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茶经》的人生智慧
13622000000019

第19章 品味生活(1)

一杯茶,一卷经,以最好的悟性,感悟茶,丰富思考,清醒生活的情形。茶对人的启示有励志的作用,这都源于茶本身的博大。茶品如人品,一杯茶有人间的冷热。从茶的身上,得到的是一种可贵的精神。

《茶经》六之饮

【原文】

翼而飞,毛而走,呿而言(呿而言:呿,读音qù,张口。《集韵》:“启口谓之呿。”这里指开口会说话的人类。),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蠲忧忿:蠲,读音juān,免除。《史记太史公自序》:“蠲除肉刑。”),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教民稼穑,号神农,后世尊为炎帝。后人委托神农作《神农本草》等书,其中提到茶,故云“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鲁周公:名姬旦,周文王之子,辅佐武王灭商,建西周王朝,制礼作乐,后世尊为周公,因封国在鲁,又称鲁周公。后人委托周公作《尔雅》,其中讲到茶。),齐有晏婴(晏婴(公元前587~公元前500):字平仲,春秋之际政治家,齐国名相。相传著有《晏子春秋》。),汉有杨雄、司马相如(杨雄、司马相如:杨雄,见前注。司马相如(公元前178~公元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西汉著名文学家,著有《子虚赋》、《上林赋》等。),吴有韦曜(韦曜(220~280):应作韦昭,字弘嗣,三国时人,在东吴历任中书仆射、太傅等要职。),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刘琨(271~318),字越石,晋中山魏昌人(今河北无极县),曾任西晋平北大将军等职;张载,字孟阳,晋安平(今河北深县)人。文学家,有《张孟阳集》传世;远祖纳,即陆纳(320~395),字祖言,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东晋时任吏部尚书等职。陆羽与其同姓,故尊为远祖;谢安(319~385),字安石,陈国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县)。东晋名臣;左思(250~305),字太冲,山东临淄人。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有《三都赋》、《咏史》诗等。),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原注:俞,当作渝。巴渝也)间(两都并荆俞间:两都,长安和洛阳。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俞,或作渝。渝州,治所在今四川重庆一带。),以为比屋之饮。

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痷:痷读ān,意为病态。《博雅》:“病也。”)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于戏!天育有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所庇者屋,屋精极;所著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饮食,食与酒皆精极之;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飞湍壅潦:飞湍,飞奔的急流。潦,雨后积水。壅潦,停滞的积水。潦,雨后积水。飞湍壅潦:飞湍,飞奔的急流。潦,雨后积水。壅潦,停滞的积水。潦,雨后积水。),非水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操艰搅遽:操作艰难、慌乱。遽,读音ju,惶恐、窘急。),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座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译文】

茶的饮用

禽鸟有翅而飞,兽类毛丰而跑,人开口能言,这三者都生在天地间。依靠喝水、吃东西来维持生命活动。可见喝饮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为了解渴,则要喝水;为了兴奋而消愁解闷,则要喝酒;为了提神而解除瞌睡,则要喝茶。

茶作为饮料,开始于神农氏,由周公旦作了文字记载而为大家所知道。春秋时齐国的晏婴,汉代的扬雄、司马相如,三国时吴国的韦曜,晋代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人都爱喝茶。后来流传一天天广泛,逐渐成为风气,到了唐朝,达于极盛。在西安、洛阳两个都城和江陵、重庆等地,竟是家家户户饮茶。

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要饮用饼茶时用刀砍开,炒,烤干,捣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这叫做“夹生茶”。或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开很长的时间,把茶汤扬起变清,或煮好后把茶上的“沫”去掉,这样的茶无异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可是一般都习惯这么做!

啊,天生万物,都有它最精妙之处,人们擅长的,只是那些浅显易做的。住的是房屋,房屋构造精致极了;所穿的是衣服,衣服做的精美极了;饱肚子的是饮食,食物和酒都精美极了。(而饮茶呢?却不擅长。)概言之,茶有九难:一是制造,二是识别,三是器具,四是火力,五是水质,六是炙烤,七是捣碎,八是烤煮,九是品饮。阴天采,夜间焙,则制造不当;凭口嚼辨味,鼻闻辨香,则鉴别不当;用沾染了膻气的锅与腥气的盆,则器具不当;用有油烟的柴和烤过肉的炭,则燃料不当;用流动很急或停滞不流的水,则用水不当;烤得外熟内生,则炙烤不当;捣得大细,成了绿色的粉末,则捣碎不当;操作不熟练,搅动太急,则烧煮不当;夏天才喝,而冬天不喝,则饮用不当。

属于珍贵鲜美馨香的茶,(一炉)只有三碗。其次是五碗。假若喝茶的客人达到五人,就舀出三碗传着喝;达到七人,就舀出五碗传着喝;假若是六人,不必管碗数(意谓照五人那样舀三碗),只不过缺少一人的罢了,那就用“隽永”来补充。

饿了就吃,渴了就喝

《茶经》的第六章,讲茶之饮。

“翼而飞,毛而走,呿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有翅会飞的禽、有皮毛善于奔走的兽、开口会说话的人类,三者都生在天地之间,靠饮、食而生存。饮水的意义重要。为了解渴就去喝各种液汁;为解除忧愁烦恼就去喝酒;为了消除头昏神倦就去喝茶。

生存第一,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做简单的人,心无杂念,佛法如此。

没有心机,像白云一样闲散。

没有心计,像野鹤一样从容。

吃,吃得节约而不放纵。

喝,喝得安静而不喧哗。

用一杯茶,放下千斤重担。

用一口茶,冲走无限黑暗。

饮料为水穿上的衣服,把水打扮成嘴巴的一种江湖。

我们说说历史上的饮料吧。

1500年时,在欧洲,没有谁知道茶、咖啡、可可。它们后来传到欧洲,价格像天一样高非常人能享用。

在西班牙攻打墨西哥时,墨西哥土人把可可带到了欧洲。墨西哥土著把炒过的胡椒玉米粉可可子还有别的一些材料混和熬汤喝。

在法国,当时的红衣主教立殊理的兄弟成为该国第一人吃可可,把它当治脾脏病的药喝。所有的饮料在当初几乎都扮演药的角色,这并非出于偶然。

1671年时,塞维涅夫人在信中说,某位贵夫人因喝可可过多的原因生了一个墨炭团小孩儿。

1644年,布兰卡丘主教证明可可为饮料非食物,使得对它的争论有了一个定论。

让我们关注中国伟大的茶。

在6世纪中国已经大规模种茶树,欧洲直到1560年才知道神圣的茶的名声。是50年之后的荷兰人把茶叶带到欧洲。

在1650年左右开始喝茶的英国人,只有上流社会能够饮得起昂贵的茶叶。直到1760年的茶叶价格才回落。

在欧洲,茶叶被彻底神化。它作为东方文明中华文明的名片,给欧洲带来的是神的香气。

法国一位有名的医生说它能治百病。更有意思的是,亚佛兰彻主教但尼乐·羽把害了多年的疾症和烂眼病都通过喝茶而好了。他于是写了一首几十行的拉丁诗来赞美茶叶。

咖啡最初也被当成药用,最初它也被神秘化。居然说它能让胖子瘦身让瘦子肥起来,能治牙痛,能治精神怪病。在咖啡里加上奶酪,名医称其能治伤风咳嗽,为药中神品。还有一个叫洛桑的地方,医生指定它为治痛风之药,也有不少说它坏话的。1715年有医生的论文说它使人短命,一位著名的大夫指责它诱发霍乱胃病,杀死男人精子导致阳瘘,叫妇女不育。咖啡直到今天喝多了的话,也的确杀死男性的精子。爱喝咖啡的一位公主喝大量的咖啡中毒而死。巴黎医学院的院长赫刻只承认咖啡能减轻性欲。

咖啡原只长在非洲的阿比西尼亚。

15世纪阿拉伯人用它作饮料,从此传播它。

与阿拉伯很近的君士坦丁堡在16世纪也没喝到传过来的咖啡。

1644年传到马赛,但除了几个大城市外,法国有几十年不受咖啡的诱惑。

直到1669年一位土耳其大使大吹大擂地让它在宴会上风行起来。

17世纪末才出现近代咖啡,在上流社会咖啡成了流行的液体。一切事情都在咖啡馆的一杯咖啡中,咖啡馆特别成了新闻的液体和政客的口水。

18世纪,咖啡在德国也站稳了身姿。有喝咖啡喝得倾家荡产的,甚至地方政府下令禁咖啡。

饮料皆为西方文明里很近的事情,糖也是。

在东方,印度和中国用糖已经是非常古老的事。印度用糖已经使用甜蜜几千年了。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东征到印度后,欧洲人才有机会听说——东方有一种甘蔗,大地直接造蜜。不用蜜蜂劳动,就能造出伟大的蜜。1000年过去了,欧洲没有见到甘蔗。

公元527年,波斯已从印度学得甘蔗术。

公元627年,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希拉克侵略攻占波斯国王的避暑行宫,抢到一箱子糖。

公元640年左右,阿拉伯灭波斯,也就学会了种蔗术,从此甜蜜广为流传,西班牙埃及西西里摩洛哥到处都有了糖。甘蔗这才大批输入基督教国土。

新大陆发现后不久它又成了产蔗之中心。

糖从开始时,它意味着王子贵族的专用和治止咳润肺的专用妙药。在法国,药业公司专有糖的发行专利权。“不识字的教书先生”成了“没糖的药房”的妙喻。

直到1630年,糖依旧为珍品,在巴黎的大医院里,管药的人要对天发誓不准偷吃糖。

一到17世纪,饮料里面全都有糖在游泳。糖像大水一样红了起来。

各种饮料表面上各不相同,实际上有共同的特征,即在液体里面雕刻,茶用茶叶把水雕刻,咖啡也如此,糖让水知道更甜的秘方。饮料把水的每一个细胞都雕刻,当饮料到人体里,它再雕刻人体内的水乡。

白开水的深刻

“饮之时义远矣哉”,饮水的意义重要。水,无论怎么喝,都很深刻,最深刻的滋味往往淡而无味。弘一大师就这么说过,他晚年把生活与修行统合起来,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有一天,老友夏丐尊来拜访他,吃饭的时候,他只配一道咸菜。

夏丐尊感到好奇,忍不住问他:“生活如此清淡,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淡淡地回答。

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丐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淡淡地笑说:“开水淡,淡有淡的味道呀。”

样样都有滋味,样样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不要迷恋美好的滋味。尝尝平淡的味道,也许会爱上平淡的滋味,爱上平淡的滋味,更能知道美好的滋味。

白开水,往往味道最好,它就像白纸,大气而深刻。

白开水,白白地开了,白白地喝,白白地奉献,让味觉醒来,机警而清醒。

走得越远,风景越多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原注:俞,当作渝。巴渝也)间,以为比屋之饮。”

茶树距今有七八千万年的历史。人向茶树靠拢,即靠向幸福树。茶树有博大的美,在大自然里面独具修养,连生长它的泥土都感到无比快乐。

早在远古时期,华夏大地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用茶了,到现在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那时候,茶还没有药物、食品、饮料的区分。在原始社会,人们把茶作为药用。炎帝“神农”,即茶的发明者。他在大地上活着,听见茶叶的幽香在树枝上呼喊自己,于是他把茶叶摘下来放在口中咀嚼,一种清香的灵魂补充了人的身体。关于神农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南方一个氏族部落的变迁。这个部落住在川东和鄂西山区,他们发现了茶的药用,煮食茶。他们在西南的后裔,迁到四川更广的地区。在湖北的后裔,迁到湖南、江西或更远的地方。向东迁到湖南的一部分又向北迁移。在河南定居后,又有一部分迁到了山东,把食用茶的习俗传到了黄河下游。在四川地区或许早就存在着小范围的饮茶习俗,到了战国末期,秦国人进入四川后,这种习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战国时期,茶叶以一叶小舟的步履传播到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茶一般作为食用,作为下饭的菜。至今我们许多人吃茶,津津有味地把茶叶咀嚼,满口香气散发出来。

到了三国时代,四川人已经会做饼茶,把茶作为一种饮料,加一些葱和姜。

到了汉朝时,风度翩翩极具气质的茶传到了京城长安。北方宫廷和官宦之家已经开始饮茶了。辽阔的大地愿意走进小小茶叶得到高雅的香气,然后随着茶叶走遍汉语的人间。西汉时,中国已经有茶习俗的形成和茶叶市场的存在。

到了晋朝,茶叶在南方已经成了普通的东西了。在江南地区,“坐客天下饮”,敬茶已经成为一种待客的礼仪。茶叶已成心灵轻巧之物。心灵能随茶叶漫游世界了。

三国时,吴王孙皓以茶代酒。东晋时,把茶叶贡献给皇帝,在今天四川已经有很多茶事活动。东晋吏部尚书陆敬茶待客,某些有识之士饮茶已经形成了习惯。

种茶和饮茶并不等于茶文化,它只能作茶文化形成的铺垫。

茶文化的形成表现出了它的文化价值,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为世界第一部茶叶的百科全书,总结了唐代及以前茶叶生产、饮茶的经验,提出了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文人很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每一片茶叶都有一部宪法的重量。

唐代茶叶成为举国之饮,几乎达到了茶在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茶叶成了灵魂之舟。在唐代,水喜欢用茶叶来绿化自己。泥土和水都喜欢绿化。高雅的人饮酒,还把茶当作下酒菜,颇有创意和幽默色彩。喝着喝着,便把酒当成了茶,把茶当成了酒。

唐开元年间,茶盛行于北方。朝廷在浙江设立了第一个贡茶院——顾渚贡茶院。平民百姓把茶看成盐米。文人墨客,把茶看成雅事。

到了中唐时期,上自皇室,下至百姓,饮茶的习俗普及流行起来。饮茶的习俗与儒、道、佛哲学思想融会贯通,汉人的传统文化从儒、释、道三种思想演化而来,此三种思想都与茶相通。

道教讲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古代道士品茶成瘾,自在逍遥,在一杯茶中寻找生命的液体状态。茶来自自然,汇天地之灵气与精华。通过饮茶能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水的身上本来就有天空在里面居住,水把天空带到茶里,茶又把它带到人的身上。人们经常通过饮茶来寄情于山水,山水浓缩为一滴茶,茶里有液体的山活着。在自然状态来享受一杯茶,感恩自然对人心灵的赐予。道教讲究养生,茶为养生佳品,因此道教最推崇茶叶。现代的很多养生观念来自道教,中医即从道医演变而来。

儒家的儒士们对茶的感慨有许多坷坎的波浪。有的品出民间疾苦,有的品出儒雅,有的品出世界的密码,水身上常常抖出世外的秘语来,它只向极个别的人传达信息,人生百味尽在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