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走近古都
14334900000023

第23章 杭州名胜

杭州以其美丽的西湖山水著称于世,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她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天下西湖。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写道: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灵隐寺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灵隐山麓,处于西湖西部的飞来峰旁,离西湖不远。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始建于东晋(326年),到现在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是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

据说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五代时,吴越国王钱俶崇信佛教,广建寺宇,灵隐寺也曾两次扩建,大兴土木,当时的灵隐寺规模宏大,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徒达三千余众。北宋时,有人品第江南诸寺,气象恢宏的灵隐寺被列为禅院五山之首。

灵隐寺的最前面是天王殿,上悬“云林禅寺”匾额,是清代康熙的手笔。大殿正中佛龛里坐着袒胸露腹的寻隐寺大殿弥勒佛像,趺坐蒲团,笑容可掬;背对山门的佛龛供奉的是佛教护法神韦驮雕像,像高二米五,头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是由独块香樟木雕刻而成,是南宋遗物。

六和塔

六和塔坐落在杭州钱塘江北岸的月轮峰上。六和塔所在地原来是五代吴越国王的果园,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是钱弘俶舍园所造,同时还建造了塔院。六和塔的名字来源于佛教的“六和敬”,当时建塔的目的是为了镇压钱塘江的江潮。六和塔塔身共九层,高五十多丈,巍峨突起,依陆俯瞰钱塘。塔的顶层装有明灯,为夜晚航行的船只指路。宣和三年(1121年),六和塔毁于兵火,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重新修建,到乾道元年(1165年)才全部竣工。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新修建塔外的木质结构部分,塔的内部有六层是封闭的,七层与塔身的内部相通,自外及里,塔可分外墙、回廊、内墙和小室四个部分,形成了内外两环。内环是塔心室,外环是厚壁,回廊夹在中间,楼梯置于回廊之间。外墙的外壁,在转角处装设有倚柱,并与塔的木檐相联结。墙身的四面开辟有门,因为墙身厚达四米多,所以进门后,就形成了一条甬道,甬道的两侧凿有壁龛,壁龛的下部做成须弥座。穿甬道而过,里边就是回廊。内墙的四边也辟有门,另外的四边凿有壁龛,相互间隔而成。内墙厚四米,每个门的门洞内,也形成了甬道,甬道直通塔中心的小室。壁龛的内部镶嵌有《四十二章经》的石刻。中心六和塔的小室原来是为了供奉佛像而设的,为仿木建筑,制作讲究。六和塔所有壶门的造型,线条流畅,圆润美观,是南宋时期典型的做法。塔身的第七层和塔刹是元代重修的。

六和塔中的须弥座上有二百多处砖雕,砖雕的题材十分丰富,造型生动。这些砖雕,与宋代成书的《营造法式》所载十分吻合,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传当年梁山英雄南征方腊,宋江将兵马驻扎在六和塔外的寺庙内,鲁智深与武松忽听得钱塘江上潮声如雷。鲁智深是北方人,从没听说过钱江潮,以为是战鼓声,便起身准备迎战。后来僧人跟他解释,才知道这是潮信。于是,他想起以前出家时师父说过“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言,觉得这是宿命,便在六和塔边圆寂坐化了。

飞来峰

灵隐寺前的飞来峰,又名灵鹫峰。明人袁宏道曾盛赞:当以飞“湖上诸峰,来为第一。”

飞来峰面朝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四川大足石刻媲美。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石刻有西方三圣像(五代)、卢舍那佛会浮雕(北宋)、布袋和尚(南宋)、金刚手菩萨、多闻天王、男相观音(均为元代),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尤其引人注目的,要数那喜笑颜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这是飞来峰石窟中最大的造像,为宋代造像艺术的代表作。飞来峰的东麓,有隋朝古刹下天竺寺(法镜寺),由此沿溪往西南行,又有晚于下天竺两年始建的中天竺寺(法净寺)和五代吴越始建的上天竺寺(法喜寺),合称“三天竺”。

对于飞来峰的名称来历有不少的传说。相传一千六百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此峰惊奇地说:

“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此称为“飞来峰”。另一种传说是,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了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飞来峰古塔来。人们正追着,忽见风声呼呼,天昏地暗,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岳王庙

岳王庙位于西湖西北角,北山路西段北侧。岳王庙是历代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场所。岳飞是南宋初年抗击金兵的主要将领,但被秦桧、张俊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为反叛朝廷,陷害至死。岳飞遇害前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岳飞遇害后,狱卒隗顺冒着生命危险,背负岳飞遗体,越过城墙,草草地葬于九曲丛祠旁。二十一年后,宋孝宗下令给岳飞昭雪,并以五百贯高价悬赏求索岳飞遗体,用隆重的仪式迁葬于栖霞岭下,就是现在岳坟的所在地。嘉泰四年(1204年),岳飞死后六十三年朝廷追封他为鄂王。

岳王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明景泰年间改称“忠烈庙”,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时兴时废,代代相传,一直保存到现在。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1918年曾大修,1979年全面整修。

殿内塑有岳飞彩像,其上有岳飞草书:

“还我河山”的巨匾。大殿右首是岳飞墓,系块石围砌,墓碑刻有“宋岳鄂王岳王庙墓”字样。旁有其子岳云墓。墓道两侧有明代刻存的文武俑、石马、石虎和石羊;墓道阶下有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四跪像。在墓道前方的照壁上,有明人洪珠所书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王庙四周古柏森森,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雷峰塔

雷峰塔,原名“黄妃塔”,又名西关砖塔,它是吴越国王钱俶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因王妃黄氏得子而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原先的规划是要建成十三层,后因财力不支而改建七层,最后又因为受到风水术的影响而只建了五层。其塔基底部辟有井穴式地宫,存放着珍藏有佛螺髻发舍利的纯银阿育王塔和龙莲座释迦牟尼佛坐像等数十件佛教珍贵文物和精美供物品。古塔塔身上部的一些塔砖内,还秘藏雕版印刷的佛教《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雷锋塔遭到战乱的严重损坏,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重修,建筑和陈设金碧辉煌,特别是黄昏时与落日相映生辉的“雷峰夕照”列入西湖西景。南宋以后,景致,被命名为,“雷锋夕照”一直是西湖游赏最受青睐的名胜之一。

明嘉靖年间

(1522~1566年),入侵东南沿海的倭寇围困杭州城,纵火焚烧雷峰塔,灾后古塔仅剩砖砌塔身,通体赤红,一派苍凉、凝重的风貌。明崇祯时的一张西湖古画中,雷峰塔已是塔顶残毁,老树婆娑了。诗潦倒斜曛似醉翁”“保俶如美人,人们也以“雷峰残塔紫烟中,、雷峰如老衲”的诗句、文辞来描写它。

清朝前期,雷峰塔以裸露砖砌塔身呈现的残缺美以及与《白蛇传》神话传说的密切关系,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名胜,连康熙、乾隆二帝也多次前来游览和品题,名播遐迩。如清雍正年间成书的这样赞美雷峰“雷峰夕照”《西湖志》夕照一景:砖皆赤色,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孤塔岿然独存,藤萝牵引,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枉霞不是过也。”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由于迷信,一些无知的人常常从塔砖上磨取粉末、挖取砖块,用来治病或安胎,甚至把它说成是无病不治的灵丹妙药,还有人从塔内挖寻经卷,企图发财。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终于轰然坍塌。塔倒之后,人们在清理残基时,在砖孔内发现经卷开头写着“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王钱弘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奉,乙亥八月。”经查,乙亥年正是钱弘俶吴越八年、北宋开宝八年(975年),也就是吴越国的最后一年,这也证明了这塔修成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