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社区的历程——社会性别与社区发展的本土经验
14153300000017

第17章 项目设计(3)

⑤农产品卖不出去:由于地处偏僻,交通极为不便,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市场需求变化无常,加之村民对市场信息缺少了解途径,及对生产农产品缺少计划,导致农产品因无法售出,造成积压。

⑥粮食不够吃:由于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村民多延续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当地玉米每亩产量只有300—400斤,水稻亩产600斤左右,土豆亩产1000斤(应用地膜覆盖种植的土豆可达2000斤),平均人均产量300斤左右。三个项目村的调查显示,富余户5%,温饱户15%,贫困户75%,特困户5%。由于退耕还林政策有些落实不到位,不少家庭粮食短缺严重,只有靠打工收入换取口粮。

⑦缺乏养殖、种植的技术:在过去单一的林业产品经济中,村民只使用椴木种植香菇、木耳。三大工程的实施后,禁止使用椴木原料,这样,村民的经济收入渠道也要进行调整,但可能发展的相关养殖、种植项目因技术极为“缺乏”而无法开展。村民掌握实用技术的水平较低,县、乡技术部门对一些新技术的推广还很有限,如圈舍养殖牛、羊,种植药材、袋料种植香菇木耳等技术的培训、宣传都还不到位。

(2)社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①水土流失严重:村民用传统的地炉火做饭,用柴量极大,每户村民每年平均砍伐树木3,000公斤,用于做饭及取暖。常年的不加节制的砍伐,造成植被严重的破坏,山体植被覆盖面积逐年减少,加之土地相对贫瘠,坡度大,因此,引起水土流失及滑坡。

②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损失幅度增大:由于对植被的破坏,对土壤掠夺式经营,以及对野生动物的乱捕、乱猎,致使野生动物明显减少,自然灾害发生愈发频繁。虫灾年年有;旱灾95、98、01年发生比较严重;风灾每年七、八月都发生,2000年的风灾最严重,庄稼全被刮倒;2002年6月9日的洪水灾害更重,造成人员伤亡,大片农田被毁,房屋倒塌。

③以往宁西林业局对森林过度砍伐、大量获取森林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宁西林业局99年以前有上千名林业工人,对森林的砍伐严重,部分林场被砍光。

④废弃塑料及生活垃圾不知如何处理,大量倾倒河道,导致河水污染。

⑤政府修建高速路,开山造成河水污染。

⑥养殖业的传统放养与退耕还林的冲突。

(3)社区受灾的脆弱环节分析:

①交通不畅:由于过去修建的桥梁、涵洞跨度较小,在河水夹杂着林场过去伐到不要的树木残段及其它杂物顺河道而下,堵塞在桥洞及道路涵洞处,致使得河道不畅;一些桥梁及道路被冲毁,造成道路不通。

②村民住房防灾能力差。大多数为土木结构,房屋基础并未加固,周围的防水沟不够标准,因雨大或山洪下来,造成房屋倒塌或成为危房。

③发展项目盲目:当地为了尽快脱贫致富,过去无节制的发展林业经济,大量获取森林资源,对当地部分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增强了该区域社区的脆弱环节,从而降低了社区抵御灾害的能力。

④保护农田和居住地的河堤没有或不健全:过去修建的河堤,经过长期的河水冲击及自然的风化,已倒塌残缺,加之经济相对贫困,村民无力修复河堤,给当地社区埋下安全的隐患。

⑤用水困难,村民居住位置高,吃小河沟的水。

⑥经济收入单一:由于经济收入的单一,在遭受各种灾害侵扰后,村民的经济来源将遭受打击,使其经济来源无法快速的以恢复,从而也降低了村民抵御的能力。

⑦退耕还林政策落实不到位。

四、社区需求与期望

针对上述分析,各相关群体又以参与式的方法围绕几个重要问题,以“减少脆弱性环节”展开了讨论,结果如下:

1.“收入单一,收入较低”。

发展种植:药材(天麻、猪苓、山药、茯苓、党参)、魔芋、核桃、樱桃、板栗、杜仲、李子。

发展养殖:种草、养猪、鸡、牛、羊、蜜蜂、稀有动物。

2.“减少灾害”:

物质:修路、桥、堤、涵洞、加固房屋、开挖排水沟、种树、清理河道垃圾。

组织:建立互助小组、预警系统、培养骨干、森林保护小组、相关制度。

态度:环境保护教育、环保宣传。

3.“相关技术、能力和知识不足”:

技术培训:防疫、新法养殖、种植(果树方面)

市场:市场销售

冲突、沟通技巧培训

这一结果,尽管在“研究者”看来似乎不太规范,不太深刻,但对真正缓解社区的脆弱性环节,其可行性和必要性都是不可低估的。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如果从自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因素深入考察,还可以发现以下特征或趋势:

自然资源环境:

由于三个社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均为高山社区,山坡地多,平地少,石头多,土壤少,土地贫瘠;这里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虫灾、风灾、冬灾、水灾及泥石流、崩塌等时有发生,并呈增多、增重的趋势;当地片面追求木材产业,造成森林过度砍伐,该区域种类单一,森林分布不均,山上多,山下少;村民大量挖掘野生药材,使得野生药材资源近乎枯竭,并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经济:

宁陕县属贫困地区,人少地多,居住分散,60年代,陕西省先后在当地成立宁东、宁西两个林业局。1999年以前,宁陕县、乡、村以砍伐林木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对林业产品过分依赖,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负效应,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当地村民以伐木、种植香菇、木耳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村民经济收入单一化。至1998年国家禁伐令颁布到1999年全部禁伐的展开,当地村民传统种植香菇、木耳用的菌棒逐步减少,而村民种植的经济林木,如核桃、板栗等需5年以上才能形成新的经济收入增长点。因此,乡镇村民的人均收入出现下滑趋势,据宁陕县1997年至2001年统计资料(见表)显示,从1997年到1999年度村民的人均收入呈上升趋势,到1999年为最高,1999年度至2001年成下滑趋势。这种现象在原林区和新建保护区尤为明显。

据宁陕县1997年至2001年统计资料显示该地区的经济状况分析:

社会因素:

由于社区村民多在高山居住,那里山大沟深,地质复杂,交通极为不便,农副产品无法用车运出,只能靠人背出,效率低,成本大。在对三个项目村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村民的教育程度较低,大多数村民为使粮食增产,化肥、农药用量较大,使本来就贫瘠的土地更加贫瘠,也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及价格。近年来,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在政府的宣传下有所增强。

五、项目设计思路

各相关群体在互动过程中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和共识,为进一步探讨减少脆弱性和增长能力的基本思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各相关群体确认需求、排序之后,经过充分讨论,围绕目标提出了项目设计的思路。

1.减少社区受灾的脆弱性环节

改善社区村民住房四周排水设施,减少住房脆弱性。三个社区的村民居住的房屋大都是土木结构,墙体为用土打起的土墙,屋顶为人字型木架加瓦片,房前屋后没有排水设施。每逢下雨,从房檐落下的雨水就会侵蚀墙体,如下大雨,雨水就会浸泡墙基,使下段墙体泥土松软流失,造成墙体上大下小,给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为减少村民住房存在的安全隐患,减少灾害的发生,行动干预设计为村民每户提供水泥两吨,由村民配套解决沙、石材料,县政府配套解决水泥的运费。以此,协助村民修建住房四周的排水沟,加固房屋四周外墙围,减少因雨水侵蚀及自然风化造成的脆弱环节,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

减少环境污染、旱灾和影响村民健康的脆弱性。三个村的村民现在大多饮用河道的河水。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生活废弃物也随之增多,村民缺少环境保护的意识,使得河道垃圾随处可见,加之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已造成村民饮用水源的污染。在新铺村七里组,由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土地沙化,加之村民都住在高山,吃水问题十分突出,已严重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为了解决人畜饮水及缓解当年的旱情,行动干预计划在新铺村开展修建自流人畜饮水设施及水窖项目。

改善社区交通状况。山区村民居住分散,交通极为不便,村民购买生活、生产用品及出售农产品,需要步行4个小时的山路,才能走到通车的地方再乘车到镇上。水灾后,洪水冲毁了村组道路、桥梁,使村民的生产和生活雪上加霜。灾后村民对部分水毁道路进行了修复,但有几处硬石崖、一处河道及一座石桥,因无设备(风钻)、爆破材料和建桥资金,村级公路无法恢复。另外,因为村民生活贫困,也无法集资到修桥的资金。损毁桥梁除村级公路上的石桥外,还有一座通往学校大门的铁索桥,学生上学要趟水过河。受灾后交通成为村民最为关心的问题。

修复被洪水冲毁的道路和桥梁,解决村级道路的交通问题,对村民的减灾、防灾和灾后重建都具有基础性作用。在需求评估排序时,村民将修路、建桥排在前位,表现出村民对修路、建桥的强烈愿望。行动干预计划为修路提供爆破材料和涵洞材料,并修建拱桥、铁索桥各一座。村民将义务投工、投劳作为配套,政府配套修路用的风钻设备、监理、质检、验收等费用。

2.提高村民生计

三个村均是以传统农业(种、养殖)为主的偏远小山村,过去主要经济来源为林业产品,70%的经济收入来自于林业产品,如香菇、木耳、山林里的野生药材及出售菌棒、木料。30%的收入是传统的种、养殖及季节性外出打工。自1998年国家禁伐令颁布到“三大工程”的全面展开,当地村民传统产业香菇、木耳种植业萎缩,加之前几年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使得山体植被覆盖面积逐年减少,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农作物之外微薄的收入令村民在支付各样生活所需(尤其购买日用品、学生的学费、医疗费用、农业税等)时倍感困难。

为使村民摆脱贫困,从洪水造成的灾害中解脱出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首先要增加村民的收入。在需求评估中,村民提出的增加收入的方法主要有:发展各种种植、养殖业,如养牛、养羊、养猪、养蜂、养鸡、种植药材(猪苓、天麻、材姜)、种植核桃、板栗、樱桃、李子。但开展这些活动村民面临着很多困难,主要是缺少购买优良的种牛、种羊、草种、圈舍材料的资金以及对种、养殖、防疫技术掌握的程度低。行动干预计划为村民提供小额贷款、种植、养殖技术培训,鼓励村民进行多种经营活动,减少传统养殖与“三大工程”的冲突,来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和收入的多样化,以增强社区村民脱贫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提高社区村民的能力

能力增长应该是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长期以来单一的经济结构和收人格局,降低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使农民在面临经济转型时缺乏技能的支持。根据现实情况,行动干预计划在三个村分别开展以下活动:市场运作、种、养殖、防疫、灾害管理、沟通与谈判技巧培训等。参加培训的村民将可能成为社区骨干,再将所学知识传播给其它村民,达到知识的延续传播。其次,为提高村民的自组织能力,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成为重要关注点。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妇女参与社区事物的能力将得到充分体现。

4.保护及改善社区生态及卫生环境

禁伐林木前,由于生活压力和利益驱动,宁东、宁西林业局和村民大量砍伐树木、挖掘野生药材、乱捕、乱猎野生动物,加之村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将生活废弃物(塑料袋、塑料输液管、针管、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到河中,生存环境急剧恶化。

通过参与式讨论,村民也认识到保护社区资源、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社区生存的空间。在需求评估中,村民提出种植生态防护林,清理河道垃圾。根据村民需求,项目设计为300户村民提供每户50株生态树苗(松树、杉树、竹子等生态苗木),在荒山、荒坡种植生态防护林,减少雨水对土地的直接冲击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减少风灾发生的强度,从而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

为了更好的将生态环保和减灾、防灾意识的增强有机结合起来,使项目真正达到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项目设计中提出组织建设社区环保协会、网络小组、发展环保骨干,并对社区小学、村民进行参与式环境保护教育、编写印刷宣传小册子及印刷张贴环境保护宣传张贴画。

5.促进妇女参与社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