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墨宝:书法传世名作
14299500000013

第13章 精整挺秀的《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写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做知州时的事情。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欧阳修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欧阳修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

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平庸的诗风。主张文以明道,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主张文以致用,反对“舍近取远”,强调文道结合,二者并重,提介平易自然之文,反对浮艳华靡的文风。

文徵明是我国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他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他虽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

文徵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小楷笔画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小楷作为楷书的一种,始于汉末三国魏晋之际。在印刷文字还不方便的时代,通行的正式郑重文书都需要以小楷书写。

文徵明曾多次挥毫书写《醉翁亭记》一文,其中以其小楷《醉翁亭记》和大字行书《醉翁亭记》最为珍贵。

1551年,文徵明82岁时写的小楷书后题有长跋,谈到当时书法上的体验与书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原由。

文徵明在阅读《醉翁亭记》时体会到了欧阳修从韩愈的文章得到启发,进而成为北宋文坛领袖。他也希望从钻研王羲之的书迹中,追求如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一般,冰清玉骨的质感。

全文字体娟秀,精整挺秀,铁画银钩。有人评论说,此幅字不似毛笔书写,笔画僵硬,如竹签、如铁笔或特制较硬毛笔所书,是文徵明垂暮之年小楷的另一风格。

明代谢在杭《五杂俎·七》称赞文徵明小楷:

无真正楷书,即钟、王所传《荐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自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

至本朝文徵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

文徵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上评论说:

待诏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书《千字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

文徵明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

文徵明的小楷造诣最高。主要师法传为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以及钟繇《宣示》,王献之《十三行》等,又能融入唐人小楷笔法于一炉,形成“温纯精绝”的自家风貌。

文徵明的行书大致可分两大类风格:一是以王羲之《圣教序》笔意为主所写的行书小品;一是以黄山谷笔意书写的大行楷。

文徵明也能像祝允明那样,以苏、黄、米等人的笔意书写自己的诗文。当然他并未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是入后知出,对古法进行了扬弃,最后求得适合己性的自家笔法。

文徵明的隶书作品不多,但他颇为自得。主要学钟繇、梁鹄等。他有时以隶书作跋,如《跋范庵石湖诗卷》、《跋康里子山书李白诗》等;也常作四体千字文;有时以大字隶书作引首。

他的大字隶书与小字隶书大异其趣。此外,他曾集汉隶书写《汉隶韵要》,可见他于隶书用功之勤,推广此体也不遗余力。文徵明的隶书虽不是他最擅长的书体,却也是明代隶书风格的典型,恐怕与此举不无关系。

由此可知文徵征明不但诗文书画皆绝,而且于书法一门亦篆隶正行草皆擅,比他的前辈师友吴、王、李、沈、祝等更多能于篆隶两体。因此,他能继祝允明之后主盟吴门书派。

郑板桥是清代官吏、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他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的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有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难得糊涂”是清代乾隆年间郑板桥传世的名言,其中蕴含别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