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谍影憧憧:新世纪间谍暗战揭秘
13511500000031

第31章 商业纠纷,都是间谍惹的祸196(1)

“三军之亲,莫亲于间,上智为间,必成大功。”战争如此,商战亦如此。在被称为“不流血的战争”——现代商战中,为了夺取国际市场的“制高点”,各国间形成了一种互相渗透、广泛交流、激烈争夺的局面。科研成果、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产品配方等因其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而令间谍垂涎三尺,随之引发了一起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商业纠纷……

★通用、大众之间的“汽车间谍”战

洛佩兹“跳槽”不久,“通用”宣布洛佩兹是“工业间谍”,临行前收集、带走了“通用”大量内部商业秘密,特别是“通用”设在欧洲的奥佩尔子公司准备推出的一种小型车的设计方案。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的轿车工业供大于求。1992年世界轿车产量达4000万辆,而当年世界需求量仅为3000万辆左右。面对这种状况,美、德、日等国的几家汽车工业巨头展开激烈的竞争。为了占领市场,它们纷纷投入巨资研制开发更适合大众品位的新车型;同时,这些企业之间也展开激烈的“间谍大战”。

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是德国,也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厂家,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则是世界“汽车大王”。洛佩兹曾任“通用”副总裁兼采购部经理。他在通用汽车公司底特律总部工作不到一年,就为公司节省了10亿美元开支,是通用公司高级管理层中的骨干。德国“大众”因长期亏损,对此公“心仪已久”。1992年11月29日,“大众”董事长皮埃希以上百万马克的报酬劝说他为大众效力。次年3月,洛佩兹来到德国沃尔夫斯堡“大众”总部,出任公司董事。

洛佩兹“跳槽”不久,“通用”宣布洛佩兹是“工业间谍”,临行前收集、带走了“通用”大量内部商业秘密,特别是“通用”设在欧洲的奥佩尔子公司准备推出的一种小型车的设计方案。“通用”还声称,将在德美两国起诉洛佩兹。

但是,皮埃希“稳坐钓鱼台”,声称与洛佩兹“共进退”。1993年6月3日,他还宣布,要利用洛佩兹的方案,使公司节支90亿马克。也正是在洛佩兹的任期内,“大众”开始扭转了市场上的不利局面。

“通用”决心在美国起诉整个“大众”领导集团,包括皮埃希本人,指控他们是“有组织地犯罪”,为此引用了美国最严厉的法律之一:《反黑手党法》。如果上述罪名成立,洛佩兹可被判处高达十年的有期徒刑。

“大众”首脑为之震惊,紧急商议对策。首先决定以“反控告”对付美方,指责“通用”伪造证据,欺骗舆论,但被底特律法院驳回。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大众”决定打“证人战”。他们暗中拟订了一个多达140多名证人的名单,都是“通用”的知情人物。待这些证人作证完毕,少说也要拖延3年。“大众”还准备打“料材战”、“被告战”和“律师战”,企图将此案再拖至7年,不了了之。

到1995年年底,“大众”在这场较量中已处于劣势。1996年1月29日,德国达姆施塔特市检察院的诉状尚未宣布,“大众”便匆忙宣布同意洛佩兹辞去董事职务,但又说洛佩兹辞职后将开一私人咨询公司,该公司仍可以间接地为“大众”服务。“通用”得知这一消息,更加怒不可遏,副总裁盖布指责“大众”毫无诚意。他再次强调,“大众”若想求得和解,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与洛佩兹完全脱钩;皮埃希公开道歉,赔偿经济损失。

于是,以“大众”监事会主席黎森为首的一干人马赶赴美国,开始与“通用”管理委员会主席斯梅尔直接会谈。欲当下届德国总理的施瑞德也放弃圣诞节休假,开始与美方紧急磋商。

1997年1月9日,双方经过三轮唇枪舌剑的谈判,终于有了结果:“大众”同意在两个月内支付1亿美元的赔偿,承诺在未来七年向“通用”公司采购价值10亿美元的汽车零配件,并保证洛佩兹至少在2000年以前不以任何方式为“大众”服务。鉴于“大众”基本上满足了“通用”提出的和解条件,“通用”许诺,撤回在底特律法院的诉讼。

洛佩兹案已经尘埃落定,但是有心的新闻媒体却从中看出了一些非同寻常之处:参与处理该案的并不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分支机构,而是联邦调查局总部和司法部。由此可见美国政府对这起案件的重视。由此看来,美国的情报机关已经将如何对付工业间谍活动列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之一。克林顿政府曾要求联邦调查局设法搞出一些典型案例,洛佩兹案就是这样一起最典型的工业间谍案。因为通过这起案件,美国的情报机关和司法机关,获得了加强针对外国政府和企业的工业间谍活动采取对策的有力证据。

★魔影公司里的“鬼魔王”

魔鬼决策层处处模仿银河公司经理决策人员的言行,穿一样的衣服、抽一样的烟、喝一样的咖啡,使用一样的房间和一样的办公室,甚至鬼魔王抽烟时的动作,都同银河公司总经理一模一样。

20世纪90年代初,奉银河电子公司的命令,经济间谍索耶在L国一座20层楼高的旅馆里,通过窗户,用高倍望远镜对几十米远的对手星座电子公司办公楼进行观察。

突然,大楼最东边的一间房子里,出现了一个十分熟悉的身影。这不是本公司总经理斯托先生吗?本公司总经理怎么会跑到竞争对手的办公楼里来呢?难道斯托有什么重大事情非亲自来处理?索耶纳闷不已。

不久,索耶完成任务回国,便将这件事报告了本公司情报总部。情报总部大为惊奇,前几天里斯托先生在本公司处理雇员工伤事故,根本就没去星座公司,这显然是搞错了。或许索耶用望远镜时间太长了,眼睛看花了,或许那个人长相太像斯托先生了。

对此,索耶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如同坠入五里云雾之中,怎么也弄不明白,只好随它去了。

奇怪的是,自从索耶发现那个假斯托先生后,银河公司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大有每况愈下之势。往年,同期可赢利三四千万美元,而现在每月能赢利一两千万美元已是不错的了。而对手利润却在迅速地递增,每月都高于银河公司。长此以往,结果可想而知了。

银河公司大惑不解,双方实力相差不大,员工各约4000人,文化程度、设备都差不多,科技人员也相差无几,均拥有数十名一流的电子专家。更加令人费解的是,银河公司许多方案刚出来,尚未全面实施,而星座公司已开始全面推行了。有的计划刚刚实施,星座公司的反措施突然出来了。诸如此类,一年来屡屡发生,银河公司防不胜防,被动挨打。有时,银河公司不得不把原计划搁置起来。严重的时候,银河公司实施计划后,连成本都收不回来,被星座公司的反击计划打得落花流水。

银河公司隐隐约约觉得,某些方面存在着问题,正严重威胁着公司业务的展开,可就是发现不了症结所在。

两年后,银河公司损失巨大,生意萧条,许多员工纷纷辞职。

其实,所有这一切,都是星座的魔影公司和鬼魔王造成的。星座公司为击败银河公司,成立了魔影公司。所谓魔影公司,是指星座公司专门选派一些特殊人才模仿银河公司人员编制、工作特点和生活方式等,成立小型银河公司经理决策组,每日模仿银河公司工作情况,就重大问题作出决定,为星座公司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实际上,它就是银河公司的缩影。

魔影公司决策层人员和银河公司几乎一样,由5人组成。其中3人是博士,分别是管理、统计、电子方面专家;另外2人中,一人是产品外销经理,另一位是长相同斯托先生一模一样的假经理,即鬼魔王。鬼魔王是企业管理学院毕业的硕士,曾在某分公司任经理十多年。星座公司为找到有这样的工作经历而又长相酷似斯托的人,真是费尽了脑汁,跑断了腿。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终于发现了他,几经努力,才把他“挖”了过来。

其实,上次被间谍索耶发现的假经理,就是鬼魔王。

这5人每日都分析各方面得到的情报,处处模仿银河公司经理决策人员的言行,穿一样的衣服、抽一样的烟、喝一样的咖啡,使用一样的房间和一样的办公室,甚至鬼魔王抽烟时的动作,都同银河公司总经理一模一样。

每天,这些经理们同真经理一样,8小时上班,由秘书送报告和文件。不过,这些文件是有关人员写的关于银河公司的材料,以及星座公司的材料。假经理们进行分析和研究,拟订计划,制定对策,像银河公司经理一样,去思考,去判断。每天,各部门经理前来向魔鬼决策层汇报各部门工作情况,使鬼魔王不断了解下属部门工作状况。

这5个人的工作全是秘密进行的,本公司除几个核心人物知道外,其他员工根本就不知道,就是5个人的家属,都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干什么。

经过几个月的熟悉、实践,魔鬼决策层很快模仿得惟妙惟肖,并好几次向公司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性报告,使本公司迅速采取措施,阻止或压制银河公司的重大计划进行。

不久,他们遇到了一次重大考验。

某国陆军想购买几千台传真机,银河公司乘机向他们献计:一、建议他们向银河公司和星座公司各买20台。二、由银河公司专家协助他们进行拆卸检查。显而易见,星座公司将面临银河公司巨大的挑战。魔鬼公司决策层认为:两家公司产品平时价格差不多,质量也不相上下,双方可谓平分秋色。然而,星座公司近年来和国家间谍机关关系密切,而国家间谍机关对某国陆军参与恐怖活动一直很关注。因此,间谍机关一定会要求星座公司乘机在传真机里悄悄安放一些微型窃听器或其他截收装置。

为此,魔鬼决策层建议本公司:不要把窃听器或其他截收装置放到传真机中,同时对20台传真机进行性能加固处理。

果然不出所料,银河公司派人悄悄向某国陆军通报说星座公司的传真机中有“埋伏”。某国陆军听后,半信半疑,但又觉得不可不信。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某国陆军还是决定采纳银河公司的建议,先从两家公司各买几十台传真机。

不久,在银河公司专家协助下,某国陆军开始对星座公司传真机进行大拆大卸,试图发现什么。然而,大拆半天,也没发现任何可疑之处。当然,某国陆军也很聪明,也对银河公司的传真机进行了拆卸,同样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

对此,某国陆军大为不满,认为是银河公司耍弄他们,试图抢走全部生意。令某国陆军更为恼火的是:买传真机前,银河公司说,它的传真机质量上乘,星座公司根本比不上。然而,拆卸后的传真机试用时,结果大不一样,银河公司的产品出现黑纹,而星座公司的传真机虽然也进行了大拆卸,但使用时一点黑纹也没有。

事实胜于雄辩,某国陆军一气之下,把后面几千台订货合同全给了星座公司。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魔鬼决策层为星座公司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轰动全美的医药间谍案

当他们俩的目光集中到书房墙脚的一捆捆标有秘密医药资料字样的材料时,差一点惊叫起来。二人迅速交换了一下目光,之后不动声色地告辞离去。

伯纳·梅利斯是美国帕劳药业公司的项目经理。他于1982年加入该公司,已经工作了整整五年。1987年的一天,伯纳·梅利斯递交了一份辞职申请。他的离去,并没有引起同事们的太多关注,因为他业绩平平、人际关系一般,属于那种“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的普通人。然而此君跳槽不久,却引起了美国间谍机构——联邦调查局的注意。

再度跳槽

伯纳·梅利斯曾是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微生物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在学校是小有名气的优秀学生。1971年,梅利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立即获得药业界巨头莫克公司的高薪聘请,得到了一份令人眼馋的工作。梅利斯博士年轻有为,很得上司的赏识,1977年被提升为公司的高级研究理事。在新泽西州罗韦的莫克公司总部,他参加了IVERMECTIN研制小组。IVERMECTIN是一种最新药物,可以杀灭牛身上的寄生菌和狗心脏上的寄生虫。在新药研制过程中,梅利斯作出了积极而巨大的贡献。IVERMECTIN于1981年面世后,为莫克公司赚取了无数金钱。

在IVERMECTIN被客户竞相购买的同时,梅利斯博士赢得了许多鲜花和掌声,他有点得意忘形了。他认为自己晋升得太慢,薪水太少,于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心生伺机跳槽的念头。

就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医药界另一巨头帕劳公司向梅利斯伸出双手表示欢迎。梅利斯遂于1982年投奔到帕劳公司供职。临行前,他私下带走了极其珍贵的IVERMECTIN的研究资料。他认为这些机密包含着自己的心血,有权据为己有。但是他清楚地意识到,他在法律上并不是这些秘密资料的拥有者,因此,他采取了瞒天过海的方法,将机密资料藏在大衣口袋中,或塞在公文包里,下班后分批携带回家。

梅利斯来到帕劳公司的初期如鱼得水,担任了一种干扰素的新药开发项目负责人。这种干扰素能够有效治疗肝炎和某种癌症,可望实现医药学方面的重大突破,并成为公司的经济支撑点。作为负责人的梅利斯手中握有人权、物权和财权,颇有点唯我独尊的味道。梅利斯在业务指导方面十分精通,旁人奈何不了他。但他在人事管理方面缺少办法,手下的一帮微生物学家不买他的账,每每在上司那里打他的小报告,抱怨他骄横无礼、性格古怪、疑神疑鬼。负责公司科研工作的副总裁弗兰西斯·布尔洛克担心这种紧张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干扰素的研制进程,遂决定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1985年年初,布尔洛克以公司需要改组为名,将所有不服梅利斯领导的微生物学家统统调到另一个部门,另外成立研究小组,从而使他们摆脱了梅利斯的控制。但此举无异于拆梅利斯的台,他几乎成了光杆司令。改组后的梅利斯从全面负责人变为只负责管理干扰素研究项目中的发酵小组。工资津贴随之减少,同时也被取消了出席高级管理会议的资格。

梅利斯一夜之间从事业巅峰坠入谷底,不由满腹牢骚,耿耿于怀。他一方面不断诅咒待遇不公,另一方面摆出一副孤傲而令人不敢接近的架势。1987年,梅利斯主动提出辞职。此时他已沦为业绩不佳、人缘不好之辈,自然不会在公司内引起什么轰动。

梅利斯在离开帕劳公司之前,重施故技,带走了大批有关干扰素制作过程的秘密资料。这些文件一旦落入帕劳公司的竞争对手手中,就会成为极有价值的工业情报。

秘密交易

梅利斯再度跳槽之后虽然失去了工作,但拥有一笔重要的财富。对世界上任何一家医药公司来说,他手中的干扰素秘密资料都具有数亿美元的价值。

梅利斯雄心万丈地孤军奋战,准备以独立研究人或技术顾问的身份创办企业,用手中的资料干一番事业。但转眼两年过去了,他始终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展,反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1989年,穷困潦倒的梅利斯已经将自己在新泽西郊区的房产两次抵押出去。现实迫使他决定改变方向,另谋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