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清虚集
13745800000033

第33章 试论《款王科仪》

道门中人常说:“十里不同道”。意思是虽然同样是道教,只要相距十里,不同地区的道教就会存在一些相异点。这些相异点,有的表现在供奉的主神有区别,有的表现在科仪做法上有区别。即使同样的科仪,在唱赞的音乐上、道法使用上、甚至节次安排上,都有或大或小的区别。

上海的城市中央,南北横贯一条黄浦江。江的东西,就称为浦东和浦西。浦西沿江就是闻名中外的外滩,一排20世纪初年和中期建设的西式建筑,巍峨耸立。浦东在近十多年中飞速发展起来,成为著名的浦东新区,东方明珠如同从天上撒下人间的珍珠玉粒,一幢幢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峻峭耸立。但是,人们都知道,在十多年以前,浦东只是一片农田,同浦西的发展水平相距甚远。

因此,上海浦西地区和浦东地区的道教自然就有“十里不同道”的现象出现。《款王科仪》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为,款王科仪在浦东流传而浦西却不举行。我自幼随祖父和父亲混迹在浦西道场中间,对浦西的道场耳熟能详,可以明确而肯定地说,上海浦西地区没有听到过有《款王科仪》。

《款王科仪》的内容和节次

《款王科仪》的全称是《灵宝款王释罪金科》。“灵宝”表明这个科仪是灵宝派的科仪。款是款待的意思。王就是神灵的意思,特别是指阴世的十殿阎王。释罪就是希望通过恭请神灵降临醮筵,通疏表达宽赦亡魂阳世罪孽的意愿,达到拔度亡魂、升登仙界的结果。金表示珍贵和重要。科就是科仪的意思。

《款王科仪》的内容,除了开头的“敕水”、“洒净”,以及结尾的“诵生天经”、“送圣”以外,主要是两个部分。

一个部分是款待“三尊”。这里的“三尊”是“太乙救苦天尊”、“东岳天齐圣帝”和“北阴酆都大帝”。这三位神仙都是直接管辖亡魂的入狱和升天事务的神仙。例如:在恭请太乙救苦天尊时,科书赞颂了太乙救苦天尊具有“恩资存殁,德振慈悲,赞青玄左府之权,拯黑壤诸岱之难”的权威,称“恭焫真香,虔诚申请,度亡教主,东极宫中,大慈仁者,寻声赴感,太乙救苦天尊,青元九阳上帝,青元会上,一切真仙。恭望道慈,允臣奏请”。至于奏请的内容,就是“今斋主某某欲释亡灵之罪咎,营修荐度之功勋。伏望曲从恳请以垂慈,降赴斋筵而证果”。

另一个部分是款待“十王”。这里的“十王”,就是指十殿阎王中的“第一殿秦广大王”、“第二殿楚江大王”、“第三殿宋帝大王”、“第四殿五官大王”、“第五殿阎罗天子”、“第六殿卞城大王”、“第七殿泰山大王”、“第八殿平等大王”、“第九殿都市大王”、“第十殿转轮大王”等等。这十位冥王都是“掌冥司刑罚之章,振地府昭明之灵”的神灵。科书赞颂了“十王”具有“平天主狱,制地持权”的权威,称“恭望圣慈,允兹申请”。至于申请的内容,就是“真君运笔消愆过”,“尊君主簿消愆过”,让亡魂“三魂永上逍遥路,七魄高升净福堂”。

在恭请十三位神灵,宣读疏文以后,科书称“向来三尊款毕,十殿已周,再诵灵章,传经转素”。这里的“灵章”就是生天经。最后示愿称“伏愿,十王殿上,永无执对之愆;三宝驾前,常有升迁之路”,全仪结束。

从以上对于《款王科仪》节次和内容的描述,可知,这个科仪的内容和节次在上海道教科仪中间是属于比较简单的。“三尊款毕,十殿已周”八个字就十分确切的概括了“款王科仪的全部内容”,就是以设斋筵款待十三位主管阴世亡魂的神灵,申述斋主的愿望,祈求亡魂消除阳世罪孽,升登仙界。

《款王科仪》的源流

在明代成书的《道藏》和新编的《藏外道书》里都没有《灵宝款王金科》。

《道藏》里收有《地府十王拔度仪》。这一《十王拔度仪》的节次,开始是“三上香”、“启圣”,然后就进入科仪的主要部分。其主要部分也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一部分是“冥香供养三尊”,这里的“三尊”是“三清三境三宝天尊”。在仪式经文中,用元始天尊说教的口气,还说到了“太乙救苦天尊”、“北阴天君酆都大帝”以及“五斗灵君”、“五岳大神”。

后一个部分是“焚香供养十宫”大王,这里的“十宫”是“第一宫”“秦广大王”,“第二宫”“初江大王”,“第三宫”“宋帝大王”,“第四宫”“仵官大王”,“第五宫”“阎罗大王”,“第六宫”“变成大王”,“第七宫”“泰山大王”,“第八宫”“平等大王”,“第九宫”“都市大王”,“第十宫”“转轮大王”等等。

《地府十王拔度仪》的最后也是诵经和送圣。

将《款王科仪》和《地府十王拔度仪》加以比较,可以知道,第一,在科仪所恭请的神灵来说,两个仪式基本上是相同的。第二,在科仪的仪式节次安排上来说,两个仪式基本上也是相同的。第三,在科仪体现的神学思想上来说,两个仪式都是用设置斋筵,恭请主管冥司神灵降临,申述斋主愿望,祈求宽赦亡魂,以升登仙界。所以,这两个仪式的思想也是相同的。第四,在仪式文字上,找不到两个仪式有雷同之处。只是在文字和节次上,《款王科仪》比起《地府十王拔度仪》似乎内容更加简单,颂偈之类减少,更没有道法道术之类参杂在仪式之中,只是单纯的诵唱和宣疏。

由此可见,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当今流传于上海浦东地区的《款王科仪》是脱胎于《地府十王拔度仪》。根据任继愈先生主编的《道藏提要》,《地府十王拔度仪》大约出于宋元时期。因此,《款王科仪》应该也是一个有很悠久历史的道教科仪了。

在《藏外道书》中所收的“广成仪制”中,有类似于《款王科仪》的科书多种。例如:

《十王转案集》、《十王大斋右案全集》、《正申冥京十王集》、《十王告简全集》和《清微十王转案仪制全集》等。这些刊刻于四川的道教科书,在仪式的节次和神学思想上,同《款王科仪》都有共同之处。其中“转案”仪在上海浦东地区还有流行。

所谓“转案”,就是根据亡魂需要在十王管辖的地狱中先后接受报对的思想,在三年丧期之中,连续举行十次款王科仪。按期款王,直至三年丧期结束。不过似乎,各地对于十次款王科仪举行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有的在亡魂三周年忌日作第十次款王科仪,也有的在亡魂二周年忌日做最后一次。

《广成仪制》收有《十王转案集》,刻本刊于“民国壬子年”,即1912年。由此可知,十王转案在清末和民国初年在四川成都一带也曾经普遍演习。从《广成仪制》的《十王转案集》的仪文来看,科仪坛场要设十只“殿案”,即冥京一殿(东方),二殿(南方),三殿(西方),四殿(北方),五殿(东北角),六殿(东南角),七殿(西南角),八殿(西北方),九殿(上方),十殿(下方)。转案就是“法众引亡转至”各殿“案前行三礼”,赞颂,上启,“宣疏毕同纸笔墨扇衣帽焚化”。在转案结束时,“恭望洪慈,俯垂洞鉴,仰冀宏开大愿,丕阐玄宗。飞慈云于幽界,十帝钦依;燿惠日于泉乡,九原洞焕。一灵得度,五服同超,孝门清泰,教法兴隆。羽众恭虔,志心回向”。从现存仪文看,似乎四川的转案是一次科仪就可以完成的,仪文中没有区分为十次进行的提示。

款王科仪的神学思想特点

款王科仪,从内容上说,只是用“冥香”和“焚香”邀请三尊和十王降临坛所,下赴凡宴。然后向主管阴世亡魂的神明和冥官申诉希望宽赦亡魂的愿望。从内容上说,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其中包含的神学思想却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道教拔度亡魂的科仪很多。归结起来,道教传统上认为亡魂升仙的条件有三个:

一是生前积德行善,死后即能更生成人或升登仙界。南宋时期成书的《灵宝玉鉴》卷一的“神虎追摄论”称“生前积善者,斗宫纪名;死则摄魂,生于南昌火府,受炼更生”。这就是说,生前积德行善的好人,已经在北斗纪上了善功,死后在被摄魂以后,就到南昌火府,重新投生,并不下地狱。

二是忏悔阳世罪孽,得到神灵的宽赦而升仙,例如:《破狱灯仪》、《血湖灯仪》等;明周思德《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二十四“明礼方忏悔”称:“太上垂斋科忏谢之法,普度天人,津梁品汇,罪既可忏,福亦随臻。居三界中,因缘轮转,尘染业根,种种成愆,触犯三光岳渎、十方經宝,积为罪目,结在冥曹,欲祈解释,必先使之随方忏谢”。在“明代谢”中称忏谢之文自上古一直到陆修静、张清都都有撰,其目的“无非与斋主露情悔过,忏罪祈恩,普为法界有情,俱霑惠泽,应使斋法流传永劫也。”因此,为亡魂忏悔阳世所犯罪错,是道教科仪拔度亡魂必须具备的内容。

三是在忏悔的基础上,依靠道士的法术,得到神灵的宽赦,破狱炼度而升仙,例如:《符召科仪》、《炼度科仪》等。

这样三种传统的说法,到了元代以后,又有了新的变化。

《款王科仪》的神学思想的内容是恭请神灵,宴请神灵。如果在唐宋时期的科仪里,《款王科仪》这一恭请神灵、宴请神灵的内容应该被称为“醮”或者“设醮”。

明周思德《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二十四“明设醮谢恩”称设醮的目的,“今近代宗师,铺设醮筵,陈列牌位者,盖因人心虚诈,不务实而务华,故作此意,修崇清醮,昭谢玄恩。乃自启坛,至于迄事,虽云对越之诚,拳拳靡替。然主事者,或心为形役。执事者,或情随事迁。既不能如始以慎终,且更多因陋而就简。苹蘩不足昭名信,绵不足尽朝仪。是不可无此醮而露情悔过也。亦以建斋之初,乃至散坛事毕,执职诸神,效劳日久,得以圆成斋福,又不可无此醮而酬赏补报也”。这段文字,将醮仪的目的说得非常明白,是为了表示诚信,弥补不足和感谢效劳。然而,《款王科仪》要表示的却不单是这些目的。《款王科仪》是要通过恭请神灵,宴请神灵,达到申述斋主意愿,祈求宽赦亡魂阳世罪错,获得升登仙界的结果。

用恳求代替对于罪错的忏悔。

用主管神灵的宽赦代替对于善恶评判的客观标准。

用恭请斋筵代替道法施行。

借用一句世俗而不恭敬的话语,就是想“在酒筵上”解决脱离地狱,升登仙界的问题。

作者无意褒贬《款王科仪》这一神学思想的内容。因为,它从深层次上反映了元代以后,道教科仪就出现了“世俗化”的问题;反映了中国农业社会官本位思想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治理和民众的生活之中;当然也说明了流行这个科仪的地区民众至今仍然存在着的“人治高于法治”的潜意识,就是只要主管的官吏点头,什么事情都好办;只要主管的官吏同意,原来必须进行的程序都可以免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科仪的神学思想反映的中国社会的深层次观念是十分有价值的。当然,它同道教传统的拔度亡魂的神学思想相比较,其神圣性和教化功能都显得是薄弱得多了。

根据上海浦东地区的道长介绍,目前在“款王科仪”中,常常使用于一些死于非命、死得冤枉的亡魂的超度道场,并且已经加入了“解冤结仪”的节次。“解冤结”节次的内容是解除人间冤对,使得鬼断冤仇,人销谋议,阴鬼升仙,阳世平安。应该说,在款王科仪增加了解冤结的内容,无疑是提高了《款王科仪》的神学思想的层次。能否这样来认识,不论浦东地区道长们是否意识到这一改变的意义,它也反映了当代道教徒面对世俗化冲击的浪潮中,正在自觉维护道教科仪神圣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