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号刚峰,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人物。这个人的一生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叫作“大清官”。具体化为二十八个字——“敬贤读经,明辨笃行,无私爱民,勤政革新,俭朴清廉,反腐奉法,刚正坚韧”。所以他受到广泛的欢迎,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故事。这里,我们仅谈谈海瑞廉洁反贪方面的内容。
明朝中后期,整个社会对于金钱的追逐疯狂到了极点。有人用“金令司天、钱神卓地”来形容当时的社会,说金钱能管老天爷,钱神昂首挺胸立于大地之上。社会上疯狂追逐金钱的状况也广泛存在于官场,上自皇帝、朝中大官,下至一般官吏,无不贪污、受贿,而且数量大得惊人。皇帝里头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明神宗。他往各地派出矿监税使,当时全国进入北京的正常赋税是1461万两,而他私人额外的搜刮,包括他底下的爪牙贪污的,就达到了1700多万两。大官可以举严嵩的例子。有人揭发说,兵部和吏部提拔官员的时候,严嵩都要插一杠子。每一次他都要一些自己独立提拔官吏的名额和指标过来,少则数个多则几十个名额,然后拿出去卖,收受贿赂;他所出卖的官位甚至可以选择为官的地方,因此每一个要售数百数千两银子。当时大量的军费要负担北方边疆上的驻军,军饷从户部发出去,十分之六是被他贪污的。一般的官吏也是一样,在崇祯年间,有人上奏直言:“今之世局,何处非用钱之地?今之世人,又何官非爱钱之人?皇上亦知文官不得不爱钱乎?何者?彼原以钱进,安得不以钱偿?”“臣所闻见,一督抚也,非五六千金不得。”督抚相当于省级的官,其他府县一级的和县级以下的,包括副手之类的官位,都各有定价。做举人,做太学生,或者做一般的吏丞,要想着能够被评上优,升官上去,也得靠钱。那么,在当时那个物欲横流、乌烟瘴气的社会状况下,海瑞是怎么保持清廉的呢?
第一,廉以处己。就是自己要非常清廉,海瑞在做官之前写了一篇《严师教诫》,这里的严师,不是说别人给他教诫,而是他自己做自己的严师。在这篇文章里,海瑞对自己进行自我训勉和告诫:“瑞,女(汝,下同)知女之得生于天地之间者乎?有此生必求无忝此生而后可。”海瑞你生于天地间,做人做事不可辜负你这一生。你“入府县而得钱易易焉,宫室妻妾,无宁一动其心于此乎?”当了官后要想得到更多的钱财妻妾是很容易的事,你会为这些动心吗?“昔有所操,今或为恟恟者一易之乎?”以前你有品行、有操守,对自己也一贯从严要求,为官之后外部世界都是为了利益胡作非为,为钱而来,为利而往,你会因此而改变吗?“财帛世界,无能屹中流之砥柱乎?”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你能独自抵住这种歪风邪气吗?“夫人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德之难,于此有一焉,下亏尔形,上辱尔先矣。”做一个人,担心的不是有没有钱,最难的是有没有好的品行。坏的行为,你如果沾上了,那就是下愧对自己,上有辱祖宗。“瑞有一于此,不如速死!”总之,在文中,海瑞反复教诫自己:“人的一生不要白活着,当以圣人为楷模去要求自己。人要有大作为,但并不一定要中高科,做大官,而是要时时刻刻想着上报朝廷恩德,下替百姓分忧。”海瑞继续拷问自己:“做了府县官吏,要弄到钱是很容易的,而面对着娇妻美妾,华丽房舍,你的志向会因地位,情况的变化而动摇吗?在钱财充斥的世界里,你能出淤泥而不染吗?或者是自吹自擂,光会说空话而不办实事吗?见了达官贵人,奴颜婢膝,阿谀奉承;穿梭在衣着华丽的人群中,自觉寒酸,心虚气馁,说起话来也低声下气的,有点小成绩便骄傲起来,嫉妒别人取得的成绩,暗地里妄想打击这个人;办起事来拈轻怕重,大肆吹嘘自己的长处而刻意掩饰自己的过错;不管干什么都心存私念,从自己切身利益出发着想,而对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却不闻不问。要知道,人一生穷困潦倒不是什么短处,如果不讲求品德、人格,那才是最大的污点。上述种种,只要具备其中一条,那么你就即对不住自己,也更对不起列祖列宗,那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人间呢?有的人虽然没犯过什么大的过错,但畏首畏尾,不敢针对一些腐败现象进行抨击,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人只会时刻保全自己,即使他偶然侥幸得到卿相大臣的官衔,也不会令下属们信服,更不会得到百姓的尊敬和拥戴了。唉!如果我犯了以上任何一条,还不如早死了的好!”海瑞这篇做官前写的文章,实际上是他一辈子的自我要求,也实实在在地全部做到了。比如早在做南平教谕的时候,他就不许学生送礼。淳安知县任上,他也是“俸薪之外无所取”。在应天巡抚任上,公开宣誓自己绝不妄取官库,并要求下属来监督。他不管做哪一级官都是非常清廉。他过着极其节俭、清贫的生活。在淳安知县任上,他让仆人、家人,在县大堂里面的空地上种点粮食,种点蔬菜,作为自己的日常生活之用。据历史记载,“自江水外,无关淳安者”,除了淳安的河水,他没要淳安的其他东西。后来他被罢官家居十几年,当政的张居正派人专门到海瑞老家看看。那人一看,海瑞的生活真是太贫穷了,“时不能温突”。“突”就是烟囱。做饭的烟囱经常都是凉的。海瑞在南京任上去世时,他箱子里只有十几两银子,根本办不了丧事,只好由大家来凑钱。当时有人作诗说他死后的情形是:“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菜羹。”
第二,强调“洁人”。海瑞自我要求很严,对于下属、其他官吏也要求很严。他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就讲:“职掌所到,有不洁人可洁己者哉!”他说周围的人不廉洁的话,自己也廉洁不成。他在任官的各个时期都注意与身边的贪财现象作斗争。比如他在淳安做知县时,就要求自己的副手县丞,不能够“未入官门,先营家计,爵禄贿赂夺魄动心”。对其他的人,从上到下都做了警告。做应天巡抚的时候,他叫下属的府县官,官库里的钱只能公用,不能私用。他讲,公银用来办公事,有需要的话就向上打报告,说明用于什么。什么东西不能用公银呢?“拜客帖”、“私衙烛”,这都得“用俸金办”。还有“请过客”,“请同僚乡官”,“行庆、行吊”,“自己事也,自举自办”,自己掏钱。“其有不分公私、混行支用,虽额数余银,亦以脏论”,如果公私混着使,尽管是正常的经费结余下来的,也算贪赃枉法。
第三,主张严惩贪腐,反对轻纵。海瑞在应天巡抚任上,找他告状的人每天都很多,使得他没法做其他事情,所以只好规定,每个月初二和十六这两天来放告,但是又规定有三样事随到随办。一是人命案;另一个是强盗恶性犯罪;再一个就是贪污,凡是告发贪官污吏的,随到随办。他把这个当成最紧迫的事情来处理。他认为必须用严厉的手段打击贪污。他说为什么现在贪污现象那么严重呢?就是因为改了明太祖时期严厉的法律。明太祖时,有一条法律是“枉法赃八十贯绞”。八十贯,大约就是八十两银子。贪八十两银子,那就得把你绞死。可是后来慢慢就给改了,贪污罪重的,可以不死,用钱来赎。海瑞就给皇帝上书,说一定要严厉打击。他举了太祖时期“剥皮实草”的做法,他说意思并不是要用这种严酷、不人道的刑法,但是严厉打击这个精神得贯彻。
第四,反对滥用国家的钱,以民脂民膏行贿。拿着国家的钱财去行贿受贿,是那时候普遍的一种贪腐方式,所以海瑞反对用国家的钱去送礼,和这有关的一些“惯例”他都反对。比如,下级每年年终要给上级报告财务的收支情况,当时有一惯例,就是必须给上级机关的人送钱,否则就给打回来,说这也不合格,那也不对。海瑞做知县的时候,就坚持不送钱不送礼,打回来就另做,宁可另做,也不按别人都送礼送钱的惯例去办事。他说这样就会开贿赂之门。海瑞做了巡抚,管着很多府县官。下去视察,按照惯例,基层的人也要给他的工作人员送钱。他都禁止,每次巡视回来以后,把随从人员检查两遍,一遍是巡捕官去检查,一遍是让管教学的学官去检查。连他们的文件箱子都要翻到底,一旦发现有送钱送礼的情况,即追查到底,如果查出是官吏给的,那比一般基层人员给的惩罚还要严重。当时行贿的很常见、很普遍的形式是,假如某一个官吏要从本地经过,就要送点路费,送点礼物。海瑞在这方面抓得很紧。他做应天巡抚的时候规定,“过客至驿,虽去城去关咫尺,(道)府州县官亦不得出见”。过客住在驿站,府县官谁也不准去见面。驿站里头的主管人员,也不许给里面通信说去送路费。
为什么海瑞能这样廉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文化主张“为政以德”,重视义利之辨,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传统文化的这些积极因素,无疑是有利于反贪的。海瑞自幼受到良好、系统的儒家经典的教育。他四岁父以后,母亲教他的就是儒家的经典,“义利之辨”、“仁爱为民”,这些思想在他脑子里牢牢扎了根。史书上记载,他“稍知识,直欲学做圣贤,而纷纷世态皆无当于心”。说他稍微懂事以后,就只想以圣贤为榜样,尘世上千奇百怪的东西,他根本就没放在心上。他认为“君子之仕,所以行其义”,君子出去当官,就是行义的。“爵位者,所托以为民之器也”,官这个职务,是自己用来为老百姓办事的一种工具,而不是谋私的。海瑞既然有这样的志向和主张,他能够坚持洁己洁人,反对贪黩,那自然就是毫不奇怪。我们的儒家文化,到宋明以后就是理学。这个“理”里头,也有很多积极的东西。海瑞也用理学来论述反贪主张。比如他讲“吾人一身备万物之理,则当以万物一体为己任”。说世间的万物,包括所有的人和我们是一体的,不要分成彼此。他说现在为什么谋家利己之念严重,就是因为性理之学不明,所以“国法日久驰玩”。如果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在他脑子里真正扎根,让他有了信仰,他这么反贪是不可能的。
第二,家庭和故乡环境的熏陶。海瑞的母亲“质秉近刚一”,“律身以正义”,是一个非常刚正的人。海瑞生活的海南岛,文献记载“民性纯朴,俗尚(敦)礼义”。这种严正而纯朴,娴于礼义的家庭和故乡的社会环境对于海瑞正面向上的品格,应该有着很大的作用。他自己就讲,“瑞今日稍知礼义,勉自慎饬,若非冲年背父者,尽母氏谆谆开我力也”。他说我很注意对自己严格要求,我不像从小死了父亲没有家教的人,就是因为母亲的教育。
海瑞的反贪活动,虽深受正直人士的欢迎,但他的仕途并不平坦,他的一生,看上去好像步步高升,由正七品慢慢地最后做到正二品,但实际上是很曲折的,时常有人给他使绊子。至于在物质生活方面,更是难免清贫两个字。这些提醒我们,国家和社会对于廉洁反贪的斗士勇士,千万不要忘记对他们从生活上给予必要的关怀,不要让高洁清廉之人,陷入贫困。一定要从制度上、从思想上关心这些人,好人不应该吃亏,避免让他们受到打击,这样才能够鼓励更多的人走正道。
海瑞非常关注贪黩之预防,不仅自己不贪,不许别人贪,而且在预防贪腐上下了很大功夫,归纳起来主要是用以下六招:
第一,采取措施,防止正常的情义表达演变成行贿受贿。以些微的礼物来表达感激和友好,在特定的情况下是难以避免的,人是个感情动物,人与人之间是有感情的。但是这个“些微”很容易变成巨量,这个情义的形式,往往演变成以利益交易为实质的行贿受贿之举。海瑞想了一些办法。他做过学官,那时候秀才取得资格以后,按风俗要给学官送礼,表达尊敬。但是你也送,他也送,对于学官来讲,实际上变成了一个敛财的机会。可是不让送吧,好像人们有一种敬师之心,就是孔子还要束脩呢。海瑞怎么办呢?干脆集体送。当时社会基层单位是里甲,你这整个里甲,一共有几个学生,一块送礼。怎么送呢?简单表达。原来个人分别送的时候,一般是设酒席,大鱼大肉,很多酒,各种丰盛的东西。海瑞让集体弄一个桌子,放一份酒就可以了。
第二,整顿复杂的钱粮征收办法,杜塞弊窦。明代税收项目多如牛毛,但是有个共同点:一家一户交的碎银子,最后往上送的时候得熔化交整块的。所以底下收税的时候,就一定会借口说把零碎的熔化成整的,有消耗,所以税要多收,这叫火耗。那么多收,多如牛毛的项目就有多如牛毛的标准,老百姓弄不清楚,所以这成为底下人贪污的重要办法。海瑞规定不要一项一项地来收火耗,他根据实际状况,取一个中数,然后不管你多少项,只能按这个标准收火耗。这一来,经手的官吏想贪污就被绝了路。
第三,制定条规,明示政务。政务公开不公开,信息透明不透明,大家知道不知道,关系着能不能贪污。海瑞到一个地方,任一个官,就在那儿搞政务公开,他搞了很多条规。比如在淳安知县任上,就叫作《淳安政事》;在兴国知县任上,就叫《兴国八议》;在应天巡抚任上,就是《督抚条约》。把所有的政务细细的怎么办、标准是什么写得清清楚楚,这样子上上下下都清楚,于是形成了一个政务的大公开,尤其是财务的大公开,这就使得那些想稀里糊涂向老百姓多收钱的官吏受到了限制。
第四,加强考核,细化考察项目。明代官吏的考核挺多,但是考核到最后只是一个原则性评语,叫“考语”,用当时的话说是“往往习为两可活套之辞,事鲜指实,语无分明”,根本都是套话,看不出究竟怎么样,实际上不怎么起作用。海瑞把考核由简单的评语变成了具体项目的考察,而且搞得非常细。比如在应天巡抚任上,他要求他属下的各级官吏,每个季度都要交一个考核表,分四大项:操守、才识、兴利、除害。底下又规定得非常细。比如说你有没有秤头常例、粮长常例、盐引常例等等。好多常例,是对百姓额外的盘剥。再比如兴利,你办了什么好事,一一列出。这个表,比一般的原则性评价大大地提高了效率,有利于限制贪污。
第五,要求在上者做出榜样,严格约束下属。海瑞说“潜消默化之机诚在于上,不在于下。缙绅之常例不去,而去吏书之常例不可得也。”他说要改变社会风气,关键在于上头,如果你当官的,利用常例的名目接受贿赂,你要想底下不这样办,那是办不到的。所以必须上头作出榜样。
第六,重视对生员的教育。秀才是官吏的后备军,把秀才教育好了,秀才做官的时候,就能够减少不良的行为。海瑞感到官吏们所以贪污,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不晓于官民义利之辨”,不知道当官应该怎么办,当老百姓应该怎么办,什么是义,什么是利。为什么不懂?是“先无以洗其心”,就是做官前没有很好地教育。所以海瑞提出事先要教育后备军。他特别要求,凡是在县学工作的人,都必须非常廉洁。因为秀才都看着你们呢,如果你们不廉洁,那他们就会受影响。
海瑞反贪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好处。比如他在淳安知县任上,原来的里甲税,一个丁负担的白银数量,到他做知县以后,只相当于原来的二十分之一。他做了巡抚以后,命令一颁布下去,严如“烈日秋霜”,“风物顿易”。“郡邑吏凛凛竞饬,若非往日人”,那些州县官员,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小心谨慎地要求自己。那么原来有贪污的人呢?就是“赇者则望风解印绶去”,都到别的地方去了,不敢在这儿待着,从而使得当地的风气大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