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精忠报国
13717500000008

第8章 请缨抗金袁崇焕

袁崇焕(1584—1630),是东莞(guan)(今广东省东莞县)人。他生活的年代,大金国经常派军队到辽东地区(相当于今辽宁省)袭击明朝边关,有一年甚至直奔山海关,威胁北京城。明朝许多大臣贪生怕死,不愿抗金,主张放弃关外土地,退守山海关。当时,袁崇焕刚从地方知县调任兵部最低级的官位——主事。他是文官,本来可以不问军事,但他见国家危难,所以决心投笔从戎,为保卫边防出力。他经常找退伍的老兵询问北方的军事情况,还独身一人到山海关外察看地形。回到北京后,他向朝廷表示:“退守山海关是死路一条。只要给我兵马钱粮,我就能使关外坚不可摧!”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发给他二十万两饷银,让他到山海关外去监督军事,召集溃散的士兵,安置屯边的老百姓。在一些爱国将士的支持下,袁崇焕建立起宁远军事要塞,收复了辽河两面的土地,加强了山海关一线的防备,使后金连续四年不敢骚扰明朝边境。

后来,朝廷内太监当权,放弃了关外的两百里防线。袁崇焕冒着抗上违令的风险,对钦差大臣说:“我是镇守宁远的官员,在哪里当官,就要死在哪里,说什么我也不撤退!”说完扭头就走,回到孤零零的宁远城。

大金国首领努尔哈赤听说明朝全线退兵,马上统帅十万精兵,直奔山海关,没想到袁崇焕仍然独守孤城,于是写了一封劝降信给袁崇焕,信中说:“我率三十万大军来取宁远这个孤立无援的弹丸之地,易如反掌。如果你们投降,我就封你们做大官。”

袁崇焕无所畏惧地回信拒绝:“我们既然修整治理宁远,就要拼死守卫它,绝对没有放弃的道理。”

努尔哈赤见劝降无效,便挥兵猛攻。袁崇焕故意示弱,诱敌深入,等敌兵走近了才令放起西洋大炮,吓得金兵仓惶逃跑了。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带兵进攻宁远,一下子就进入外城,没想到这恰恰是袁崇焕布下的伏击计。他刚想撤退但已来不及,袁崇焕指挥明军将士从内城城墙上扔下许多枯草、棉衣和火种,点燃了预先埋好的地炮,“轰隆隆”的爆炸声震天动地,炸得金兵血肉横飞。努尔哈赤本人也被炸成重伤。

宁远大捷不久,皇宫中的奸臣害怕袁崇焕势力强大,威胁自己的位置,竟将他罢职还乡。幸亏新皇帝崇祯登基,重新任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再次督师辽东。

1629年秋末,皇太极率领大批兵马南下。他在宁远曾败在袁崇焕手下,知道他的厉害,便绕开袁崇焕的防区,从喜峰口越过长城,悄悄进入关内。袁崇焕闻讯后一边派兵穷追猛打,一边亲自带领九千精锐骑兵,马不停蹄地急驰两天两夜,抄小路赶到北京城下。等皇太极领兵来到北京附近见到“袁”字帅旗已在明军营中迎风招展,不禁大惊失色,与袁崇焕的军队交锋后,屡战屡败。皇太极深深地感到不除掉袁崇焕,是很难击败明军的。于是就利用朝廷对袁崇焕有所猜忌的机会,设下了反间计。他抓来两个明朝的监军太监,故意泄露军机说:“袁崇焕是大金国的奸细”,然后让这两个太监跑回北京向皇帝告密。崇祯皇帝一听深信不疑,马上把袁崇焕关进大牢,并下令判了袁崇焕磔刑(一种分裂人体至死的酷刑)。

袁崇焕死后,辽东边防荒废。十多年后,袁崇焕的冤案才大白于天下。

名师点评:

—袁崇焕是明末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的时刻,他挺身而出,以一名文士身份请缨抗敌,督师辽东,肩负起保卫国家的重任,屡败强敌于边关,被誉为“辽东长城”。最后,却因阉宦谗言,被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以“通敌叛国”罪,处以惨无人道的“磔刑”,酿成一桩千古奇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