

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也就是说不仅长安城的整体设计取像于天,其宫室的布局也模仿天象,东西南北各方位都符合阴阳对应的原则,位居于八方的正中,宫室仿造太乙所居的紫薇宫的模式。西汉帝都宫殿的一屋、一水都追求映射天象、包揽宇宙的气魄。

张衡《西京赋》“清渊洋洋,夹

这样描绘清渊池:神山峨峨。列瀛洲与方丈,蓬莱而骈罗。”一池清渊,竟将天上的瀛洲、方丈、蓬莱三座仙岛罗列其中。《西京赋》又如此描绘昆明池:黑水玄阯。树以柳杞。豫“迺有昆明灵沼,周以金堤,章珍馆,揭焉中峙。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与濛汜。”《文选》《汉宫阙疏》“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

李善注引曰:昆明

池仿佛是浩淼无涯的银河,将牵牛与织女分隔千年。班固《西都赋》亦有言:“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昆明池又仿佛浩大到是从扶桑(传说中日出其下)到濛汜(传说中日入之所)的距离,日月出入其中。一个池中骈列了三座仙岛,一个池中囊括了日月星辰,汉王朝以天意的发布者自居的用意已经显而易见。

当然,对于汉王朝为印证天意而故造斗城的观点,在学术界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因为汉长安是先修宫殿,后筑的城墙,由于城墙随着宫殿建筑的位置和龙首原的自然地形而变化,所以城墙就成了不规则的形状。东墙较直,南、北、西三面城墙弯曲,北城沿渭河弯曲的情形像北斗星,南城墙的走向则像南斗星,因此人们称它为“斗城”。

事实上,汉长安城的兴建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长安县,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建长乐宫,七年建未央宫,同年自栎阳迁都长安。

第二个阶段是惠帝元年至五年(前194~前190年)修筑城墙。刘邦创立汉朝后,经济尚未恢复,财力不够,因此没有修筑长安城的城墙,直到他的儿子汉惠帝刘盈继位后,才开始筹划营建。汉惠帝三年(前192年),惠帝征发长安地区十四万多人,用一个月时间修筑了北城墙。同年六月起,又从全国各地征调了两万人修筑城墙,花了五年时间才把东、西、南三面的城墙修完。

第三个阶段是武帝时建桂宫、北宫、明光宫,并于城西外侧建建章宫,于城西南扩充秦以来的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广建离宫别馆。

壮丽以重威的未央宫

皇宫是我国古代都城建筑中级别最高、最豪华的一种类型。它们是历代帝王用大量的财富、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匠师、最精湛的技艺来修造的,可以说它代表了当时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成就。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世纪,就开始出现了宫殿的建筑。到了殷商末年,殷纣王更是大修宫苑:北据邯郸及沙丘,“南距朝歌,皆为离宫别馆”,其规模之大不难想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诸侯们在竞相争霸的同时,对宫室的营建也不遗余力。所谓的“高台楼榭、美宫室”成了当时的风气。据《史记·秦本纪》记载,有人看了秦穆公豪华、壮丽的宫室之后,不禁慨叹地说:则劳神矣!使民为之,秦“使鬼为之,亦苦民矣!”始皇统一六国后,大修宫殿,出现了历史上规模宏大的阿房宫。此后,汉长安的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洛阳的北宫、南宫,殿阁楼台,离宫别馆,组成了规模宏大的帝王宫苑。再往后,自三国、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帝王宫殿踵事增华;隋之仁寿宫,唐之大明宫、兴庆宫,北宋东京大内,辽、金、元之燕都宫殿,无不日益豪华壮丽。

然而,昔日的这些帝王宫殿,或在改朝换代的战火中付之一炬,或在王朝更替中毁坏。其原因是因为帝王宫殿是一个王朝政权的象征,不毁去前朝的宫殿就不足以显示新王朝的威势。所以当元朝统治者自大都败逃之后,大都宫殿虽还完整无损,但明朝并不保存它。朱元璋特地派了工部侍郎萧洵前来北京拆毁大都元代宫殿。当时,这位工部侍郎来到大都之后,看到完整的宫殿时还十分欣赏,但又不能不把它拆毁。于是他为此专门写了一本《故宫遗录》,记录其盛况。

供皇帝生活听政的宫殿群一般都用高大的城墙包围着,称为宫城。坐北朝南是其一贯的方位。宫城以南北为纵向分为外廷和内廷。外廷是皇帝举行大典,接见群臣,处理政事的地方。外廷由若干个大型宫殿组成,其中最大的一座一般称为“前殿”,是皇帝举行即位、大赦、节庆等大典的地方。外廷的东西两侧是官员办公的低矮房屋。内廷是皇帝上朝前和退朝后日常生活的地方。内廷的东侧是皇太子生活、读书的地方,称为东宫;西侧是皇后、皇太后、妃子们的居住区。古人认为,东象征春天,属阳性,故为太子宫;西象征秋天,属阴性,故为后妃宫。但事实上并非每个朝代都这样严格布置。

秦朝二世而亡,项羽的一把大火在咸阳连烧了三个月,当年雄视一切的王朝在大火中消亡,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宫室也被焚毁殆尽。数年之后,江山易手刘氏,汉代的开国君主刘邦住进了尚称完好的秦兴乐宫。之后,刘邦开始建筑自己的宫城——长乐宫与未央宫。

长乐宫位于长安城的东南角,未央宫位于长安城的西南角。后建的未央宫规模壮丽。当时,刘邦从外还京,见丞相萧何正指挥营建未央宫,刘邦抬眼一看,发现工程相当浩大,不禁怒火中烧,质

未央宫遗址

问萧何:“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回答:

“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今后世有以加也”。刘邦听后默然,点头称是。在这里,萧何道出了宫室壮丽对于皇帝的意义。

西汉初年的宫廷苑囿,比较而言尚不算奢侈,因而它无法满足好大喜功的汉武帝的需要。于是他大兴土木,增修了明光宫、建章宫,并修缮、扩充原有的宫室。至汉武帝时代,汉代宫室在精美、舒适方面已经超过了秦代。

汉未央宫是汉朝君臣朝会的地方。总体的布局呈长方形,四面筑有围墙。

东西两墙各长两千多米,南北两墙各长两千多米,全宫面积约五平方公里,约占全城总面积的七分之一,较长乐宫稍小,但建筑本身的壮丽宏伟则有过之。

未央宫,利用龙首山的地势为台殿,高出长安城。前殿东西五十丈,周围台殿四十三座、宫十三座,池一个。武帝修缮后的未央宫,以香木为栋檬,以杏木作梁柱,门扉上有金色的花纹,门面有玉饰,椽端上以璧为柱,窗为青色,殿阶为红色。殿前左为斜坡,以乘车上,右为台阶,供人拾级。黄金制作的壁带,间以珍奇的玉石,清风徐来,发出玲珑的声响。

未央宫有宣室、麒麟、金华、承明、武台、钓弋等殿,又有殿阁三十二,包括寿成、万岁、广明、椒房、清凉、温室、永延、玉堂、寿安、平就、宣德、东明、飞羽、凤凰、通光、曲台、白虎等。又有天禄阁、朱雀堂、画堂、甲观等。

宣室是未央宫正堂,是皇帝日常起居的地方。汉文帝曾在这里召见一代名士贾谊,二人盘坐于席上,谈至深夜。作为一名外臣,能在皇帝的居处被召见,实是难遇的恩宠。

温室殿,在未央宫殿北,皇帝冬天取其温暖居于此殿。温室以椒涂壁,再饰一层文绣,以香柱为柱,设火齐屏风、鸿羽帐,地上铺以毛织地毯。

清凉殿,也在未央宫殿北,为皇帝夏居之殿。清凉殿以画石为床,设紫瑶帐,殿内盛夏时仍清凉无比,如同含霜。

桂宫,也是皇帝日常居住的地方,位于未央宫北,用紫房复道与未央宫相连。桂宫内有武帝所喜好的四件宝物:七宝床、杂宝案、厕宝屏风、列宝帐。所以桂宫又叫四宝宫。

后宫,在武帝时有八殿,后又增修了十几个殿,有的殿名颇为雅致,如兰林、飞翔、茞若、椒风、蕙草等。除后宫区以外,还有其他藏娇纳艳的地方,如月影台、云光殿、九华殿、鸣鸾殿、开襟阁、临池观。

见证衰落的明堂辟雍

“明堂、辟雍”虽是一座建筑,但它却包含着两种建筑名称的含义,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明堂的形制一般是用茅草覆盖屋顶,顶为圆形,房子为方形,即“上圆象天,下方法地”。

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考工记》记载,夏有世室,商有重屋,周有明堂,它们的基本形式都是在土台上建屋,平面呈井字形构图,相邻为九,间隔为五。但至今尚未发现这时期的明堂遗址。明堂在周朝是作为天子接见诸侯王公的场所,有实用功能,同时也有体现周礼的象征作用。周礼是儒学推崇的最高典章,兴建明堂则是朝廷的重大盛举。秦和西汉初年不重视儒学,没有兴建明堂。汉武帝独尊儒术,于元封二年(前110年)在泰山建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史记》它的形式是:第一座明堂,据记载,“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估计这是一个对称的台榭式建筑。西汉末年王莽标榜恢复周礼,于元始四年(4年)在长安(今西安市)南郊由大经学家刘歆设计了明堂辟雍。这座建筑的遗址已于1957年发掘出来,很明显地带有《考工记》明堂构图形式的遗意,是一座台榭式的建筑。但直到西汉末年,经学家对明堂只有简单的形式描述,如上圆下方,分为九室十二堂,一室四门八窗等,而没有关于象征含义的解释。

西汉末年,王莽为了配合他在政治上的托古改制,拆毁建章宫和上林苑中的大批宫殿,在长安南郊大兴土木,修建了明堂、辟雍、宗庙、大学等礼制建筑。这些建筑都受到了阴阳五行、人天通感思想的影响。

西汉元始四年(4年)建造的明堂辟雍,位于长安南门外大道东侧,符合周礼明堂位于“国之阳”的规定。它是一座重要的早期坛庙,外围方院,四面正中有两层的门楼,院外环绕圆形水沟,院内四角建曲尺形配房,中央夯土圆形低台上有折角十字形平面夯土高台遗址。

王莽将明堂与辟雍合二为一,辟雍是环绕明堂的水沟,“如璧之圆,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而明堂则是“正四时,出教化,天子布政之宫也”。明堂辟雍是集中体现汉代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人天感应等思想的建筑,其功能是“通神灵,感天地”,并以祖先配祀,即按四个方位的殿堂,再加上中心后土,宗祀太皞等五时帝,从而体现天子与天相通的意思。

据复原后得知,中央建筑下层四面走廊内各有一厅,每厅各有左右夹室,共为“十二堂”,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中层每面也各有一堂;上层台顶中央和四角各有一亭,为金、木、水、火、土五室,祭祀五位天帝。五室间的四面露台用来观察天象。全体各部尺寸又有许多繁琐的数字象征意义。整群建筑十字对称,气度恢弘,很符合它的包纳天地的身份。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掌握朝政,平帝去世后,他立傀儡皇帝,代摄朝政,不久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新”。王莽野心勃勃,却又是个书呆子,推行了许多脱离实际的政策,朝令夕改,引发了社会的大动荡,国家大乱。更始元年,王莽身死国亡,更始和赤眉两个军事集团相继攻进长安,城市宫殿遭到严重破坏。更始帝刘玄和赤眉军所立的刘盆子曾先后建都于此,建武二年(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长安作为首都,历经二百多年后,暂告一个明堂辟雍段落。此后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又陆续以长安为都,其间前赵刘曜、前秦苻坚、后秦姚兴及北魏的京兆官员,对长安的宫殿、苑囿、水利续有修建,在相当程度上维持了长安城的都城面貌。

秦砖汉瓦

“秦砖汉瓦”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上一种独特的建筑材料,俗称筒瓦头,是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瓦当的作用是遮挡木质椽头免遭风雨的侵袭,这样可以延长建筑物的寿命。瓦当一般为圆形或半圆形,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瓦当是从周原遗址出土的三种半瓦当。到了秦汉时期,瓦当的使用达到了鼎盛。瓦当以画面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图像、图案和文字瓦当三大类。文字瓦当在西汉时大量出现,多数为宫殿、官署、陵园等建筑物的名称,比如“长岭西当”;有表示吉祥用语的,比如“泱茫无垠”;有表达纪念意义的,比如“汉并天下”等。汉代瓦当上的文字以篆书为主,其中一字、两字、四字的瓦当最为常见。瓦当既实用又美观,是中国古代建筑材料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瓦当的建筑就算不上一个完美的中国古典建筑。

西汉时期,还用四象瓦当来装饰建筑的四门,或用“四灵”命名门阙、宫殿等建筑,体现了一种人天相通的思想,即用地上的建筑极其规划布局来象征天上的一种秩序,是所谓的“宇宙象征主义”,这就是中国古都规划设计的独特本土思想。四象的概念后来被堪舆地理所吸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渐渐成为广泛应用的堪舆术语。

西汉四神瓦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