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红脚印
14123600000022

第22章

1959年,原红一大队先锋连战士、老红军金忠回忆道:“当时联欢会场设在(通渭)城东的一个小学校里,校舍不大,泥土地。我们还没开始,聂荣臻政委就陪着毛主席来参加我们的官兵联欢会了。……中间大家都想让主席出个节目,毛主席就说:‘我写了一首诗念给你们听一听,不知行不行?’接着,毛主席便朗诵起来:红军不怕远征难……”

当时担任秘书长的刘英在回忆中也说:“从万般艰难中走出来的中央红军,面前出现了光明。辗转征战,流离颠沛近一年,眼看就要到‘家’了,怎能不高兴呢?第二天到通渭城开会,毛主席诗兴大发,讲话时即席吟诵了后来十分出名的《七律·长征》。”1983年6月,毛泽东长征时的警卫员王鑫来到文庙街小学,回忆了当时的情况后说:“那真是激动人心的时刻啊!”

《七律·长征》,是家喻户晓的。但此诗究竟创作于何时,又最后完成于何地,至今仍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是,毛泽东第一次正式公开吟诵此诗,则公认是在通渭县文庙小学。通渭县委宣传部的孔令骞说:“1935年8月13日,红二十五军长征路过通渭县新景乡。一个多月后,毛泽东等人率中央红军(陕甘支队)抵达通渭。正是在通渭,毛泽东确切获知了红二十五军的消息。周恩来进入草地前,身患阿米巴肝脓肿。到通渭后,身体才逐渐恢复健康。在注解《长征》诗时,毛泽东形容自己的心情为‘过了岷山,豁然开朗’。好的消息冲击着毛泽东的心扉,无法遏抑的诗情勃发而出,最终蔚成华章。”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诗词中流传较早、影响较大的作品之一。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保安县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谈到了自己所写的《七律·长征》。结果,此诗遂被斯诺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所引用。1956年11月,大诗人臧克家奉命创办《诗刊》杂志,就在1957年1月号的《诗刊》上首发了《七律·长征》,从此,《长征》一诗在海内外广泛传诵。通渭宣传部的同志还给我们讲了一个肖华将军通渭无诗的故事。说1978年6月,素有诗人将军之称的肖华上将到通渭寻访毛泽东当年吟咏《七律·长征》的旧址。县上的同志几次想请将军留首诗,但都被将军委婉推辞了。将军说:“有主席的《七律·长征》在此,肖华通渭无诗了。”因此后来的通渭人常说:“肖华将军是有名的儒将,《长征组歌》的作者,一生中,他几乎把红军在甘肃经过的地方都写了诗,而唯独通渭没写。将军在通渭无诗,并不是想不出妙联佳句,而是体现了他对毛泽东的深深敬重和对《七律·长征》一诗的由衷折服。”

通渭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说:“《七律·长征》的诞生,是红军长征中的重大事件,也是通渭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这首诗在通渭首次朗诵,我们这里的知名度逐渐提高了。通渭是甘肃的文化大县,全国知名的书画之乡,光是书法创作者,以长征诗为题材创作作品少说也有几千件了。都说书诗连体,诗书一家,可自从毛主席在通渭有了《七律·长征》之后,通渭再没出过诗人,只出书写长征的书法家了。”

在通渭文庙街小学,毛泽东当年吟诵诗句的地方,立着一“V”字形的《七律·长征》诗碑,左首刻着长征路线图,右首刻着《七律·长征》一诗,中间托起的是一颗闪耀着金色光芒的五星。

啊,《长征》诗,你已化作成红色的图腾……

站在历史的天空下

当陕甘支队在毛泽东、彭德怀等人的率领下,成功渡过渭河,到达榜罗镇之后,最先完成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也在延川的永坪镇完成了与陕北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的会师。9月18日,两军会师后。又在永坪举行了联欢大会。随后,红二十五、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又在中共西北工委和鄂豫陕省委合组的陕甘晋省委主持下,整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军团下辖七十五师,七十八师,八十一师三个师,共计7000多人。

十五军团成立后,部队在永坪地区进行休整。休整期间,在军团政委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刘志丹的关怀下,军团长徐海东决定结婚。

徐海东是红二十五军的创始人。曾被埃德加·斯诺称赞“红色窑工”和“中国的夏伯阳”。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说:“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在战斗中,他曾九次负伤,全身被子弹打伤17处,但是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一次次从死神手中抢救出徐海东的,是一位名叫‘少兰’的女子。”

斯诺说的“少兰”,就是徐海东要娶的姑娘周少兰。周少兰是红二十五军的“七仙女”之一。

这天,35岁的徐海东与18岁的周少兰,在永坪的一孔窑洞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结婚的那天下午,他们来到附近一家商店,想买块手绢交换,好作个纪念,可两人掏来掏去。就是少5分钱,连块手绢都没有买上。就这样,俩人谁也没花分文就进了洞房。

婚礼上,周少兰宣布从即时起她改名周东屏,并解释说:“东者,徐海东;屏者,保护屏障。”随后,周少兰拿着房东大娘送来的红枣招待客人。就这样,两人在两军会师的日子里结合到了一起。

是夜,陕北的这孔普通的窑洞里,夫妻俩又想起了长征路上的一幕幕让人终生难忘的经历。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三千将士高举起“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由河南罗山县出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由于连续作战,部队决定军部卫生队七名红军女护士(人称‘七仙女’)决定留在鄂豫皖根据地,她们就去找副军团长徐海东。没想到徐海东答应她们一起长征的要求。从此也就认识了当时只有17岁的周少兰。

当年,在陕南的一场激战中,徐海东不幸负伤。一颗子弹从他左眼下方钻进去,由颈后穿出,由于失血过多,生命危险。经医生抢救后,虽然止住了血,可是徐海东的喉头仍被血和痰堵着,呼吸很困难。站在一旁的女护士周少兰毅然伏到徐海东的身边。口对口地吸出了徐海东喉咙里的淤血。随后,周少兰又在四天四夜护理中,帮着徐海东度过了生死关,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徐海东的性命。

在后来的长征路上徐海东知道了周少兰的身世,她家境十分贫寒,9岁那年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最后她不甘受欺压,逃了出来,13岁就当了红军。周少兰悲惨的遭遇和不屈的性格深深打动了徐海东,他开始喜欢上了这个聪慧的女护士。而徐海东诙谐乐观的性格也感染着周少兰,当周少兰得知徐海东早在北伐时期。就是叶挺所在的铁四军的排长,1927年麻黄起义后任自卫队长,歼灭了许多地主民团,后来民团头子蒋少瑗趁徐海东带游击队转战之机,火烧了徐家窑。徐海东家中成了一片废墟。1932年,红军转移川陕边区后,徐家被国民党反动派杀死66人。其中。近亲27人,远亲39人。她觉得徐海东是条顶天立地的汉子,是一个可以依赖的兄长。

就是在那次经周少兰四天四夜的精心护理下,徐海东第五天才醒过来后,俩人间的关系就开始慢慢加深了。两个月后,当红二十五军第二次进入秦岭下的葛牌镇时,已是4月中旬,桃红柳绿,春色动人的季节了。一天早晨,政委吴焕先拍着徐海东的肩膀说:“徐老虎呀,你有没有听说最近有人老在背后骂你?”

“骂我什么?”徐海东就问。

“骂你是四条腿!”

徐海东一愣:“四条腿?那可是牲口呀。是谁这么大的胆?”

“大家都是这么说呀。据说是有天晚上,你从小河边回驻地,披了件大衣进门,门卫岗哨发现你大衣下边是四条腿嘛!”吴焕先就笑着说。

原来,这天晚上,月上柳梢头,徐海东和周少兰到河边散步,回驻地时,怕哨兵看见副军长领个女兵会说长道短,过哨位时,他就随手张开披着的呢子大衣,将周少兰一下子裹了进来,藏在身后进了大门。偏巧,站岗的是个新兵,见军长走了进来,急忙两脚并拢挺胸,让军长过去了,可等徐海东和周少兰裹在一件大衣里过去后,新兵好奇地想好好看看军长,没想到,这一看不要紧,借着月光,新兵惊奇地发现军长的大衣底下是四条腿儿。刚一下哨,新兵就给老兵嚷嚷开了:“难怪人家都说咱们徐副军长是真老虎,一到晚上他走路四条腿就全出来了,今天我可看清了,谁哄你谁不是人。”

新兵以为徐海东是只真老虎下凡。于是,这四条腿的事儿就这么就传开了。

徐海东听后,不以为然地笑了:“真是大惊小怪。我告诉你吴焕先,那四条腿,有两条是周少兰的。反正老子就四条腿了,怎么着吧,我还要娶周少兰做老婆哩。”

“好呀。我吴焕先给你们证婚。”吴焕先从此之后,只要碰到徐海东和周少兰在一起,就催他们早点办喜事。

“可惜,吴政委没等到咱俩结婚的这一天。”想到这里徐海东对周少兰说:“他知道咱俩今天结婚,一定会高兴的。”

后来,在延安一次集会上,徐海东向毛泽东介绍了周东屏。徐海东说:“她从小受苦,没念过书,和我一样也是个粗人。”毛泽东笑了,说:“我们今天的革命,就是粗人的革命,工人、农民的革命。等情况好起来,我们要办些学校,让粗人都变成细人!”

徐海东和周东屏都高兴地笑了。

当然,这是后话。不过婚后第二天,徐海东就送周少兰到瓦窑堡红军医院工作了,这是事实。

在延安的时候,他们两人经常不在一起。有一次,有人和徐海东开玩笑,说:“现在延安来了这么多大城市来的女学生,你想不想把东屏换了?”徐海东听了,正色道:“混账话!东屏是受苦人,我是泥巴人,我们既是夫妻,又是战友,我徐海东怎么能干那种事”

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和徐海东开类似的玩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