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勤学求索
14245100000005

第5章 葛洪借书苦读

葛洪(约284年-364年),丹阳句容(现江苏省)人,是晋朝时期一位学识渊博的炼丹家,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医药学家。

葛洪小时候,家境贫寒,根本上不起学。他每天起早上山砍柴,担到市上换点粗米油盐,维持生计。

父亲死后,他和两个哥哥一起干活。

有一天,他和哥哥到茅山上打柴。休息的时候,他求哥哥:“你教我几个字吧。”

“没有纸笔,回家再说吧。”哥哥回答。

葛洪顺手折了一根小树枝,在地上画了画,说:“就用这个写好了!

哥哥同意了。于是兄弟二人就以树枝作笔,用沙地作纸,一笔一画地写起字来。

从那儿以后,每当干活累了休息的时候,葛洪总是让哥哥教几个字。就这样,葛洪认识了很多字,读了不少书。可是,葛洪还从来没有用笔和纸写过字呢,他多想求哥哥满足他的要求啊,话几次到了嘴边,又收了回去。因为,葛洪知道仅有的一点钱要用来维持生活。哥哥看出了葛洪的心思,有一次就多打了几捆柴,用卖柴的钱,给葛洪买了笔和纸。葛洪抚摸着纸和笔,高兴地连声说好。

晚上,在油灯下,葛洪铺了纸,用心地写起字来。一张纸很快就写满了,葛洪看看不多的几张纸,真舍不得再用新的。于是他把纸翻过来,又在背面写起字来。

葛洪十分喜欢看书,一听说谁家有好书,就千方百计去借。

书借来了,他如饥似渴、起早贪黑地读着。这些书给了他无数新鲜的知识,他被书迷住了。

几年以后,他把当时各种重要的书都读了一遍,很多重要的篇章他都能背诵出来。读书越多,他越觉得知识的海洋宽阔无比,单凭背诵记忆,已经远远不够了。为了把书中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段落抄下来,葛洪拼命干活攒钱,买纸。在抄写的时候,他非常节俭,字写得很小,一张纸全都写满了,一点儿空地都不留,然后翻过来,在背面再写。

有些重要的知识,葛洪就边读边随时把它们写在屋子的墙壁上。

在葛洪的住处,屋里屋外,墙壁上地面上到处都写满了字。

葛洪靠自学成了一个有学问的青年。母亲看他有出息,就让他去投奔当时一个很有学问的先生郑隐。

葛洪跋山涉水,忍饥挨冻,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郑隐。郑隐听说了他的经历,热情地收留了他。可是,一连好些天,先生不是叫葛洪砍柴打水,就是让他扫地、种菜。

葛洪忍不住去问先生。郑隐和蔼地回答:“掌握一种学问是不容易的,不能吃苦耐劳,不肯刻苦钻研,是什么也学不到的。现在看来,你是诚心求学的,可以教你了。”

从此,葛洪开始向郑隐学习医术。

又过了几年,郑隐死了。葛洪安葬了老师又踏上求学的征途。

葛洪刻苦学习,悉心钻研,学识越来越渊博,终于成为晋代最有学问的人。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书,据记载共有200多卷。流传至今的有记炼丹术的《抱朴子》、记医术的《肘后备急方》。“肘后”是说这本书小,可以放在袖筒里携带,“备急”是应急的意思。

名师点评

高尔基说得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是,历史上有许多家境贫寒的孩子爱读书却没有钱买书。我们要改正对学习的态度,向葛洪学习,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学好知识,长大后施展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