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走近古都
14334900000024

第24章 魏都大梁

川原平广,水陆都会——走近开封

开封古称汴梁、汴京、东京,简称汴,是七朝古都,迄今已有两千七百余年的历史。开封之名源于春秋时期,因郑国庄公在此地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代景帝时,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七个王朝在此建都,历经千年。北宋时期,开封(史称东京)为宋朝国都长达一百六十八年,历经九代帝王。东京城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为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世界大都会。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东京开封城的繁华景象。北宋也是继唐代以后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的又一鼎盛时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宋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图强变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飞等历史名人,都曾在开封留下过光辉的足迹。

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封一带就有了人类活动。相传夏朝(前二十一世纪至前十六世纪)第七世帝杼曾迁都于老丘(今开封市东约二十二公里),直到第十二世胤,历经了六世约一百五十七年。而有历史记载的开封,则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的东周政权无力维持天下统一的局面,王权衰落,列国争霸,开封地处中原,为兵家必争之地。

魏惠王迁都大梁

公元前743年至前701年,郑庄公为开疆拓土,命大臣郑邴在今开封城南的朱仙镇古城村修筑“启封”城。

春秋时期,在卫国南部的边境地区有个叫“浚”的小城,因为城北紧邻浚水而得名。浚与郑国的启封隔着逢泽(沼泽地)相望。

魏武侯五年(前391),魏、赵、韩三国合兵在浚邑、榆关一带同楚国进行了一次大战,大败楚国,原为楚国占领的卫国浚邑被魏国占据。魏惠王为了争霸中原,于魏惠王六年(前364),把都城从山西安邑迁至浚邑,号称大梁。而其南面的启封也被纳入魏国的版图,这是开封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事情,开封从此走上了作为一国之都城的历史。

大梁之地,在当时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军事上,大梁四周一马平川,处于四战之地,虽无险可守,但是西边有韩国为屏障,不像山西安邑与秦国直接为邻,正当秦之锋芒,而且大梁对于雄心勃勃的魏王来说,攻伐掠野,四周都可发展。政治上,大梁地处天下之中,西距东周洛阳不远,会盟朝拜十分方便,魏惠王曾以朝见周天子为名,邀秦、韩、宋、卫、邹、鲁等国在逢泽参加会盟。会盟之后,同去朝见周天子。此次会盟为战国七国国君称王之始。诸如此类的政治活动都是以大梁为中心,因为这里要比在安邑方便得多。地理济水,交通发达,大梁北有河水、无名山大川之阻,“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诸侯四通,不过百里,,条达辐凑”“从郑至梁,从陈至梁,二百余里,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大梁傍近午道,居鸿沟之上,控制着大河和江淮水上交通的要道。正是基于以上这些优越条件,魏惠王毅然迁都大梁。

魏迁都大梁之后的第二年,魏惠王下令以大梁为中心,在黄、淮之间,修建一条运河,这条最早连接黄、淮的运河就叫“鸿沟”。鸿沟旧道从黄河的汊道(今河南荥阳县北)引水南下,经过今天郑州的中牟县注入大梁西面的圃田泽(今已干涸),再从圃田泽引水到大梁,之后南下经过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分两路汇入淮河。鸿沟的开凿促进了黄淮平原的水运交通和农田灌溉及流域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一道鸿沟连通黄淮,大梁坐享通衢之利,也借此成为水陆大都会。这个时期,大梁的城市建设得到很大发展。根据记载,当时魏都大梁城共有城门十二座,但是其具体的位置和名称,至今大多已经无法考证。现在所知道的城门仅有两座,一是大梁城的西门,时称高门,位于今开封西城墙外约五里的东陈庄;另一座是大梁城的东门夷门,位于今开封北门一带。

不过,魏国的强盛也是昙花一现。随着秦国商鞅变法的成功,经济上很快就强大起来,并逐步吞并了韩国和赵国。公元前231年,魏景湣王迫于秦国的强大威力,主动向秦进献出丽邑,以求缓兵。此时,秦王嬴政正调集兵力准备向赵国发起总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献地。这使得魏国又维持了几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就在秦军主力南下攻楚的同时,秦王政派出年轻将领王贲,率军围攻魏都大梁。魏军紧闭城门,坚守不出。由于大梁城防经过多年的修建,异常坚固,秦军久攻不下。后来,王贲想出了水攻的办法。秦军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将黄河、鸿沟的水引来,灌注到大梁。三个月后,大梁的城墙壁垒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至此魏国灭亡,魏在大梁共历六君一百三十六年。这是历史上开封城第一次被大水吞噬,中原当时最富庶的城市魏都大梁一下子变成了一片废墟,魏国的公子王孙成了强秦的阶下囚。一百年后,司马迁到大梁采风吊古,寻觅信陵君的足迹,不禁哀叹大梁城已成“大梁之墟”。真是成也鸿沟,败也鸿沟。

秦灭魏之后,在此置砀郡,立浚仪(大梁)、启封两县。到了秦末,当年造福一方的鸿沟,又成了刘邦和项羽中分天下的疆界,并逐渐演变为中国象棋上的“楚河、,一词也成了中国人心目中一条无法逾越的障碍。汉界”“鸿沟”

名垂青史的夷门

夷门是大梁城东门的名称,因临近夷山而得名。两千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大梁城早已沉入了地下,可夷门之名却代代相传,名垂青史。夷门之所以在历史上如此著名,就因为这里是侯嬴向信陵君献“窃符救赵”之计的地方。

公元前259年,赵孝成王在和秦国的长平之战中,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结果导致赵国的大败,四十多万兵士被秦国坑杀。前257年,秦国的军队乘胜包围邯郸,妄图灭赵,进而完成其统一霸业。赵国危急,赵国丞相平原君的妻子是魏无忌(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赵胜多次向魏安厘王和魏无忌送信,请求魏国救援,魏安厘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秦昭王得到消息后,就派使者威胁魏安厘王,魏王慑于秦国的压力,令晋鄙的大军驻扎于赵魏边境邺城(今临漳西南),坐观成败。而赵国平原君心急如焚,一日数次向自己的妻弟信陵君告急。魏公子信陵君多次申明大义,劝说魏王进兵救赵,魏王却无动于衷。信陵君虽然着急,但是自己也手无重兵,无计可施。信陵君思索再三,万般无奈之下,决定亲率家中食客奔赴战场,要与秦军拼个你死我活。

信陵君率领食客出发路过夷门,看守夷门的就是侯嬴。侯嬴年近七十,尽管是看门的小官,却是一个了不起的隐士。魏国的贵族公子信陵君喜欢结交天下贤士,他听说侯嬴家境贫寒,想送他厚礼,侯嬴却坚辞不受。信陵君于是设筵席大会宾客,邀请侯嬴赴宴,等人来齐后,信陵君带着车马和随从,空出车子左边的上座,亲自到夷门去接侯赢。侯赢为考验信陵君,径直坐上信陵君空出的上座,还让信陵君载他去拜访在街市做屠夫的朋友。信陵君当即驾车来到街市,侯赢下车前去会见他的朋友朱亥,而信陵君则手执马缰在一边等待。此时,魏国的将军、丞相、宗室以及宾客们都已就坐,等信陵君回来开宴,信陵君的随从也都在暗骂侯赢,而信陵君仍然是面色和悦,一直等到侯赢聊完,才载着侯赢回去赴宴。信陵君请侯嬴坐在上座,把宾客介绍给他,并亲自到侯嬴面前敬酒,两人由此成了知己之交。

这时,信陵君上战场要路过夷门,因此就把自己的想法对侯嬴说了。侯嬴听后,既不祝福也不阻止,一句话也没有说。信陵君告辞之后,越走越觉得不是滋味,于是就回去问侯嬴。侯嬴说:公子礼贤下士,天下闻名。今公子有难,无任何计谋即奔赴前线,这就像以肉投喂饿虎,有什么用呢?还养食客干什么呢?于是让公子把身边的人打发走,对信陵君说出了自己的密计:听说魏国兵符藏在魏王的卧室之中,魏王的宠妃如姬可出入魏王的卧室。公子曾经砍杀了如姬杀父仇人的头,替她报了仇,如姬非常感激你,一直想报答公子。公子只要请如姬窃出虎符,用符夺取晋鄙的军权,就可以北上救赵了。侯嬴又将自己的好友,在大梁卖肉的朱亥推荐给公子。并说如果晋鄙接到虎符后仍然不交出兵权,就让朱亥杀了他。信陵君采纳了侯嬴的建议,依计而行。从宫中盗取兵符后,星夜兼程赶往晋鄙的驻军之地,勇士朱亥击杀晋鄙夺取兵权,一举破秦,邯郸围解,信陵君由此名扬天下,夷门也因此名垂青史,后世更以夷门作为开封的代名词。金代李汾就在诗中说:夷“琪树明霞五凤楼,门自古帝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