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勤学求索
14245100000004

第4章 王羲之的墨池

王羲之(321年-379年,也有说是303年-361年),琅琊临沂(现山东省)人,是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

王羲之从7岁就开始学习书法。他的老师卫铄,是位很有名气的女书法家,人们称她卫夫人。卫夫人很喜欢王羲之这个聪明的学生,不但尽心地教他练字,还常用前人练字的故事来鼓励他。

一次,王羲之问卫夫人:“我怎样才能尽快把字练好?”卫夫人看到王羲之急切的样子,就说:“你不要急,我先给你讲个墨池的故事吧!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张芝的人。他为了练好字,天天在自家门前的池塘边,蘸着池水研墨练字。字写完了,他就在池塘里洗涮笔砚,日子一久,洗出的墨汁把整个池塘都染黑了。后来,他的字越练越好,写的草书笔势活泼流畅,富于变化,大家都管他叫草圣……”

王羲之一边听着张芝的故事,一边想:张芝为了练好字,洗笔砚的水把池塘都染黑了,他下的工夫有多大啊!

从那以后,王羲之练字更加努力了。他也像张芝一样,每天练完字,就到门前的池塘里洗笔砚。时间一长,原来清澈的池塘,也变成了墨池。后来,王羲之每搬到一处,都要在门前洗笔砚,留下的墨池比张芝的还要多。

王羲之在跟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又学习了张芝的草书、钟繇的楷书,可是他觉得还不够,决心向更多的书法家学习,把别人的长处统统学到手。

王羲之长大后,先后到武昌、九江等地做官。每到一地,看到前人留下的碑文、题字,他总要细心地临摹下来,一有空就拿出来看,认真地琢磨体会其中的特点。

王羲之练字入了迷,每时每刻都不忘记揣摩字的间架结构、气势和运笔的办法。他一边考虑,一边就用手指在身上横一笔竖一道地划,日子久了,连衣襟都被划破了。

由于王羲之肯下苦功夫,他的手腕变得很有劲,运起笔来十分有力。传说有一次,他在一块木板上写了几个字,刻字的工匠拿去刻字的时候发现,墨迹竟深深地渗透到木头里,足有三分深。

王羲之的书法高雅秀逸,不但为达官贵人珍藏,而且也深受群众欢迎。

一次,他走在街上见一老妇人,衣衫破旧不堪,扯着嗓子喊:“卖扇子啰,又便宜又好用。”

可是,过往的行人竟无一人光顾,真是可怜。

王羲之走了过去,拿过扇子看了看,对愁眉苦脸的老婆婆说:“你到对面的铺子去借一副笔砚来。”

老婆婆不知道王羲之要笔砚做什么,但看他像官府里的人,又不敢得罪他,很快把笔砚借来了。

王羲之接过笔砚,拿过扇子,就在上面写起字来。

老婆婆看到扇子上写了毛笔字,着急起来:“你给我扇子上写了字,我怎么卖啊?”

王羲之耐心地对老婆婆说:“我在你扇子上写了字,这扇子会多卖钱的,只要你说出这字是王羲之写的,保证卖100文钱一把也有人买。”

老婆婆照他说的去做,果然几十把扇子被一抢而空。

千百年来,王羲之的书法对我国楷书和行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本人也被人们尊称为“书圣”。

名师点评:

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工夫怎么可以少花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