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糖尿病这样吃这样练这样养
14099400000019

第19章 疗养篇(2)

自身溶血

刮痧出痧的过程是一种皮下毛细血管扩张渐至破裂,血流外溢,皮肤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现象,形成的瘀血不久即能溃散,而起自身溶血作用。这样可使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营养状况改善,同时使机体的防御能力增强,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自身溶血是一个缓慢的良性刺激过程,其不但可以激发调整免疫系统,还可以通过神经系统作用于大脑皮质,持续起到调节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和内分泌系统的平衡。

常用的刮痧手法

面刮法

面刮法是最常用的刮拭方法。手持刮痧板,向刮拭的方向倾斜30°~60°,以45°最为普遍,依据部位的需要,将刮痧板的1/2长边或全部长边接触皮肤,自上而下或从内到外均匀地向同一方向直线刮拭。面刮法使用于身体平坦部位的经络和穴位。

平刮法

手法与面刮法相似,只是刮痧板向刮拭的方向倾斜的角度小于15°,而且向下的渗透力也较大,刮拭速度缓慢。平刮法是诊断和刮拭疼痛区域的常用方法。

历刮法

刮痧板角度与刮拭部位呈90°垂直,刮痧板始终不离皮肤,并施以一定的压力,在约1寸长的皮肤上做短间隔前后或左右的摩擦刮拭。这种刮拭方式主要用于头部穴位。

降血糖特效刮痧经穴

取穴:肝俞至肾俞、魂门至志室、尺泽、曲池、血海、足三里、太溪。

操作方法:患者取合适的体位。施术者找准穴位后,进行常规消毒,然后在所选穴位上均匀地涂抹刮痧油或润肤乳。操作时,施术者一手持刮痧板,一手扶患者。用刮板棱角刮拭,先刮背部的肝俞至肾俞、魂门至志室,再刮上肢部的尺泽、曲池,最后刮下肢部的血海、足三里、太溪。

注:刮痧治疗糖尿病的1个疗程一般为7次,再次刮拭应隔5~7天。治疗期间需调整和控制饮食,一般2个疗程后便有所好转。

3.拔罐降糖疗法

拔火罐知多少

火罐法属单纯拔罐法,为临床最常用的拔罐疗法,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讲是泛指各种拔罐方法,狭义则专指用火力排气的拨罐方法。这里系指后者而言。凡竹罐、陶瓷罐、玻璃罐均可用于火力排气法。根据病情和应拔部位不同,可选用不同“罐法”的操作方法。罐具型号大小,可按病情和部位选用。

常用的拔罐手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指罐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方法。适用范围:适用于以寒邪为主的疾患。脏腑病、久病及病位局限、固定、较深者,多选用此方法。如经络受邪(外邪)、气滞血淤、外感表证、皮痹、麻木、消化不良、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病症,用之均有疗效。

闪罐法:是指将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取下,如此反复一拔一取的一种拔罐法。若连续吸拔20次左右,又称连续闪罐法。适用范围:凡以风邪为主的疾患,如肌肤麻木、疼痛、病位游走不定者,如肌肉萎缩、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弱病症及中风后遗症等,多采用此法。此外,由于此法属于充血拔罐法,拔后在皮肤上不留瘀紫斑,故较适合面部拨罐。

走罐法:走罐法又称推罐法、拉罐法、行罐法、移罐法、滑罐法等,是指在罐具吸拔住后,再反复推拉、移动罐具,扩大施术面积的一种拔罐方法。此法且兼有按摩作用,在临床中较为常用。适用范围:凡某些经络、脏腑功能失调,沉寒痼冷、积聚,经脉、气血受阻,筋脉失养等疾病,如外感、皮痹、高血压、胃肠功能紊乱、心悸、失眠、寒湿久痢、坐骨神经痛、痛风、肌肉萎缩等均可选用。

密排罐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身体强壮的年轻人。

闪罐法

此法的兴奋作用较为明显,适用于肌肉萎缩等症状。

指罐法

此法需要先用手指按穴位或揉患部再拔罐。

提罐法

通过肌肤的上下移动,可以震荡与之相应的内脏增强其功能。

摇罐法

手指对留在皮肤上的罐具进行有节奏的摇动。

转罐法

通过增大对所留罐具的旋转力量,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

降血糖特效经穴方

“上消”两组特效配穴:①大椎、曲池、鱼际、三阴交;②肺俞、胃俞、尺泽、鱼际。

“中消”两组特效配穴:①大椎、中脘、三阴交、内庭;②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庭。

“下消”两组特效配穴:①大椎、关元、三阴交、太冲;②肝俞、肾俞、太溪、太冲。

操作方法:患者取合适的体位。施术者找准穴位,并进行常规消毒,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一手持夹着酒精棉的镊子,一手持罐,将酒精棉点燃后伸入罐内旋转片刻,迅速将棉球抽出,即可将罐拔于穴位上。根据所拔罐的负压大小及患者的皮肤情况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糖尿病患者拔罐特别注意事项:

①早、中期患者及轻型患者采用拔罐治疗效果较好,对病程长而病情较重患者应配合药物治疗。

②在拔罐治疗的同时,患者须严格控制饮食。

③糖尿病患者皮肤抵抗力差,如果要进行拔罐,器具必须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拔罐时注意尽量避免烫伤皮肤,以免引起皮肤感染。

④拔罐过程中,如发现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嗜睡,甚者昏迷、呼吸深大而快、呼气中有酮味(烂苹果味),甚至血压下降、循环衰竭,是糖尿病引起酸中毒,病情危险,必须送往医院救治。

4.艾灸降糖疗法

艾灸知多少

灸法,古称灸。《说文解字》说:“灸,灼也,从火音灸,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可见,灸法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可分为艾灸法和非艾灸法两大类。艾灸法以艾绒为灸材,是灸法的主要内容,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等。非艾灸法,可用除艾叶以外的药物或其他方法进行施灸,有灯火灸、药线灸、药笔灸等。

常用的艾灸手法

常用的艾炷灸法

直接灸

将艾炷直接放置施灸部位皮肤上烧灼的方法。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化脓灸法:化脓灸法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置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的灸法。这种烧伤化脓现象,称灸疮。因灸疮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成,故又称瘢痕灸。

非化脓灸法:主要是麦粒灸。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直接在腧穴施灸,灸后不引起化脓的方法。因其艾炷小,刺激强,时间短,收效快,仅有轻微灼伤或发泡,不留瘢痕,故目前在临床应用较多。

间接灸

又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垫某些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此法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火力温和,患者易于接受。有以下几种:

隔姜灸:将鲜生姜切成厚约0.3厘米的生姜片,用针扎孔数个,置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患者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随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宜。一般每次施灸5~10壮。

隔蒜灸: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前者是将独头大蒜横切成约0.3厘米的薄片,用针扎孔数个,放在患处或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蒜片中心施灸,每施灸4~5壮,需更换新蒜片,继续灸冶。后者将大蒜捣成蒜泥状,置患处或施灸穴位上,在蒜泥上铺上艾绒或艾炷,点燃施灸。

此外,还有隔葱灸、豆豉饼灸、胡椒灸、巴豆灸等。

常用的艾条灸法

悬起灸

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潮湿为宜。如遇到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时,医者可将食指及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临床应用广泛,适应于一切灸法主治病症。

回旋灸:点燃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3厘米高处。艾条在施灸部位上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灸冶。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移动范围在3厘米左右。适用于风寒湿痹及瘫痪。

雀啄灸:置点燃的艾条于穴位上约3厘米高处,艾条一起一落,忽近忽远上下移动,如鸟雀啄食样。一般每穴灸5分钟。多用于昏厥急救、小儿疾患、胎位不正、无乳等。此法热感较强,注意防止烧伤皮肤。

实按灸

用加药艾条施灸。因临床需要不同,艾条里掺进的药品也有所不同,又分为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百发神针等。之所以称为“针”,是因为操作时,将药艾条实按在穴位上,犹如针刺而得名。

降血糖特效艾灸方

降糖艾灸方

非化脓直接灸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太溪。

操作方法:为防止艾炷滚落,可在灸穴处抹涂一些凡士林,使之黏附,然后将麦粒大的艾炷放置灸穴上;用线香或火柴点燃艾炷,任其自燃,或微微吹气助燃。至艾炷烧近皮肤,患者有温热或轻微灼痛感时,即用镊子将未燃尽的艾炷移去或压灭,再施第2壮;也可待其燃烧将尽,将艾炷余烬清除,再施第2壮。若需减轻灸穴疼痛,可在该穴周围轻轻拍打,以减轻痛感。若灸处皮肤呈黄褐色,可涂一点冰片油以防止起泡。每穴灸3~5壮,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灸5~6个疗程。

隔姜灸法

取穴:第一组足三里、中脘。第二组命门、身柱、脾俞。第三组气海、命门。第四组脊中、肾俞。第五组华盖、梁门。第六组大椎、肝俞。第七组行间、中极。第八组肺俞、膈俞、肾俞。

操作方法:以上八组穴每次用1组。鲜姜片3~4毫米,直径2厘米,艾炷直径1.5厘米,高2厘米,重0.5克。每穴灸10~30壮,隔日1次,50天为1个疗程。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艾灸方

温和灸

取穴: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内关。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施术者立于患者身侧,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约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灸15~20分钟,灸至以患者感觉舒适,局部皮肤潮红为宜,每日灸1~2次。

温针灸

取穴:心俞、厥阴俞、至阳、内关、郄门。

操作方法: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1~2厘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

糖尿病并发高血压艾灸方

温和灸

取穴:风池、曲池、太冲、涌泉。

操作方法:患者取合适的体位。施术者立于患者身侧,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灸10分钟,灸至以患者感觉舒适,局部皮肤潮红为宜,每日灸1次。

糖尿病降血脂艾灸方

回旋灸

取穴:脾俞、胃俞。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3厘米高处。艾条在施灸部位上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灸治。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移动范围在3厘米左右。

隔姜灸

取穴:中脘、丰隆、足三里。

操作方法:将鲜生姜切成厚约0.3厘米的生姜片,用针扎孔数个,置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患者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随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宜。一般各穴每次施灸5~7壮,每日灸1~2次。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艾灸方

温和灸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方法:患者取合适的体位。施术者立于患者身侧,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灸15~20分钟,灸至以患者感觉舒适,局部皮肤潮红为宜,每日灸1~2次。

隔姜灸

取穴:肾俞、膈俞、脾俞。

操作方法:将鲜生姜切成厚约0.3厘米的生姜片,用针扎孔数个,置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患者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宜。一般各穴每次施灸5~7壮,每日灸1~2次。

§Part 9 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调养法

糖尿病就要这样养

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定期检查眼睛不可少

外出驾车需谨慎

切勿轻信降糖产品

不要忽视家人的关怀

心理调节很重要

聊聊日常起居与四季调养的Q&A

1.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很多人都有睡懒觉的习惯,偶尔睡个懒觉,对大多数健康人来说没什么大问题,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很可能使其病情加重,血糖波动加大。有专家指出,糖尿病患者如果要想将血糖控制得比较平稳,就必须坚持规律的生活,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常常熬夜血糖波动大

卢先生是一家外资企业的老总,去年体检发现患上了Ⅱ型糖尿病。医生除了告诉他要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外,还给他开了口服降糖药物。几个月过去了,虽然严格遵照医嘱服药,但卢先生的血糖一直控制得不理想,血糖水平波动很大。对此,他很着急,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患上了别的疑难杂症。医生经过仔细询问发现,原来,卢先生生活习惯很不规律,天天忙于公司的业务,常常加班加点,熬夜是常有的事,由于晚上工作到很晚,早上睡懒觉自然成了家常便饭。根据他的情况,医生认为血糖波动大与他的不良生活习惯及经常睡懒觉有关。要想平稳降糖,他必须合理安排工作,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改掉熬夜睡懒觉的毛病。

专家建议:糖友最好晚上10时前入睡

出于工作繁忙、应酬、娱乐等种种原因,许多人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睡眠时间,然后等有空的时候再依靠睡懒觉等方法把觉补回来,这种习惯如今已成为不少白领的生活方式。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可是一个影响健康、不利于控制血糖的坏习惯。

凌晨4时到上午9时,是血糖最容易升高的时段。如果早晨没有按时起床,没有按时服药吃饭,整个白天的血糖规律就会被彻底打乱,会引起血糖的明显升高,增加肾脏的负担,随后导致血糖的波动,增加对血管的伤害,也加重了病情。

除了可以引起血糖升高外,对某些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来说,睡懒觉可能会导致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特别是服用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如果早晨不及时起床吃饭,前一天晚上注射的药物还在起作用,很容易发生低血糖。对于年纪比较大的糖尿病患者来说,睡眠中的低血糖会导致昏迷,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糖尿病患者要平稳降糖,应从改变不良睡眠习惯入手。晚上睡觉的时间不要太迟,最好在10时之前,而第二天早晨在6时至8时之间起床,将每天的睡眠时间保持在8小时左右。即使工作需要,也尽量不要打乱睡眠规律,不要耽误按时吃药打针。如果前一天晚上睡得晚,第二天早晨需要“补补觉”,最好在早晨8时之前起来,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并进食早餐后,再睡个“回笼觉”,这样才能尽量保证血糖不受睡眠改变的影响。

改变睡懒觉习惯,远离糖尿病危险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不仅有利于保持正常体重(很多熬夜族加班加点工作后发现,自己不但没累瘦,反而“过劳肥”),还能让身体远离糖尿病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