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社区的历程——社会性别与社区发展的本土经验
14153300000018

第18章 项目设计(4)

在三个村的需求评估中,妇女参与的人数没有男性多。新铺村花屋组男村民参与的有47人,妇女参与的仅23人,是男村民组的一半;新铺打竹组参与讨论的男村民26人、女村民20人。在与女村民小组讨论时,问“为什么妇女来参与讨论的人数比男村民少?”,妇女说“开会都是男人的事,妇女很少参与开会”。在问及“谁是家里的劳动力?”时,多数妇女回答“是男人”,而将自己忽略。针对这种现状,设计在县、乡项目人员和项目村部分男女村民中分别进行社会性别培训,还设计为项目村部分女村民进行一期妇女领袖才能培训,鼓励妇女参与社区环保协会、网络小组,并成为环保骨干。另外,我们还将与参加过培训的男女村民一起讨论如何在项目执行各环节中体现社会性别敏感,使妇女在社区事务中真正发挥作用。

社会性别敏感的妇女参与社区调查项目

在项目设计中,不同的情况、需要、价值、假设对于选择怎样的方案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视角下,会得出不同的项目设计。但有一些基本的取合是需要考虑的,这就是:①预期效应,将项目设计的预期效应加以描述和分析,这样,可以在执行项目中扩大项目设计效果的边界。②无形效应,对于涉及能力增长内容的项目,其影响很可能是不易测量的,但只要强调执行中细节的控制,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项目收获。③累积效应,将项目多个活动的执行从相互关联的多个角度联系起来,从而有意识地深化项目活动的价值。④更改效应,项目设计并不是完全不可更改的,根据变化适当的更改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将社会性别问题引入农村发展项目规划中,不同的机构会采取不同的方式。陕西妇女研究会在执行丹凤“妇女健康教育”项目的过程中,探索性地将妇女骨干参与式社会性别培训与妇女参与社区事务实态调查结合在一起,对提升项目的社会性别意识、增强对社区现象的社会性别敏感性和妇女能力增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项目背景

1.香港乐施会陕西项目以社会性别与发展为切入点,在丹凤县毛里岗乡东村、绿村两村相继开展了PRA培训、妇女健康教育、赈灾等项目。经过这几个环节,村中男女村民对乐施会、陕西妇女研究会的工作手法有了较多的理解,对参与性的表现形式——参与式多了些认同,尤其是通过妇女健康教育系列活动的执行,使妇女由对自己身体的关心放大到对自己角色的关注以及对社区事务的关注。这个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妇女的自组织能力,增强了她们的自信心。

2.开展妇女健康教育的直接结果是在项目村初步形成了妇女健康网络,培养了一批妇女健康教育骨干。这些骨干的产生,显然对实施项目有益。但根本目的绝不在此,这批成长起来的骨干让其他妇女通过认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感受到妇女的潜能和力量。而她们的成长,尤其是在社区内发挥的作用,也为挑战社区内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后续的项目设计继续以培养妇女网络及妇女领导能力为重心,在加强妇女对自身状况了解的同时,挖掘其潜能,以提高其以后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提升妇女的社会性别意识被提到了项目设计的重要位置。

4.如何将社会性别意识的提升与动员妇女认识社区社会性别状态结合起来,是项目设计中面临的挑战。在初始的项目设计中,参与性社会性别培训与社区社会性别基线调查是分开的。但是,项目设计并非一成不变,强化项目设计的张力,建立更有机的活动关联,以使项目效益扩大化是一种有益的创新。通过分析,最终设计出了如下方案:首先安排妇女健康教育骨干接受参与式社会性别培训,使她们建立社会性别觉悟和社会性别分析的初步概念,再从受训者中挑选出一些调查人员,以问卷、小组讨论、入户访问等形式,对项目村的妇女进行参与社区事务及社会性别关系状况的调查。此项设计的意义除记录妇女参与社区事务的现状外,还将为参与者提供一次认识、分析社区社会性别结构的机会。而这一过程对展开社会性别分工的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本项目从设计到实施始终围绕两个主线展开,一条是借助PRA方法及问卷调查获得项目点妇女参与社区事务及社会性别结构的实态;另一条是将调研活动与项目策略性目标结合,为参与本次调查的各方面人员提高社会性别意识,认识社会性别关系提供一次机会,而更深的目的则是,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妇女骨干进行调查前培训,引导她们参与、组织这次调查,挖掘她们的潜能,培养其组织能力,增强其自信心。而对广大社区妇女来说,则可以通过妇女骨干的“榜样”作用,激励自己发声,在调查过程中讨论、认识自己的社会性别处境。

本项目的设计实际上也是依行动研究的基本取向进行的。即农村妇女一改传统定义上的“被研究者”身份,不再是研究的对象,而成为研究的主体。她们通过有计划地参与项目活动,在过程中发挥自身能量,提升了社会性别意识。另外,在项目实施中,社区妇女共同投入到认识、分析社会性别现状的研究中去,进而以自己的经验和觉悟发现自我,审视社区中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在反思中唤起自身的力量,提高自己掌控自己命运和改变社区现状的能力,而这个动态的过程也成为妇女能力逐步增长的赋权过程。

二、项目活动

鉴于项目设计的两条主线,社会性别培训与调查主要是依据摩塞的社会性别分析框架,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概念进行:

1.社会性别角色:透过村民在社区公共和私人领域中再生产、生产和社区管理三重角色的扮演,考察男女村民的社会性别关系结构。

2.社会性别需求:用实用性需求(健康、供水等)与战略性需求(分工、控制权等),观察妇女参与社区事务的影响及其它介入方式。

3.社会性别计划:在调查中,让妇女发声,增强她们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了解,并就能力、资源、机会等展开讨论。

这样,社区性别培训的主要内容设计包括:

①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区别。

②用社会性别观点分析家庭、劳动分工、生活和资源控制、农忙/农闲时间分配比较等。

3.制定行动计划

妇女骨干通过参与性社会性别培训,对妇女在家庭、社区中的地位、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增强了对社会性别的敏感,也为调查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本次调查的指标设计是在吸取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社区的实际而建立的:

①分工:男女村民在家庭及社会劳动中的性别分工。

②权力:男女村民在生产、生活和公共、私人领域的支配权。

③关注领域:男女村民对家庭和社区事务的关注领域与程度。

④媒体接触:女村民接受电视、广播、报刊的情况。

⑤人际交往:女村民社会交往的空间及方向。

⑥妇女自我评价:女村民对女性角色的认同状况。

在完成了社会性别培训之后,我们对以妇女骨干为主体的调查/访问人员进行了调查前培训。

由于这是一项赋权于农村妇女的行动研究,故对调查/访问人员——农村妇女的培训就成为项目设计中十分关键的环节。只有调动她们的积极参与,使她们感到自己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才可能真正进入角色,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我们从接受社会性别培训的妇女健康骨干中,依身体状况、居住区位、文化程度、参与感、人际一权力等因素,选出了几位访问人员,并进行调查前培训。这些妇女骨干成为开展调查的组织者和积极参与者。调查培训内容如下:

①温习社会性别培训中的PRA方法。

②熟悉问卷,相互访问。

③确认样本。

④讲解访问技巧和原则。

⑤确定时间安排。

调查以定量和定性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性以村民小组访谈等PRA方式进行;定量以封闭的标准式问卷访问进行。

小组访问主要内容和工具:

①家庭与社区资源控制图表(收/支)

②农忙/农闲图

③家里/村上的活儿谁来做

④家中事谁做主

⑤村上大事及参与

⑥人际交往圈

⑦女村民感兴趣或交谈中提及的话题

访问大多由经过培训的骨干组织进行,我们只是作为协作者。

问卷调查全部是由妇女骨干完成的,我们只限定了每天访问的样本量和对被访者进行了抽样的回访。

三、项目设计

本项目的设计思路把注意力更集中在社区主体——妇女身上,旨在体现参与性及其方法在项目实际中的优势。具体反映在:

1.针对性:在培训的前期准备阶段,项目设计人员与培训协作者沟通,介绍项目点工作进展情况及社区人文、自然概况,并对培训参与者的特征予以说明。这样,既创造了利于协作者与参与者的互动的条件,也为在培训中获得某些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协助社区调查的设计提供了支持。

2.关联性:培训是增强参与者的社会性别意识,也为参与者亲身投入社区调查做铺垫。在项目设计中,培训与调查是作为整体表现的。于是,将培训的具体内容设计、PRA方法的训练同社区调查的内容与方法联系起来,取得了理论与实务结合的效果。

3.参与性:无论在培训还是在社区调查中,社区妇女,尤其是妇女骨干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访者,而是作为积极的参与者、组织者、实施者的角色出现的,妇女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展现和放大。

4.真实性:访问内容的筛选、表达方式上适当的调整以及调查样本量、时间和其它隐性“控制”方式,都是保证调查资料的真实、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当然,最重要的是行动研究所必须具备的态度、对权力关系的敏感和良好互动关系的建立,这些都为获得多样、丰富的“材料”和解读这些材料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5.实效性:借助培训和调查两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妇女骨干在了解分析社区社会性别结构工具的同时,直接应用到实践中去,及时反馈了学习成果,同时,通过她们参与行动研究的过程,也将社会性别意识传播给社区内的其他村民。

6.策略性:通过培训和调查,妇女在真正意义上认识自己与其所在的社区,增强需求,培养能力,使此项目成为有意识地改变目前不平等社会性别关系的一个契机。这为以后在社区中实施满足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的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几点思考

客观地说,本项目活动能获得妇女较高的参与,这是在项目设计时所料想不到的。尽管我们在调查设计时已考虑妇女的角色定位,不是被访者,而是叙述者、设计者,但在开展调查前仍有疑虑,担心妇女成为被动的被访问者。但结果却十分乐观。

1.因采用参与式调查,故较高地调动了妇女的主体意识,其调查过程实际上完成了妇女对自身能力由怀疑一肯定一认同的过程。

2.通过不同方式的调查,尤其是整个调查以社会性别视角为取向,这样,妇女在作图、讲述、问卷访问、座谈中实际上是在勾勒着本村社会性别关系的图像。本次调查既获得了大量有效的资料,也是以一种更亲近更自然的调查方式与妇女共同设计完成了一次社区实地的参与式社会性别培训。

3.调研过程中妇女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她们讲述劳动分工、资源创造与分配、社区事务的参与状况,谈到兴奋处,听到了似乎只有在城里才可能发出的与“女权主义”(此处毫无贬义)观点极其相近的声音。

4.由于此项调查是在妇女骨干的积极配合下进行的,所以,对于巩固妇女健康网络,提高骨干的组织能力,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项目点的妇女在观念上与传统农村妇女相比已发生了一些变化。

5.调研过程使我们常常能从妇女骨干访问技能中学到许多经验和知识,并从中获益,更加深了对参与式方法,尤其是对本土知识的理解。

6.因在设计中考虑到培训调研活动既是一次调研,也是一次提高社会性别意识的“培训”,既是项目管理者做调研,更是项目参与者做管理。因此,将PRA方法与封闭问卷结合运作,实现了调研的设计目标。

本次调查是我们以社会性别视角对农村妇女进行社区参与调查的尝试,故在调研中仍存在一些局限。

1.尽管在理论研究中,有些研究者对划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对妇女参与社区事务进行实态考察存在质疑,但我们感到对传统农村社区采用这种分类方式进行调查仍有必要。这是否会因此影响调查的结果,此点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2.调查的主要人员未参加过专业的PRA培训,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难免出现失误。

3.本次调查目的明确,就是倾听妇女声音,听她们讲述怎样看待村上的社会性别关系,以及参与社区事务的。但也因此排斥了对男村民就妇女参与社区事务状况及评价的调查,使本次调查既有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可比性。

将社会性别意识培训与妇女参与社区事务调查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其有效性通过本次项目活动得到了澄清。本次调查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将培训与调查、定量与定性、常规调查与参与式调查放置在一起,甚至将增加妇女能力也纳入其中。对此,我们也曾经对调查的可靠性产生过担忧,但本次调查表明,只要在调查中加强控制技术的使用,其得出的结果不仅资料丰富、有效,而且的确动员了妇女,提高了她们社会性别意识,增强了她们的能力。

本项目的执行还引出了对赋权的途径、参与式的局限,能力培养的标准,以及权力结构的影响等思考。这些,都是需要在以后的项目实践和项目设计中逐渐体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