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新军吸取了以前太平天国据城死守、作战僵化以至于被敌人步步击破的教训,特别强调机动作战,避强击弱,来去如风,在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
此时清廷眼看太平天国起义已被扑灭,认为捻军兵力较少,没有根据地,容易对付,就调来了八旗兵中最后一支精锐——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的骑兵部队,希望能打几个胜仗,借此重新树立朝廷的威信。
这时候僧格林沁正率领精兵在金陵附近集结,监视曾国藩和湘军的动静。接到朝廷的命令后,他立刻带着精锐骑兵赶赴战场。
当然,只有僧格林沁一支蒙古骑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这一次朝廷又不打算让湘军、淮军担任主力,于是把湖广总督“老坏蛋”官文调了来,让他辅佐僧格林沁,指挥安徽、河南、山东一带的汉人部队。
为了进一步加强僧格林沁的实力,同时,大概也是想让湘军、淮军这帮团练们“开开眼”,见识一下八旗精兵的威力,朝廷又命令曾国藩为钦差大臣,来给僧格林沁打下手儿。
这个僧格林沁是什么人呢?
这是一个蒙古王公,出身于跟清朝皇室血脉相连的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在天津的时候曾经指挥过跟英法联军的战斗,后来因为歼灭孤军奔袭千里的太平天国“北伐军”而受封亲王。这一次他带着骑兵部队来中原地区作战,正遇上金陵失陷,太平军群龙无首,陷于崩溃,结果僧格林沁所部连打胜仗,更是骄狂不可一世。
僧格林沁这个老小子,称得起是“坏蛋之王”。
这小子长着个洋灰脑袋,又傻又愣狗屁不通,偏偏自以为天下无敌,奇跩无比。
凡是僧格林沁的部队所到之处,不管绿营兵还是团练兵全都被他欺负得抬不起头来。
进兵安徽和太平军作战的时候,僧格林沁为了争功,竟然指使部将暗杀其他部队的将领,为了一时意气,当众责打湖北提督,开进江苏之后又跟曾国藩的湘军发生摩擦,两支部队的人碰到一块儿,稍有口角,僧格林沁的部将拔刀就敢杀人,结果湘军前后被杀死了好几十号人!而曾国藩因为正被朝廷猜忌,一心急着裁军,也不敢跟僧格林沁争辩,只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湖南老乡们吃亏。
以前咱们说过湖广总督官文这老小子的缺德事儿。可要跟僧格林沁比,“老坏蛋”官文,那就得算是个“厚道人儿”了。
就这么个货,让曾国藩怎么跟他合作?再说了,凭什么跟他“合作”?凭什么呀……同治三年(1864)九月,曾国藩接了圣旨,带着吉字营仅剩的部队开到湖北、安徽交界的地方,这时候“老坏蛋”官文的部队正好在蕲北打了败仗,被捻军包围了,朝廷赶紧调曾国藩率兵去救。
接了旨,曾国藩含糊了。
一来他兵力太少,手里只有刘连捷、朱洪章、朱桂南三支部队,未必是捻军的对手;二来老曾打了这些年的仗,摸出一个“经验”来:不管面对哪个对手,只要自己亲自指挥,准打败仗……三来,官文这老小子是个什么东西?他倒霉活该,曾国藩根本就不想救他。
所以老曾拖时间,找借口,按兵不动,一直拖到前线仗打完了,没事了。结果朝廷又来了圣旨,让他把部队交出来,派到河南去,统一归僧格林沁调遣。
显然,朝廷嫌曾国藩耍滑头,不肯上阵,打算解除他的兵权。
曾国藩是什么人?那么个老倔头子,能让你慈禧小寡妇随便欺负?一咬牙,决定把手里的这支部队全部遣散。
既然我的队伍不归我,那咱就谁也别想要!我就算把队伍白扔了,也不给你姓僧的。
见老倔头曾国藩是这么个态度,慈禧太后不高兴了!立刻下旨:湘军部队不准随便裁撤!这几支队伍你给我留着,不准动!
眼看慈禧和曾国藩要掐起来了,这时候僧格林沁出来说话了:太后,您就别让曾国藩的部队到河南来了。我这儿有蒙古骑兵,有安徽绿营,有河南的部队,够了。那帮湘军、淮军都什么破玩意儿,连个正规军都算不上,让他们来帮忙,还不够给我添堵的呢,趁早别来!
你看看,要不有句名言就说了:“存在即是合理”。在这世界上,浑蛋玩意儿自有他的浑蛋用处。僧格林沁几句大话,硬是把慈禧太后的嘴堵上了。
你看人家老僧多跩,把握多大,根本不要湘军,你还跟曾国藩吵啥呀?
于是朝廷不再注意曾国藩,改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僧格林沁身上。而老曾带着他的几千人马在安徽一待,舒舒服服,等着看一场“全军覆没”的好戏。
不久,老僧这位横勇无敌的蒙古亲王在河南邓州吃了大败仗,差点让捻军一锅端掉,最后只剩僧格林沁带着百十号亲兵逃进邓州,捡了条命。
这一仗,捻军从八旗精兵手里夺取了大量的战马,从此拥有了上万骑兵,机动能力突飞猛进,对那个洋灰脑袋的“疯子亲王”来说,再往后的仗就更不好打了。
很快,捻军又在河南鲁山再败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夺走了更多的战马。之后又在叶县击败河南巡抚张之万,然后渡过黄河进入山东,到处招兵买马,实力越来越强。
面对这样的战况,僧格林沁快疯了。不顾一切集中起所有精锐骑兵,准备跟捻军进行一场决死之战。
简称“死战”。
既然僧格林沁已经急了,捻军当然就不用着急了。因为不断打败蒙古骑兵,他们手里有了大批的战马,就骑着这些马在鲁西南到处跑,领着僧格林沁的部队兜圈子。有时候老僧的人追不上了,这帮捻军干脆下马吃饭,等着,非等老僧的人追到近处,他们才又上马跑开。
就这么着,捻军吃吃睡睡,跑跑停停,可把在后边追击的僧格林沁的几万精兵给累死了!到最后骑兵坐在马上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步兵更惨,好多人因为日夜急行军,硬是给活活累死在路上了。
捻军一边在前头跑,一边回头看着后边这帮子倒霉鬼,眼看差不离儿了,忽然杀了个回马枪,把僧格林沁和他的几千精锐骑兵合围在山东菏泽西北面的高楼寨。
要说僧格林沁,那真不愧是个有魄力的王爷!二话不说,直接就死了。
不但他死了,而且死得非常干净,全军覆没。他身边就跑出一个部将陈国瑞,其他所有人都让人家搞死了。
5.老帅遇上新对手
僧格林沁死了,清廷损折了手里最后一支八旗精兵,又恢复到无人可用的地步,只好再次起用曾国藩。
同治四年(1865)五月初三,慈禧下旨,命曾国藩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到山东督师,他的两江总督一职由李鸿章接替。
一接到圣旨,曾国藩愁眉苦脸。凭着几十年宦海浮沉的经验,他本能地感觉到,这次调他去剿捻军,很可能是个圈套。
老曾的湘军嫡系部队已经裁得不剩几个人了,其他湘军部队则各有“主帅”,现在那些大帅们一个个封了大官,和曾国藩平起平坐,当然不肯再听他的命令,所以曾国藩手里无兵可用,这次“剿捻”肯定会以李鸿章的淮军作为主力。
当然,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关系非常铁,他完全可以借用指挥他那个好学生李鸿章的淮军,可问题也就在这儿……既然淮军将成为战场上的主力,那朝廷为什么不直接让李鸿章带着淮军去剿捻?按说淮军是李鸿章的队伍,老李带着淮军上去,肯定会打得更漂亮些。
可现在呢?朝廷偏偏让曾国藩去指挥淮军,而让李鸿章接他的两江总督一职。
结果是,老曾离开了两江,带着“不是自己人马”的部队去陌生的环境打仗,李鸿章离开了他的嫡系部队,跑到金陵去当两江总督。
也就是说,曾、李二人,都被朝廷在无形之中摆了一道。
于是曾国藩赶紧上奏折推托,说要让他出征,怎么也得准备个半年时间,半年以后才能上战场——如果朝廷不能等半年,那还是让别人(比如李鸿章)去吧。
可惜,眼下朝廷里主事的是慈禧太后。这个小寡妇可不像当年那个不着调的咸丰皇帝似的——糊涂车子一辆,怎么推怎么走。
慈禧这个人特别有心眼儿,谁也糊弄不了她。不管曾国藩找什么借口,总是曾有来言,她有去语,把曾国藩的所有花招逐一化解,最后到底逼着曾国藩上了战场。
六月二十五日,曾国藩终于被“赶鸭子上架”,挓着膀子摇摇晃晃地跑到山东督战去了。这次他随身带来了三万六千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淮军”。
到了战场一看,曾国藩有点傻眼——也,这仗怎么打?
在歼灭僧格林沁之后,捻军获得了大批战马,结果捻军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到处飞。而湘军、淮军都有一个要命的“特点”:缺少骑兵。
当然,他们缺少骑兵,是因为朝廷故意掐他们的脖子,不让这些“团练武装”坐大。可现在面对一支流动性极强的捻军,追,追不上,堵,堵不住,湘军淮军全抓瞎了。
没办法,曾国藩只好做了个初步安排,让淮军精锐刘铭传的部队守河南周口,张树声部队守徐州 ,潘鼎新部队守济宁,老曾手下的湘军刘松山部队守临淮关,拉开一条线,“结硬寨,打呆仗”,只要捻军来了,就跟他们死磕。
结果捻军不来……在中原的广大地区,曾国藩总共就掐了这么四个“节点”,其他地方漏洞多如牛毛,捻军可以进攻的方向太多,到处出击,就是不往湘、淮军所在的这几个地方碰。
显然,要想真正把捻军控制住,一是需要时间,让捻军的锋芒渐渐顿挫;二是需要增强兵力,调更多的部队来驻防。于是曾国藩铺开地图,捡起他那“天生战略家”的本事,开始看着地图制订战略计划。三研究两研究,老曾渐渐发现,捻军是一支步、骑兵配合作战的新式部队,冲击力极强,在野外跟这样的对手硬碰,湘军淮军都不是对手。尤其人家还很会跑,赢了,就打包围战,歼灭战,打输了,上马就跑,转眼就没影了。
那这支部队到底有没有弱点呢?
天下万事万物皆有弱点,捻军当然也有弱点。那就是这支部队有马,而且是很多很多马……这就注定了捻军怕“水”。
马,个子很大!一条能运一百人的船,要是运送马匹,最多能运十多匹,而且马是畜生,不通人性,想把它们渡过河,比渡人麻烦得多。所以捻军的骑兵部队一旦遇到大江大河,就需要大量船只和很长的时间才能渡河,否则只好转头往回冲杀。
想清楚了这一点,曾国藩立刻把眼睛盯住了黄河和运河。逐一安排部队,准备以大河为依托,把捻军逐渐困死。
曾国藩不愧是个超级战略家,他制订的这个战略计划非常厉害,后来李鸿章接他的班,用的是同一个战略计划,而且最终获得了全胜。
有了计划,就该实行了。曾国藩先调自己部下的湘军过河,准备就地筑垒防御。
结果他的湘军部队集体抗命!都不愿意再去打硬仗。到最后逼得湘军指挥官刘松山瞪着眼亲手杀了几个乡勇,这才好歹把哗变压下去了。
可这么一支部队到了前敌,能打胜仗吗?
前线是这么个局面,后方的情况更可怕。
眼看前线的湘军不听话,曾国藩只好把留在金陵的湘军“吉字营”即将被裁撤的最后一批乡勇弄上前线。想不到这帮靠抢劫发了大财的家伙们一听打仗,群起鼓噪,坚决要求立刻遣散,回湖南老家!结果十六个营、八千部队散掉了一大半,只剩了两千人……好家伙,你看看这支湘军吧!幸亏曾国藩没造反,不然可真有他的好戏看了。
眼看湘军成了这个烂样儿,曾国藩也没辙了,只好把淮军当成了战场上的主力。
可淮军是李鸿章的人马,部将多数是安徽人,曾国藩跟他们完全陌生,很难调动。为了能操纵淮军,老曾特意把李鸿章的两个弟弟李鹤章、李昭庆请来帮忙,委以要职,希望能够顺利指挥淮军作战。
结果还是不行。
就在曾国藩挂着钦差大臣的头衔赶到前敌不久,前线部队里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恶性事件:僧格林沁的八旗旧部和淮军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火并!
僧格林沁帐下有一员大将名叫陈国瑞,是个出了名的狠人。后来僧格林沁死在高楼寨,只有陈国瑞一个人脱身逃走。现在他率领着僧格林沁留下的八旗残兵驻守济宁。而曾国藩对这帮子八旗“破人”的战斗力很不放心,就派了淮军大将刘铭传带兵到济宁城外的长沟集协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