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走近古都
14334900000020

第20章 唐诗里的金陵

金陵是南京的古称。它东倚钟山,北临长江,南望雨花台,西傍石头城。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这十个字对它来说,可谓是当之无愧。金陵,是十朝帝王的故都,也是文人墨客怀古泼墨的地方。六朝时,在繁华的秦淮河畔、乌衣巷口、朱雀桥边,处处都散发着浓浓的金粉气息,谢灵运、刘勰、王羲之父子等文人雅士也齐集于此,可谓是文人荟萃。所以历代描写六朝金陵的诗词歌赋也就特别多,多得让人一提起金陵就想起诗篇,觉得整个金陵都浸染在诗情画意的佳句名篇里。

远去的台城

在描绘金陵的诗歌中,专写“台城”的有十余首。台城故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鸡鸣寺之后,东端与明都城相接,西端为一断壁,沿鸡鸣山东面马路向前,经过鸡鸣寺大门向西,即可发现这段城墙。城墙全长二百五十多米,外高二十余米,下以条石为基,高七米多,基石上的城砖高近十三米。由于这里距六朝时代的建康宫不远,后人通常称之为台城。据记载:

《上江两县志》“鸡

鸣寺后之城,乃是明扩建都城时所造。”朱元璋最初大概是想把城墙盖在鸡鸣寺后,向西经鼓楼岗接石头城,后来为了把鸡鸣山、狮子山、马鞍山、石头山等山岗围进城内,扩大了建筑范围。因此鸡鸣寺后这段约二百五十米长的城垣,只好弃之不用了。另据历史学家考证,这段城墙的所在地,就是东晋和南朝诸代中央政府的旧址,世称台城。作为六朝时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后宫禁城,台城位于都城中部略偏东北,在今东南大学一带,是东晋和南朝诸代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的统治中心,代表了“六朝金粉”的兴衰。当时皇宫的规模很大,仅东晋的宫内大小殿宇就有三千五百多间,至南朝四代,更是重楼四起,殿阁栉台城遗迹。因世事沧桑,古台城早已荡然无存。比。六朝皇帝,以奢侈后人根据韦诗将玄武湖之柳与台城连在一起,并将荒淫著称,最末的那位鸡鸣寺后的一段明城墙附会为台城。

陈后主更甚。他在豪华的台城里,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达数十丈的楼阁,整天倚翠偎红,不理朝政,还自谱新曲《玉树后庭花》,填上淫词,让数以千计的美女边歌边舞。可怎料笙歌未彻,隋兵已迫都门,楼上红灯,楼下战火,连成一片。金粉南朝就在这靡靡之音中结束了。台城在历史上屡遭破坏,一次是侯景之乱,三年后梁军收复台城时“王师之酷甚于侯景”,第三次是隋灭陈,将建康“城瘭宫阙荡平耕垦”,到了五代十国,杨吴先后三次修筑金陵府城,台城被彻底废除。

梁大同十二年(546年),侯景之乱,梁武帝饿死台城。陈太建十二年(580年),隋兵南下,活捉陈后主于胭脂井中。这些经历使台城虽无迹可寻,但却名扬天下,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来到金陵,总忘不了去台城凭吊一番,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如唐代著名诗人韦庄和李商隐都曾在此凭吊: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李商隐

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香;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因世事沧桑,古台城早已荡然无存。后人根据韦诗将玄武湖之柳与台城连在一起,并将鸡鸣寺后的一段明城墙附会为台城。

台城至太平门的城墙长三余里。登临城上,东眺钟山龙蟠苍翠,山色空明;北赏玄武十里烟柳,烟波浩淼;南观九华塔影婆娑,宝塔高耸;西览鸡鸣黄墙青瓦,古刹钟声荡气回肠。此外,台城之下也是垂柳依依,如诗如画。

烟笼水月的秦淮河

秦淮河是孕育南京古老文化的渊源之地,她使“六朝古都”成为“江南锦绣之邦,金陵风雅之薮”,可谓世世皆有灿烂美景,代代皆为繁华盛地,造就了经久不衰的金陵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灿若星辰。

秦淮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古名淮水,本名“龙藏浦”。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

明的摇篮。远在石器时代,

秦淮河

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的居民地。

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的聚居之地。两岸酒家林立,浓酒笙歌,无数商船昼夜往来河上,许多歌女寄身其中,轻歌曼舞,丝竹飘渺,文人才子流连其间,佳人故事留传千古。

六朝时,秦淮河及夫子庙一带更成为文人墨客的聚会胜地,河畔的乌衣巷、朱雀桥、桃叶渡纷纷化作诗酒风流,千百年来传于后世。乌衣巷更是六朝秦淮风流的中心,东晋时曾经聚居了王导、谢安两大望族而名满天下。

隋唐以后,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咏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到了宋代,由于儒学鼎盛,南宋始建的江南贡院,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于是秦淮也逐渐成为江南文教中心。

明清两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富贾云集,青楼林立;画舫凌波,浆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元宵节时在秦淮河上燃放小灯万盏,秦淮两岸,华灯灿烂,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在清代,江南贡院考区高中状元者多达五十八人,占清代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明清两代名人,吴承恩、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翁同龢、张謇等均出于此。

清末民初,内秦淮河日渐式微,繁华不再,直至1949年后,南京对秦淮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治理,重点开发了秦淮风光带,古老的秦淮河才重新焕发青春。

千百年来,秦淮河哺育着古城金陵,

“锦锈十里春风来,千门万户临河开”,夫子庙附近的河房是绮窗丝幛,十里珠帘,灯船之盛,甲于天下。在唐代诗人中,杜牧的《泊秦淮》诗,千古流传,代代相诵,几乎成了秦淮河的千古绝唱。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借用秦淮河畔酒楼上的歌女之口,唱的是陈后主的亡国艳曲《玉树后庭花》,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愤怒心境。

秦淮河,更以秦淮八艳的事迹闻名于世。秦淮八艳的事迹,最先见于余怀的《板桥杂记》,分别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八艳。她们八人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具有爱国的民族气节。秦淮八艳除马湘兰以外,其他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改朝换代的大****。当时很多明朝的贪官贪生怕死,卖国求荣,而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淮八艳,她们虽然是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但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却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节气。此外,她们八人在诗词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她们人人能诗会画,只是大部分已经散失,只有柳如是的作品保留下来。

夕阳中的乌衣巷

中国古都不下二百座,每一座古都里又有都成千上万条大街小巷。这些古老的小巷诠释着历史,也沉淀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但是,还没有哪一条小巷有金陵的乌衣巷那样的魅力。这不仅因为它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巷龄,更重要的是,从古巷里走出了一大批风云人物和文学、艺术大家,以及在古巷里发生过的许多美好和悲惨的故事。

乌衣巷历史悠久。据志书记载,其名源于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孙刘结盟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孙权将都城由武昌迁到南京,取“建功立业”之意,将南京改为建业。当时,孙乌衣巷权的兵士们都是穿黑衣,驻军之地就称为乌衣营。

关于古巷为何名为“乌衣“,还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金陵人王谢世以航海为业。有一天在海上翻了船,他抱着一块木板漂到了岸上,一对老夫妇将他领到家中,告诉他说,这里是乌衣国,并将其女许配给他为妻。后来,他因想家,便乘一艘云轩号海船离开了乌衣国。到家之后,看见两只燕子栖于梁上,他以手招之,燕子即飞到他的肩上,燕尾上系有一小纸片,上面写有一首诗:“说到华胥国里来,玉人终日苦怜才,云轩飘出无消息,洒泪临风几百回。”所以,他居住的那条巷子就叫乌衣巷。这是传说。

乌衣巷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古巷中的人物风流卓绝。这里曾住过两位著名的宰相,其一是扶佐创立了东晋王朝的王导,其二是指挥了著名的淝水之战,战胜了苻秦百万大军的谢安。王谢二人及其后人在乌衣巷里居住了二百八十二年。王导出身中原著名的高级氏族,是老练的政治家,是东晋政权的创造者,司马睿依靠王导的支持才取得帝位。王导逝世后,谢安辅政,晋得以中兴。谢安年轻的时候住在今浙江上虞县的东山,中年后才出山为官。成语“东山再起”指的就是谢安。

王谢两家无疑是乌衣巷的精华,其代表就是“王家书法谢家诗”。书圣王羲之从幼年就住在乌衣巷里。他七岁学书,先得其父王旷之学,后又拜叔父以及书法造诣很深的姨母卫夫人为师。长大后,又转向临学众碑,博采众长,一变汉魏质朴书风,独创流畅飘逸的书体。

以诗扬名的谢家,其代表诗人是六朝晋末到齐梁之间的—“三谢”—

谢灵

运、谢惠连、谢眺。其中谢灵运又是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为中国诗歌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宋代名相王安石早年也曾在秦淮河居住过,晚年又归居于此,因此对古朴的乌衣巷有着一种浓烈的感情。他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已成为千古绝唱: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据说,历代吟咏乌衣巷的诗词有数千首之多。在众多的诗词当中,刘禹锡的《乌衣巷》写得别具一格。他从朱雀桥来到乌衣巷时,见当年的朱门大宅已不是王谢两家的华堂,触发了他的灵感,以简洁的手法描绘了乌衣巷的沦桑变化,以朱雀桥边的野草花和乌衣巷口的一抹夕阳,勾勒了一幅荒凉冷落的画面,并借用燕子的眼睛,让人看到了一个风物依旧,人事已非的境界,勾起了人们对这条古巷的种种联想,读后品而有味,思而有得,令人扼腕叫绝!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两家在东晋和南北朝时期,掌握着皇朝和地方实权的重要官员有数百人,其中有二十几人成为皇后或驸马,可谓权倾江左。但世事无常,功过难论。帝王争位,自然也要祸及这些高门士族。永嘉三年,宋文帝下诏,以谋杀罪斩杀谢氏士族八人,谢家自此败落下去。

“淮水绝,王氏灭”。据说,精通天文和卜筮之术的尚书郎郭璞,曾向王导做过这样的预言。公元589年,也就是陈后主祯明三年正月,隋文帝杨坚次子杨广,率五十万大军进攻陈朝,攻克建康时,隋军渡过淮水,河水堵塞不通。随着陈朝的灭亡,乌衣巷中的王氏门第也失去了往日的风光。乌衣巷的繁华也随之烟消云散,如长江之水浩然荡去。

金陵见证了六朝的繁华兴衰。后来李白曾歌颂当年南朝的兴盛: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又作诗云:遗迹加到起朱楼。”“六代更霸主,见都城。至今秦淮间,礼乐秀群英。地扇邹鲁学,诗腾颜谢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