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作为陕甘支队政委和司令员的彭德怀分一纵和二、三两纵,从驻地出发前进。左路一纵队当天经甘陕交界的老爷山、子午岭和铁边城,宿营元城附近一线;右路二、三两纵队,则露营老爷山附近。据杨定华回忆:“当天在老爷山上露营,除支队司令部和电台之外,部队全部露宿。周恩来、叶剑英、邓发等人都睡在山神庙的神台脚下。”
当晚21时,毛泽东电告彭德怀:“陶峙岳部进至环县、洪擂一线,待整理。其骑兵团尾随侦察,木瓜岭与我后卫大队接触,如该敌续追,拟后日在铁边城东地区回击消灭之。明日二、三纵队拟当靠近一纵队宿营,以便后日协同消灭该敌。”
18日,担任先遣任务的王开湘和杨成武的四大队,率先到达吴起镇。毛泽东、林彪、聂荣臻所率一纵队和中央机关先后到达铁边城一带宿营;二、三纵队在彭德怀等人率领下,经子午岭到达梁家窑、周家窑等地宿营。当天,中央政治局常委在铁边城召开会议(史称铁边城会议)。张闻天、毛泽东、博古、王稼祥出席会议,林彪、聂荣臻、杨尚昆列席。会议讨论了陕甘支队进人陕北后的行动方针问题。总书记张闻天指出:“过去确定要到达一个地区,现在前边就是苏区了,这一任务已经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敌人势必会从追击进到会剿,我们现在的任务是扩大和巩固苏区,而不是休息。”毛泽东提出三点要求,第一,要整顿部队,提高战斗力;第二,与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扩大红军,建立游击队;第三解决物资和冬衣问题。会上,张闻天还特别提到与红二十五、二十六军的关系,要虚心,相互学习,绝不能再发生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又分开的局面。
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和中央纵队,在蒋介石上百万大军369天的围追堵截下,终于走进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这天,一纵队和中央机关行军30公里,到达吴起镇。
二、三纵队行军45公里,下午到达吴起镇。
杨定华在回忆这天三个纵队会合的情景时说:“队伍全部会合在一条路上,在沟里行走,从山上看下去,浩浩荡荡,犹如滚滚洪流。”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到达吴起后,住在镇内一个小球场南边的一排窑洞里。肖锋率一纵直属队到达后,即奉左权参谋长的命令率一纵队警卫连、工兵连正式接管全部中央首长的警卫任务。
走在今天的大地上
每次到吴起镇,我都会想起、唱起一些歌来。诸如:“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陕甘军民传喜讯,红军胜利到吴起”;“一道道的山来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咱亲人迎进来,热腾腾油糕端上桌,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
其实,当红军陕甘支队到达吴起镇的时候,可不像歌里唱的那样。没有鲜花,没有红旗,没有锣鼓,没有秧歌队,更没有欢迎的人群,几十孔窑洞,一条土街,再加上一条封了冰的洛水河。红军在镇里看不到炊烟,也看不到人,更看不到笑脸。任你推开哪家的窑门,看到的都是冷锅冷灶,整个小镇就像是死了一样,没有任何生机。
外出“躲队伍”的人们都在远远的山坡坡上,用奇异的眼光盯着潮水般涌进镇子里的队伍。正如延安地委党史办的刘煜说的一样:“当时,中央红军来到吴起的情形,并不是现在舞台上、电影上看到的那样,街上挂满了红旗,群众敲锣打鼓,扭着秧歌欢迎红军。那天下午,当地老百姓都跑了,到山沟沟里‘躲队伍’去了。他们哪敢到跟前,老远就看到沿着头道川的崎岖河谷,来了不少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军队。偶尔有几个没来得及跑的,被红军堵在窑里了,就斗着胆子问当兵的是啥人,人家回答说是红军。可这里的人听不懂南方话。因为他们说“红军”听起来是“方军”,南方人将“红”念“方”。陕北人只知道有红军、白军,不知道“方军”是什么人,还以为是被称为“奉军”的东北军来了,所以人们几乎都跑到附近的山上躲了起来,只留下老弱病残者在家里。等过了好几天,当人们闹清了来的队伍是红军后,才陆续回到村子里来了。”
后来,聂荣臻、杨成武和董必武等很多人都回忆说:“我们初进吴起镇,在镇子里走了很长时间,也没见到几个人。当在一家窑洞的门口,看到挂着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我们才相信是真的到陕北根据地了。”
站在历史的天空下
那时的吴起镇,是陕西西北部的一个小镇。历史上,这里就是北方少数民族融合聚居的地区之一,历代中原政权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都在此筑有长城。至今秦明几代的长城遗址都还尚存。吴起的地名,则是因战国名将吴起曾在此戍边而得名。
吴起,是战国时期的名将,属魏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他以以德治军著称于史。据传,有一个士兵身上长了毒疮,痛苦不堪。吴起见后,毫不犹豫地把士兵身上毒疮中的脓血一口一口吸吮出来。士兵母亲听说后,大哭。别人不解。母亲说:“我儿子迟早都会为吴将军战死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将,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片土地。吴起,自汉代置县以来,后几经废、置变更,到红军陕甘支队到达这里时,小镇地属保安(今陕西志丹县)。1961年新中国重又在此复县置,名吴旗,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吴旗县恢复旧县名吴起。
长征是结束了,红军进了根据地,但是国民党军的骑兵却对红军紧追不舍,于是,中央决定”切掉这个尾巴”。毛泽东说:“我们不能把敌人带进陕北苏区。”
毛泽东到达吴起的当天致电彭德怀说:“吴起镇已是苏区边境,此地以东即有红色政权,保安城闻有红色部队,但吴起镇、金汤镇之间之金佛坪有地主武装百余守堡,拟派队消灭之。”电报还要求彭德怀于“次日到吴起镇商讨行动方针,第二、第三纵队交叶剑英、邓发指挥”。
10月20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听取了陕北红二十六军骑兵团政委裘逢春等同志的汇报,了解到西北苏区错误肃反的严重形势,指示:“刀下留人,停止捕人。”
当天,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还同彭德怀等研究了敌情,拟在吴起一战。切掉长期尾随红军的“尾巴”——敌人的骑兵。当时,红军刚到吴起,只剩下不足7200人,而且人困马乏,生活十分艰苦。十月的陕北已是北风凛冽的天气,红军战士却还是单衣单裤和草鞋。大家的身体本来就十分虚弱,对陕北的气候又不适应,在恶劣的环境中,开始打摆子、拉痢疾,但没有足够的药——连吃的都极度缺乏,那里谈得上药品呢?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许多将领持反对意见,认为活下来是第一位。但是毛泽东等却坚持跟敌人打这一仗。他的理由是,我们疲惫,敌人也疲惫,以疲惫对疲惫,红军有经验。他说:“我们现在是叫花子打狗,有墙可靠了。依托根据地,打退追敌,绝不能把敌人带进根据地来。”
21日,毛泽东、彭德怀指挥红军在头道川、二道川、三道川一线设伏,全歼敌人三十五师骑兵团,击溃敌三十二师和三十六师的两个骑兵团。成功地切掉了自界石铺以来,一直尾随红军的这条“尾巴。”故史称“切尾巴战役”。
1935年10月21日,“切尾巴”战役正式打响,一切都按照毛主席亲自部署的作战计划进行。凌晨4时半,毛主席登上吴起镇西边平台山,来到设在一棵杜梨树下的指挥所,召开部分干部战前动员会,再次强调打好这一战役的重大意义:“打好这一仗是为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打好这一仗为把陕北作为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定坚实基础,也是对老区人民最好的见面礼,因此打好这一仗很重要。”讲完这段话后,疲劳至极的毛泽东对警卫员陈昌奉说:“我现在要休息休息,枪打得激烈的时候不要叫我,等打冷枪的时候再叫我。”毛主席在树下休息了一段时间,战斗就打响了。两个多小时后,大概到9点钟,主要战斗基本结束,警卫员叫醒主席,主席视察了一下前沿阵地,风趣地说:“步兵追骑兵,这在作战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说完拉着陈昌奉的手,摘了一个杜梨:“这个酸酸的,甜甜的,挺好吃的。”两个人便在杜梨树下摘杜梨吃。最后,主席信步下山,回到吴起新窑院的住处。
此战,是中央红军长征的最后一战。共毙(伤)敌骑兵6000余人,俘敌近千人,缴获战马1000余匹和一大批物资及枪支弹药。
战后,毛泽东即兴挥毫书《赠彭大将军》一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22日,中央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由张闻天主持,毛泽东作报告提出了,“我们的任务是保卫工作和扩大陕北苏区,以陕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会议批准了中央政治局榜罗镇常委会决议宣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领导全国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