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统治中心向长安转移,但是,统治阶级并没有完全地放弃对洛阳的营造和控制,他们将洛阳作为自己的陪都。由于洛阳在国都长安的东面,因此,将其称之为“东都”。
中国特色的陪都
历代王朝或政权往往在都城之外,还建置陪都或辅京。陪都是我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一个的重大创举,又叫“两京制度”。它肇始于西周,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周武王为了加强对东方诸地的控制和防止商朝残余势力的复辟,于是在洛阳首建陪都—东都雒邑。此后,历代的大小王朝,无不模仿周朝的两京制度,且许多王朝或政权的陪都远不止两京。如曹魏就建有谯(今安徽亳州)、许昌、长安和邺(今河北临漳)四个陪都,与都城洛阳并称“五都”。
其后,北周建都长安,以洛阳为陪都;隋代以长安为都,以洛阳为陪都,称“东京”;唐朝时期以南京(成都)、北京(太原)、西京(今陕西凤翔)、东京(洛阳)为陪都,与长安(中京)并称五京;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以南京为“留都”,以凤阳为“中都”;满清入关之前已经建立了兴京(赫图阿拉)、东京(辽阳)、盛京(沈阳)三京,入关后,则以北京为京师,以盛京为留都历代陪都的设置,不仅数目各异,其原因也不尽相同。大体而言,可分为如下几种情形:
一是由于都城偏居边地,不利于统治者管辖全境,于是在位置适中的地方建置陪都,以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如西周时的洛阳。
二是由于该政权兴起于边疆地区,建都在边区,后来该政权强大之后入主中原,为了便于控制全国而迁都内地,将原来的都城改为陪都,如清代的盛京,元代的开平府等。
三是都城作为全国政治、军事的中心,但由于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于是就在接近经济文化中心且交通便利的地方再营建陪都,如隋唐时的东都洛阳。
四是皇帝因巡幸或躲避战乱而外出,在其临时住过的地方设置陪都,如唐朝的南京(成都),清朝的承德和民国的重庆等。五是在皇帝的祖陵或故里所在的地方设置陪都,如明代的中都凤阳府(今安徽凤阳)等。
此外,也有的陪都仅仅只是作为一种存在的形式,并没有起到实际的陪都作用,如按照东西南北方位而设置的四京或四辅,如唐朝时期在长安之外设置的四京。
由此可见,历代王朝虽然遵循陪都制度,但是陪都并不是当时的政治中心。
隋炀帝营建东都
公元604年,杨广在长安即位,是为隋炀帝。杨广在即位当年的年底便亲自来到洛阳,他登上邙山,察看地形。他认为邙山之南,伊阙之北,瀍水之西,涧河之东,是绝好的军事要地,决定在此营建东都。公元605年3月,他命尚书杨素为营建东都大监,纳言杨达为副监、宇文恺为将作大匠,每月征工匠二百万人,展开了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第二年的正月东都建成。正在江南巡游的隋炀帝听说之后,立即从江都出发,四月到达东都洛阳。接着六宫百官也跟着他迁居洛阳。洛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当时的洛阳人口过百万,富商数万家。
东都洛阳位于汉魏洛阳城之西约二十里,北依邙山,南对龙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城由宫城、皇城和外廓城构成。东都洛阳城的宫城、皇城位于都城的西北隅,这是有意区别于京城的布局。洛阳西北隅适占洛阳城地势最高的位置,在这处高地上建造了宫城、皇城,并形成夹城。宫城内有乾阳殿、大业殿等数十座殿、阁、堂、院。这些宫室台殿,都由宇文恺设计建造,可谓巧思绝伦,因此制造得极其奢丽。其中以乾阳殿最为奢华,是皇帝举行大典和接待重要外国使团的地方。宫城西面是上林西苑,又名会通苑,在今洛阳涧西一带。宫城的东北面为含嘉城,城里为含嘉仓,是一座贮藏粮食的大型国家粮仓。
皇城名太微城,也称南城,宝城,城中有五条南北向的街道,四条东西向的街道,分列省、府、寺、卫、社、庙等建筑。
洛阳城的外郭城,共设八个城门。城内街道纵横相交成棋盘式布局。洛阳城内共有一百零三坊,周围有坊墙,墙正中开门,坊内正中设十字街。城中还有三个大市场,分别为大同市、通远市和东都市。
公元618年,隋将宇文化及在扬州发动兵变,缢杀隋炀帝。
隋炀帝死后,洛阳还在隋朝的东都留守杨侗(炀帝的孙子)和大臣王世充的手里。王世充把杨侗立为皇帝,继续打着隋朝的旗号,对抗起义军。越王杨侗在洛阳称帝,王世充为太尉,独揽朝政。义宁二年(619年)四月,王世充废杨侗为潞国公,自立为帝,国号郑,后来被唐所灭。隋朝都洛共十五年,经历两个皇帝。
武则天与神都
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都长安。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开始修葺洛阳城,号称洛阳宫。他曾三次来洛阳处理政务及外事,在洛阳宫居住二年之久。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高宗李治即位。永徽六年(657年)与武后一同来到洛阳,在此处理国家大事,以洛阳为东都。
高宗时常往返于长安和洛阳之间,虽有时居于洛阳,但仍以长安为主,直到武则天改唐立周后,才真正将国都定于洛阳,并改号神都。永徽六年高宗废除王皇后,下诏册立武昭仪为皇后,武则天就成了高宗政治上的得力助手。李治身体很差,从显庆五年(660年)开始,百司奏事,即委托皇后处决。武则天聪明能干,处事也多能符合皇上意旨。高宗皇帝便放手委以政事,武后的权势越来越高,与人主相差无几。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以后,朝廷政事大多归武则天处理,形成了朝廷的“二圣”格局。高宗在弘道元年(683年)去世,前后持续了二十余年,这期间武则天主政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到高宗去世时,其想要亲掌政权的政治野心也已膨胀到了极点。
为了与旧有王朝分庭抗礼,建立新的政权,武则天决定迁都洛阳,一切从头开始。光宅元年,武则天致信西京留守刘仁轨,说“昔汉以关中事委萧何,今托公亦犹是矣”。将长安之事委托刘仁轨,而自己专心在洛阳发展。由此可见,此时的武则天已经无心再回长安了。
《旧唐书》“肆觐之礼立,
朝廷易代,礼制为先。称,则朝廷尊;郊庙之礼立,则人情肃”。武则天以周代唐,礼制自然是其政治变革中的重要一项。为了配合武周政权的发展,武则天立周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都城礼制建设,在神都洛阳建立了一整套礼制建筑。
首先是创建明堂。据文献记载,武则天先后两次兴修明堂。第一次是在废唐以前,明堂是作为大唐的明堂而修建的。这次修建的明堂,号为“万象神宫”,大致在武后垂拱三四年间,于证圣元年(695年)被焚毁。此后,武则天又下令依旧规制重造明堂,号为“通天宫”,万岁登封元年完工,第二次兴修的明堂是作为大周帝国的明堂而修建的。
武则天造明堂,没有听取群儒之言,而是更加突出它的实用性。她建造的明堂不是在国之阳,丙巳之地,而是在宫城的中心位置。这与我国秦汉以来的礼制传统大相径庭,她认为“朕乃为丙巳之地,去宫室遥远,每月所居,因时飨祭,常备文物,动有烦劳。在于朕怀,殊非所谓。今古裁基紫掖,辟宇彤闱。经始肇兴,成之匪日”。考虑到明堂“布政之居”的功能,她下令将明堂建了在大朝正殿的位置。
其次是修建武氏宗庙及武周社稷。在神都洛阳,武周的宗庙与社稷,按照“左祖右社”的原则被安置在皇城内,它们是武则天以周代唐以后建造起来的。以后随着武则天权势越来越大,还在京都长安建造了武氏五世祖庙,祭享武氏先祖。
天授元年,武则天正式以周代唐。她立武氏七庙于神都洛阳,以取代唐之太庙。武周太庙建于洛阳宫城东南部,本为隋少府监之地,按照《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都城建制,太庙、社稷遵照“左祖右社”的原则,太庙当在宫城之东南部,据《元河南志》的记载,隋唐洛阳城皇城为东西长方形,城中东西四街。城南面三门,正中为端门,左曰左掖门,右曰右掖门。武周太庙位于皇城的东南角、左掖门东的位置。可见武氏是严格遵循了周礼制度而建。
第三是立天枢。为了表彰大周功德,武则天于延载元年在外郭城正南门定鼎门内立天枢,题名“大周万国述德天枢”。据《大唐新语》记载,武则天所铸天枢,共征天下铜五十万余斤,铁三百三十余万,钱二万七千贯,于定鼎门内铸八棱铜柱,高九十尺,径一丈二尺。
唐东都洛阳
通过对明堂、宗庙、社稷等一系列都城礼制建筑的修建,武则天从根本上完成了以周代唐的革命,周之正朔得以确立。
武则天将洛阳定为神都,取代了长安的都城地位。移民以实都是历代统治者共同遵奉的准则,武则天也不例外。政权建立不久,天授二年即迁徙关内十余万户于洛阳安置。都城地位提高,人口膨胀,城市建设也随之兴起。
洛阳城的修筑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当时外郭城仅筑短垣,规模有限,防御能力极差。武则天在长寿二年(693年),令李昭德增筑,并改罗郭城称金城,大大加强了其防御功能。
洛阳在隋唐时期一直是作为陪都存在,武则天改制,将洛阳升格为国之首都,官署建制也自然要随之升级。因此,武则天时期对于神都洛阳的旧有官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建与扩建,唐洛阳官署主要分布于皇城与东城之内,皇城北接宫城,西近上阳宫,重要官署均集中于此,分置于此的内寺省、秘书省、太仆寺等机构均为武后时期迁移而来。东城本为隋朝所建,唐因之,因在宫城和皇城之东,故名。这里也是一处官署集中区,分布着尚书省、大理寺、军器监、少府监、太常寺、光禄寺、司农寺等重要机构,而光禄寺、司农寺均为高宗乾封年间迁建于此。
唐代洛阳的宫城在皇城以北,隋名紫微城,贞观六年改称洛阳宫,武后光宅元年又改名太初宫。太初宫是洛阳最重要也是最大的皇宫所在,高宗前期一直在此居处,后来高宗皇帝以雒水东岸地势高敞,于是下令在此修建宫殿,名上阳宫。上阳宫是高宗、武则天时期修建的一处最重要的宫殿建筑群,也是武则天长期居处之地。它是高宗、武则天处理朝政与日常居处最重要的处所。
上阳宫是一处大型建筑群,除地形地势占据优势外,这里的宫殿建筑还以繁华著称。宫殿建筑达数十处之多,宫的正殿名观风殿,武则天还政以后长期在此居住。除宫殿建筑外,门阙、台阁、亭观极尽豪奢,唐代吟诵上阳宫的诗词不胜枚举,白居易作《白发上阳人》,元稹亦写有《上阳白发人》。王建在《上阳宫》诗中说:洛水穿宫处处流。画阁红楼宫女笑,“上阳花木不曾秋,玉箫金管路人愁。幔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从这些描述不难看出上阳宫的美,难怪武则天会留恋此宫,终老于此。
神都苑,史载“唐之东都苑,隋之会通苑也。又曰上林苑,武德初改芳华苑,武后曰神都苑。”其在宫城之西,是东都洛阳最大的一处皇家宫苑。宫苑最主要的合璧宫就是在高宗显庆五年建造。初名八关凉宫,孝敬皇帝李弘即薨于此宫的绮云殿。神都苑虽为隋代建筑,但是苑内大部分建筑在高宗、武后时期都有翻新,虽延用旧名,但规制已经改变。神都苑是洛阳最大的皇家宫苑,盛景之美,久为诗人所歌咏。据说安禄山攻克洛阳后,逼迫所俘获的唐宫廷乐人在神都苑凝碧池奏乐,王维听说后,“万户伤心生野烟,作诗云: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