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为什么不快乐
14085700000007

第7章 克制愤怒,你可以不生气(2)

在平时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很多事情通常是由于人为地给自己心灵加压造成的。对别人所说的每句话都要细细琢磨,对自己的得失耿耿于怀,对别人的过错更是加倍抱怨。太在意领导的一句批评,太在意孩子的一句无心之语,太在意爱人的一次赌气……细细想来,这些人实在有点小心眼,太在意身边那些琐事了。其实,许多人的烦恼,并非由多么大的事情引起的,而恰恰是因为对身边一些琐事过分在意、计较和较真。用这种狭隘、幼稚的认知方式,为自己营造着心灵监狱,可谓自寻烦恼。不仅使自己活得累,同时也使周围的人活得很无奈。而且,人生当中这种过于在意与过分计较的毛病一旦养成,经过了天长日久,许多小烦恼自然就会变成大烦恼。太在意小事,得不偿失。

在这个问题上,古代的智者们早已经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古雅典的政治家伯里克利就向人们发出振聋发聩的警告:“需要注意啊,先生们,我们太多地纠缠小事了!”法国作家莫鲁瓦更是明确而深刻地指出:“我们常常为一些应当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扰而失去理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几十个年头,然而我们却经常为一些无聊的琐事而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时光。”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假如我们一直纠缠琐事,被小事所累,一生必将一事无成。一个不计较小事、遇事不在意的人,是超越自我的人,是能成功的人。没有了琐事的羁绊,就能使身心得到解放,也是活得潇洒的人。

学会不在意,就是别拿什么都当回事,遇到小事不钻牛角尖;别事事较真、小心眼;别把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全都放在心上;别过于看重名与利;别那么多疑敏感,曲解别人的意思;别夸大事实,制造假想敌;同时也不要像林黛玉那样总是一副顾影自怜的样子。

学会不在意,不仅不去主动地制造一些烦恼的信息来进行自我刺激,还要在面对一些真正的负面信息的时候,也能努力做到处之泰然,置若罔闻,不屑一顾,真正达到“身稳如山岳,心静似止水。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境界。

“不在意”不仅是让自己保持快乐心情的一种巧妙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坚守目标、排除干扰的良策。“不在意”最终所体现出的是一种人格上的修养,是人生大智慧。

七、忍一时,成就一世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位很有才华、曾经做过大学校长的人竞选美国中西部某州的议会议员。此人资历很高又精明能干、博学多识,唯一的不足就是遇到不好的事情总是爱生气、发火,不过总体看来他还是很有希望赢得选举胜利的。但是,糟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选举的中期,一个很小的谣言散布开来:三四年前,在该州首府举行的一次教育大会中,他跟一位年轻女教师“有那么一点儿暧昧的行为”。

这实在是一个弥天大谎,这位候选人对此感到非常愤怒,并尽力想要为自己辩解。在以后的每一次集会中,他都要极力澄清事实,证明自己的清白。其实,大部分选民根本没有听到过这件事,但是,后来人们却越来越相信有那么一回事,这位候选人真是越抹越黑。公众们振振有词地反问:“如果你真是无辜的,为什么要百般为自己狡辩呢?”候选人听到以后,更加气愤,情绪变得异常糟糕,也更加气急败坏、声嘶力竭地在各种场合为自己辩解。然而,这更使人们相信谣言的真实性。最悲哀的是,连他的太太也开始相信谣言,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被破坏殆尽。

最后,这位候选人竞选失败,从此一蹶不振。

人们在生活中有时会遇到恶意的指控、陷害,甚至经常会遇到种种难以忍受的恶语中伤。遇到这些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善于忍耐,而是暴跳如雷,大动肝火,结果只能像上面故事中讲的一样,把事情搞得更糟。只有冷静和忍耐,才能让你保持足够的清醒,想出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人生之中,如果你不能接受一次嘲笑,将会受到别人更多的挑剔和攻击。如果你不能忍一时之痛,那么你的痛苦将是长久的。人生的各种境遇,都是我们学习的功课。

在逆境中,要“忍”。在逆境中所受的种种屈辱,可以成为泯灭一个人理想之火的冰水,也可以成为一根鞭子,鞭策你鼓足勇气,奋然前行。一位先哲说过:无论怎样学习,都不如他在受到屈辱时学得迅速、深刻、持久。屈辱使人学会思考,体验到顺境中无法体验到的东西;它使人更深入地去接触实际,去了解社会,促使人的思想得以升华,并由此开辟出一条宽广的成功之路。

在事事顺利、飞黄腾达的时候也要“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许多人在失意的时候还能刻苦自励,一旦春风得意,就放荡起来了,得意忘形,言行举止失了分寸,灾难祸害很快就会到来。所以要居安思危,成功要忍,欢乐时也要忍。

有人能处逆境,却未必能处顺境。一个人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就要看他“忍”字功是否练得炉火纯青。

八、制怒的不二法门:自觉地忍,理智地让

世界上很少有因为愤怒就使问题和矛盾获得解决的情况,相反,很多人常常因为愤怒而把事情越发搞僵搞糟了。愤怒时,极而言之,极而行之,没了后退之路,没了回旋余地。本来有理,反而变成了没理;本来小事,结果闹成了大事,甚至不可收拾,过后,悔之晚矣。《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怒责部下,结果被范疆、张达切了脑袋;刘备怒气难抑,率兵亲征,又被东吴火烧连营。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190装甲旅旅长阿萨夫·亚古里与埃军第二步兵师先头部队遭遇时,因三次进攻均未成功,便恼羞成怒,把剩余的85辆坦克孤注一掷,结果中计惨败。诸如此例,不胜枚举。

怒气,就像炸弹一样,是具有爆炸力的。和谐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让人感觉宁静与温馨,可是如果你向镜子投一块愤怒的石头,那种哗啦的破碎声是极其刺耳的,简直让人难以容忍。

有这么一家人,一边吃饭一边拉着家常,不经意间谈起良心问题。女主人突然对她丈夫说出了一句:“我看你爹就没有良心。”

丈夫一时觉着失了面子,又无言答对,便哗啦一声把饭桌掀翻了。于是夫妻二人动起手来,孩子们的哭叫声跟着四起。妻子打不过丈夫,就开始砸锅摔碗,嘴里还骂着:“谁也甭想吃饭啦!我叫你们过!”一边喊,一边摔。可是一看到自己置买的锅碗瓢盆都被砸个稀烂,又掩面号啕大哭起来。好热闹的一场闹剧。

固然,愤怒的时候摔碎东西、打破物品是一种宣泄方式,但你有没有想过你摔碎的不仅仅是你的财物,更是你的生活?一块石头砸在镜子上,我们顶多“刺耳”一下,但一块石头砸在生活上,就会留下永久的“刺耳”回音。

然而,发泄了之后你就会痛快了吗?如果你的回答是“是”,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你是在欺骗自己。愤怒的人在他们平静之后往往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

那些大发脾气、气急败坏的人,愤怒时,眉毛竖起来,脸色青紫,浑身打战,就好似着了魔一般,说话语无伦次,是非颠倒,惹得人发笑,如果把他的形象用照相机拍摄下来,事后让他自己看看,他会大吃一惊,羞愧得无地自容。

惯于发怒的人,大多是理智迷失,灵魂为感性所操纵,打乱了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使精神陷于混乱状态。因此制怒一定要及时。《孙子兵·火攻篇》中指出:“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这虽然强调的是临敌制怒,但对生活中的人们同样颇有启发。清朝林则徐官至两广总督,一次,在处理公务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当他抬起头,看到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二字时,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与人相处,不分是非曲直,动辄发火,是一种远离文明的表现。易怒之人,应像林则徐那样,潜心修养,注意“制怒”,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纵心头无明之火,像火柴似的一擦就着,触物即烧。

制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一个人以理智战胜感情冲动的过程。善于制怒不仅需有“忍人所不能忍”的宽广胸怀和以大局为重的精神境界,还需要有强烈的自我控制意识。要“制怒”,首先要努力陶冶自己的性情,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理智地将“愤怒”这个“情绪炸弹”扔掉。

制怒的最好法门是忍。自觉地忍,理智地让,不是退缩,不是无能,不是放弃原则,而是一种策略,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只有洞察世事,心灵清澈,对是非、矛盾有清醒认识的人,才可能在被激怒的时候,做到真正自觉地忍,真正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挑战。具有忍的智慧,达到忍的境界,当然需要修炼,而生活本身,它的正面经验和负面教训,都是这种修炼的燧石。

聪明人的聪明之处,是善于运用理智,将情绪引入正确的表现渠道,使自己按理智的原则控制情绪,用理智驾驭情感。以平和的态度来摆事实、讲道理,这要比大喊大叫更能让对方心服口服;而宽恕和谅解有时比伤害、侮辱更能震撼人心。只要我们肯下工夫学会制怒的正确方法,他人肯定会对我们的道德、修养以及理智、大度发自内心地佩服。那时,我们自会达到“风平而后浪静,浪静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鱼可数”的全新境界。

九、学会低头,拥有谦逊

孟买佛学院是印度著名的佛学院之一,这所佛学院之所以出名,除了它建院历史的久远,辉煌的建筑和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其他佛学院所没有的。这是一个极其微小的细节,但是,所有进入这里的人,当他再出来时,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细节使他们顿悟,正是这个细节让他们受益无穷。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细节:孟买佛学院在它的正门一侧,又开了一个小门,这个小门只有一米五高、四十厘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学会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

这正是孟买佛学院给它的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所有新来的学生,教师都会引导他到这个小门旁,让他进出一次。显然,所有的人都是弯腰侧身进出的,尽管有失礼仪和风度,但是却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说,大门出入方便,而且能让一个人体面而又有风度地出入。但是,在许多时候,我们要出入的地方并不都有壮观的大门,即使有大门也可能不是可以随便出入的,这时,只有学会了弯腰和侧身的人,只有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出入。否则,在很多时候,就只能被挡在院墙之外了。

佛学院的教师告诉学生,佛家的哲学就在这个小门里,人生的哲学也在这个小门里。

人生之路,尤其是在通向成功的路上,几乎没有宽阔的大门,所有的门都是需要弯腰侧身才可以进去的,社会之门亦然。进了门,在社会丛林中行走,你也要懂得: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所谓的“屋檐”,通俗点说,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只要你在这个势力范围之内,受这个势力的控制,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别人能容纳你已是不错了,你就得遵守人家的规矩,就要忍受很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限制,以及不知从何而来的压力。只要你已经站在了别人的屋檐下,就“一定”要学会低头,这是一种对客观环境的理性认知,没有丝毫勉强,不用旁人来提醒,更不用撞到屋檐感觉到疼后才低头。

富兰克林年轻时去一位长者家里拜访,没料到,身材高大的他一进门就撞到了门框上,头上立刻就鼓起了一个大包。富兰克林疼痛难忍,两眼瞪着那个低于正常标准的门框,不停地用手揉着自己头上的大包。出门迎接的长者看到他那副狼狈不堪的样子,忍不住笑了,“年轻人,很痛吧?”这位长者语重心长地说,“这可是你今天来这儿的最大收获。”

一个人要想在世上有所作为,“低头”是少不了的。低头是为了更高更有力地抬头。现实世界纷繁复杂,并不是想象得那么一帆风顺,面对人生旅途中一个个低矮的“门框”,暂时的低头并非卑屈,而是为了长久地抬头;一时的退让绝非丧失原则和失去自尊,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只有采取这种积极而且明智的方法,才能审时度势,通过迂回达到目的,实现超越。对这些厚重的“门框”视而不见,傲气不减,硬碰硬撞,结果只能是自己头破血流,成为风车面前的“堂吉诃德”。

人生的道路,变化无常,当你在遇到困难走不通时,或许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当你在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得意忘形。该低头时且低头,这样才不失为一个成功者的风范。

十、把坏脾气变成好脾气

一人一性一脾气。每个人都有脾气,也都知道坏脾气惹事,损己不利人,虽然“天下有不如意事,不当忿激与争”的道理谁都懂,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坏脾气,有时即使是芝麻绿豆那样大的小事也愤怒不已。而很多人正因脾性不好而天天与痛苦为伴,与享福无缘。

其实,坏脾气不是天生的,是完全能够改变的,当你不发脾气,或由坏脾气变成好脾气时,好脾气就有可能为你带来好运。

在生活中,怎样才能不生气,从而把坏脾气变成好脾气呢?方法有四:

意识控制法。此法是以自己的道德修养与意志修养使消极的愤怒不发生或减轻愤怒程度。要明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凡事多想想他人,多想想后果;要宽容,只有宽以待人,才能在面对不公平的情形时,不生气、不发火;要自制,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感情冲动,意气用事,成为情绪的俘虏。此外,还可以用语言或文字协助做媒介。如在自己的床头或办公室墙上贴上写着“息怒”字样的条幅,遇到发怒的事情时,一看到“息怒”二字,便会慢慢冷静下来。

释放法。遇到令你生气的事情,不妨坦诚、冷静地把心中的不满或意见说出来,和他人互相讨论,互相商量,就不会有怒火中烧的感觉了。或者把自己的愤怒之事讲给亲人或信得过的朋友听,以便得到感情上的安慰,再大的怒火也会被清凉的感情之水浇灭的。

转移刺激法。感觉要发火时,有意识地听听音乐,翻翻报纸,或者登高望远,吟诗作赋,这样怒气就会烟消云散,使你变得心平气和,精神愉快。但是,在选择转移的新刺激时,要注意避免走入误区,如,生气时喝酒来借以平息怒火,结果却是火上浇油,反而会导致愤怒的爆发。

躲避刺激法。面对容易引起愤怒的刺激时,如果察觉无力消除,则尽量避开,“眼不见,心不烦”。

只有心中经常想到别人,尊重别人的利益和需要,才会对别人温存、体贴、热爱。只有常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不至于意气用事,固执己见,遇事才能平心静气,三思而行。只要对改掉坏脾气有决心和毅力,坏脾气是一定会改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