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谍影憧憧:新世纪间谍暗战揭秘
13511500000029

第29章 工业间谍,防不胜防(3)

随着工业的进步和商业的繁荣,工商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大企事业单位时刻关注着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欧洲和日本的一些跨国公司,在其内部成立了情报部门,并高薪聘请优秀的“自由间谍”积极搜集情报,这些情报为它们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以日本为例,其九大综合商社——三菱、三井、住友、丸红、伊藤忠、日商岩井、东棉、日棉以及兼松实业,都在国内外设立了各种名目的办事机构,有的以工商业情报搜集活动为主,有的虽然主要负责经销,但也都负有情报搜集任务。据统计,这样的机构共有690个,遍及世界129个大城市。它们使用各种先进的通信设备与总部保持紧密联系,仅三井物产公司的“三井全球通信网”的专线就长达40万公里,而且该公司还使用人造卫星把驻87个国家和地区的185个分支机构结合起来,让这些机构每天能源源不断地送回3万多条工商业情报信息。而在向来重视情报搜集工作的法国企业中,大型石油集团艾尔夫公司便拥有全法国最完备的情报网络。该企业数年前便聘请一些国家退休的情报和反间谍人员,充当该公司的“自由间谍”,以驻外代表、推销商甚至游客的身份监视在非洲的英、美竞争对手。

2002年8月,在国际情报机构的协助下,意大利警方成功逮捕了桑吉瓦·鲁普拉赫。他是全球最大跨国军火走私集团头目——“孤狼”维克多·布特的高级助手,是个地地道道的军事“自由间谍”。不仅疯狂从事军火、钻石走私,还长期协助“基地”组织和阿布沙耶夫组织等进行军事情报搜集活动。

工业“自由间谍”不同于一般的军事间谍,他们的工作目的不是帮助利益集团在军事斗争中取得胜利,而是以所搜集的情报换取丰厚的经济报酬。他们的工作危险性更大,稍不留神,便可能被关入监狱,甚至会身首异处。

★学术交流,“流”走产业信息

如此一来,我国的宣纸生产技术和工艺诀窍就被日本人以“正当”的名义窃走了……日本人大言不惭地说:“世界宣纸,径县第一,潘家第三,台湾第四,若问第二,当属日本。”

科技文化交流是产业间谍获取情报的途径之一。美国中央情报局经常派出本国各界人士前往苏联参观访问,进行学术交流,趁机搜集情报。

日本也积极利用这条途径进行活动,它的各大企业每年有4万至5万人拥入美国,至少有50个日本商社定期派职员到美国各大学进修。到1984年,已有46个企业或企业集团参加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企业界联系计划”,从中获取大量的尖端科技信息。

日本在国外的企业人员利用一切机会参观该国著名的公司、工厂,以照相、录音或默记的方式,获取公司、工厂的经营秘诀和科技发展情况。

1981年10月26日,3名日本人到安徽临安县潘家造纸厂参观。前两天中,我厂方人员向来访者介绍了宣纸生产的大体情况,并与他们座谈。座谈中,日方有疑必问,而我方则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有问必答,将造纸的原料种类、配方比例、浸泡时间、温度控制等情况毫无保留地作了“奉献”。第三天,日本人请求录制生产过程,而我方则爽快应允。临走时,日商还向我方造纸厂索要了原材料中的檀树皮、长稻草浆和野生植物杨桃藤,并以帮助化验为名带走了造纸用的井水。如此一来,我国的宣纸生产技术和工艺诀窍就被日本人以“正当”的名义窃走了。后来,日本人大言不惭地说:“世界宣纸,径县第一,潘家第三,台湾第四,若问第二,当属日本。”

苏联也不放弃与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的交流机会。美国国际研究与交流局每年安排20~30个项目交流,苏联和美国每年有上千人进行互访。

美国情报机构经调查发现,苏联来访者,大多是在国内从事机密工作的专家,访问的目的就是窃取美国的技术机密,把主要目标放在航空动力学、激光、计算机等方面。美国还发现,与苏联进行学术交流总是得不偿失。因为苏联在获取方面总是贪得无厌,而在付出方面却是一毛不拔。

下面的事例足以说明苏联的这种态度。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建议和美国全力合作和平利用原子能,并派一批科学家到美国参观原子能设施。美国主管原子能使用的中央管理局对苏联客人十分热情,并由局长亲自带领他们参观了一些原子能电厂、实验室和反应炉。此次交流持续20多天,美国人一直热情不减,苏联人获益颇丰。有位苏联科学家说:“我们把原子反应炉放在长方形建筑物里,而你们则放在圆形建筑物里。”美国人闻之,如听新闻,他们从来没有机会亲眼目睹,因为苏联人一向不让他们接近。

日本好比一座花园,产业间谍游客在其间穿梭来往,浏览观光。近几十年来,日本的科学技术发生着一日千里的变化,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为了获取先进的科技成果,许多国家除向日本购买外,还纷纷派出产业间谍,对日本进行科技和经济情报搜集活动。苏联就曾把目标锁定在日本。苏联驻日大使有100多人是地位较高的产业间谍。除此之外,还有40~50名所谓的“民间专家”为苏联搜集技术情报。苏联每年从西方购置的大批先进设备,绝大多数是从日本转手。日本海外的许多分公司,已经成了苏联输入先进科学技术的中转站。因此,美国政府发言人指出,日本已经成为苏联输入先进科学技术的主要来源。美国的说法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例可证:

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夏天,北大西洋冰岛附近的海域,美国海军的一艘攻击型潜艇和一艘神秘的苏联潜艇在900米深的海底即将相遇。苏联首先发现“敌情”,便调转船头进行跟踪,不久之后,美国潜艇发现被跟踪,立即展开反跟踪。苏联潜艇掉头潜逃,于是双方在海底开始追逐。突然,苏联潜艇消失了踪影。美国海军当局动用了P-3猎户星式反潜巡逻机对苏联潜艇进行全面搜查。结果发现,这是一艘新式阿尔发型潜艇,它正在3000英尺的深海中以42海里的时速高速前进。这令美国海军当局大吃一惊,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核潜艇的深海航行时速只有30海里左右。如果深海时速超过40海里,一般的鱼雷、水雷都对它无可奈何。如此一来,美国的海军战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但美国的海军专家很快觉得那太荒唐可笑了,因为要制造出能在深海中高速前进的潜艇,一般钢铁质量不过关,必须使用钛合金,而当时连美国海军尚未制造出钛合金潜艇,因为钛合金的焊接技术尚未掌握。此事令美国人大发深思:材料科学远比美国落后的苏联又是从哪里掌握这种焊接技术的呢?仔细分析、研究之后,美国人认为,苏联的钛合金焊接技术可能是从日本获取的。

那是1978年的世界钛学术会议上,日本学者曾宣读了钛合金焊接技术的研究成果。当时苏联人对此十分感兴趣。后来他们以学术交流为名,派人前往日本趁机窃取了钛合金焊接技术的有关资料。苏联人在短短的时间里攻克了这个高难度项目,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钛合金潜艇。而更让美国人惊叹的是,他们一直认为自己的钛合金研究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没想到竟稍逊一筹,让苏联夺得了先机。

某日,法国一家著名的照相器材商店来了一批外国客人。参观过程中,一位日本人俯身贴近盛溶剂的器皿,仔细看了一眼。这个极其微小的动作看似寻常,却引起了陪同参观的实验室主任的注意。他发现,这个日本客人的领带比一般人的领带略长,一俯身刚好使领带末端无意之中沾到了溶液。实验室主任心想,如果日本人回去后对领带上的溶液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种新型显影剂的配方。他立即叫来一名女服务员,对她吩咐了一番。参观结束后,那个日本人满心欢喜地走出了实验室,走至出口时,那名女服务员彬彬有礼地对他说:“先生,我们实验室的环境卫生太差,弄脏了您的领带,让我为您换条新的吧!”说完,便轻轻地解下了他的领带,给他换上了一条崭新漂亮的领带。此举令那位日本人尴尬至极,他虽然舍不得被人取走“战利品”,可又无法拒绝别人的“一番好意”,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姑且认为日本人此次行窃有些“雅”,而苏联的行窃却毫不客气,甚至有点“蛮”。1982年年初,苏联和平利用原子能委员会在莫斯科组织了一次国际研讨会,许多西方国家的代表怀着各种动机前来参加会议。日本的4名代表是由日本两家在原子能研究方面占领先地位的公司派出的,他们想摸摸苏联的底,没想到非但没有成功,反而被苏联人摸去了自己的底。讨论会结束后,4名日本代表应邀坐车去列宁格勒参观。火车刚刚开动,就有一种奇特的气体缓缓飘进他们的车厢,使他们很快酣然入梦。醒来后他们发现,随身携带机密文件的公文包不见了。这些资料都是用来参阅对照的,在会上他们一点都没有透露。他们立即向警方报案,要求火速追回公文包。苏联警方佯装十分重视,很快破了案。日本代表刚回到莫斯科,警方就通知他们,公文包是小偷拿的,小偷已经抓到,被严惩;但遗憾的是,里面的资料已经被无知的小偷毁掉。日本人觉得此事十分蹊跷,却又无话可说。

从公开或半公开的途径搜集情报是产业间谍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这种方式,各国政府纷纷加以利用,并习以为常,彼此心知肚明,却又心照不宣。因为大家都抱着“你取我一分,我要你一百”的心态去搜集,仿佛在做一笔占便宜的买卖。

所谓交流,简单地说,就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但是纯粹的学术交流是不存在的。因此,即使很多国家在这种交流中吃了亏,也是有苦难言。

★俄间谍经营美国高科技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