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口原理
1396500000027

第27章

需要有人生的不幸来使人的心变软,变得富有人情味——在社会同情心的刺激下成长起来的人,往往要比仅仅具有才能的人高一级——也许要用道德上的恶来达到道德上的完善——大自然的无穷变化以及形而上学问题的晦涩难解,使人在智力上受到刺激——应根据这一原理来解释天启中叫人总是难以理解的地方——《圣经》中所包含的那些证据,也许最适于改进人体的机能和提高人的道德水平——精神产生于刺激这一观点,似乎可以成为解释存在着自然的恶和道德的恶的原因。

人生的不幸与痛苦是另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可造成一系列特殊的印象,这种印象对于使人的心变软,变得富有人情味,对于唤醒社会同情心,对于生成基督教的所有道德,对于慈善博爱之心能充分发挥作用,似乎是必不可少的。事事顺利、一切如意,与其说会使人的品行高尚,不如说会使人的品行堕落。从未经历过不幸的人,很少会感受到其同胞的痛苦与欢乐、需要与希望。这种人的心中很少能充满温暖的手足之情,很少会体验到各种温柔亲切的感情,而怀有这些情感要比拥有最高的才能,更容易造就人的品格高尚。

才能无疑是人的精神极为突显的特征,但却决不能视其为精神本身。有许多人虽然没有很高的才能,但在社会同情心的鼓励下,却达到了很高的精神境界。在每一个社会阶层,无论是最高阶层还是最低阶层,都有一些充满了仁爱之心的人,对上帝和人类表现出了无限的热爱,他们虽然不具有那种可称为才能的精神力量,但在人生的阶梯上显然要比许多具有才能的人,居于更高的位置。传道士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博爱、谦逊、虔诚,以及所有那些被特别称为基督教美德的品质,似乎并不一定和才能相关,然而具有这些可爱品质的灵魂,被这些真挚的同情心所唤醒而充满活力的灵魂,似乎要比只有敏捷才智的人更加接近于天国。

最卓越的才能往往被滥用,或许可以说才能愈大,带来的恶也愈大。理性与天启似乎都使我们确信,滥用才能的人将被罚入地狱,不过在地球上,这样的恶人也自有其用处,它会使大部分人觉得反感和厌恶。道德上的恶对于完善道德来说很可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一个人接触的仅仅是善,则完全可以说这个人将被盲目的必然性所驱使。在这种情况下,追求善根本显示不出一个人的道德倾向。或许可以说,上帝并不要求一个人通过外部行动来显示其道德倾向,但上帝也许希望预先确切地知道,一个人是选择善还是选择恶。据此我们似乎有理由反对把人生视为是一场磨难,有理由认为上帝创造这个世界是为了形成一种精神。根据这种观点,那些看到了道德上的恶并反对和憎恨它的人,实质上与只看到善的人不同。

两种人都是用泥土做成的,但由于从外界获取的印象不同,因而必然处于不同的状态;即便两种人表面上具有同样惹人喜爱的美德,我们也必须承认,前一种人阅历较丰富,性格坚强而刚毅,后一种人则较脆弱,易于为偶然的冲动所左右。若要发自内心地赞美和热爱美德,就非得存在与美德相对立的东西不可。如果未见过道德上的恶,未体验过由此而生的厌恶心情,也许不会达到外表与内心在相反情况下所能达到的那种美的境界,性格也无法臻于那种完善境地。一旦肉体上的情欲和需要将精神唤醒,使其转化为行动,便会产生智力上的需要。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愚昧无知状态的不堪忍受,构成了另一类重要的刺激。大自然的每一部分似乎都是被特意安排来刺激大脑作出这种努力的,似乎都是被安排来提供无穷无尽材料供人进行不懈探索的。我国的不朽诗人莎士比亚谈及古埃及女王克类巴特拉时说:

习俗也减少不了

她那无穷的风采。

这一诗句用于描绘某一物体,可以视作是诗的夸张,但用于描绘自然,却是准确而真实的。色彩斑斓的图景可以为绮丽的大自然增添勃勃生机和卓异风姿,那粗糙不平之处和衬托着高山的峡谷,虽然有时会使戴眼镜的人感到不舒服,但却能够让整个画面显得匀称、优雅与协调。

大自然的形态与作用变化无穷,除了会给人造成多彩多姿的印象,对唤醒和改进人的精神有直接帮助外,还会提供无限广阔的探索与研究的领域,为改进人的精神开辟其他有利的途径。大自然若尽善尽美,单调一致,就不会有这种唤醒人心的力量了。因此,当我们凝神暇思广漠的宇宙时,当我们把繁星看作是散布在无限空间中其他星系的太阳时,当我们想到我们所看到的那些能够发光,并赋予无数世界生命的天体还不到其总数的1%时,当我们因为我们的头脑不能把握无限的概念,感到绝望和困惑,而对造物主那叫人无法理解的遗传力赞叹不已时,让我们不要抱怨气候并不总是那样温暖宜人,不要抱怨一年并不总是春光明媚,不要抱怨上帝创造的一切并不具备同样有利的条件,不要抱怨乌云和暴风雨有时会使自然世界一片昏暗,不要抱怨天地万物不同样完美。理性和经验似乎早已使我们明白,大自然的无穷变化(若没有优劣之分和瑕瑜互见,也就无所谓变化)特别有助于实现上帝创造世界的崇高目的,有助于产生尽量多的“善”。

以我的观点而言,所有形而上学问题的晦暗不明,也是刻意安排来增加求知欲所引起的那类刺激的。地球上的人类很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搞清楚这类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不应研究这类问题。这些让人类感到好奇的有趣问题的周围被黑暗笼罩,可能是为了不断刺激人类的智力活动与努力。为驱除这种黑暗所作的不懈努力,即使不能实现目的,也能够刺激和提高人类的思维能力。一旦人类探索和研究的对象被耗尽,人的大脑很可能会停滞;但是,这样的时期永远不会到来,因为大自然的形态与作用气象万变,让人思考的形而上学问题层出不穷。

所罗门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事情”。这种说法并不十分正确。恰恰相反,倘若我们这个宇宙存在千百万年,人类知识的总量很可能会持续不断地增加,不过,人的智力是否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却是个疑问。不管人们认为苏格拉底、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在所掌握的知识上多么不及当今的哲学家,他们的智力水平却似乎并不比当今的哲学家低多少。智力由一小块物质产生,只是在一段时间内具有活力,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只能接受一定数量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