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响孩子一生的外国艺术名作
13892600000012

第12章 圣彼得大教堂/意大利

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的入口建筑。高138米。建于1506年—1626年。它是文艺复兴盛期,几位大师如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及众多建筑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世纪时期此处原有座老圣彼得教堂,教皇尤里乌斯二世登基后,为了显示教廷统一意大利、统领西方天主教徒的雄姿意向,下令拆除这座破旧的教堂,决定在原地重建宏大的新圣彼得教堂。如当年佛罗伦萨大教堂一样,采取公开竞赛方式选择最佳方案,画家兼建筑家伯拉曼特的正方形与希腊十字形叠合的集中式设计方案在竞赛中取胜。

1514年教皇去世,第二年伯拉曼特也去世了。新教皇利奥十世令拉斐尔为总设计师,要求将希腊十字形改为拉丁长十字形。因工程量过大、西班牙入侵、反赎罪券风潮以及拉斐尔去世,工程又放慢甚至停顿了。

1547年教皇保罗三世任命米开朗琪罗为总工程师,米开朗琪罗的设计又恢复到原先的正方希腊十字形,并精心设计了42米宽的中央大厅半圆形大穹隆顶,四角有四个小穹隆衬托。1626年完工后,这座大教堂高达138米,成为全罗马城直至20世纪中叶前的最高建筑物。通过这座世界上最大天主教堂的中央半圆形顶盖的设计,米开朗琪罗的智慧与力度再一次得到显示,为文艺复兴又树立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16世纪末,教皇保罗五世又下令再在前边加建一个巴西利卡式大厅,整个建筑又改成拉丁十字形教堂,从前方不能再看到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大圆顶,但也并未起到画蛇添足的反作用,整个圣彼得大教堂依然十分雄伟壮丽、威严豪迈,如教皇面对朝拜的众门徒。

17世纪中叶,建筑家贝尼尼又在教堂前增加设计了一个圆形大广场,由两边廊柱围成,计有二百八十四根立柱。广场中央立有方尖碑,使这座大教堂更具神圣感。

圣彼得大教堂主体平面为拉丁十字形,南北宽约137米,东西总长约213米。入口门厅横向展开,内接纵向中厅,中厅高约46米。中厅西端是位于十字交叉点的圣坛,在圣坛四隅,四个边长18米的墩座组成支承结构,在距地面约76米处擎起直径42米、内顶点高达123米的巨大穹顶。

大教堂的外表呈现着石构建筑雄浑而又精美的特点,立面采用了科林斯巨柱式构图,竖向划分为底座、壁柱、腰檐、顶楼、屋檐和雕像,穹顶高耸出屋顶檐口线,顶部是采光亭,亭顶的十字尖端距地面的总高度为138米。

1655年至1667年,贝尼尼受教皇之托,在教堂前加建了一座巨大的马洛克椭圆形广场。广场中心是一个早已有之的尖方碑。两边各有一个喷水池。这个椭圆形广场又与原来的梯形广场合在一起。广场周围环绕着古罗马式的塔斯干柱廊,造型奔放,与后面的教堂连成一片,气势宏伟。

见仁见智

广场设计完全是按照罗马天主教廷的要求进行的:将富丽豪华的世俗化装饰纳入到宗教艺术中来。于是我们看到,广场周围环绕着古罗马的塔斯干柱廊,其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感,光影效果强烈。

(汝信主编《西方建筑艺术史》)

圣彼得大教堂是主体建筑与广场紧密结合的典范,其精美与气势都是同时代和后代同类建筑很难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