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走近古都
14334900000013

第13章 燕蓟古城的兴起与衰落

金银宫阙诸天上,锦绣山川一气中——走近北京

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公元前586年,周朝的封侯国燕国,在此建都,名“蓟”,从此“燕京”之名开始流传。公元前三世纪后,此地历为秦、汉、隋、唐各朝的北方重镇。公元十世纪初,契丹族建立辽朝,将这里作为陪都,名南京。1125年,女真族兴起,灭辽而建立金朝,正式在此建都,定名中都,并大兴土木,建起豪华的宫殿。1215年,我国蒙古族举兵南下,先后灭了金朝和杭州的南宋王朝而统一中国。1267年,元朝以金代的大宁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都城,改名为大都,这就是今天北京城的前身。1368年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都城设于南京,将大都改称北平。1403年朱棣夺得皇位,迁都北平,并改名为北京,并在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1644年清军入关,清朝也在北京建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北京被确定为新中国的首都。

北京最早的名字叫做蓟。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蓟是统治中国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个方国。到春秋中期,位于蓟国西南的另一个方国燕,吞并了蓟,并将国都迁到蓟城。从这时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国被强大的秦国所灭,蓟城一直是燕的都城。西汉武帝在此设置幽州刺史部,到东汉时期,幽州成为正式的政区,直到隋唐时期,幽州一直是北方军事重镇。

燕都蓟城,荆轲作别

早在夏、商王朝统治时期,在北京及其以北的地区就同时存在着几个部族,包括孤竹、燕亳、山戎、肃慎等,其中孤竹、燕亳等部族后来建立起了奴隶制国家,成为商王朝的附属国,这中间的燕国,就是北京地区最早形成的国家之一。不过,这个燕国与西周分封的燕国不是同一个政权,它是在本地自然发展起来的一个奴隶制国家,史学界通常将它称之为“古燕国”。古燕国在武王灭商的过程中,也被西周的武力所灭,取而代之的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燕国。

在古燕国时期,北方还有一个臣属于商王朝的小方国,由帝尧的后裔所建立的奴隶制国家——西周建立后,蓟国和燕国—蓟国。蓟国又臣属于周王朝。就成了两个相邻的诸侯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燕国逐渐强大起来,并在春秋时期兼并了自己的邻居蓟国。

上世纪的六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房山区琉璃河镇东北的董家林村发现了一座北京地区迄今年代最早的古城址。董家林古城址位于西山脚下的一块宽阔的高台平地上,大石河(又称琉璃河,古称圣水)紧靠城南流过。古城就在这个河湾地带。在这里出土的铜器上有铭文“匽”“匽”“燕”字,有一件铭文,即证明第一代燕侯是召公奭的儿子,和《史记》中的相关记载相吻合。经过考古证实,这座古城址就是燕国的始封都城。

蓟城是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蓟国的都城。关于西周蓟城的具体位置,由于文献资料少,考古发掘尚没有重大发现,所以至今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目前通过考古证实的只有春秋战国以来的蓟城,而这个时候的蓟城,已经成为了燕国的都城。

一般认为,燕都蓟城的方位在今北京城区宣武门至和平门一线以南,即现在北京城区西南部。自1956年以来,在这个区域中陆续发现了二百多座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古陶井。这些陶井分布在陶然亭、白云观、姚家井、白纸坊、南顺城街、和平门外海王村等处,最密集的地方是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陶井是用一节节陶质并圈套叠成圆筒状,在井底还发现汲水的水罐等生活用品。

我们如果从自然地理位置上看,这个蓟城正好处在古代永定河冲积扇脊背的一侧,这里地势平缓,土壤肥沃,西侧就是地下水溢出汇积而成的莲花池,自然环境要比董家林古城更为优越。而且这里是北京小平原的腹地,对控制南下、北上、东出的交通也更加方便。因此,在春秋晚期特别是战国时期,蓟城已经发展成为“天下名都”之一。《史记·货殖列传》所谓“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就是对燕都蓟城的地位与作用的恰当评价。

战国时期,燕昭王任用贤臣,优待知识分子,使得像魏国乐毅、齐国周衍、赵国剧辛等这样的学者、谋士纷纷前来为之效劳,国家也由此走向富强。燕将秦开,拓疆开土,使北界到达燕山山脉北缘,东界至朝鲜清川江的下游,大致奠定了后来秦王朝北界的基础。

据文献记载,战国时蓟城内有燕王宫、太子的东宫、国相的公府等宏大建筑。还有碣石宫,是燕昭王专为师事齐国贤士邹衍而筑。但到秦灭燕时,蓟城遭到破坏。

战国末期,秦国进军燕国南界,在秦国做过质子的太子丹,企图用谋刺秦始皇的办法来挽救危局,于是笼络勇士荆轲,以献督亢(今河北涿州一带)地图为名前往秦国。临行时,太子丹送荆轲到易水边,大概预料到了结局不会顺利,击筑歌唱: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来到(古代乐器)“风萧萧兮易水寒,秦都咸阳后,终于见到了秦始皇,“图穷而匕首见”秦始皇打开地图时,。结果谋刺失败,荆轲被杀,也加速了秦的进攻步伐。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秦国大军攻拔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后来燕王不得已将太子丹交荆轲刺秦王,汉画像石给秦国,但仍然没能阻止秦灭燕国的决心。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军攻占辽东,俘虏燕王,燕亡。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为防范六国旧民的反抗,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燕都蓟城也在被毁之列。但到了秦汉之时,由于此地军事地位的重要,城池又被逐渐修复起来。

隋唐幽州,军事重镇

秦灭燕后,在燕都蓟城设蓟县,并在这里置广阳郡。西汉时期,在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又在此置幽州刺史部,督察周边十一个郡国,范围包括今山东马颊河以北,河北平原中部、冀北洋河流域以东,坝上高原以南,辽河流域及朝鲜北部等地。到东汉时,幽州成为正式政区,治所设在蓟县。幽州所管辖的区域,在历史上虽然经常发生变化,但一直都是北方地区的重镇和商业中心。幽州的地位也随着中原王朝势力的消长而时常发生变化,当中原王朝势力强盛时,这里是经略东北的前进基地;当势力衰弱时,则成为防御的前线,也是东北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经之地。

西晋永嘉之乱以后,中原大乱,世代活动在辽西的慕容鲜卑族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东晋咸康三年(337年),慕容皝称燕王,历史上称为前燕。慕容儁二年(350年)攻陷幽州,并迁都到这里。至前燕光寿元年(357年),又南迁邺城。虽然前燕在幽州建都只有短短七年,但却是自秦始皇灭燕以后第一个在这里建都的政权。

隋唐时期,幽州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隋大业初,改幽州为涿郡,大业四年(608年),开凿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北达涿郡;七年,隋炀帝乘龙舟自江都(今江苏扬州市西北)经黄河进入永济渠,到达涿郡。永济渠的通航,使涿郡成为北方水陆交通的中心。隋炀帝也在这里修筑行宫,大业七年后,隋曾三次用兵高丽,都是以涿郡作为基地集结兵马、军器、粮草。

唐武德元年(618年)仍旧称幽州,贞观十八年(644年)再次出兵高丽,分水陆两路,陆路大军还是以幽州为后方大本营。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范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幽州。州治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部的广安门附近。据记载,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开十门。唐朝在幽州设幽州节度使,后来改称范阳节度使,约占全国十个节度使兵力的五分之一。天宝末年,安禄山就是以范阳、平卢(今辽宁朝阳市)、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三节度使的身份,以范阳为根据地起兵叛乱的。安禄山父子被杀后,史思明为叛军之首,史称“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立为燕帝,以范阳为燕京,这是燕京之称的开始。广德元年(763年),改范阳节度使为幽州节度使,平定安史之乱后,朝廷以降将为幽州节度使,实际上却是长期割据,直到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年)为晋王李存勖所灭,割据时间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

唐朝时期的幽州是一个很繁荣的城市,杜甫曾在《蓟门》诗中形容这里既有从江南、浙东和长江中游运来的东吴粳稻,也有从越地和楚地运来的罗、练等丝织品。隋大业年间,涿郡城内智泉寺的和尚静琬,发愿将佛教经典刻石收藏。自隋到明末,刻石之举历时一千多年,刻经一千多部,经版一万余块。唐朝刻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经版上有题记,根据这些题记,可以知道天宝到元和年间,幽州范阳郡有米行、屠行、肉行、油行、五熟行、炭行、磨行、绢行、市北京云居寺石经地宫行、绵行、幞头(头巾)行、宝行、生铁行、杂行等。行是商业组织,以上列举的不可能包括当时幽州的全部行业,但却可以看出当年幽州的商业门类十分齐全。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同张将蓟门观灯》诗中云:“蓟门看火树,疑是烛龙然。”这里的“烛龙”是神话中的神龙,传说能目发巨光,即使太阳照不到的地方,烛龙也能够把那里照亮。孟浩然诗中所描写的大概是元宵节在幽州看灯的情景,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当时幽州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