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袁甲三理所当然地认为,湘军猛攻安庆,就等于把太平军的精兵都赶到他的地头上去了,他这边肯定应付不了,胡林翼曾国藩他们这么干,简直是给老袁找麻烦。
与其让胡林翼给他找麻烦,还不如老袁先给胡林翼找点麻烦,上奏告他一状。
当然了,袁甲三不能说他自己害怕,这么说就太丢人了。所以老袁告诉咸丰皇帝,如果湘军就这么三路分兵猛攻安庆,弄不好太平军抓住空子直入河南,杀向北京!现在京师方向防务空虚,万一让太平军钻了空子,怎么得了?
要说咸丰皇帝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糊涂车子一辆——人家怎么推他就怎么走。听袁甲三这么一说,也有点儿担心,害怕安徽那边打得太凶,太平军真的会分兵此上,威胁北京。于是下旨让曾、胡二人修改原定作战方案。
既然皇上让改,那就改呗。
曾国藩、胡林翼两位关起门来又研究了几天,拟就一份新的作战方案:分兵四路,老曾亲率第一路由宿松、石牌出发,直扑安庆,担任全军的主攻任务;多隆阿、鲍超率第二路出太湖、潜山进攻桐城,切断安庆和庐州之间的联系;胡林翼率第三路从英山、霍山取舒城,阻止太平军援救安庆,同时防止太平军由安徽进入湖北,抄老胡的后路;李续宜(李续宾的弟弟)率第四路从商城、固始进攻庐州,进一步分散陈玉成(此时陈玉成在庐州)的兵力。
这个四路进攻的计划,看起来比早先的“三路进攻”计划更稳妥些,因为部队铺得面儿更大,用于打援的兵力更多。但实际上这个“四路进攻”计划也出了个问题,那就是:将来攻克安庆之后,哪支部队出力最多,功劳最大?
从表面上看,曾国藩派自己的嫡系人马直扑安庆,似乎在这一战中是老曾出力最大。其实不然,因为陈玉成此时在庐州,一旦安庆被围,他一定会从庐州方向拼命反扑,所以切断庐州的多隆阿一路面临的压力才真正最大,而将来攻克安庆,当然是担任攻城任务的部队功劳最大,这么算起来,多隆阿这位正白旗出身的大将军就有点“吃亏”了。
要说多隆阿这个人也很不简单。他是满洲正白旗忽尔拉特氏,生在东北,从小就练习骑射,骁勇异常,十六岁就进“前锋营”当兵,三十五岁当上了骁骑校。太平军起来之后,多隆阿先是跟着内阁学士胜保在山西、河北一带打仗,后来又跟了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因为打仗立功,升了协领。之后他带着部队南下武汉,先跟着湖广总督官文,在官文手底下又升了官,当了翼长。
要论勇猛,多隆阿跟当年曾国藩帐下的大将塔齐布有一拼。可要说到脾气,多隆阿这个人可就相当讨厌了。
多隆阿几乎是个文盲,而这个文盲又非常看不起汉人,不管是普通的汉族老百姓还是汉人的文官武将,他全都很瞧不上。在湖北,多隆阿只听“一个半人”的命令,这“一个人”当然是湖广总督官文,“半个人”则是胡林翼——因为胡林翼拍官文的马屁拍得好,官文特别信任他,所以多隆阿对胡林翼也有“半份”信任。除此之外,他是谁的命令也不听——包括曾国藩。
那当然,曾国藩在湖北跟官文处得不怎么好,官文和多隆阿一样都是正白旗的,所以多隆阿也不拿曾国藩当人看。
这么一位有权有势又非常“各色”的满洲正白旗大将军,他肯受曾国藩的气,吃这个暗亏吗?
当然不肯!多隆阿这位老师傅可有主意了。
你们不是让我吃亏吗?行,老子就让湘军的人马给我垫背!
5.面对陷害,湘军团结起来
咸丰九年(1859)十月二十四日,曾国藩带领一万大军从巴河出发,经黄梅进驻宿松,设下帅帐,然后派大将李榕、朱品隆领军直下太湖,与多隆阿、鲍超所部会合,集中两万兵力开始对太湖的太平军展开猛攻。此时胡林翼也赶到前线,把帅帐设在英山,督促各部进战。
然而湘军此次的对手实在很不好惹。
英王陈玉成是太平军中的后起之秀,攻克安徽重镇庐州,横行江北,之后又大破湘军李续宾部,威震天下无人能敌。这次眼看湘军大兵压境,陈玉成毫无惧色,反而非常高兴,立刻亲率十余万大兵赶到太湖,扎下连营七十余座,准备来个反包围,就在太湖边上给这两万湘军包一顿“饺子”!
一看太平军的架势,胡林翼和曾国藩都给吓了一跳,赶紧调整部署,只留少数部队监视太湖,集中主力回过头来对付陈玉成的援兵。
这时在太湖边驻防的湘军有好几路,分属“曾系”、“胡系”,相互间难以协调。为了统一调度,胡林翼提出把所有部队的指挥权集中起来,全都交给多隆阿,让他担任前线各部队的“总统治”,统一指挥所有部队。
胡林翼干吗非让多隆阿当前线的总指挥呢?
这倒也不奇怪,因为多隆阿是前线唯一的满洲将领,让他统兵,是表示对满洲“主子”的尊重。另外多隆阿这人打仗也挺凶的,而且前面说了,多隆阿虽然看不起汉人,可是他倒挺买胡林翼的账,肯听他的话。所以老胡对多隆阿不算太烦。
说实话,曾国藩非常反对让多隆阿当前敌总指挥,可是眼下胡林翼已经发了话,老曾也不得不卖老胡一个面子。
结果胡林翼这个命令,差点儿让他的部队散了架。
听说多隆阿当了前敌总指挥,胡林翼的部将李续宜马上装起病来,拖延时间不肯出兵。
李续宜是李续宾的弟弟,胡林翼手下的老人儿,在湖北多年,知道多隆阿是什么货色,所以宁可装病得罪胡林翼,也不愿意到多隆阿手下来找倒霉。同时曾国藩也悄悄通知弟弟曾国荃,让他的吉字营也别忙着参战,小心跟着这个姓多的,一不留神让他给卖喽!
真不能怪李续宜、曾国荃这几位多心,多隆阿这小子当了总指挥之后,果然立刻就出幺蛾子,命令湘军大将鲍超带着四千人马孤军前出,到小池驿布防,他自己则待在新仓,眼瞅着鲍超一个人去抵抗太平军的冲锋。
这里就要说说鲍超了。这个人在湘军大将里是个很特殊的角色。
首先,湘军从将到兵都是湖南人,可鲍超却是例外,他是四川奉节人。其次,鲍超这个人和曾、胡两帅的关系非同寻常,曾国藩救过老鲍的命,而老鲍则救过胡林翼的命。
鲍超小时候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十几岁到峨眉山清虚观干杂活混饭吃,结果跟着道士们学了一身武功。
后来太平天国起义爆发,鲍超投了军,因为武功好,给广西提督向荣当了亲兵,在永安作战时受了伤,留下养伤,等伤好了,向荣已经到湖南去了。鲍超就带着老婆来长沙寻找向荣,结果人没找到,自己把盘缠花光,困在小店里。这鲍超也是吃饱撑的,喝了几杯酒就当众扯淡,说谁要给他二百两银子,就把老婆卖给他,结果真就有人塞给他二百两银子,鲍超喝得晕晕乎乎,稀里糊涂就收了。
第二天,人家上门来要人来了,鲍超这才明白过来,当然不肯卖老婆,要把银子退给人家。可这帮家伙也邪,怎么说都不行!鲍超一急眼就把对方给打了,结果人家是长沙本地人,有势力,找来官府的人把鲍超给锁到衙门里去了。走到半路上,正巧碰上曾国藩,鲍超认得他是新来的团练大臣,赶紧叫救命!曾国藩过来一问,是这么个破事儿,又见鲍超一个人打了对方一帮子人,很不简单,就随便说了一句话,把鲍超救了,然后让他到湘军里当了个哨官(连长)。
对老曾来说,这是举手之劳,可对鲍超来说,这叫救命之恩!从此他对老曾忠心耿耿,打仗必舍死争先,屡立战功。
后来鲍超调进了水师,在杨载福手底下当官,想不到九江一战曾国藩被打垮了,杨载福水师退回湖北,就此跟了胡林翼,鲍超也莫名其妙地成了胡林翼的手下。咸丰六年在跟太平军的一场激战中,鲍超在战场上救下了胡林翼的性命。
这么一来,胡林翼对鲍超另眼相看,把他从水师调出来,破例让这个四川人到湖南去招募兵勇,组织自己的队伍,起了个名字叫“霆军”。现在鲍超的霆军已经有六千人马,自从组建以来,打仗从没败过,在胡林翼帐下是头一号的精锐。而鲍超这个人非常实在,对胡林翼极力效命,同时对曾国藩也没有忘恩,每见了老曾必称“恩师”。结果曾国藩和胡林翼都对鲍超极为看重,而鲍超对这两位大帅也都一样忠诚。
其实鲍超在湖北也待了几年了,多隆阿是什么嘴脸他很清楚。所以听说自己的部队受多隆阿指挥,鲍超立刻“辞官”,撒腿就跑,一直跑到曾国藩的大营里猫了起来。
这么一来胡林翼不好办了。
他让多隆阿当总指挥,可是这个总指挥总得“指挥”点儿什么吧?想不到自己手下这帮部将很不给面子,没到的装病不来,已经到了的全都跑了,把他老胡搞得下不来台!没办法,只好给曾国藩写了封信——其实是给鲍超看的,信上说陈玉成大军已经从背后扑来,太湖方向的太平军也正在反扑,没有鲍超,胡林翼手下就等于没有了步军,仗已经没法打了,他这个湖北巡抚准备仗打输了之后就立刻自杀……一看这封信,鲍超二话没说,回来了。
鲍超一回来,多隆阿二话没说,就把他一支孤军扔到小池驿去了!
咸丰九年十二月,陈玉成亲率大军猛扑小池驿,顿时把鲍超所部四千人马合围起来。面对潮水一样的太平军,鲍超率领仅有的四千人马拼死迎战,居然一顶就是六天六夜。
可是第七天、第七夜呢?
一见鲍超要死,曾国藩急眼了,立刻把自己帐下所有的人马全部投入战场,急攻太湖,希望牵制陈玉成的部队。同时命令原本进攻太湖的唐训方部三千湘军转过头来增援小池驿。结果唐训方的部队刚到小池口,正撞上陈玉成的大军,这三千湘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仓皇退去。
眼看鲍超所部异常危急,胡林翼也急了,抽调金国琛、余际昌所部八千人直出潜山,冒着大雨急行军十天,在高横岭、仰天山一带和太平军激战。同时曾国藩派出了自己手里最后的三千五百人,赶来和被击退的唐训方所部会合,尽力向太平军冲击。
此战,曾系、胡系几乎所有能够动用的部队都投入了战斗,在山岳丘陵之间艰难推进,远远已经看到鲍超被困的小池驿,可是眼前的太平军如波翻浪涌,怎么也杀不过去,各军只好用擂鼓吹号互相声援。鲍超知道援军已经赶到,也舍生忘死拼命厮杀。
眼看两万多湘军像发了疯一样死战,陈玉成感觉招架不住了。他可不想为了消灭鲍超一支军马就把自己的老本拼上,于是趁夜把主力部队转移到太湖方面去了。
陈玉成一走,战场形势立刻逆转。湘军各部一起往前猛冲,连多隆阿都看出机会,带着四千人马冲了上来,跟曾国藩派来的援兵混在一起,来“救”鲍超。这时鲍超也感觉到包围圈外围的压力减弱,于是尽起兵马向外冲杀,几路湘军里应外合,将太平军一举击溃。
这一仗,太平军损失了近两万兵马。而湘军的曾、胡两大派系,经过这场死战,再也不分彼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