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升迁就学曾国藩
1415800000050

第50章 奔向天京 (2)

因为曾国藩已经知道自己不适合到前线去,所以决心坐镇安庆,遥控指挥进攻太平天国各处重镇的战斗。有李续宜的人马在身边,他在安庆待着也踏实。

现在朝廷里的三巨头——慈安、慈禧、恭亲王都看重曾国藩,老曾说话管事儿,很快就把李续宜调到安徽来了。

安徽有了人,下面就是江西巡抚,这个差事,曾国藩保举了沈葆桢。

沈葆桢是著名爱国人士林则徐的女婿,根子很硬,又在江西当了多年的官,要名声有名声,要政绩有政绩,本人也确实很有能力,曾国藩早就特别看好他。虽然沈葆桢不是湖南人(是福建福州人),但是湘军早年进江西,和地面儿上的官员闹得不太好看,现在派湘军的大将去当江西巡抚,怕当地官员抵触,所以老曾觉得沈葆桢不是湖南人,正好,可以用他。

安排了安徽、江西两省之后,剩下的是两个地盘上特别富裕、情况特别复杂的省份:浙江和江苏。

江苏不用说啦,那是太平军的后院,金陵就是太平天国的天京城!而像苏州、常州这些大城市也全控制在太平军手里,就剩下上海一座孤岛,要不是因为它是通商口岸,洋人的利益多,这帮洋人拼命护着上海,估计也早让太平军占领了。所以江苏巡抚不好派,这个巡抚要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理财收税一把抓,还得能斗得过洋人……湘军里能打硬仗的大将不少,可这帮湖南老乡多数土头土脑,军、政、财、税、洋人一把抓的人才,还真挑不出来。

所以江苏巡抚一时不好派人,曾国藩只好先考虑浙江巡抚的人选。这个人选倒不难决定,那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这个人本事太大,自从来到曾国藩门下,老曾让他回湖南招兵,独当一面,没一年工夫,左宗棠把自己这支新组建的湘军部队练得兵强马壮,兵力也增至一万六千人。以这样的力量开进浙江和李秀成、李世贤的人马对决,足可以应付了。

万事俱备,只有一个问题不好解决:眼下浙江有巡抚……浙江巡抚名叫王有龄。去年就是他上了一道奏折,请求让曾国藩当两江总督,派兵来救浙江,也正是这道奏折,使咸丰最终下决心给了曾国藩地方实权。

这么说,王有龄和曾国藩之间有交情?

也谈不上。

浙江巡抚王有龄是个水晶猴子,为人最精,又重用著名的理财专家胡雪岩,所以这些年在浙江地面儿上捞得特别“肥”,一掐一泡儿油!曾国藩的湘军因为一直在外地打仗,军饷老是不够,就想跟王有龄“借”点儿,可是往往那些有钱人是“越有越抠”,王有龄有钱也不愿意借,结果老曾很不高兴,暗地里恨上了王有龄。

后来王有龄又勾搭了湘军的大将李元度,为这事闹得曾国藩挺丢脸,所以老曾更恨王有龄了。

眼下王有龄已经被太平军围困在浙江省府杭州城里,情势异常危急,说死就死!

按说这个时候左宗棠应该赶紧带着人马去救杭州,可曾国藩有他的打算:现在王有龄是浙江巡抚,左宗棠要是解了杭州之围,反而老左自己当不上巡抚了……那怎么办?

曾国藩真有绝的。一方面叫左宗棠别急着进兵,慢着点儿,如果杭州城被太平军打下来,王有龄不就死了吗?这样你老左不就当巡抚了吗?

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收集了一批王有龄(以及江苏巡抚薛焕)的黑材料上报朝廷,弹劾这两人,说他们一个在浙江贪污敛财,一个在江苏“偷安一隅”,看着都不是巡抚的合格人选。这样,就算杭州不破,王有龄不死,将来也得滚下台,把浙江巡抚的位子让出来。

结果王有龄很配合,不久就死在杭州了。于是左宗棠带着他的部队开进浙江,顺顺当当地做了浙江巡抚。

左宗棠接了浙江巡抚以后,曾国藩给朝廷上了一道“奇妙”的奏折:“与其让臣‘遥控’浙江军务,还不如让左宗棠专办浙江一省,可以最快地作出决策。左宗棠这人的才能足可独当一面,应该请皇上明确降旨,令左宗棠督办浙江全省军备,所有在浙江省的湘军和地方部队都归他节制,这样就不用臣来兼统浙江了。”什么意思?难道曾国藩不愿意管理浙江,故意把权力交给别人?

确实,曾国藩这次是有意把浙江省全权交给左宗棠。

老曾这么做有两层考虑:一是两江总督例来只管辖江苏、江西、安徽三省,现在朝廷信任他,给他多加了一省,老曾当然感激,可是他又怕自己多接一个省的大权,弄不好慈禧她们反而多心,不如干脆自己提出不管浙江,免得被朝廷怀疑。

二是曾国藩真的很信任左宗棠。老左现在是湘军的大帅级人物,补了胡林翼的位置,论实力论能力都足以控制浙江的局面,加上左宗棠和曾国藩又是多年的老朋友,把浙江交给老左,曾国藩还是放心的。

浙江这边安排妥了,该回过头来安排最棘手的“江苏巡抚”一职了。

这以前江苏巡抚叫薛焕,把持江苏一省多年,也算树大根深。但自从朝廷把两江三省交给曾国藩,而他又上奏参了薛焕一本,朝廷就把薛焕明升暗降,让他当了通商大臣,把江苏巡抚的位子空出来了。

这时候曾国藩想到了自己的弟弟曾国荃。立刻写信让曾国荃带兵万人去上海,甚至连运兵的大船都雇好了。

上海虽然只是一座城市,可它贼富裕!比平常十个城市还富。所以曾国荃到了上海之后,可以把当地的税收弄到手,然后把这笔钱全弄到湘军手里来,这样湘军一个月就有几十万银子进账了。

另外,曾国藩其实不想让自己的弟弟这么快就去攻打金陵。

在老曾看来,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是个千难万险的苦差事,这种事儿还是留给多隆阿和鲍超去干吧。至于曾国荃,先到上海站住脚跟,然后从上海出发,攻打苏州、常州,拿下苏南地区,绕到金陵的背后去。那时候估计多隆阿他们还没打下金陵,吉字营正好杀到,以逸待劳,捡个大便宜,岂不是很爽?

你看,老曾的算盘多精!

可惜,曾国荃不答应!

这个粗野凶悍的曾老九是个死心眼儿,一门心思要直接攻打金陵,怎么说都不行!把曾国藩弄得毫无办法,只好改派别人去当这个江苏巡抚了。

可是刚才说了,江苏的局势非常险恶。大部分城市都被太平军占了,只剩个上海“漂”在那儿。太平军在江苏实力极强,不但当地的绿营兵不顶事儿,连洋人的部队和上海官绅出钱组织的“洋枪队”都经常吃败仗。另外,上海这座城市非常特殊。它是通商口岸,华洋杂处,当地官员上自薛焕,下到上海道台吴煦、粮道杨坊,个个奸猾无比,结党营私,情况特别复杂,需要一个军、政、财、税、洋处处都在行的多面手才能搞定。

这样的人才,曾国藩手底下还真有一个,那就是老曾的头号学生——李鸿章。

自从咸丰八年来投奔曾国藩,李鸿章在曾大帅的幕府里也混了好些日子了。期间俩人有过争执,但后来也都互相谅解了。

对李鸿章,曾国藩非常欣赏,几次三番保举他,屡屡想重用他,又把自己花多年心血总结出来的一本《挺经》也送给小李。实际上曾国藩已经把李鸿章当成自己的接班人了。

可是这位被曾国藩异常器重的李鸿章手里却没有军队。

早先曾国藩想组建一支湘军的骑兵部队,让李鸿章指挥,可是由于朝廷不信任他,不给他战马,这事没办成。后来曾国藩又组建了一支“淮扬水师”,让李鸿章挑头儿,结果在祁门为了李元度的事,曾、李闹翻了,这个淮扬水师就被湘军水师部将黄翼升接了过去。现在曾国藩打算派人去江苏接任巡抚,这个人不能空着两手过去(空手过去肯定站不住脚),所以曾国藩决定从湘军里抽调一批部队,再让李鸿章从自己的老家安徽招一支兵马,组建一支新军,到上海去。

当然,这样一支新军战斗力不会很强,能守住上海就不错了,反攻苏南、从背后攻打金陵估计没戏。但只要能守住上海,把上海的银子弄出来给湘军当军饷,曾国藩就很开心了。

要说李鸿章这个人,了不得!曾国藩给他下达招兵任务才两个月,他就从安徽老家招来四营精兵,加上从曾国荃手下“借”来了太平军叛将程学启(安徽桐城人)的两营安徽兵,自己原有一营安徽兵,曾国藩又调给他六个营的湘军,总共凑出十三营,六千五百人,坐上火轮船直奔上海。

没多久,李鸿章就掌握了上海的军、政、财权,把原来的一伙旧官员全收拾了。

又没多久,他开始给自己的部队装备最新式的洋枪洋炮。再没多久,他的部队开始和太平军打仗,而且一打一胜,胜了又胜。随之他的部队也不断扩充,安徽人越来越多,湖南人越来越少,最后这支部队完全摆脱了湖南人的控制,成了一支独立于湘军之外的“淮军”。

要说曾国藩看人的眼光是真准。他选的四个巡抚,除了李续宜不久病死了之外,另三位全都干得非常出色。

沈葆桢把江西控制得扎扎实实。

左宗棠进浙江后苦战三年,夺占了浙江全境。

李鸿章到上海后折腾了三年,夺取了整个苏南,直攻到金陵城下,如果不是顾着曾国藩的面子,他的部队恐怕把金陵城也拿下来了。

要说曾国藩看人的眼光,那是真“臭”!

当江西巡抚没多久,沈葆桢为一笔银子跟老曾翻了脸。

太平天国败了之后,左宗棠为了向朝廷表白自己跟曾国藩“划清界限”的决心,找碴儿跟老曾翻了脸。

也就李鸿章还好些,虽然也跟曾国藩耍了好多心眼儿,但两人到底没闹僵,师生一场,有始有终,李鸿章一辈子都念着曾国藩的好儿。可后来李鸿章的淮军和湘军完全脱了钩,一点儿关系也没有了。

按说曾国藩在得势之后举荐了很多人,以至于后来半个大清国的封疆大吏都跟曾国藩扯得上关系。可这事儿也怪,老曾提拔扶植了这么多人,却又“围不住人”,到最后真能跟他同生共死的人,没有几个。

说到底,还是清廷的权术太高明了。不动声色间,他们已经拆光了曾国藩脚下的“台柱子”。

3.曾国荃的逻辑

话说曾国藩本打算让自己的九弟曾国荃去当江苏巡抚,带兵驻防上海,先捞取上海的关税厘捐,充实湘军的军饷,同时借这笔银子好好壮大他的“吉字营”,然后从上海出发攻取苏南地区,从这边绕道去攻打金陵,可是曾国荃死活不答应。

攻下安庆之后,曾国荃带着抢来的财宝回了趟老家,在村儿里盖楼买地,狠狠折腾了一把,然后在长沙设局招兵,很快招了六千新兵,这么一来,他的吉字营已经有了三十四个营,一万七千兵力。

当然,回家盖房,在长沙招兵,既是真的,又是借口。

曾国荃在湖南拖时间,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不愿意立刻回安庆,免得他那位“大帅加大哥”非逼着他当江苏巡抚,把他派到上海去。

直到后来得了准信儿,曾国藩已经决定由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另招淮军去驻防上海,而且淮军已经组建起来,即将出发,曾国荃这才带着新招的六千乡勇回到安庆。

这时候曾国藩最小的弟弟曾贞干也招了四五千人马,跟曾国荃的吉字营合在一起共有两万三千人了。

有了队伍,曾国荃着急忙慌地带着人马向金陵进发。

由于太平军在安庆吃了大败仗,陈玉成的部队完全被击溃,此时安徽省内已经没有太平军主力部队,所以湘军进展比较顺利。同治元年(1862)三月,曾国荃攻下巢县、含山、和州,西梁山,曾贞干攻克荻港、繁昌、鲁港、南陵。同时老曾的嫡系、水师大将彭玉麟也带着战船来接应,于是曾氏兄弟在水师配合下突袭太平府(安徽当涂),又相继拿下金柱关、芜湖、江宁镇、板桥、秣陵关、大胜关……经过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战斗,一步一个坎儿,终于走到了金陵的大门口儿。

五月四日,曾国荃吉字营开到了雨花台附近,彭玉麟的水师开到了护城河口,太平天国的都城终于暴露在湘军眼前。

要说这个事儿真是让人难以理解。曾国荃干吗放着一个肥得流油的大上海不进,非要一门心思往金陵猛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