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虚心好学、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对治学态度的重视是传统医德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医术是衡量医生好坏的重要尺度,也是实现仁爱救人、赤诚济世事业的必备基础。高超医业水平的获取,唯有虚心好学、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不可。"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约","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否则,"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
在祖国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众多医学大家,他们勤奋学习、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学术态度一直为后人所景仰和借鉴。晋代皇甫谧"带经而农","博综典籍百家之言",40岁时,患了风痹病,半身麻木,右腿肌肉萎缩,服寒食散又药物中毒,仍醉心向学。他一心致力于针灸学的研究,终于写出了针灸学巨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明代李时珍,为了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穷搜博采","书考八百余家","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历时27载,三易其稿,才最终完成《本草纲目》。
(4)一视同仁、纤毫勿失的职业操守。传统医德还十分关注和强调医风建设。医德高尚的医家除了要具备仁爱济世的事业准则、淡泊清正的道德品质、好学求精的治学态度以外,还必须有优良的医风,即纤毫勿失的工作态度和一视同仁的服务态度。看病施治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服务病人须不问贵贱、普同一等。
古代医家认为,治病救人必须尊重病人的人格,医生"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告诫:"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明代龚延贤《万病回春》也道:"医乃生死所寄,责任非轻,岂可因其贫富而我之厚薄!"北宋医家唐慎微为人治病,"不以贵贱,有召必往,寒暑雪不避也"。
"病家求医,寄以生死",所以,历代医家都强调,省病问疾,须认真负责,谨慎小心,详查精治,切忌粗心大意。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强调:"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帝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俟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古代医书《本草类方》中有"夫用药如用刑,误即隔生死。盖人命一死不可复生"。
(二)中华文化土壤中的医德思索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新问题的出现。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医德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医德发展的逻辑出发点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根基,中国医德的发展也必须有其"水之源"--逻辑出发点。这个逻辑出发点在哪里?是有缺陷的中国传统医德思想,还是异文化的西方医德理论?
总体来看,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曾经创造了无数的辉煌,饱经历史风霜,至今仍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这片文化土地上产生的中国传统医德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而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其原因是有了独特的中华文化。虽然中国传统医德有一些陈枝枯叶,但无论是优秀的医德传统,还是有缺陷的医德成分,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深处那剪不断的血脉,因此,在中国,医德的发展,必须结合社会的现实,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
中国毕竟不是西方,有着自己特殊的国情,在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传承的国度里,人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内涵着传统的定式,进一步发展的最终力量源泉无疑只能在传统中寻找。医德的发展作为历史的继承和传统的创新与发展,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医德发展只能选择与自己民族的文化接受能力和民族的道德心理结构匹配的传统医德来作为现实的出发点。无视传统、抛弃传统去追求医德的发展,无疑是水中月、镜中花,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2.医德之路上的难题
清楚中国医德发展的逻辑出发点以后,我们必须对医德发展道路上的困境和可能的风险有一个大概的分析。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世界思想潮流的影响,我国医德发展中面临着传统文化影响的缺失和科学主义泛滥的道德冷漠两大难题。
中国医德发展的逻辑出发点是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医德思想,但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缺失导致了医德发展之源的枯竭,势必使医德的发展面临困境。在过去,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国人引以为荣的精神支柱,但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曾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受到排斥,也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遭到清算。传统文化的衰落,使得国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开始呈现出崩塌耗散之势。目前的医德发展存在着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医德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的优秀医德思想的继承,而在今天的中国医学人身上,对优秀传统却知之甚少。如果不了解自己的优秀医德传统,势必会导致中国医德的发展出现迷茫。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从本源和终极意义上讲是一致的,但在历史长河中,在操作层面上,其阶段对立性更为突出,成为人类的一个难以破解的命题。文艺复兴后科学主义泛滥所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由人文科学如哲学、宗教等支撑、指引和捍卫的道德理想体系的瓦解,理性的道德世界被嘲笑。当代的道德体系不再是由某种文化传统的系统继承和发展,而是一些偶然的东拼西凑的大杂烩,一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性地"从人类过去的信仰和道德中拿来的零零碎碎而已。其结果是人的道德信条与产生它们并为它们提供历史渊源和辩护的整个道德体系的相互分离,出现道德冷漠现象。这一世界性的医德发展难题也是我国的实际情况的现实反映。
(三)继往开来,加强社会主义医德建设
社会主义医德建设问题,既与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特殊国情密切相关,也不能离开不同文化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进一步加强的国际大背景,因此如何批判继承中华传统医德,扬弃西方医德,就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医德建设的首要问题。
1.本土文化基石,继承与弘扬祖国优秀医德传统
综观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每一种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无不是在其传统中寻找养料,作为根基,然后结合时代的特点进行继承与发扬。中国社会主义医德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继承与弘扬祖国的优秀医德文化传统,结合社会主义中国的时代特征,发展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医德思想。
要继承与弘扬传统医德,其前提之一就是我们必须对传统医德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弄清哪些是优秀的传统医德,哪些是应该抛弃的旧时代残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祖国的优秀医德传统进行继承和发扬,否则我们就会无从下手,社会主义医德建设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加强社会主义医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结合当代医学发展和人文思想,认真地对传统医德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挖掘、整理和提炼出优秀的传统医德思想。
优秀的传统医德曾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产生它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发生的改变必然导致历史上表现其内涵的具体规范的滞后性。我们所说的继承和弘扬优秀医德传统,是继承和弘扬优秀医德传统的基本思想与原则,而不是具体规范。传统医德中闪耀着人性与理性光芒的思想,如"仁医"思想、"义医"思想等,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在社会主义医德建设中,只有把这些原则纳入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之中加以吸收和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医德思想更加富有生命力。
2.外来文化精华,同化与融合西方优秀医德思想
全球化潮流在给医学道德带来许多新问题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同文化的医德思想的异常激烈的互相交融与碰撞。如何应对外来医德思想,特别是西方医德思想的影响,是我国社会主义医德建设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西方医德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医德建设的影响是巨大、深刻的,且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对我国医学道德发展有积极的一面和重大促进作用。任何文化都会有自己的缺陷,都有一个扬弃和发展的问题,任何医德思想也是一样。当代,我国和西方的医学界面临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伦理难题和道德焦点问题。西方优秀的医德思想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无疑会给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为中国医德思想所同化吸收,从而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医德建设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西方医德思想中的一些不好的东西,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的影响也会使部分医务人员的功利性膨胀、价值观异化,给我国社会主义医德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
闭关自守的恶果我们已尝过,开放创新的硕果我们也见到。对于西方医德思想,我们要有正确的态度:在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医德为基本思路的前提下,无论是哪一种医德思想中的优秀成分,只要是对社会主义医德建设有好处,都可以拿过来,加以同化和融合,最终转化为自己医德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我们在借鉴和吸收其他医德思想的优秀成果时,必须考虑到民族文化心理的特点,作出适合本民族的诠释和吸收,切忌单纯照搬的"拿来主义"。
思考题
1.简述中外医学伦理的发展历史及各时期代表人物的思想。
2.中国传统医德的主要优良传统和主要缺陷有哪些?
3.生命论、公益论、义务论、后果论各有哪些主要观点?
4.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医德建设的看法。
案例
在上海,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好的收入,而事实上的他却一直生活在极度苦痛中。7年前,他偶然接触毒品并染上毒瘾。他先后戒毒6次,但又复吸了6次。一切或许可以改变,但他准备通过手术来戒除毒瘾的计划,因为一纸通告,被停止了。手术暂停的最根本原因,是医学上人们对此项疗法副作用的不可预知性。"这是因为人类对此项手术范围内的大脑了解太少,所以无法预知后果,在此前提下进行大规模的手术,甚至是以赢利或以获'诺贝尔奖'为目标来实施这一手术,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医学冒险。"病患个案手术可能有效,同时患者愿意接受可能发生的副作用的手术治疗,而不手术患者极有可能"死路一条",这样的手术实施与否呢?
请分别用生命论、公益论、义务论、后果论来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