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社区的历程——社会性别与社区发展的本土经验
14153300000020

第20章 项目培训(2)

3.自产的粮食是否够吃?如不够,怎么解决的?

4.主要用些什么肥料/饲料?一亩地大约用多少?

5.你知道的可以不用那么多化肥/农药的技术或农作物有哪些?

6.你知道或掌握的种植/养殖技术有哪些?希望掌握哪些技术?

7.村民对发展生态农业的看法?当地比较实用与生态农业有关的生产技术与方法有哪些?

8.农产品好卖不好卖?价格稳定否?销路怎样?(香菇、板栗、药材的价格与销路)

9.村民对发展生态旅游的看法?

10.村民增加收入的愿望有哪些?

11.还有哪些困扰、需求?……

三、生态环境和社区资源共管方面:

1.社区有哪些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山林、土地、矿产、河流……的状况?)

2.村民利用自然资源的情况?有哪些经验?带来哪些好处?

3.社区内破坏生态的行为有哪些?(乱砍乱伐、乱捕乱猎、乱采乱挖等)

4.发生破坏行为的原因是什么?(管理、经济利益、观点等)

5.村民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情况?(国有林、集体林、薪柴林、护林员、规章制度、合约、组织等)

6.在你们看来,对森林的管理权利、义务有哪些?

7.村民对现行有关资源政策的了解情况?有无意见、建议?

8.村民与林场、林业局的关系?与林业部门、林场有哪些冲突/矛盾?如何解决的?可能的合作途径(合同、措施)有哪些?

9.退耕还林及天保工程对村民造成的影响(有利/不利)?

10.保护自然资源,村民能做什么?希望政府做什么?

11.在自然资源(森林、动植物、矿产、水源、林特产品等)的利用和保护方面中存在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期望与要求?

四、令社区受灾的脆弱环节:

1.近几年发生了哪些灾害?

2.灾害发生的原因有哪些?为什么会给村民带来损失?(详细讨论物质、态度、组织三个层面的脆弱性)

3.当地在减少灾害方面有哪些防范措施?哪些经验?

4.如何预防和减少灾害?(灾害意识、防灾设施、预警措施、组织)

五、社会性别敏感方面:

1.妇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主要做些什么?

2.男女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存在哪些差别?为什么?(参与村里大事的讨论决策方面、家庭决策等)

3.适合妇女增加收入的经济活动有哪些?

本次调研注意事项:

1.如遇有争议的问题,须在下次活动结束前向村民反馈,并达成共识;

2.访问记录基本要求:时间、地点、协作者、被访人数(性别、年龄等)访谈内容等。

3.围绕访问大纲所有内容,各组需提交完整的访谈记录,字迹工整,整理在A4纸上。

4.保留、提交原始访谈记录。

21日——24日入村访问。各工作小组人村实际上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根据学习到的PRA方法,带着参与性理念深入到社区中去实践,体会参与性以及方法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与村民沟通,共同描述、探讨社区的基本状况,优劣势和未来项目可能的设计思路,使村民感受主体的身份。通过人村工作,在各相关群体中埋下参与性的种子。在各组成员和村民的广泛参与下,获得了大量有益的材料,而这些材料正是各相关群体,尤其是当地村民分享知识的成果,而从中发现的问题,是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和行动项目设计的依据。

25日上午分组介绍访问结果。为了让各相关群体都能得到充分的参与,我们特意从三个村邀请来6位村民代表。在基本介绍下乡工作情况之后,以“发现的问题”为讨论主线,将各村认为社区内存在的问题分别列举了出来。

接着,我们让培训者从几天下乡听到、看到、想到的找出如下“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埔组:

☆退耕还林政策落实不到位;

☆群众困难,经济基础薄弱,欠贷款多,重获贷款难;

☆没有有效利用资源,浪费严重(政府规定每人烧柴一吨,但不许做“耳棒”,村民认为严重浪费了资源);

☆劳动力剩余(地少、人多,劳动力闲置);

☆男、女比例失调(七里村偏远,男村民找对象难);

☆水土流失严重(前几年不限制砍伐,沙土蓄水能力低);

☆饮水困难(居住位置高,饮小河沟水,水污染严重,不卫生);

☆“天保”后,收入减少;

☆土地冲毁,粮食不够吃;

☆自然灾害多(七里村虫灾严重,风灾、水灾、旱灾多);

☆交通不畅,物资运输困难

☆养殖业放养与退耕还林的矛盾;

☆信息不灵(不通电话,无通讯工具);

☆资源贫乏,收入单一;

☆学生上学不便,无桥;

☆村民住房抗灾能力差(土木结构);

☆发展缺资金(没钱买优质子种、蓄种、圈舍);

☆地方病多(关节炎、大骨病、白内障、精神病);

妇女提出的:

☆妇女不是劳动力;

☆缺乏技术(种养殖方面,外出打工无技术);

☆孩子辍学严重;

☆医疗卫生条件差,妇女儿童保健差,妇科病多;

朝阳组:

☆收入来源少;

☆缺乏新技术;发展项目和产业传统技术居多,对新技术掌握少;

☆发展项目盲目(跟风);

☆缺乏发展资金;

☆贷款多,外债多;

☆自然灾害频繁(虫灾、风灾、旱灾、冰雹、水灾等);

☆长期挖药材,导致资源枯竭;

☆与宁西局的关系紧张;

☆交通不便(没路、没桥);

☆农产品卖不出去(信息不畅);

☆没有保护农田和河堤的设施;

☆劳动力相对过剩;

☆野兽遭害粮食、伤人、伤蓄;

☆对塑料垃圾如何处理;

☆通婚圈小;

☆粮食不够吃;

☆男村民当家的多;

妇女提出的问题:

☆妇女是半个劳动力;

☆缺种养技术;

☆学生上学困难(路远、无桥);

☆吃水不方便;

☆妇科病多,家里人看病花费多;

油坊坪组:

☆海拔高,气温低,冬夏气温差别大;

☆自然灾害多;

☆农作物欠多样化;

☆粮食不够吃;

☆信息不灵通;

☆缺蔬菜月份多;

☆农作物产量低;

☆农闲时间长;

☆剩余劳动力;

☆水污染严重(水源上游,修公路、开矿);

☆挖药破坏植被;

☆没有防洪堤;

☆农田冲毁严重;

☆基础设施占地多;

☆缺乏资金;

☆产业发展水平低(规模、品种、收入);

☆收入来源减少;

☆农产品没市场,销路差;

妇女提出的问题:

☆孩子上学困难;

☆缺乏实用技术的学习(烹饪、美发、剪裁、养殖等);

☆没有自来水;

下午,根据上午各工作小组带回来的“问题”;探讨“寻求解决的办法”。对主要问题让大家参与进来一起排序,对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根据不同的社区需求排序做了梳理,最后,针对“项目目标”、“问题——解决方法”和“需求排序”之间的相互对照,在各相关群体的互动中产生了基本的项目框架。

整个过程实际上遵循着这样一个思路“将项目目标/方向——社区问题——解决办法——需求排序有机地联系起来,在灾害管理脆弱性一能力分析框架指导下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得到了如下结果:

(一)减少令社区受灾的脆弱环节:

☆修桥

☆加固房屋(排水渠)

☆人畜饮水(新埔)

(二)提高村民生计:

☆种植(猪苓、天麻、板栗、核桃、樱桃、柴姜)

需求:资金、技术、菌种

☆养殖(猪、牛、羊、鸡、蜂)

☆修路

(三)提高村民能力:

☆市场营销

☆防疫

☆种养殖技术

☆沟通技能

☆维权

(四)保护及改善生态,促进社区资源共同管理

☆种树

☆种草

☆环保、宣传(不同群体、不同方式)

☆组织、网络、社会骨干、联保、预警

☆清除河道垃圾

(五)社会性别敏感

☆社会性别培训

☆让妇女参与到项目中

以上成果是各相关群体利益、需求、对话、协商的结果。

26日,将培训班的工作理念、过程、结果反馈给了县级各部门,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对政策和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

三、参与者对培训班的评估

在培训评估之前,我们也设计了一份问卷,但感到积极的评价过多,为了能使评估更生动,更能说明问题,我们又特意安排了对问卷评估结果的解释性评估。详细内容如下:

宁陕PRA培训班总评估:参加人员:全体参与者(县、乡、村18人)

主要内容:

1.对培训班的整体评价很满意的原因:

☆工作方法很满意,工作作风非常扎实;

☆“理论培训——实践——总结”过程满意;

☆对参与式的方法很满意;

☆方法帮助了解我们的需求;

☆对方法、理念、下乡安排都很满意;

☆培训科学、严谨,授课准备充分;

☆协作者平易近人,工作扎实,学到新知识;

☆培训效果好,达到了培训目的,方法吸引人。工作方法对农业工作很有借鉴,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

☆满意,接受了新的理念和方法,敬业精神,群众参与;

☆平等的参与式农村评估理念和方法;

2.对参与性的理解(一句话):

☆相关群体共同参与;

☆尊重当地的经验;

☆共同参与到项目中来;

☆基本了解;

☆每个人都能发声;

☆发表自己的看法;

☆平等互动、效果好;

☆共同参与;

☆平等、参与、互动;

☆尊重主体的需求/意愿;

☆自下而上;

3.“参与式方法/工具”的了解:

☆分析问题的方法;

大事记;访问;问题树;劳作图;季节历;社区资源图基本上了解

对脆弱性分析不太了解,操作不熟练

4.下乡活动安排评价:

☆时间安排适中,人员自己报名;

☆时间上压缩1天,县上培训也压缩1天;

5.下乡了解村民需求的评价:

☆真实:需求排序比较科学;群体差异导致的需求差异;

☆比较真实:村民有选择的机会,我们昨天的排序删除了一部分,如果当时就同村民处理掉一些问题可能会更好一些;

☆群众存在差异性,弱势群体未必表达出自己的需求;

☆应该将项目实施2年想达到的目标告诉村民,让村民的需求更切合项目的目标;

6.对项目目标框架的评价:

☆较满意。项目需求排序有创新性;

☆开始的意图和目标(项目)没有和村民沟通好,所以对村民提出的需求把握不是很好;

☆很满意。村民提出的需求比较切合实际,见效快,可以帮助社区改善面貌、经济状况;

☆要有一个好的态度,对村民的参与态度给予更多的注意;

☆很感谢让我们村民参与到项目中来;

☆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村民的需求;

☆没把养土鸡(油坊坪牛、羊不是第一需求)考虑进去;

☆种植(核桃、板栗),当地基本上能满足。“科学管理”朝阳沟的樱桃、李子要慎重考虑;

☆项目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求,主要需求得到满足,很满意;

☆对框架很满意;

☆村民对工作方法、项目方向、需求排序的方法不太掌握,需要引导;

☆“孩子没钱上学”不一定是村民真正的需求;

☆项目的目标明确,但支持力度不太清楚,框架形成后还要论证;不要轻易删除需求;

☆技术论证不应轻易去掉;

☆朝阳村的桥用不了24万,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改善一点,建设差不多就行了;

☆朝阳加固和改善河堤提供一些水泥、柴油等材料就行,村民投工投劳,运输问题自己解决;

☆新埔当地栽培、就地嫁接核桃比较合适;

7.哪部分需要加强/改善?

☆评估过程需对农民加以引导(有些太高,不切合实际);

☆帮助村民分析一些问题(如:孩子上学困难);

☆下乡评估的客观性/真实性要加强(从众心理、弱势人群不发声、有的村组妇女不来);

☆评估过程再简洁一些;

☆提前把培训计划给我们(参与者),希望衔接的更好一些;

☆不知道“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做项目。希望一开始就将培训的意图/目的、计划告知,这样培训时让大家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县政府对项目了解不太清楚,让他们来表态,尤其是在灾后囊中羞涩的情况下,有点强人所难;

☆项目思路与相关群体的沟通/交流很重要;

☆今天县政府反馈会很仓促,需要提前多沟通(项目的主要目标/意图);

☆培训班的整体目标要清楚;

☆培训纪录整理出来后要给大家每人一份,课堂不让作笔记,下去访谈没法操作;

由此可见,作为培训班基本上达到了目标,但在各相关群体的沟通方面还需要在以后的项目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另外,在社区需求与项目设计环节上加强对各方利益与需求的说明十分重要。

四、几点思考

1.培训设计思路的思考

本次培训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希望通过这些活动的设计使参与者了解参与性理念,理解参与性、参与式、参与性农村评估方法与灾后重建与发展项目的关联。正因如此,我们感到,建立参与气氛——体会参与精神——运用参与和自己实践的反思——相关群体下乡工作共同发现社区问题、优劣势、需求——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共同设计项目。这一培训安排很有必要,感到效果不错,尤其对初次接受参与式和发展项目的人来说,这一设计针对性较强,好操作。如何使各环节的关联更为密切,是值得在此经验上反思的。

2.培训活动的思考

培训是各相关群体在一起找寻社区发展/灾后重建方案的过程,但更是在发现参与和能力建设的意义。在循序渐进的互动中,我们一起认识参与性与参与方法,一起由班上的讨论到下乡实践,一起发现社区问题到寻求解决的途径,一起思考项目目标到提出项目设计框架,这本身就是各相关群体能力增长的过程。在过程中发现意义是感受最深的。尤其是听到评估的体会后,更有一种满足感。当然,村民、尤其是女村民的参与还受到一定的制约,这是今后项目要推动的。

3.下乡工作的思考

田野工作体现了农户参与项目设计、共同认识社区资源、用脆弱性一能力分析社区状况这样一个参与过程,也深化了培训者对参与的理解和各相关群体的交流。虽然只是在不长的时间进行社区需求评估,但对参与者仍有重要的影响。当然,价值观与方法的领悟与学习不是一时可以改变的,仍需要更多的实践。

4.培训结果的思考

本此培训一方面培训的是项目人员,促进其能力增长,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个初步的项目框架;但感到还有一些欠缺,如果时间再长一些,我们的能力再强一点,各方的沟通再多一些,一定会有更加显著的效果。培训中,在合并、排序问题与需求环节上时间显得有些仓促,有些培训者可能失去了更多的陈述机会,而各相关群体的讨论更受到不同利益、权力关系的影响,制约了有些人不太积极参与。

5.培训技术方面的思考

由于能力和经验的局限,尽管我们有以往做项目的经验,对回应实际问题能做出较快的反应,但在培训技术上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对很细致的活动设计缺乏更多逻辑关系的思考。这是以后随着接受培训和参与培训实践需要逐渐提高的。

参与式监测评估培训

参与式监测评估培训是通过参与式方法,在项目各相关群体间建立良好的互动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一同了解项目、目标、内容等,共同探讨使项目进展顺利,调动各方的参与热情和能力,对项目过程、结果进行有效监测与评估,产生参与性监测评估指标体系、项目分工及工作计划的过程。因为,监测与评估在整个项目执行中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故不少发展机构对用参与式的方法建立参与性监测评估系统表现出高度的重视。然而,对这类培训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它到底对项目执行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其培训过程如何设计和执行对项目目标的实现更有帮助?这都是需要回答的疑问。下面将通过对一份培训报告的解读来探讨参与式监测评估培训的意义和价值。

将“参与性”与“参与式”加以明确的区分,对于从事农村社区发展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是故弄玄虚地玩弄“文字游戏”,还是直面一种无法摆脱的困扰,提出一个有益的警示?

曾经历过的一次农村发展项目“参与式监测评估培训”,使我对此有更多的思考。这次培训有一个特点,就是让参与项目的各相关群体的代表来到培训班上,根据项目目标、周期管理的关键环节,调动参与者的智慧,建立一个可以将参与性渗透在项目各个环节的参与性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简言之,就是想通过这次培训,在宜川项目周期中使参与性真正运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