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效率研究
14121600000025

第25章 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研究(2)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两件最深刻的事情:第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第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如果穷根究底,素以“逐水草而居”为生存准则的黄土高原先民们对城市形成的贡献无疑是举世领先的。

进入21世纪以来,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趋势,城市化与区域发展间表现出日趋强劲的互动态势,城市化被视为落后地区谋求发展的必要条件、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进程和有效手段。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赤字严重,单位面积环境容量狭小,水资源短缺。城市化作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路径选择显得非常重要,任何只顾追逐利润而忽视腹地资源供给有限性的城市化路径势必导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不相协调,反而会导致地区误入无序化和非持续性轨道。基于特殊的区情,以水资源承载力为深层控力的生态经济型城市化战略成为必然选择。遗憾的是,曾经在我国首开城市生活先河的黄土高原人,到今天却在以城市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进程中大大落伍了。现在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农业人口一般都低于10%,发达国家的农业人口已经跌破2%~3%的比例,而且还在持续下跌。而在黄土高原上,竟连城市化率相对比较高的人口大省山西也只有42.11%。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衡量城市化时,核心指标是以生态状况为显要标志的质量而不是城市的人口数量。一般地说,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其城市化的质量也越差。

3.1黄土高原城市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污染严重据统计,仅甘肃省天水市2000年就排放污水2035.9万t。这些污水的排放造成城市水源的大量污染,直接危害人们健康。据《199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报告,在我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比较中,兰州、银川等城市的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位于4号位和8号位,西安市的“城市垃圾”年产量就超过90万t,并且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以平均5%的速度上涨。

3.1.2支柱产业脆弱、职能不健全,城镇化拉力不足在黄土高原上,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城市,绝大多数城镇为工矿型和商贸型城镇,城镇职能主要为资源开发服务和仅仅停留在为周围农村地区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行政及文教服务等初级阶段上。目前主要的非农经济载体是商贸活动、手工作坊式低值传统产品生产、地方资源的小规模开采和初级加工等。规模小,城市支柱产业脆弱或基本没有形成稳定的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城市产业链脱节,功能很不健全,不能有效带动其他产业全面发展。对周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影响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3.2.3中小城镇发育不足,职能很弱中小城镇是联系城市和乡村、沟通城市社会经济和乡村社会经济的桥梁。由于黄土高原地区中小城镇数量不足,很大一部分小城镇仍然只具有农村集镇的功能,本身二三产业很不发达,难以承担城市和乡村之间物资和服务的交流。

3.2.4中心城市社会经济职能较弱,对区域社会经济的辐射带动有限由于在主导产业上同为比较相似的资源开发型,经济联系较弱,因此从政治职能、经济职能上来看,中心城市职能受到弱化,并没有成为本质上的中心城市。此外,由于黄土高原大多数地方人口居住分散,交通条件较差,联系不便等,城镇之间、城镇和乡村之间经济联系松散,城乡经济互动性差,使城镇的集聚和辐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削弱了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3.2.5草坪城市模式有悖于当地气候资源特点目前时尚的草坪城市模式强烈地吸引着包括黄土高原地区在内的几乎所有城市规划者的眼球,千城一面的城市绿化模式不仅使大量城市永远地失去了曾经令人心驰神往的独特丰韵,而且,东施效颦的做法往往因成本过高使本来拮据的地方财力因此而雪上蒙霜。

3.2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城市策略探讨

说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生态文明的核心并不偏激,建设城市生态绿地不仅是对城市中原有的自然环境部分进行合理维护与提高,更是通过人工重建生态系统的系列措施和模拟自然环境设计手段,在城市这个人工环境中对自然环境的再补偿、再适应。

绿化作为城市综合环境素质的重要内容,城市现代化程度越高,绿化标准也应当越高。但是,绿地养护需要大量的水,而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紧缺,这无疑加剧了城市用水矛盾,且太阳辐射强烈,绿地并不能遮挡烈日,因此其生态效应大打折扣。基于特殊的区情,半干旱地区应选择一些节水的灌木、乔木进行绿化,形成富有地区特色的城市绿化模式。

反思多年来之所以会形成城市绿化工程的草坪模式,主要原因在于脱离实际,简单模仿,效率、效益意识淡薄。事实上,营造城市乔木植被,至少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具有净化空气、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和有毒气体、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杀灭细菌、净化水质、消除噪声等方面的特殊生态功能,这是草坪不具备的;二是树林管理成本低。树木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除了最初几年需要看管维护成本之外,随着树林的逐年成长,其看管维护成本具有明显的递减趋势。待幼年林变为成年林以后,除了极其特殊的情况外,几乎不再需要像呵护草坪那样定期浇水、清除杂草、机械修剪、施肥打药、防止践踏、定期人工更新等费用。树林的生长速度越快,时间越长,成本越小,几乎可以达到忽略不计的程度,用一劳永逸来形容并不过分,即使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也不需要过多的人工护理成本。三是树林可以避开城市中地面的人为干扰,从而能够为各种鸟类创造繁衍生息的城市家园,有利于建构起人、植物、动物密切联系的自然环境,从而构建人与植物、人与动物、植物与动物之间更具有亲和力,充分体现立体生态文明的可持续现代化城市。因此,在半干旱地区,不能将城市乔木种植与农村山坡地的乔木种植混为一谈,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因为,一般地说,城市不缺乏地表墒情,而且有废水资源多等优势,此其一;

其二,土地资源高度紧缺、大气污染噩梦不断。因此,不能照搬湿润地区的做法,也不应将野外生态建设的规律移植到指导城市绿化工作中,更不应该将东部地区甚至发达国家的高成本、草坪式城市绿化模式照搬到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城市建设中来,而应该依照本地自然条件特别是雨水资源条件,本着节约、幽雅、独特、可持续的原则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应基于本地本城实际,坚持以下几点:(1)科学选择植物种群。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在绿化植物的选用和配置上应当以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适应和基本适应自然生态规律为原则。(2)大力提倡以生物措施为主,多种措施并举,生态治理与资源保护并重。在实施生物措施中,应着重节水园林建设,坚持乔、灌、草相结合,构建复合型的立体生态绿地系统。(3)在城市建设中既要充分展示城市形象,也要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让自然与人文相宜,传统与现代相兼。充分利用当地的植物资源,加强乡土树种的应用和开发,以反映本地区城市的独特风貌。

(4)城市绿化应杜绝大量引进外来植物、移种大树古树等高价建绿、铺张浪费的现象,积极提倡应用乡土植物,走“农村保卫城市”的路子。应建立富有区域特色的城市绿化模式。(5)培育“生态型”的城市工、农二元产业体系。首先,应根据水资源的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聚集布局工业,确定合理的发展规模。在任何情况下,工业发展都不能以污染水环境为代价。建立和完善生态工艺。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不断淘汰旧工艺,开发新工艺,提高经济活动的环境效率和资源效率,降低单位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建立“废物”回收和净化工程。通过采用新工艺环节,回收和净化企业排放的废物,实现垃圾资源化。其次,应充分利用本地区独特自然环境所提供的生物资源和以民族传统风情为特点的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旅游业和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农业。比如,在城市周围的山、川土地上发展特色农业,形成新兴农业群体,促进产业结构向生态化转型。就半干旱黄土高原丘陵区而言,建设生态城镇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不少难题尚待探讨和解决,其中最具要害的就是水问题。该地区的城镇大都地处“穷山环抱”之中,并且,随着城镇数量的增多和城镇面积的扩展,城镇周围荒地的面积也在迅速扩展。这就使得该地区的城镇生态建设应该具有其特殊的内涵,既包括市区内的生态植被建设,也包括周围荒地的生态植被建设。截至目前,不少地方政府普遍关注市区绿化,有的为了市内绿化甚至不惜大手大脚地耗资耗水,而对周围荒地的生态建设却缺乏热情,二者形成明显反差。事实上,与其他地段的荒地相比,建设城镇周围荒地的生态植被,有极其明显的优势。其一,劳动力聚集优势。这是无须赘述的。其二,废水利用优势。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城镇污水处理将仍然是环境保护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量小城镇,由于受到资金短缺的掣肘,污水达标净化的任务相当艰巨。如果将经过处理的污水用于城镇周围生态植被建设,由于植物对水的特殊要求,净化指标相对较低,处理成本也相对较低。同时,处理污水用于发展城镇周围生态经济,还可以实现污水处理与生态经济的良性互动,又能有效拉动当地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其三,临近城市大、中型市场的优势。城镇周围的荒地具有近临市场的先天优势,仅仅因为缺水而闲置,一旦有了水,就会由潜在资源变成现实的稀缺资源,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

4建设生态化矿区

黄土高原是我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现年产煤4亿t以上,占全国的1/3,号称全国的“锅炉房”。山西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产地之一,大同是中国的“煤都”,内蒙古有准格尔煤矿和鄂尔多斯东胜煤矿,陕西有铜川煤矿和神木巨型采煤基地,豫西有义马、渑池煤矿,河南有平顶山煤矿,宁夏有灵武煤矿等。黄土高原的油气资源也相当丰富,仅陕西省的石油探明储量便有4.6亿吨,远景预测储量达11亿吨。陕西的靖边等地有丰富的天然气,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2100亿立方米,远景预测储量可达1万亿立方米,成为我国最大的陆上整装气田,可列入世界级大型内陆气田。此外,山西和陕西还有大量煤层气(瓦斯)可以开发利用。据报道,仅陕西省境内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层气储量便有13095亿立方米。但在大规模的矿产开采、冶炼和运输中,缺乏合理的规划,水土保持工程和植被措施严重滞后,乱采、滥挖、随意滥倒、弃土弃渣,地表径流和集中径流损失严重,切沟密布,进而发展成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特别是近几年来矿业开发中强烈的人为作用,诱发和加剧环境灾害的发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干扰能源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现代化能源开采中排弃的土石沙等松散物质面广量大,是潜在的侵蚀泥沙源。

分散弃渣目前大多未采取防护措施,成为洪水泥流和泥石流源地。据报道:山西省每开采1t煤平均破坏的地下净水量为1.07m3,动水量为1.42m3,合计2.49m3。自1950年至2005年间,山西省累计生产原煤约87.7亿t,因此造成大面积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陷,岩溶大泉流量明显减少,致使7110km河道断流长度占47%,水库来水逐年减少,一些水库已经干涸。

4.1必须进行生态环境评价,加强资源管理

在确定重要的新矿产资源或石油资源之后以及在制订特定的详细规划之前,矿产资源部门以及规划机构和国家环境机构,应当进行生态环境评价,在评价工作中要与地方政府、社区和有关组织广泛协商。

4.1.1生态环境评价内容包括:环境基线条件和自然资源现状、确定生态敏感区和保护区、对社区和当地人进行判定和描述、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目前的经济活动和基础设施、所提议的开发项目、服务于这些开发项目的基础设施和资源(道路、电力和水)、采矿或石油开发的潜在环境和社会影响、对于土地进行分带以及对不同地带进行开发的限制条件的建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