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学伦理学
1427200000009

第9章 医学伦理学与文化背景 (5)

近代医学人道主义,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朴素医学人道观基础上,把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纳入医学道德体系之中而形成的新的医德思想。近代医学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生命神圣论、个体义务论、抽象人性论和人权论。它具有反宗教神学和反封建等级制度,重视科学实验和临床经验的特点。面向病人,以人为出发点,把为病人治病,维护人的健康和生命放到自己职业活动的首位,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但在强调人的自然属性的同时,却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从而无法解决医学领域中种种不人道的问题。

现代医学人道主义是医学人道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以来的医学人道观和医学人权观。它的理论基础是义务论、公益论和生命论。现代医学人道主义主张把医学看作是全人类的事业,它不仅在一般意义上谴责和反对不人道的行为,而且对医务人员的具体行为提出了人道主义的要求和规定。现代医学人道主义不仅理论基础更加完备和科学,而且其影响具有更加广泛的国际性,成为全世界医学道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各国医务人员所崇奉和信守,对医学实践也更具有指导意义。

2.公益论

公益论是指以社会公众利益为原则,强调社会公益与个人健康利益相统一的医学伦理观。公益论是医学伦理学中全新的理论观点。虽然自古就有公益观念的论述,但真正开始把公益论引进医学伦理学是约翰逊和赫尼格斯,这种理论是在1973年美国召开的"保护健康和变化中的价值"讨论会上提出的。当前,医学的公益领域主要有: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保护性别比例协调、维持人类种系的延续及其纯洁性等。

公益论的实质是如何使医疗利益分配更合理、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公益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兼容观。公益论主张社会公益、集体公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三者兼容。第二,兼顾观。任何医疗行为都应兼顾社会、集体、个人的利益。当三者冲突时,如不是"非此即彼",则社会、集体无权作出否定个人正当利益的抉择,应尽量满足和实现个人利益;反之,则应当从整体利益出发,贯彻社会优先的原则。第三,社会效益观。医学行为的评价是通过医学行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体现出来的,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社会效益优先原则。第四,全局观。公益论把医学伦理关系扩展到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既重视现在,也关注将来。

3.义务论

医学义务论是规范医学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它以医德义务和责任为中心,研究和探讨医务人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并对医务人员的行为动机和意向进行研究,以保证医务人员的行为合乎道德。义务论强调医学行为者的品质、行为的动机、道德的义务感和履行道德义务的自觉性,而不看重行为的结果,不以行为结果作为道德评价的主要标准。

义务论对医学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医学行为后果的复杂性,社会及医学界总结了医学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制定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医学人道主义原则和一系列的医德规范,要求医务人员自觉地、无条件地实行这些原则和规范,按照要求承担起自己的道德义务。不论个人的好恶、情感和欲望,不记个人的利益得失,甚至不考虑该行为的后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都要自觉地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不论结果如何,只要医务人员尽心尽力了,他们的行为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自我良心的肯定。

医学义务论也是医学伦理学的重要理论,对于医学伦理体系的建构和医学界职业责任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医学伦理学就是以义务论为轴心的体系,但义务论往往不管行为的结果对社会、对病人、对自己的祸福而"一意孤行",显示出其理论局限性。尤其是当医德义务之间发生矛盾时,缺陷就暴露得更加突出。

4.后果论

医学后果论是以医学行为后果作为确定医学道德规范的最终依据,而无须考察行为动机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它认为确定医学道德规范的目的是调整人们的利益,医学道德所规范的就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使医学道德行为取得好的行为结果。后果论认为行动的是非善恶决定于行为的后果,并不决定于其性质。

医学后果论是医学伦理学古老而永恒的理论之一。这种理论可以追溯到希波克拉底。他提出的"有利于病人"、"不伤害病人"原则,就具有医学道德终极目的意义,成为医学行为和医学道德规范的出发点,但产生广泛影响是在19世纪英国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出现以后。

在现实生活中,后果论被广泛用于评价人们的医学行为。医学成本和效益分析、风险评估等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应用,充分体现了后果论的观点。当今医学界面对着服务对象及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调节问题,就需要考虑相关行为的后果,需要后果论的指导。后果论在理论上虽然避免了义务论强调动机忽视效果的道德评价方式所带来的现实问题,但是它在理论上割裂了医德行为中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关系,容易导致道德评价的片面性。对后果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后果或效用难以定量和计算,也难以预测。二是其应用有可能导致社会出现不公正现象。

二、中国文化与医德

要真正有效地发挥中国医学伦理思想的调控功能,就必须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土壤,继承发扬中华传统医德的优秀传统,借鉴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先进医学伦理思想,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医德建设。

(一)深植于中华文化的优秀医德传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不仅创造出了神奇的中医文化,而且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的优秀的医德传统,成为医界同仁规范自我、治病救人的精神动力。

1.中国医德传统的民族文化影响

中华文化在长期历史的演进中呈现出了独特民族文化的特色,使我国的医德传统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个性。

(1)义利观与"仁医"思想。义和利的关系,是道德现象中的根本矛盾,也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一矛盾呢?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主张"舍生取义"、"以义为上"、"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惟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

儒家的义利观,对我国医德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发展成了我国医家的"仁医"思想。我国古代把医术称为"仁术",认为行医的宗旨是"济世活人",行医的目的不是"逐利",而是为了"普救含灵之苦"。历代著名医家都主张行医治病要怀仁慈之心,行博施济众之事,把拯救人的生命,给人以健康幸福作为职业行为所追求的最高价值,为了实现"仁"的价值目标,甘于奉献,勇于献身,以期达致"仁医"的大乘之境。

(2)修身观与"礼医"思想。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形成了系统的修身理论。儒家认为,修身不是独善其身,洁身自好,修己与"敬"、"安人"、"安百姓"是密切相关的,而这必须重视"礼"的作用。因为,"人无礼不往,事无礼不成","不学礼,无以立"。由此,儒家认为,重礼是修身观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每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并以此区分人格的高低。儒家修身观以其独特的人生修养理论对医德观念也发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医家认为,医家需要有"礼"的精神的调剂与"礼"的智慧,医生的仪表、言谈举止,不仅是医生的个人修养问题,还因其会影响到病人及家属的情绪和对医生的信任程度,"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

总之,中国医德传统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的韵味,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医德文化。其中虽然不免有封建唯心文化思想的糟粕,但更多的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优秀的医德传统。

2.祖国优秀的医德传统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不但在医药实践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而且在医药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优秀医德传统,内容博大精深,也广为世人所称颂。

(1)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事业准则。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德的核心思想,治病救人是古代医家的理念。"仁"谓仁爱之心,仁术就是"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技术。

在几千年的医学实践活动中,我国古代的优秀医家都以"仁爱救人"、"赤诚济世"作为其最基本的事业准则,并且为了医学事业甘于放弃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求救者......一心赴救......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明代龚廷贤认为:"医道,古称仙道,原为活人......医者,生人之术也。"这是许多医家之所以选择行医的原因。"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就有其学医动机的论述:"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

(2)淡泊名利、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质。淡泊名利、清廉正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元素,也是传统医德的重要内容。沽名钓誉,见利忘义之人是无从谈起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一个负责任的医家,在行医中必须具有清廉、正直的道德品格,淡泊名利的思想情操。

古代许多医家,用自己的言行谱写了众多闪烁着淡泊名利、清廉正直道德品质光辉的绚丽篇章。据《后汉书·方伎列传》中记载:郭玉,和帝时为太医丞,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张皋《医说》中有"不欺暗室"典故。北宋医家庞安时,《医镜》赞之曰:"轻财如粪土,而乐义耐事如慈母。"元代儿科医学家曹世荣,"药饵所施,百不失一,未尝以病家之贵贱贫富而异用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