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是全世界的一项基本目标。所有社会成员、组织和国家都应积极地维护整个人类的健康,注意保护全体人的健康利益,以实现人人健康的最高的健康伦理目标;社会成员必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克服和戒除影响他人健康的不良行为,共同创造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公共生存环境;人人参与一切有利于健康的公益活动,人人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健康观;全社会共同制定切合实际的公共卫生制度,加强健康教育,实现科学文明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2.优化生存环境
人类为生存和健康而发展经济,但发展经济又带来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因此,人类在与自然作斗争过程中,必须科学地处理好生活与生产的关系,在增进人类健康的前提下积极地发展经济,正确地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增进人类健康的辩证关系,保持生态平衡,创建有利于公众健康的生存环境。
3.确保公平健康
所谓公平健康,就是消除那些不合理的因素,减少不必要的健康差别,保障不同人群得到公平的健康待遇,实现每个人的公平卫生保健机会。这就要求处理好城乡之间的关系、治疗与预防的关系,把伦理视野从医疗卫生部门拓展到整个社会,使健康真正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与支持,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健康责任,才能增进全民的健康。
(三)新健康观下的道德要求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本身就包含着道德健康,即作为个人,对家庭和社会负有责任;遵纪守法、热爱集体、尊重他人,对社会具有奉献精神。在实践过程中,只有将新健康观中涉及的多因素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履行新健康观的道德要求。
1.形成良好生活方式,消除不良生活习惯
(1)科学膳食。饮食营养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科学合理的饮食是维护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和保证,而偏食与挑食习惯则不利于健康。食品无好坏之分,只有饮食习惯不良与良好的差别。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我国饮食种类和结构不断变化,对高脂肪、高热量的消费逐年上升。为此,有必要加强饮食卫生和饮食习惯的健康教育,大力倡导科学的合理的膳食结构和方式。
(2)适度运动。运动被誉为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促进方式。适度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和内容,适度运动有助于身心健康,增强躯体素质和精神活力。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指出:生命在于运动。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提出为健康而运动的声明要求,不分老幼,都要增强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活动。
(3)戒除吸烟。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控制吸烟不但可以改善健康,延年益寿,控制吸烟比预防医学领域中采取任何单向行动更为有效。研究表明,吸烟所产生的烟雾中可分离出1200余种有害物质,大量长期吸烟可引发肺癌、肺气肿、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父母吸烟还会影响下一代健康。被动吸烟也可导致血压增高、免疫功能下降、性功能障碍等,严重损害人体正常功能和健康。我国每年与吸烟有关的死亡人数超过300万。正因为吸烟带来对健康的危害,世界各国把每年5月31日确定为世界无烟日。大力倡导戒烟,通过宣传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控制吸烟,并通过立法严格控制吸烟,特别是青少年吸烟。
(4)适度饮酒。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少量的、适量的饮酒可以促进代谢、增强免疫功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而大量的、过量的饮酒则会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甚至导致脏器的损害,特别是短时间内大量饮酒,可导致急性中毒。因此,要广泛开展酗酒危害健康的教育,转变观念,不饮或少饮烈性白酒,提倡文明饮酒和饮用低度果酒,尽量避免和减少饮酒带来的危害。特别是要严禁青少年饮用烈性白酒。
2.创建良好生存环境,促进人类健康
(1)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生存的首要条件,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促进人的健康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培育自然。人需要休养生息,自然也有自身的规律,无节制的开发必然导致自然自身调节功能的退化与丧失。因此,合理开发,有效培育是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前提。其次,要营造安静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尽管社会生活必然有声音,但声音太大就成了噪声,如果白天声音超过50分贝,夜间超过40分贝,可使人精神紧张,烦躁不安,会扰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而且,噪声还可造成人的神经衰弱,听觉器官伤害,引起内分泌功能失调等。最后,要防止和控制对环境的污染。由于生产、生活过程中要产生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必然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严格控制各种生产性污染物、生活性污染物,特别是放射性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是创造优美自然环境的必然要求。
(2)打造优良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的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经济、文化、人口等因素和物理、化学、生物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的健康。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法律、法规、卫生政策。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先进和完善,社会的秩序稳定,经济的发展,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们安居乐业,就会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人的健康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人提高学习或工作效率,从而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实生活中,文化教育与文化素质决定人的健康价值观,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接受卫生知识较多,易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注意自我保健,健康水平也相应较高。因此,打造优良的社会环境既是个人健康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3)形成健康的生态环境。生物学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病原生物和生物遗传因素。病原生物因素通常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空气、水、土壤和居住环境中,危害人体健康。例如,水被污染后可以引起肠道传染病,从而影响到居民生活与健康。因此,必须严格治理粪便、垃圾、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医院废水等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加强对饮用水的开发与管理,杀虫灭菌,保护水源,确保人民健康生活。生物遗传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人类自身生产,生物遗传因素不仅要影响个体终身,还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有必要广泛开展遗传咨询,提倡婚前检查,以保证人口质量和家庭幸福。
3.开展卫生保健服务,提高生活质量
开展卫生保健服务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根本保障,根据国情,目前要全力做好初级卫生保健。要做好初级卫生保健,首先是政府担负主要责任,尽力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其次,要关心贫穷落后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通过卫生政策和卫生管理等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社会全覆盖。再次,要重视卫生保健服务的合理性,为人们提供费用较低、就近方便的医疗保健服务。最后,要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普及科普保健知识,开设健康处方,努力建立适合于不同个体的保健措施。
二、妇幼卫生工作中的道德
婴儿死亡率、人均期望寿命和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综合协调发展的敏感指标。妇女和儿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做好妇幼卫生工作,重视妇幼卫生道德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妇幼卫生工作的道德意义
妇幼卫生工作作为公共卫生事业的组成部分,是社区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的重点内容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国家有关部委制定的各项配套文件中,均将妇幼保健与疾病控制放在了社会主义公共卫生事业同等重要的位置。
妇幼卫生工作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我国妇女和儿童占到总人口的2/3,只有妇女儿童健康,才能有家庭的幸福,才能有全社会的生机和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有五千多万残疾人和两千多万各种遗传病患者,其中相当部分致残与患病原因是因为先天缺陷。妇女在妊娠期感染某些病毒或服用有些药物、激素,接触过量的放射线或者有毒物质,都会形成胎儿发育不良或发育不全;有缺陷而未及早采取终止妊娠的措施,就会分娩出畸形或患遗传性疾病的新生儿;孕妇发生胎位不正,而未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置,分娩时就可能发生难产、死产、产伤甚至新生儿死亡;亲代的某种疾病会遗传给子代,使子代出生后容易患病、夭亡,即使成长,也可能是劳动力或智力低下,对家庭、社会和国家都造成很大负担。可见,有计划、系统地做好妇女孕期、围产期和婴幼儿保健工作事关促进民族健康、增强民族素质的大问题。
妇幼卫生工作是计划生育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核心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妇幼卫生工作的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婚姻保健、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计划生育技术等一系列服务,就是为了提高人口的质量。
(二)妇幼卫生工作的道德要求
妇幼卫生工作是卫生保健事业的一部分,这项工作不仅关系到母婴的健康,而且关系到社会人口质量,关系到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因此,要做好妇幼卫生工作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1.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妇幼卫生工作不只是面对病人,而且还面对正常人群。不仅要治疗病人,而且还要预见疾病,防病于未然。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妇幼卫生保健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和广泛,对保健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必然要求妇幼卫生保健医务人员具有全新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服务技能。因此,妇幼卫生保健人员要端正专业思想,热爱本职工作,提高业务水平,不辞辛劳,不畏艰难,以精湛的技术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奉献于妇幼卫生保健事业。
2.耐心诚恳,精益求精
耐心诚恳是做好妇幼卫生保健工作的前提,精益求精是做好妇幼卫生保健工作的根本。妇女病人一般情绪波动大,心理负担较重,而幼儿患者不会陈述病情,给诊断带来困难。有些妇女可能对一些病情难以启齿而有意隐瞒,有些可能因缺乏卫生知识或陈述不清而急躁,因此,对待妇女和患儿要耐心诚恳,要给予充分理解并耐心疏导,不要因涉及隐私而嘲笑,不要因其产痛或哭闹而厌烦,不要因看到血污而嫌弃。妇幼卫生保健工作要求精益求精,一方面要主动关心、体贴病人,更重要的是用精良的技术帮助病人解除痛苦。
3.尊重病人,保守秘密
尊重病人指对病人的权益和人格的尊重。尊重病人体现在妇幼卫生保健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尊重不仅是语言,更多体现在诊疗过程中对病人感受的体谅,和操作细节的轻柔。妇幼卫生保健工作中可能涉及病人的隐私,只要无碍于诊疗不必过多询问。对病人的隐私要严格保密,不得泄露。
三、重点人群与相关疾病防治中的道德要求
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病人、精神病人、老年病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被当代医学视为重点人群。由于这一群体具有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及其疾病的特殊性,因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除了要遵循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一般医德规范外,还必须根据其特点,遵循特殊的医德规范。
(一)性传播疾病防治中的道德
性传播疾病过去称为性病。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为性传播疾病,简称STD,指由外生殖器等的性行为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作为主要传播方式所引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目前,性传播疾病的范围已从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4种扩大为包括艾滋病、生殖器疱疹、疥疮、尖锐湿疣、非淋病性尿道炎等20余种疾病。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废除了娼妓制度,对性传播疾病采取了免费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到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大陆已基本消灭了性传播疾病。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的广度和力度逐年加大,早已基本绝迹的性传播疾病又死灰复燃,新的性传播疾病也日益增多,并且疫情由沿海向内地、由城市向农村蔓延,流行态势十分严峻。为此,1984年我国召开了首次全国性病防治会议。1986年卫生部建立了"性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并在南京建立了"全国性病防治研究中心",在全国设置了16个性病监测点。性病的传播蔓延不仅直接威胁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影响下一代的健康,败坏社会风气,而且干扰改革开放,影响社会安定。可见,加大性病防治工作,既十分紧迫又责任重大。
1.性传播疾病病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