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升迁就学曾国藩
1415800000051

第51章 奔向天京 (3)

金陵城里的太平军号称有精兵二十万(实际上只有几万人),背后还有李秀成的大军做后援,吉字营才两万多人,孤军深入,跑到天王洪秀全的眼皮底下去扑腾,这不是找倒霉吗?

再说了,只要曾国荃肯去上海,他马上就可以当江苏巡抚,这可是中国最富裕的一个省份的“省长”,封疆大吏,好大好大的官哪!

那眼下曾国荃当的是什么官呢?

他只是个挂名儿的浙江按察使(因为曾老九根本没在浙江)。从这个职位升一级,是布政使,再升一级,才是巡抚。

也就是说,如果曾国荃去上海,不但立刻连升两级,从按察使升为巡抚,而且立刻大发洋财,每个月可以从上海搞到二十万两左右的银子——就这,曾国荃硬是不愿意!

这曾老九脑子有病吧?

当然不是,曾国荃这个人虽然浑蛋得很,可他绝不是个傻子。之所以不愿去当江苏巡抚,这里面的隐情说出来实在让人恶心。

曾国荃认为上海虽然富庶,可那里是清军控制的地盘儿,“有王法”的地方,吉字营到了上海,只能老老实实地收税,绝不敢放手明抢。所以上海的银子再多,最终是“公家的”,落不到湘军兵将的手里边。

而金陵就不同了。

金陵是太平天国的都城,是“没王法”的地方,一旦攻破城池,就可以毫不客气地抢劫一场!抢回来的银子,自然是谁弄到手归谁。所以曾国荃宁可拼死拼活杀到金陵去明抢,也不愿意待在上海守着一座“不能染指”的银库发呆。

另外,江苏巡抚官是不小,可将来要是攻下金陵,朝廷封给他的官肯定更大。

又有钱,又有官,“抢劫金陵”当然比“驻守上海”有意思得多,所以曾国荃不肯去上海,一心要去金陵。

这都什么浑蛋逻辑!

最怪的是,曾国藩居然“理解”他弟弟的浑蛋逻辑。所以早在调曾国荃去上海之前就已经想到曾老九可能不愿意去,而作了两手准备。曾国荃不去,就让李鸿章招募淮军去上海……这曾家哥儿俩,都是些什么人哪!

曾国藩、曾国荃,还有这支湘军,都是封建社会的“标准”产物。

在封建时代,整个社会都玩儿命地鼓吹“忠孝”, 极度漠视人命,极力打压个性,不顾一切地宣扬忠君思想,好像全中国人都是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活着,结果整个社会体系发生了严重的变异和扭曲。文官武将们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都把“杀敌”当成无比的荣耀去推崇。

所以曾国藩、曾国荃还有当时大清帝国所有军队的所有将领,一个个全都嗜杀成性,凶残如鬼!

在思想方面,曾国藩看起来更像个文官,他鼓吹杀人,却不支持抢劫。而曾国荃更像个武夫,在他看来,杀人是他的工作,而抢劫则是他的“副业”。在抢劫这种事儿上,曾国荃和湘军的部将们,全都是“自觉自愿”的。

当官的是这么个逻辑,那些当兵的就简单多了。

还记得曾国藩当年招兵时定的规矩吗?

只招那些皮肤粗黑,满手老茧,呆头呆脑不会说话的“山民”。

这些乡勇多数是文盲。他们既没有信仰,又缺乏道德操守,在家种地的时候,就像土鸡瓦犬一样木讷地活着,有一天被招募当了兵,上头告诉他们杀人越多越有赏,打了胜仗就可以抢,他们就立刻毫不犹豫地杀起来、抢起来了。

将来仗打完了,部队遣散了,这些人回到乡下,立刻又会变成老实巴交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接着过他们那土鸡瓦犬的日子……鲁迅先生在《阿Q 正传》里刻画了一个经典人物——阿贵。这个人木讷极了,软弱极了,顺从极了,最后莫名其妙、窝窝囊囊、无声无息地死了。

可试想一下,如果阿贵被招进了湘军,这个窝囊到极点的人忽然每个月可以赚四两银子,打仗受了伤可以赚三十两,打死了可以赚六十两,然后当官的告诉他,打仗,杀人,是“忠”是“义”,是最光彩最露脸的事儿!仗打胜了就可以抢钱抢女人!那么这个木讷软弱的窝囊废阿贵,会不会突然发出一声号叫,不要命地带头打冲锋,眼都不眨地去杀人,然后屠城、抢劫、掳掠女人,最后仗打完了,他就带着他抢来的女人回老家,用抢回来的银子买几亩地,继续过他的日子,仍然像以前那样木讷痴呆,窝窝囊囊,无声无息。

狂暴和木讷,这是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性情。可在特殊的环境下,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性格,转换起来却又这么迅速,这么“顺理成章”。

其实对这一点,封建时代的统治者们早就心知肚明,把它总结成了四个字:“用贪用憨”。

平时,利用人民的愚昧,战时,利用人性的贪婪。

当愚昧和贪婪被人为地混合在一起并用力搅拌的时候,“吉字营”这样的军队就诞生了。

在封建社会,在曾国藩所处的时代,这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事实。

4.官文的小把戏

既然曾国荃不肯绕道苏南从背后攻打金陵,曾国藩只好制订出另一套正面进攻金陵的军事计划,而这个计划和早前的“安庆计划”非常相似,就是四路进兵,围点打援。

首先,以曾国荃吉字营两万多人出秣陵关、大胜关,从正面逼近金陵,然后在城下筑起坚固的壁垒,摆出围攻的架势,一面抗击金陵城里太平军的冲击,同时吸引其他各路太平军——主要是李秀成的人马来救援金陵。

当李秀成的部队被湘军调动,真的赶来增援金陵时,曾国藩安排的另外三路兵力就在外围咬住他们,层层阻击,使太平军陷入一场艰苦的攻坚战,从而最大限度地消耗太平军的有生力量,消磨他们的战斗意志,最终的目标不是迅速攻克金陵,而是拖垮忠王李秀成手里这支太平天国最后的精锐。

确实,这是一场相当奇妙的战斗。

湘军兵力较少,但却已经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并且处于攻势,而这个强劲的攻势却是以“防守”的形式展开的。

太平军兵力较多,可是在前期作战中精锐部队已经损失了大半,加上洪秀全困守金陵全无主意,整支太平军活力渐失,攻坚能力越来越差,同时也就失去了大纵深迂回、远距离作战的能力,结果他们不断被湘军调动,东奔西走疲于奔命,在“攻势”中越打越弱,迅速衰落下去。

为了组织好这场“围点打援”,曾国藩把湘军各路精锐全部摆了出来。

除曾国荃一路直扑金陵外,鲍超率军从宁国府、广德方向攻取金陵东面的句容和淳化镇,担任曾国荃部队的东路后援;多隆阿所部从庐州进攻金陵西面的浦口、九洑洲,担任曾国荃部队的西路后援;李续宜所部从安庆进入镇江,担任曾国荃的北路后援。这三路后援成弧形护住曾国荃的后路,担任打援任务,以保证曾国荃吉字营能在金陵城下专心围城。

注意,眼下只是“围城”,真要想攻下金陵,那可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而且还要看战场的态势如何变化了。

这是一场典型的持久战,湘军四支部队兵力上都不占优势,而一旦战斗开始,他们都将在各个战场上承受巨大的压力。

但总的来说,曾国藩制订的这个军事计划是完善的,四支湘军部队承受的压力,还在他们“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接了任务之后,曾国荃的行动最快,稀里哗啦往前猛打。鲍超的霆军直奔宁国府,李续宜的人马则在安徽寿州一带打得不亦乐乎,按说这两路兵马的动作也不算慢,可是因为曾国荃进兵速度太快,鲍超和李续宜明显跟不上他。

这三路兵马一快两慢,有点儿不太合拍,但第四路,也就是多隆阿的部队则进展顺利。因为陈玉成安庆大败之后精锐尽失,退回庐州也无法防守,多隆阿没费多大力气就把庐州攻下来了。

这时候多隆阿可以迅速赶赴金陵外围,先担负起曾国荃所部的西路后援任务。可奇怪的是多隆阿居然在庐州按兵不动,而且骂大街,放出话来,说他“不愿意跟曾国荃一起打仗”!

这下可把曾国藩吓了一跳。

多隆阿这是怎么了?

多隆阿这次大闹是有原因的:他认为早先进攻安庆的时候,他的部队驻守桐城一线,先后承受了洪仁玕、林绍璋、黄文金、陈玉成、杨辅清多路太平军精锐的猛烈突击,仗打得最惨烈,部队损失也大,可最后“攻克安庆”的头功却归了曾国荃,而他多隆阿却没捞着多少便宜,功大赏薄,多隆阿这个满洲大将军吃了这帮汉人的亏!

为这事儿,多隆阿气得大病一场,从此就恨上了曾氏兄弟。

这时候咱们得评评理了,多隆阿这么骂曾国藩,站得住脚吗?

站不住。

围攻安庆的时候,参战的也是今天这四路人马。曾国荃兵围安庆城。鲍超驻在彭泽担任游击之师,哪儿危急他救哪儿。多隆阿和李续宜两路人马驻在桐城一线,布成掎角之势,共同阻击太平军的援兵。

这是当时的安排没错吧?

当时曾国藩制订这个计划的时候,就考虑到打援比围城更艰难,所以他以一份兵力(吉字营)围城,以两份兵力(多隆阿、李续宜)打援,而且吉字营当时初建不久,新兵多,战斗力还不够强悍,多隆阿、李续宜两支部队则是“胡系湘军”的中坚主力,战斗力比吉字营更强,所以曾老九围城,多、李二将打援,这个安排应该说是合理的。

可后来战场形势发生了变化。

因为陈玉成进兵湖北,胡林翼害怕了,抽调李续宜回湖北,正是这个决定,才使得多隆阿一支兵马单独面对太平军强大的援军,承受了巨大压力。但这个决定是胡林翼做出的,根本就不关曾国藩的事儿。

所以这绝不是曾国藩“陷害”多隆阿,胡林翼也不是 “有意陷害”——多隆阿是胡林翼的亲信,老胡害他干吗?完全是战局突变,造成这么个局面。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后面的战斗中,确实,多隆阿一支部队承受了太平军多路精兵的猛烈突击,很不容易!可是由于陈玉成屡出“奇谋”,加上胡林翼在战场上的指挥连连失误,先是抽走李续宜,后来调鲍超回援时又犹豫不定,结果造成曾国荃在安庆城下腹背受敌,被陈玉成所部精兵连番猛攻,而曾国荃最终顶住了太平军的两面夹击,这个功劳,不在多隆阿之下吧?

再后来,陈玉成率几万大军绕过多隆阿直扑安庆,用人海战术猛攻吉字营!在这种极端危急的情况下,曾国荃不但顶住了陈玉成大军的猛攻,甚至还在同一时间攻破了安庆城!

曾国荃在安庆之战中得首功,当之无愧。

所以安庆一战,曾氏兄弟并没有“坑害”多隆阿,朝廷的封赏也没有亏了他。多隆阿之所以气得大病一场,说穿了,一是这人心眼儿小;二是他是满洲大将,原本就非常看不起汉人,现在是他的“主子脾气”大发作,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那你怪谁呀?

可咱们也知道,跟这路小心眼子的人讲道理,你没得讲。

早年多隆阿刚调到湖北的时候,就只听湖广总督官文的吩咐——因为看官文的面子,他才“顺便儿”听从胡林翼的调遣。可是像曾国藩、鲍超、李续宜他们,多隆阿压根儿就没把这几个人看在眼里。现在多隆阿心里记了曾氏兄弟的“仇”,而湘军“二帅”胡林翼在头一年就病死了,湘军里谁还能调动得了多隆阿?

现在老曾派多隆阿去给曾国荃当后援,他就不去,曾国藩拿人家姓多的是一点儿辙都没有。

没辙,那想辙吧……曾国藩给多隆阿写信,问他:您觉得我这个计划不行,那您有什么打算,您说,我照您说的改,行不行?

不行!

多隆阿不理曾国藩直接去请示湖广总督“老坏蛋”官文,看能不能找个机会调离湘军,只要离开曾国藩,调到哪儿去都行!

一听多隆阿请求调走,官文非常高兴。

自打湘军从湖南开进湖北这天起,官文就看曾国藩不顺眼。在他看来,汉人掌握军权有违清朝祖制!所以他三番五次给湘军下绊子,这回眼看多隆阿要脱离湘军,把官文乐得在总督衙门里直蹦高儿,立刻给皇上写奏折,请求把多隆阿调走。调哪儿去呢?

正好这时候四川有一支农民起义军进了陕西,陕西局势“有点儿”紧张,官文就奏请朝廷任命多隆阿为钦差大臣,让他带兵到陕西去。结果朝廷真就准奏。

一接到圣旨,多隆阿立刻率领手下一万五千精兵离开庐州,飞一样奔向陕西去也。

曾哥,祝您九弟在金陵城下全军覆没!

这下子曾国藩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