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勤学求索
14245100000002

第2章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西汉夏阳(现陕西省)人。司马迁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个很有学问的人,读过许多历史书,钻研过诸子百家的著作,还跟着名师学过天文历法。在父亲的影响下,司马迁也爱好读书,一有闲空就让父亲给自己讲书。到10岁的时候,他已经把许多古代名著读完了。父亲见他这么聪明好学又刻苦踏实,非常高兴。

后来,司马迁跟父亲到了都城长安。父亲做了汉朝的太史令(管天文历法并记录国家大事的官),有很多机会阅读国家收藏的珍贵史书、史料,又结识了好些有名的大学问家。

司马迁的父亲本想利用做太史令的机会编写一部通史,但没有实现。临终时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

司马谈死后第三年,司马迁被汉武帝任命为太史令。他也像父亲那样,如饥似渴地读着国家珍藏的书籍,整理各种历史资料,为编写一部大型史书做好了准备。

有一天,上大夫壶遂前来拜访司马迁。他看到司马迁埋头看书、孜孜不倦的样子,有点不明白,就问:“子长,听说你想写部史书,很好啊!可那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你没日没夜苦读,不觉得太辛苦了吗?”

司马迁考虑了一会儿,说:“先父在世的时候说过,周公死后五百年,出了个孔子,写了《春秋》。孔子死后到现在又有五百年了,应该有人能写出像《春秋》那样的书。先父去世了,这件事义不容辞地应该由我来承担。”

壶遂这才理解了司马迁的心思。

不久,司马迁就开始写作了。他反复研究和比较历代的史料,把自己亲手调查来的事实也做了认真整理,决心写出一部史料真实全面、叙述生动感人的书。他的书,要从远古时代的黄帝写起,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

正当司马迁专心编写史书的时候,一场横祸落到了他的身上。因为他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几句公正的话,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把他也判了死罪。

司马迁得到要被处死的消息,简直惊呆了。他想自己一死,那部史书就不能问世,父亲的遗愿就不能实现。为了事业,他多么希望活呀!

当时,要想免死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花钱赎罪,另一个就是用腐刑(割掉生殖器官)代替死刑。

司马迁家境一般,哪里拿得出钱赎罪呢?可受了腐刑,就跟皇宫里的宦官一样,被人瞧不起。

但是,还有什么能比写好史书更重要的呢?司马迁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终于下了决心,要顽强地活下去!于是,他强忍着悲痛,接受了使他蒙受奇耻大辱的腐刑。

受过腐刑之后,司马迁仍然被关在监牢里,他决定抛弃个人的得失,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史书的写作中。

三年后,司马迁终于出了牢房。他除了默默无言地办理公事之外,就是埋头写史书。

终于,司马迁在50多岁时,完成了52万字的巨著《史记》。

《史记》是我国优秀的历史和文学名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通史。司马迁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之父。”

名师点评:

一个人在遭到无辜的迫害以后,通常有两种选择:要么悲观消沉,要么发愤图强。而司马迁选择了后一条路。不论是作为一位文,还是作为一位史官,司马迁从来没有放弃自己固守的精神本土。作为一位文,尽管受到了生活几近致命的一击,可他非但没有沉沦,而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留下了一部发深省、万世传扬的巨著;作为一位史官,他敢于直言进谏,秉笔直书,可谓竭忠尽智、恪尽职守。高尚的格、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使他在精神王里永远散发着璀璨的光芒,井且,不断地励着后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