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谍影憧憧:新世纪间谍暗战揭秘
13511500000028

第28章 工业间谍,防不胜防(2)

为了确认文件的可靠性,该报业集团负责人专门与联邦政府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以印证文件的真实性,同时核对文件的部分内容。他得到的答复是:联邦机构也已获得了这份文件的副本,“文件的可信度极高”,可以报道。实际情况是,中央情报局早在奈特里德报业集团之前就已经截获了此机密文件,是法国情报机构——对外安全总局的一名有个人目的的间谍偷偷泄露给美国情报部门的。

4月18日,奈特里德报业集团下属的《迈阿密前锋报》就此作了专门报道,公布了部分文件内容。据该报的一篇得到政府官员证实的报道称,此文件是1989年或1990年由法国政府拟订的一份“极具侵略性的谍报行动计划”,计划要求法国情报人员设法搜集法国企业极想得到的美国相关高科技工业秘密。美国几十家重点企业、公司和金融机构榜上有名,其中最为重要的项目有:休斯公司研制的IIS601型通信卫星、通用电气公司的卫星技术、波音公司的V-22“鱼鹰”飞机技术和销售计划,以及麦道、洛克希德、贝尔等公司最新开发的技术项目。此外,文件中还表明依靠间谍手段,法国事先就掌握了美国在关贸总协定谈判中的立场,甚至了解到克林顿总统私生活情况。

在随后的几天里,各大报刊、电台及电视台都对此相继作了报道,在谴责法国情报机构“无耻行径”的同时,他们纷纷要求联邦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打击针对美国企业的间谍活动,以保护国家经济利益不受侵害。文件中被列为法国情报搜集重点目标的一些公司更是怒不可遏,希望能得到联邦政府和美国情报体系的帮助。

法国政府授权情报人员窃取美国工业机密一事曝光后,白宫政府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利益,立即作出了强烈的反应,通过各种不同途径不厌其烦地谴责法国的“无耻行径”。国务院还在4月29日向法国政府提出正式抗议,并派专人到巴黎与法国政府进行交涉,要求其对此事作出合理的解释。

白宫故意让这份法国文件广泛出现在各媒体中的做法,具有不同寻常的内幕意义,其真实目的是“杀鸡儆猴”。华盛顿官员一直认为“法国是最放肆的国家,它充分利用情报机构进行工业窃密活动,以此来帮助法国公司”。尤其是近几年来,法国工业间谍的活动越来越猖獗,几乎在美国各重要技术基地和军工企业周围都可发现他们的踪影。

美国的一名高级情报官说:“冷战结束了,我们没有理由再容忍友好国家刺探美国的工业秘密了。”此次与法国就间谍活动公开论战标志着美国在打击经济间谍,尤其是防范“友好国家间谍”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面上谴责的是法国,实际上是在警告所有针对美国进行间谍活动的国家。

克林顿总统得知法国的机密文件内容后,立即指示情报部门认真讨论“盟国间谍”针对美国的情报活动情况,评估其对美利坚国家安全利益造成的危害,并要求联邦调查局等反情报部门加强反工业间谍工作,寻找并制裁“友好间谍”。中央情报局随即制订了一项计划,决定采取有力的新措施,密切监视工业间谍活动,而且要“发现一个,制裁一个”,不管他是敌对国家的,还是友好国家的。联邦调查局反间谍部门于4月底公布了一份在美国从事间谍活动的国家名单,上面列有30几个国家。排在前几位的还有俄罗斯、德国和瑞士。《今日美国》报评论说,白宫发出了明确的信息,即所有列入“黑名单”的国家都要当心,美利坚之鹰警惕的眼睛正死死地盯着你们。

法国机密文件的曝光正好在巴黎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即将举行之前,因此围绕着此次盛会又展开了一场间谍战。

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每两年在巴黎市郊的布吉机场举行一次,这次是第40届。历次会上,美国飞行器和其他航空航天产品所占的比重都很大。在1991年举行的第39届博览会上,共有1550余家厂商参展,波斯湾战争中大显神威的美国军用飞机还做了精彩的飞行技巧表演。通常情况下,美国国防部都要提供一些军用飞机参展。没有这些飞机参展并做飞行表演,各国制造商的销售代表前往巴黎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然而,这次为了报复法国人,五角大楼4月19日宣布将不参加此次博览会;随后,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又警告几十家美国航空航天公司和军火制造商说,法国情报机构正在“搜集你们的企业秘密”,即将开幕的巴黎博览会就是法国工业间谍“大展身手的地方”,劝阻它们不参加,或“带着警惕的眼睛去巴黎”。接到警告后,先后有休斯、洛克希德、波音和贝尔等几十家大公司均决定不参加此次博览会。麦道公司虽表示将按计划出席,但取消了原定的飞行表演项目,而且规定自己的参展飞机及其他产品将不让拍照、不让触摸,也不提供除基本性能之外的任何技术细节,以防企业间谍钻空子。最后,备受瞩目的巴黎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只展出了并不很先进的F-16战斗机,许多美国展区空空荡荡。其他国家的公司、企业由于担心自己的技术秘密被窃,也都采取了异常严格的防范措施。

针对美国的“巴黎空展是间谍活动乐园”的指责,法国政府官员在公开场合指出,将要举行的巴黎航空展没有间谍活动,靠展览会吃饭的间谍已经成为历史。但各国企业界人士私下承认,不管是在巴黎航空博览会上,还是在其他类似的展览会里,都有各国的工业间谍出没,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此种情景肯定会继续存在下去。

机密文件曝光,法国自知理亏,但它并不认输。法国情报界一高级官员说,在窃取别国科技秘密方面,美国也没闲着。这次曝光的所谓法国经济间谍活动主要任务目标的文件并非是现在制定的,它所涉及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笔旧账。当时有法国情报人员渗透进IBM等美国的大企业,被美国反间谍部门擒获。后来美法两国取得了谅解,并签订了“和约”。自那以后,就再没有听到过法国情报人员对美国企业从事间谍活动的报道了。

针对美国近乎“歇斯底里”的叫喊,法国政府官员反击说,这是在东西方冷战结束后面临削减预算压力的美国情报部门的宣传伎俩,是中央情报局回避国会要求其精简人员压力的策略。

法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一次记者会上指出,美国新闻媒体报道的所谓事实,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现在已经没有法国人搞针对美国的间谍活动了。美国现在将矛头指向法国,答案只有一个,因为在世界武器交易市场上,法国已取代俄罗斯人的地位,只有法国能与美国抗衡,甚至超过它。

对于法国的表白,美国当时未作评论,而是加紧了针对法国工业间谍的活动,要用确凿的事实来封住法国人的口。机会终于来了,白宫于1993年8月7日宣布,联邦调查局在佛罗里达半岛两岸城市坦帕的一家旅馆内逮捕了从事间谍活动的一个法国人和一名意大利人,法国人名叫马塞尔·保利,48岁。当时,两人正在出售从设在比利时的美国欧文斯-柯宁玻璃纤维厂偷来的绝密资料,内含的企业秘密涉及汽车工业常用的塑料玻璃纤维的强化工艺和技术。几天后,美国司法当局就判处两人10年监禁,并罚款1万美元。

由一份机密文件曝光引发的美、法工业间谍战并没有结束,谁也不会放弃双方都公开谴责的工业间谍活动。不过在以后的行动中,这两个国家的间谍都会更加小心谨慎。

★“中间商”背后的交易

200吨铀分装在56个铅桶里,桶外漆上“铅块”字样,货物装好后,轮船直接驶向热那亚。途经塞浦路斯公海时,运铀船用一艘以色列船作掩护,于是“一帆风顺”驶进了以色列。

人类已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大潮汹涌澎湃,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在这种时代潮流下,世界各国之间刺探经济情报的间谍活动也愈演愈烈。各国情报机构纷纷调整部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产业间谍活动上。

非法购买大多通过第三国的中间商实现。因为直接提出申请,不但会遭到驳回,而且会引起卖方的注意,而中间商则没有这层麻烦。1981年发生的布鲁克豪森案件,就是典型事例。

布鲁克豪森是联邦德国慕尼黑商界的掮客,他同苏联人建立了关系,奉命潜入美国硅谷。1974年他抵达洛杉矶,在那里建立了许多皮包公司,进而成立了一个“联合企业”,在硅谷设立了联络点。布鲁克豪森在硅谷大肆活动,把硅谷一些企业老板弄得晕头转向。到货之后,利用“联合企业”内的皮包公司反复转手,使人弄不清到底谁是真正的发货人和收货人。通过这种办法,他们在美苏之间进行了300多次非法交易,走私的货物绝大多数是北约禁止出口的高科技产品。他们把搞到手的货物称为“锅炉”或“机械设备”以掩人耳目。如果报关单上要求写明货物的最终目的地,他们就填上下一站所在国的名称,当货物运到倒数第二站时,收货人的真正姓名才被填写。全球轰动的“东芝事件”,也是通过中间商搞的鬼。虽然交易是在日苏两个企业之间共同进行的,但为了逃过日本通产省和海关的检查,东芝公司把挪威的康克斯佩鲁克公司作为转运公司,由它把货物发往苏联。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色列间谍逃过欧洲原子能委员会的“法眼”,把200吨铀运到以色列,也是中间商的“功劳”。以色列的摩萨德特工原本想要申请购买,后来想到其弊端,便打消此念头。于是,间谍们想方设法联系到一个名叫舒诚的联邦德国商人,由他出面向SGM公司订购。舒诚的公司和米兰塞加色料公司联合向欧洲原子能委员会提出申请。最后,200吨铀分装在56个铅桶里,桶外漆上“铅块”字样,货物装好后,轮船直接驶向热那亚。途经塞浦路斯公海时,运铀船用一艘以色列船作掩护,于是“一帆风顺”驶进了以色列。7个月后,欧洲原子能委员会发现这200吨铀不翼而飞,便向舒诚查询。舒诚答称:“受客户委托,已把这批铀转运出库,至于客户姓名,基于商业机密,恕无可奉告。”

一年以后,欧洲原子能委员会才确认,劫走这批铀的是以色列间谍。但这时已经太晚了,他们遭到惨重损失,以色列却大大捞了一把。

★自由间谍,异军突起

由于这些优秀职业谍报人员的加盟,致使专业“自由间谍”公司在许多方面令各国的庞大谍报机构难以望其项背。

说起间谍,人们自然而然会联想到美国中央情报局、苏联时的克格勃、以色列的摩萨德等谍报机关。由于这些机构都是国家机器必不可少的一个零件,人们因此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凡是间谍,都是隶属于一定的国家或者政治集团。实际上,随着各类间谍事件的不断曝光,特别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工业间谍案以及国际情报贩子对台湾军事基地进行刺探等事件的发生,致使一股新兴力量异军突起,他们便是所谓的“自由间谍”。

“自由间谍”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天马行空,可以单枪匹马孤军奋战。作为间谍的一种,他们大多数也从属或依靠于一定的民间组织或集团(网络间谍例外),只不过他们工作的动机多数是为了经济目的,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些间谍或组织没有明确的政治界限和理念差别,为了经济利益可以自由地为不同的雇主提供情报服务。

专业自由间谍公司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组织。目前全球最大的专业自由间谍公司是赫赫有名的简氏情报集团。该集团成立于1988年,现为加拿大伍德布里奇控股公司所有,由原简氏出版公司、防务市场服务公司和国际航空有限公司三个情报公司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防务、宇航和运输方面的情报机构和出版商。其总部设在英国伦敦郊区,美国、瑞士等地也设有情报中心。它旗下的《简氏防务周刊》早已闻名遐迩,每周报道世界各国的最新军事装备新闻;每年出版的《简氏舰船年鉴》、《简氏飞机年鉴》是专业人士必看的最权威的参考资料。该集团派驻世界各地的百余名记者(其中有《简氏防务周刊》记者70多名)可以说是称职的“自由间谍”,他们每天都源源不断地向集团提供各种公开的和内部的军事、科技信息以及市场研究、预测等资料。

还有,美国的经济学家情报集团、竞争情报职业者协会和英国的情报文摘,也是世界闻名的专业“自由间谍”和情报公司。随着冷战结束,昔日两大敌对阵营的大批谍报人员都无事可做了,为了谋求生计,他们只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组建起许多小型私人间谍或情报公司。他们中有曾担任过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局长的威廉姆斯·韦伯斯特,也有曾负责著名的“沃克间谍案”策反和联系工作的苏联驻美国大使馆克格勃站高级谍报官员奥列格·卡卢金。意想不到是,卡卢金竟然和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前谍报专家戴维·梅杰合作开办了一家间谍和反间谍公司。由于这些优秀职业谍报人员的加盟,致使专业“自由间谍”公司在许多方面令各国的庞大谍报机构难以望其项背。

“自由间谍”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虽然可以自由地选择交易或服务对象,但是官方谍报机构遍布各地,于是二者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官方谍报机构内阁调查室、通产省情报所、警察厅警备局甚至自卫队的防卫厅、防卫局都与日本各大公司的驻外机构签有长期合作协议。由于日本国情的特殊,造成其官方谍报机构经费不足、人手短缺,获得情报的渠道有限。而官方机构通过所谓“委托调查”的方式,充分利用半官方和民间情报机构,发挥其“自由间谍”身份模糊而不敏感的特点,获取了大量对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情报。此外,一些活跃于国际情报界的单个“自由间谍”(俗称情报贩子),也与各国的谍报机关联系密切。“自由间谍”与一般官方间谍相比,不仅拥有较大的行动自由,而且不被对手当作注意和监视的重点,灵活自由的身份使其能够在谍海任意遨游。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各种政治、军事以及经济势力分化整合的程度进一步加大,“自由间谍”工作的空间也将进一步拓宽。

“自由间谍”的类别多种多样,包括工商业间谍、军事间谍以及网络间谍等等。他们的出现,为本已眼花缭乱的间谍空间又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活跃于工商界的“自由间谍”

工业“自由间谍”的目的不是帮助利益集团在军事斗争中取得胜利,而是以所搜集的情报换取丰厚的经济报酬。他们的工作危险性更大,稍不留神,便可能被关入监狱,甚至会身首异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