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清虚集
13745800000034

第34章 “大三清”与太乙炼、斗姥炼的比较研究

“大三清”与太乙炼、斗姥炼的比较研究——兼论华南道教与江南道教科仪的异同

江南道教界有一句俗语,叫做“十里不同道”。所谓“十里”,指的是地域上相隔十里的意思。所谓“不同道”,指的是虽然同为道门,同样信仰道教,同样做同名的科仪,可是,隔开十里路就有不同的做法。形成“十里不同道”的原因很多,有社会的原因,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小农社会,缺乏社会交流,道门也各自为政。有传承的原因,以师徒关系为基础的道教组织系统,使得道门各师自成一系。有语言的原因,汉语的方言分成几大片。在同一方言区里,还存在着或大或小的语言差别。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的原因,于是就出现了“十里不同道”的现象。

本文要探讨的“大三清”科仪,全称是“先天斛食济炼幽科”,是流传于广东和港澳地区的全真道派科仪,道教炼度仪的一种。

本文要比较的“太乙炼”,全称是“太极灵宝祭炼科仪”,是流传于江苏苏州的正一派科仪。现存经本曾经娄近垣在乾隆三十二年加以编定。“斗姥炼”全称是“先天斗姥炼度金科”,是流传于上海的正一派炼度科仪,相传曾经明代宰相严嵩文字锤炼。这两个科仪都经过长期的演习和加工,都是主要流传于江南地区。

对于“大三清”和“太乙炼”、“斗姥炼”的比较研究,是为了认识不同地区道教科仪的一致性和差别性,并且,由此理解华南道教历史的某些特殊性,以有助于华南道教今后的发展。

一、共同的炼度宗旨

“大三清”和“太乙炼”、“斗姥炼”都属于“炼度仪”。炼就是用真水和真火相互交炼,度就是拔度亡灵的灵魂,使其升登仙界。因此,这三个科仪在内容上,都有共同的炼度宗旨。

《灵宝玉鉴》卷三十八的“炼度更生门”对于炼度的要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说明。《灵宝玉鉴》称:“灵宝大法,有受炼更生之道。外则置设水火,内则交媾坎离,九气以生其神,五芽以寓其气,合三光而明景,周十转以回灵,亦各依其本法而然耳。然必以妙无真阳之气,以具无质之质,以全真中之真,成此圣胎法身,蜕然神化,超出于二气五行之外,不生不灭之表者,实由夫即身之妙也。苟达即身之妙,则自然成真矣,在得鱼而后忘筌可也。况道者神之主,神者气之主,气者形之主。故炼形合气,炼气合神,炼神合虚,则唯道为神,形同太虚矣。所谓金液炼形,玉符保神,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者是也。其炼度更生之道,确乎无以议焉。”这段文字的意思是,炼度科仪在坛场上要设置水池和火沼,这是从外面就可以看得见的。但是炼度仪中,还有人们看不见的,那就是要召来亡魂,通过真水和真火的交炼,洗清从阳世带来的污垢和伤残,使得亡魂内外莹彻,百骸流光,炼成圣胎。炼度仪中最重要的是高功法师要在炼度仪中用自己的内炼之功,交媾坎离。宋代郑所南的《太极祭炼内法》中说道:“炼度是炼自己造化,以度幽魂。未能炼神,安能度鬼。全仗真心内事,其符其咒乃寓我之造化耳。”郑所南的话明确指出,炼度仪依靠的是高功法师在行仪的时候的内炼。通过炼形合气,炼气合神,炼神合虚,与道合真,然后以法师的真阳之气,去度化亡魂,使亡魂具有无质之质,完全亡魂之真,炼成圣胎法身,度化成真。因此,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概括炼度仪的目的就是“以生度死,以己度人”。

“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的经本中有句称,“恭遵道旨,谨按玄科,修设灵宝炼度超幽施食一堂”,由此可知,华南道教这一著名科仪包含着三项重要内容,而灵宝炼度则是其中的一项。

“太极灵宝祭炼科仪”的科仪经本也称,“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水火交炼,炼度亡魂。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水火交炼,变炼有形。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水火交炼,自然成真。”

“先天斗姥炼度金科”的科仪经本也称,斗姥“暂停天驾,普放祥光,接引孤魂,受沾赈供,变化法食,充满大千,河沙鬼神,各令饱满。焕五灵而复质,摄九气以成人。水火炼形,天医映体,佩符领箓,受戒登真,迳升丹天之宫,克遂逍遥之乐,永无轮转,与天齐年”。

从三个科仪的内容来比较,自然可以发现,在科仪的宗旨方面,三个科仪是完全一致的,即都包含了水火交炼,炼度亡魂,“以生度死,以己度人”的内容。

二、相似的炼度程式

道教的科仪都是由一定的“节次”组合而成的。节次有固定的意义,也有固定的演习程式。一定的节次按照一定的程序组合,就可以完整表现科仪特定的意义和内容。“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和“太极灵宝祭炼科仪”、“先天斗姥炼度金科”的组合也遵循这个共同的法则。

其词句有不同程度的区别,特别是斗姥炼的节次同其他两个科仪有许多不同,但是,其仪式的结构还是有许多共同之处。即都包含有:启经申意,洒净,祝香,上启,五献(或六供),召请,破狱,调治,五厨经,施食,水火炼度,三皈依,九戒(或十戒),送亡偈等等。这些共同之处,正是说明这三个炼度仪具有共同的渊源,包含共同的神学思想,并且达到共同的行仪目的。

三、略异的科仪经文

以今本“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同“太乙炼”和“斗姥炼”作比较,可以发现苏州道士演习的“太乙炼”,即乾隆三十二年娄近垣增订考核的“太极灵宝祭炼科仪”与香港“大三清”最为接近。“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除了增加了《玄门斋赞四章》以及将“志心召请”二十段和“修设斋筵”二十一段分别诵唱以外,其他科书的文字三者有许多相似处,例如:祝香、洒净、破狱、三召、调治、水火炼度、三皈依等等。有些词语完全相同,例如:存想、上启、解冤结、五厨经、送亡偈等等。

文字相似的,有破狱部分。例如,“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的经文称:

玉皇赦罪天尊。虚灵妙相最装严,手握杨枝坐宝莲。玉女持幢随御辇,金童捧节下高天。口宣白简开溟漠,法布慈云偏大千。万善至真登宝座,威光直接斗牛边。

伏以冥冥长夜,锁铜关石壁之囚;黯黯泉台,列铁垒河沙之狱。雨露之恩莫及,日月之照勿临。霜寒剑戟之锋,电激火车之焰。碓磑之声惨地,鼎镬之气熏天。冰雹侵凌,风雷震慴,如斯苦趣,莫可明言。非凭太上之慈光,曷启重阴之幽闭。谨持密咒,用破冥关。

茫茫酆都中,重重金刚山。灵宝无量光,洞照炎池烦。九幽诸罪魂,身随香云幡。定慧青莲花,上生神永安。功得金色光,微微开幽暗。华池流真香,莲盖随云浮。仙灵众元和,长居十二楼。急宣灵宝旨,自在天堂游。寒庭多悲苦,回心礼元皇。女青灵宝符,中山真帝书。一念升太清,再念归太无。功德九幽下,旋旋生紫微。

而“太乙炼”的经本称:

慧光普照天尊。三光正慧,洞光合辉。十方应化,普降威仪。火毒消医,洞明寒池。幽关朗耀,冥槛光辉。大仁下济,上圣慈悲。幽魂受度,飞升天霓。

伏以冥冥长夜,锁铜关石壁之囚;黯黯泉台,列铁垒河沙之狱。雨露之恩莫及,日月之照弗临。霜寒剑戟之锋,电激火车之焰。碓磑之声惨地,鼎镬之气熏天。冰雹侵凌,风雷震慴,如斯苦趣,莫可明言。非凭太上之慈光,曷启重阴之幽闭。谨持密咒,用破冥关。

开通长夜天尊。茫茫酆都中,重重金刚山。灵宝无量光,洞照炎池烦。九幽诸罪魂,身随香云幡。定慧青莲花,上生神永安。功得金色光,微微开幽关。华池流真香,莲盖随云浮。仙灵众元和,长居十二楼。急宣灵宝旨,自在天堂游。寒庭多悲苦,回心礼元皇。女青灵宝符,中山真帝书。一念升太清,再念归太无。功德九幽下,渐渐生紫微。

文字完全相同的,如解冤结部分。(引文采用“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经本,括号内的“太”即“太极灵宝祭炼科仪”):“伏以生生化化,常萦执对之思;蠢蠢迷迷(“太”作“林林”),孰悟和同之理。一点忿恨,经轮转而不忘;累世仇雠,历推迁而不释。浩浩刚强之气,孜孜竞斗之心。有体可行,无形可(“太”作“何”)尔。当悟梦花俱幻,须知露电皆空。倘能知觉以自新,便可升真而达道。须凭符诰,解释冤愆,法众慈悲,称扬圣号(“太”无此八字)。

解冤释结天尊。

体肤受之父母,岂(“太”作“其”)可毁伤;斗狠触于斧斤,遂致亡殁。既失保身之计,岂妨(“太”作“防”)召祸之端。念念不忘,冤冤相对。以今请降符章,解释杀伤冤对,共离苦趣,各证生方,法众慈悲,志心宣告。

自经沟渎,圣人以为匹夫;短折天年,洪范所云(“太”作“为”)六极。不胜一言(“太”作“念”)之忿,空怀没世之悲。念念不忘,冤冤相对。以今请降符章,解释自缢冤对,共离苦趣,各证生方,法众慈悲,志心宣告。

水曰逝川,值覆舟而陷溺;人经远道,遭暴客以沉沦。或祸患以临身,或忧惶而赴壑。冤冤相对,念念不忘。以今请降符章,解释溺水冤对,共离苦趣,各证(“太”作“遂”)生方,法众慈悲,志心宣告。

五金八石,本为治病之方;六脉三因,误落庸医之手。或饮食而中毒,皆仇雠之设心。念念不忘,冤冤相对。以今请降符章,解释药死冤对,共离苦趣,各证(“太”作“遂”)生方,法众慈悲,志心宣告。

阴阳配合,结生气以成形;冤债相逢,迫死期于(“太”作“以”)坐草。欲海总成春梦,血湖最惨寒波。子母相萦,冤仇不舍。以今请降符章,解释产死冤对,共离苦趣,各证生方,法众慈悲,志心宣告。

积善余子孙之庆,岂闻痨瘵之传。失德重前人之愆,故有伏连之厄。冥司苦于逮役,阳世绝于命门。鬼气长存,飞尸不断。念念不忘,冤冤相对。(“太”缺此八字)以今请降符章,解释伏连冤对,共离苦趣,各证(“太”作“遂”)生方,法众慈悲,志心宣告。

安坟卜兆,犯风水之星方;伐木锄山,动宗祖之禁地。愬讼阴官之府,惩(“太”作“征”)呼阳世之人。不能考终,致多夭折。以今请降符章,解释塚讼冤对,共离苦趣,各证(“太”作“遂”)生方,法众慈悲,志心宣告。

缧绁(“太”作“绁”)之中非其罪,忍气吞声;刀笔之吏私其财,举枉错直。欲申明而无路,遂淹系以云亡。念念不忘,冤冤相对。以今请降符章,解释狱死冤对,共离苦趣,各证(“太”作“遂”)生方,法众慈悲,志心宣告。

性味(“太”作“昧”)皈真,致妖邪之尅害;心多妄想,受精魅之凭凌。既未尽于天年,何相趋于鬼道。含冤不已,皈(“太”作“归”)正无门。念念不忘,冤冤相对。以今请降符章,解释邪妖冤对,共离苦趣,各证(“太”作“遂”)生方,法众慈悲,志心宣告。

积愤成冤,实戴天之不共;爽盟(“太”作“明”)负德,诚切己之难忘。纵幸免于人间,必萦缠于地下。念念不忘,冤冤相对。以今请降符章,解释积生冤对,共离苦趣,各证(“太”作“遂”)生方,法众慈悲,志心宣告。

元始符命,解释冤愆。一切罪对,一切沉冤,随符所化,火狱成莲(“太”作“清凉”)。悲忿平静,执对不缠,赤书丹篆,普济升(“太”作“生”)天。

解冤释结天尊。

冤仇既释,冰消业累之缘;饥馁未充,火炽枵虚之腹。咽吸太和之气,清凉甘露之浆。颗粒遍河沙,均被山川之魄;勺水为溟渤,普滋草木之枯骸。平等广施,有情皆足,加持法食,同为宣扬。”

以“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和上海道教的“先天斗姥炼度金科”相比较,则经文的差异比较大。

从上述的比较中,人们自然可以得知,华南道教的“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的经本曾经吸收了“太乙炼”经本的许多成分。

四、不同的科仪坛场

“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的坛场和“斗姥炼”的坛场布置基本上是相同的,即:单一高功法师行仪的坛场是一个长条桌子。三法师的坛场是三条长桌。长桌的一头坐高功法师,另一头则陈列桌围和香烛。长桌的两侧则坐满行仪的道众。“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的长桌上放置有三清木雕神像,“斗姥炼”仪的长桌上则放置有斗姥神像。

“太乙炼”仪的坛场布置同“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和“斗姥炼”仪的坛场略有不同。笔者所见的坛场是,仪桌一面靠墙,墙前放置有太乙救苦天尊神像和神位。高功法师面墙而坐,仪桌两边各坐一至两名道士,分居法师的左右手位置。其坛场规模比较起来要小得多。仪桌上的陈设也要少得多。

“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和“斗姥炼”仪的长桌上,还置有“香花灯水果”等供品,各供品分别置于精致的小碟子上。其碟子大多金银闪烁,十分精美。而“太乙炼”仪长桌上的供品则较为简朴。

“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高功法师或三法师的坐姿同“太乙炼”和“斗姥炼”仪的法师的坐姿并不相同。“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的法师,从升坛起直至科仪即将结束,大约三个小时,一直保持盘腿而坐的姿势,其劳累程度可想而知。而“太乙炼”和“斗姥炼”的法师则采用在椅子的普通坐姿。

三个炼度仪坛场的最大区别,则是“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法师盘腿而坐的座位后有一个圆背。圆背并非用作法师的依靠,而是在圆背周围镶有彩色灯泡组成的光环。每当高功法师登坛时,则光环灯泡齐亮,显现出高功法师代神说教的神威,同时也为“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的坛场增加了浓重的色彩。而这样的有光学技术的坛场是“太乙炼”和“斗姥炼”,乃至于其他大陆道教科仪中都还没有采用的。

五、华南道教科仪的特色

1.华南道教勇于突破宗派限制,兼收并蓄。华南地区远离中原,就其文化发展水平而言,比较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要略微落后一些,因此,华南文化相对地说,比较少保守性。对于异地的比较先进的文化都采取宽容的兼收并蓄的态度。同时,又由于华南地区比较早就有了贸易经商的习惯,无论是海上贸易或者陆上贸易,都较为发达广泛。这也有助于华南文化对于先进文化持有容纳、吸收而不歧视排斥的态度。华南道教本身是从中原地区传入的。华南道教在本地站住脚跟以后,对于其他地区的道教神学思想以及科仪等等,自然会继续保持学习、吸收和兼收并蓄的态度。在这样一种大的文化背景之下,华南全真道派在全真铁罐炼的基础上,吸收江南太乙炼,乃至于其他道教派别炼度仪之长处,融合成为自己的“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华南道教同江南道教相比较,江南道教则比较注重宗派的区别,比较少突破本宗本派的传统,包括科仪,也很少见到大胆吸收其他宗派科仪变成自己宗派的科仪。

2.华南道教敢于吸收各种营养,大胆创新。华南文化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因此,华南民众一直有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良好传统。在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的基础上,勇于对于中原传入的一系列思想和事物,采取批判和革新的态度,大胆进行创新活动。华南道教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自然也对于中原传入的道教传统文化作出了许多革新和创造。“先天斛食济炼幽科”正是这样一种对于全真道派炼度仪进行大胆革新和创造的产物,另外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在清代末年新创了一个“关灯散花仪”。同江南道教相比较,江南道教尽管也有一些根据本地需要对于传统进行革新和创造的例子,但是,其革新和创造的步子显然要比华南道教的步子小得多,而属于革新传统而新创的科仪则几乎是很少见的。

3.华南道教在科仪坛场和音乐等等方面,力求华彩,尽善尽美。华南地区的文化由于自然环境和语言音乐的特殊性,因此,呈现出华丽多姿的面貌。其音乐婉转曲折,其美术浓彩重墨,其文风也奢华多采。加上,近百年来,华南地区对外交流广泛,人员交流频繁,因此,在较强的经济实力支撑下,华南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一直在中华地域文化中独占鳌头。华南道教生存在这样的缤纷驳杂的背景下,比较注重坛场布置的豪华浓采,科仪音乐的悦耳动听,并且在传统坛场设置的基础上,大胆采用了新型的灯光技术和声响技术,使之与传统相结合。这些在中原和江南道教中是极为少见的。因为,中原和江南道教的科仪囿于古朴淡雅的风格,保持着舒缓淳朴的音调,更加少用现代的声光技术。

4.华南道教重视科仪的实用功能,度亡超幽。华南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和对外贸易的开展,民众重视活动的实效,较少讲究排场。这就造就了华南文化总体上比较注重实用的特点。儒家追求“经世致用”,释道二家的科仪都重视度亡超幽的实用功能。华南道教最为流行的科仪就是“先天斛食济炼幽科”和“关灯散花仪”,这两个科仪都是度亡科仪。而中原和江南地区道教则不同。江南道教有些著名科仪,例如:进表科仪(又称“全表”,“上大表”),“朝”(即“九幽朝”或“火司朝”等),“符召”(又称“全符”、“发符”等),这些科仪演习时间很长,坛场恢弘,排场规模,不过就这些科仪的功能而言,只是通疏上表,召请神将等等,作为度亡超幽目的的铺垫,并不直接发挥超度亡魂的作用。这些科仪,在华南道教中虽然同样有举行的,但是,从总体上说,它们在华南道教的科仪中并不占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