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勤学求索
14245100000026

第26章 张广厚落榇不灰心

张广厚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他和杨乐在函数论研究中有很多创造性成果,被外国数学界称为“杨张定理”。

张广厚出生在唐山一个矿工家庭里。新中国成立前,他家里生活很苦,小小年纪的张广厚只好每天背着小筐去捡煤。稍大一点,他就到矿上的工厂去做工。

1948年,唐山解放了。张广厚背上了书包,走进了学校。

但由于他家中生活较困难,他读书的同时还要帮爸爸妈妈做事情,这就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考中学时,因为数学不及格,没有考上。张广厚一开始挺伤心,心想:可能是我的脑子太笨,还是别耽误时间,当工人挣钱贴补家里算了。

他的思想波动被父亲看出来了。他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像你这样的工人子弟在新中国成立前别说上学就是生活下去都很困难啊,现在,解放了,党给了你上学的机会,可不要错过啊!眼下,家里虽然困难些,但再苦再难,我们也要你去上学。这次落榜了,也别灰心,只要刻苦学习,一定能学好。”

一席话,说得张广厚直点头,他立即到补习班去学习。

他抓紧分分秒秒时间,每天天不亮就去学校。学校大门不开,他就坐在路灯下温习功课。学习中他从不马虎,一定要弄懂为止。

一次,一道数学题难住了他,他紧锁眉头苦思冥想半天就是做不出来。眼看要到放学的时间了。他仍然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演算。他的好友小贾沉不住气了,让他去问问老师,但张广厚却说:“我还是自己运算吧,这样,印象深、记得牢。”

他坚持自己独立完成,一直到天黑,终于做出来了。他才高兴地背起书包回家。

就这样苦读了三个月,张广厚终于以优秀成绩考上了开溧二中。从中学时代开始,他就对数学十分感兴趣。每堂数学课,他都认真听讲,还不时地向老师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课下,他严格要求自己,为了便于自我督促,自我检查,他给自己订了“准、快、好”的标准,就是每做一道题要准,不能粗心大意,如发现错误,必须重算,直到准确为止。为了又准又快,他从同学那儿借来一块怀表,集中全部精力,掐着表计时间,一次比一次算得快。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好,即字迹工整,格式正确、步骤严密。

经过中学的几年严格训练,张广厚终于成了全校出名的数学尖子,后来考上了北京大学数学系。

进人大学学习以后,他更加自觉地钻研数学。他找来大量的数学习题集,挨道演算。休息天节假日,同学们都外出游玩,张广厚却一人在图书馆查找资料。同学们开玩笑叫他“数学迷”。他“嘿嘿”一笑,仍伏在桌子上计算习题。他认为这是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这样,他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仅数学分析习题就作了3000道。这一切为他以后研究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