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勤学求索
14245100000001

第1章 孔子韦编三绝

孔子(前551-前479年)本名叫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鲁国的都城在现在山东省曲阜)。子,是古代人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颜氏带着他,过着贫穷的生活。

颜氏对孔子十分疼爱,要求又非常严格。孔子才六七岁,母亲就教他学习各种礼节,教他做个懂礼貌的人。到了15岁,孔子立下志愿,要多读书,成为有学问的人。

不幸的是,孔子17岁那年,他母亲也死了,他成了孤儿,生活更苦了。他没有钱读书,只好去做杂事,像管菜园呀,看管牛羊啦。

可是,他从没忘记学习,只要有空就读书,而且向别人请教,对什么新鲜事都要打听。有一次,他跟着大人们到太庙里去。一进门,他就东张西望,逢人就问:

“这是什么?”

“那是怎么回事?”

有人见他问个没完,就嘲笑说:

“孔家的儿子真不懂礼节,总是问这问那。”

孔子听了,笑了笑说:“遇事不懂就问,这才符合礼节呢!一个人对什么事,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才是真正有知识。不懂装懂,才最没知识。”

孔子在他的一生中,都是这么做的。30岁以后,他还向别人学过琴,问过礼,拜过师。

有一次,孔子向一位叫师襄的乐工学习弹琴。老师先教给他一支曲子,可没有告诉他曲名是什么。孔子非常喜欢这支曲子,一连几天都反复弹着它。老师听了笑着说:

“你弹得不错了。我再教你一首新曲吧!”

孔子说:“我虽然会弹这曲子的调子了,可弹琴的技巧还不行,还得多弹几次才行。”

过了些日子,他弹琴的技巧大有长进,老师又想教他学新曲子。孔子摇摇头说:“不行啊!这曲子的精神,我还没体会到,还是让我多弹几天吧!”

不久以后,孔子把这支曲子弹得十分动听,连老师听着,也入了神。孔子对老师说:“这支曲子气势不同一般,我想,除了周文王,别人恐怕作不出这样精妙的曲子来。”

老师听了,向孔子连连作揖说:“您真高明,当初我学这支曲子的时候,我的老师就说过,它的曲名叫《文王操》啊!”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还没有造纸和印刷术,流传的著作全靠传抄。自己要想保留一部别人的著作,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用力往竹片上刻,这刻好的竹片叫做竹简。这些小竹片每根都是一尺多长,一寸来宽,二分来厚,刻好的竹简按着顺序用皮绳串起来保存好。《易经》就是孔子亲手刻的。他很喜欢这部书,经常翻阅。由于翻阅的遍数太多了,牛皮绳磨断了,竹片横七竖八散落了一地。天气很冷,屋子里又没生炉子,孔子手冻得直颤抖,很难把牛皮绳穿进竹简的圆孔里。孔子穿上断了,断了再穿,反复很多次,被人们称之为“韦编三绝”。

孔子晚年,已老态龙钟,行动很不方便了,但他还经常抚弄着已经磨得油光锃亮的《易经》竹简叹息说:“如果还能让我再活上几年,我对《易经》的研究就会更深刻一些。一个人要学而不已,盖棺乃止啊!”

由于孔子勤奋好学,使他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名师点评:

孔子为读《易经》而翻断了穿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比喻读书勤奋。按通常的理解和解说,是指孔子研究整理易经的时候,用来将竹简串起来的牛皮筋翻断了三次,或者按古语习惯说法是断了很多次。孔子能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他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