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参与性理念的各类参与式培训在农村社区发展项目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可是,要想做到在项目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同活动中,在兼顾社区文化及其环境影响的情况下,运用本土化策略来诠释参与性并表现参与式,把参与式理念的影响力展现出来,却是一项不易的工作。实际上,同样是运用参与式方法,在不同的项目培训中,甚至在同一个项目不同阶段的培训中,可能具有很不相同的策略与手法。正因如此,在如何运用参与式问题上,存在着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它似乎已经被“标签化”,人们热心地使用它,标榜参与式的成功之处;而另一方面,又有一种强烈的“潜流”,反对对参与式的滥用,提出要警惕参与式可能设下的“陷阱”。
对参与式方法在培训中持怀疑态度,还有另一个原因,即对培训者/协作者能力及其价值观的质疑,并扩展到对参与式方法的质疑。这些挑战大都与权力运作有关:
(1)参与式能体现参与性吗?参与式方法并不能等同于实际发生的参与状态,因为,方法的运用与实际氛围不一定具有正态的显著性,甚至会产生较大的差距。于是,又引出了人们对真实的参与式与真实的参与、真参与式与假参与式、参与式与参与性的质疑,甚至对运用参与式合法性的思考。
(2)参与式就让人感到舒服吗?参与式往往会扭转习以为常的互动关系。不错,参与式一般来说是在引导平等交往氛围的建立,是在运用技巧刺激参与者的潜能。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另一种可能,在强调参与式的语境下,给一些参与者带来了不舒服的感受,带来了习惯上的不接纳。这样,参与式又很可能会成为协作者权力行使的工具。
(3)参与式是真实的吗?在实践或观察参与式培训时,其实总会警惕地问自己,参与的动力来自那里?来自于协作者的动力还是参与者的动力?它有没有形式大于内容?有没有自我沉迷的自言自语的倾向?参与话语是由谁建构的?一连串的提问其实就是在反思中寻找参与性的真实性。
(4)参与式会成为控制吗?在不对称的互动过程中,协作者总是依据事先准备好的培训设计与参与者发生互动关系。尤其是在参与式越来越精致化、技术化的情况下,控制的成分就会演变为潜规则,这是否构成参与式对培训者的控制?
(5)参与式的本土性。尽管可以说参与性理念是没有边界的,但一些参与式方法确是有时空界限的。将外来培训手册“全套装”地引人不同的社区培训中,是否还能称“参与式”培训呢?已经出版或计划出版的一系列“参与式培训要点指南”和“参与式培训手册”是否构成对本土性的威胁?
参与式也是被建构起来的。为了使体现参与性理念的参与式方法回归于培训的真实理念,就必须对参与式培训进行详尽的描述和分析,同时,对隐含于其中的“不正当性”进行剖析和反思,认清参与式危机与参与性的关系,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参与性理念的理解和行动上。
项目执行中的各种培训,含有不同的功能。参与式培训的手法近年来在农村社区发展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有参与式社会性别培训、参与式妇女领袖才能培训、参与式灾害管理培训、参与式项目周期管理培训等等。尽管内容、对象可能不同,但总有某些相同的理念和方法。共同的理念正是倡导平等精神,多元的价值尊重,赋权与分享。因此,具体的培训设计应根据项目初始目标、参与者前期需求评估、协作者的理解等制定出基本的培训计划。当然,培训中的一些具体内容也需要在过程中筛选、调整。这种动态的培训设计,也许正是参与式培训的魅力所在,其挑战性、创新性也隐含其中。
为了共同探讨参与式方法在项目培训中的运用,本章收录了“参与式农村需求评估培训报告”、“参与式检测评估培训”和“参与式社会性别与灾害管理培训”三个案例,以此与关心参与式培训的人们交流,反思培训中的局限和不足。“参与式农村需求评估培训”往往被安排在项目设计前,它是传播理念、社区动员、了解需求,甚至设计项目的重要步骤;“参与式监测评估培训”则是将项目周期管理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呈现给读者,一方面是想说明参与式监测评估在社区发展项目中具有十分积极的实践意义,另一方面也是想联系培训与项目管理的关系,从而透过对培训的描述、评价,反思参与式培训的优势与局限。“参与式社会性别与灾害管理培训”是将社会性别培训与灾害管理培训结合的一项尝试,记录并评价它的目的是想与从事相关培训的人员分享经验,更是为了得到建设性的批评。
参与式农村需求评估培训
参与式培训,是农村社区发展项目中经常涉及的活动内容。它的特点是在协作者的协作下,调动参与人员的主体性,让参与者在积极的互动中交流和反思不同的经验和观点,从而体验参与性理念,了解培训最为关注的知识/内容。因此,参与式培训,既是传达一种理念,也是获得某种结果的方式。本部分将以宁陕县参与式农村评估培训为例,分享参与式培训的某些经验,从前期评估、内容活动设计、过程控制、日程安排、反馈评估以及体现参与性和针对社区需求评估多个角度进行反思。
一、培训准备与设计:
2003年2月17日至27日,受宁陕灾后重建项目官员陈建国的邀请,我与香港乐施会项目官员方欣浩、研究会杨晖、李爱玲、李春叶赴宁陕县为当地县妇联、环保、林业、农业、教育等部门及江口、朝阳两乡镇的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为期10天的参与式农村评估培训。由于培训者大都参与了宁陕紧急救援项目,对当地的情况比较了解,加之项目官员在培训前对这次培训目的也作了明确的介绍,结合研究会项目顾问高小贤老师对这次培训的一些建设性意见和乐施会在宁陕灾后重建项目上的大体思路,我们对这次培训很快达成了以下共识:
1.了解参与性理念;
2.了解和掌握参与式农村评估工具;
3.制订详细的参与式农村评估培训计划;
4.了解村民需求;
5.形成项目设计框架。
鉴于培训对象大都未参加过参与式的各类培训,又缺乏实施项目的经验,本次培训设计将参与性理念和参与式方法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同时,对初步形成的项目设计也加大了讨论力度。总之,一是建立对参与性、参与式的理解,一是突出过程,通过参与式评估体会参与的意义。两者互为表里,参与性氛围的建立,将为培训过程中参与式的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参与式实践又会对项目设计的反馈、进一步细化起到积极作用。
根据以上目标和思路,我们初步制订了培训班的日程安排:
二、实施培训活动
2月18日上午,宁陕项目官员简单介绍了这次培训的背景和目的之后,真正意义上的培训就开始了。我们将建立平等沟通的参与气氛作为切入点,首先设计了结对子、相互认识环节,尽力为大家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沟通学习环境;随后,着手处理培训班学员的期望和担忧,并以此为线索,将参与者的需求与培训班的目标及日程安排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这种自然而然的承接和过渡,培训者感觉到培训班的目标实际上正是她/他们的期望和需求。最后,大家一起讨论出了培训班的“组规民约”,组建了培训班工作小组。我们深知建构参与空间是一系列活动的关键,也是调动大家参与的过程。
18日下午,我们将共同理解参与性作为重点。在“参与的联想”之后,用“人类知识窗”、“拼句子”等培训工具进一步传达参与性理念,从而理清了不同的知识、需要、身份等因素间具有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参与既是一种状态,同时也是一种权利。项目案例分析是以农村社区援助发展项目的体会与分享,让参与者一同理解参与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又安排了个人的经验与反思,进一步体会参与的特点、作用和可能达到的目的。小组讨论活动充分地调动起了大家的积极性,使参与者将参与的理念与项目执行联系在一起,加深了理解。
作为当天培训的一个小结,同时也是为了给第二天的培训有一个好的铺垫,我们将常规评估和参与性评估的差别安排在最后一个单元,在大家对参与性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之后,以两种价值取向完全不同的评估活动进行对比,刺激参与者反思、提炼常规评估和参与式评估在各方面的差异,提升了对参与性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2月19日,在对前一天的培训作了简单的评估之后,我们联系前边学习的内容和后边将要涉及的工具介绍,首先提出了参与式农村评估的三大支柱——态度、行为和工具技巧。在简述了三者之间的关联之后,开始了参与式的资料收集方法——工具的介绍。对工具部分的安排是有过讨论的,一种意见是放在第三日,但我们想更多地强调工具与理念之间地相关性。实际上是通过工具的讲述进一步强化参与的理念,通过工具、行为、态度探索适当的角色扮演。同时,也提出要保持敏感性,使用同样的工具未必是持有平等的态度。我们主要透过实例介绍了大事记、季节历、每日劳作图、趋势变化图、社区图、资源图、部门关系图、因果关系图/问题树等PRA工具使用的选择方法、目的、需要注意的问题。每一个工具的介绍都是在经验分享的气氛下进行的,尽量避免教条化和流于形式,以此强调PRA方法的运用原则是平等、参与,特征是简单,易于接受、实用。灵活性、参与性是PRA工具的内核。
19日下午,结合未来项目设计可能以减灾防灾为核心,我们以分组和分享讨论的形式分析了灾害管理的脆弱性能力分析框架。培训是从关于灾害的联想开始的,在讨论出自然和人为灾害之后,共同分析了灾害的定义,重点讲述和练习了脆弱性一能力分析框架。讨论十分热烈,尽管过程中提出了不少疑问,但恰恰是疑问表现出了参与者对此领域的兴趣和关注。此后,又介绍了问题排序、矩阵打分、半结构访谈等。
20日,再次强调了PRA三大支柱的态度部分,用小品表演的形式进行情景交流和分享体会,在此基础上,让大家自然而然地总结归纳出了体现参与精神的行为和态度。在梳理总结了参与性理念、手法和态度之后,培训进入到第三个目标。
由项目官员介绍项目前期工作内容和项目期望推动的几个方向(此方向的产生是参与性社区讨论后归纳出的基本思路),也是对项目前期评估的一个汇报。对基本上没有承担过国际项目的人群来说,了解项目产生运作过程将是十分有益的。为此,又安排由乐施会官员介绍了关于项目申请到实施这一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这一设计也是传递研究会和乐施会执行项目理念和基本程序的过程,是促进各相关群体交流和沟通,交代项目设计和执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大家一起讨论、归纳出了以社区为本的减灾防灾、灾害管理与生计项目的五个具体目标:
1.促进社区资源的共同管理;
2.提高村民生计(生产、生活水平能力);
3.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4.减少令社区受灾的脆弱环节;
5.社会性别敏感。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反复提问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在最终达成共识之后,以了解上述方向、目标需要获得的信息以及获得这些信息的工具为题分组进一步讨论。在广泛讨论的氛围下,产生了丰硕的“问题树”。
(一)提高村民生计:
☆村民对香菇、板栗、药材价格与销售的认识?
☆可行的本土生态技术与方法、村民掌握了哪些与生态有关的技术与方法?
☆农产品是否好卖?价格稳定否?销路怎样?
☆经济林特园的多少、品种、亩数?
☆村民对发展生态农业的看法?
☆专业技术、生产工具?
☆种养的手艺/办法有哪些?
☆健康状况?自己对卫生有哪些担忧?
☆医疗健康状况?(常见病有哪些?在哪里看?费用情况?地方病有哪些?担忧与期望?)
☆村民希望生产哪些品种?
☆村民对增加收入的发展愿望有哪些?
☆家庭的收入来源有哪些?粮食分配?男、女分工?
☆村民认为还有哪些问题、需求、想法?怎样解决?
集体讨论:要获得以上信息,需要使用哪些工具?如何操作?
(二)保护及改善生态环境
1.森林资源在村民心中的重要性?
☆水、土地、动物、森林
☆灾害性气候(干旱、洪水、冰雹)的趋势?(建议将这个问题放到“共管”里面去)
2.环保意识:
☆你觉得破坏社区环境的行为有哪些?
☆有没有发生乱砍乱伐,乱捕乱猎的情况?
☆发生“破坏行为”的原因?(管理、认识上、经济上、生计上、观念方面的)
3.资源
☆社区有哪些自然资源?分布情况?(提示词:山林、土地、水、矿产等的状况?)
☆村民利用自然资源的情况?带来的好处?
☆农药、化肥使用情况?
☆环境状况?居住环境?卫生状况(垃圾、污水、圈厕)?
4.管理方面
☆村民参与管理的情况?
☆村民有没有资源管理的组织?
☆对森林的管理权力/义务有哪些?
☆村民对现行有关资源政策的了解情况和意见有哪些?
☆与林场有哪些冲突/矛盾?如何解决?
☆可能的合作途径(合同、措施等)有哪些?
☆退耕还林及天保工程对村民造成的有利和不利?
☆保护自然资源中,村民能做什么?
☆村民与林场、林业局的关系?
☆资源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
☆期望、要求?
(三)社区基本情况
☆基础设施
☆贫富状况/贫富分工
☆家族关系
☆地形、地貌、害怕、气温……
☆农民经济负担
☆总面积、土地(林地、耕地、旱地、水田、坡地)、人均(耕地面积?)
☆主要农作物品种/产量
☆人口、户数(男、女、总人口、劳动力)
☆风俗习惯、人际关系?
☆宗族/家族关系?
☆人口状况、信仰、医疗状况、教育程度、土地?
☆生产工具
(四)减少社区受灾的脆弱性环节
☆灾害性气候(冰雹、洪水、旱灾等)变化趋势;
☆常发生的灾害及脆弱环节有哪些?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现有哪些防范措施?有哪些好的经验?
☆灾害意识、防灾措施、预警措施、组织?灾害是否可以防范?如何防范?
(五)社会性别敏感
☆妇女在日常生产中的任务和角色?
☆经济社会、政治地位?
☆社区社会性别敏感(妇女受教育的程度与家庭现状)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分工、角色
项目官员简单介绍了下乡工作点朝阳村、油坊坪村、江口镇新蒲村的情况,各小组制订了下乡工作计划。
通过一天的讨论,大家制定了下乡工作程序,在归纳各组讨论的结果后,产生了入村访谈大纲及要求。
下乡访问大纲
一、社区基本情况方面
1.总人口、户数(男/女、劳动力状况、受教育程度)?
2.土地面积(林地、耕地、旱地、水田、坡地……)?人均耕地面积?
3.主要农作物品种、产量?
4.地形/地貌/海拔/气温……
5.贫富状况?
6.基础设施(交通、饮水、卫生、教育等)?
7.家族关系/人际交往圈子(村上有几个大的姓氏)?
8.风俗习惯、信仰?
9.常见病、地方病有哪些?在哪儿看?费用怎样?
10.观察:居住环境/卫生状况(垃圾、污水、圈厕等)
二、村民生计方面:
1.村上有哪些经济作物?
2.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有哪些?人均年收入?收入分配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