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迎面撞上禅2:万物有情
13425500000005

第5章 寻常日子里的大道理(4)

齐安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我从怀让祖师爷的开示中体悟到了龙树菩萨的中道之义。"妙哉,怀让大师!小时候的我们到哪里去了?我们每一个人似乎都能回答;现代数学家可以以"拓扑"--形的连续变化来说明现在的我们与过去的我们的关系。然而,表述得最准确的,还是佛学的"不一不异"--现在的我们既不同于过去的我们,又不异于过去的我们;不能说现在的我们就是过去的我们,也不能说现在的我们与过去的我们没有关系;不管过去、现在,我们是同一个我们,也即是一;过去的我们与现在的我们又存在差别,此即是异;一不是异,一中有异;异不是一,异中有一。同样,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我们在哪里?现在的我们与那时的我们是一、是异?

佛教中观的"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很值得我们下工夫研究一番,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道理。

齐安国师的悟境得到马祖认可、密授佛之心印之后,在杭州盐官启建海昌院。之所以称他为国师,是因为他曾经是大唐天子--唐宣宗李忱名副其实的师父。

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是大唐历史上仅次于李世民的好皇帝,当时的老百姓都称他为"小太宗"。他未登基之前曾出家多年,在齐安禅师座下做过书记--相当于齐安禅师的文字秘书。也就是说,他曾经正式拜在了齐安门下。

有位僧人问齐安国师:"卢舍那佛是怎样的?"卢舍那佛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报身〔1〕。这僧人明知法身无形,报身无相,却仍然有此一问,是想在师父的一言半句中得到一些消息。佛的报、法二身既然无形无相,叫齐安国师如何回答?他自有巧妙的转身之处:齐安指着佛像前供桌上盛水的净瓶说:"你给我把那个净瓶拿过来。"僧人拿来之后,他不接,说:"再拿回原处放好。"一拿一放,绝非平白无故,这正是齐安慈悲接引学僧的禅机。可惜,被这僧当面错过了。他懵懵懂懂放回净瓶,再次问前面的问题,齐安一语双关说:"古佛早已过去了!"一年仲夏,天气格外炎热。齐安国师想起了自己那个做皇帝的弟子所赠的那把犀牛扇子。犀牛,在中国传说中是一种灵兽。它的角中有纹如线,贯通两端,感应异灵。因此,用犀牛角作扇骨的扇子珍贵异常。而唐宣宗所赠的这把纸扇上又有著名画家画的犀牛望月图,更是珍品中的极品。珍品也好,极品亦罢,就算它价值连城,到了心无挂碍的禅师手里,也就是一把普普通通扇风去暑的工具,并不特别珍惜。齐安唤侍者:"给我将那把犀牛扇子拿来。"侍者回答:"扇子早已破了。"齐安无风起浪,把一只大手倏地一下伸到侍者面前,十分严肃、格外认真地说:"扇子既然破了,把犀牛还给我!"犀牛--扇子,扇子若没有了,消失了,就应该光剩下犀牛了!所以,扇子破了,把那犀牛还给我。侍者无言以对。

这个公案一经传出,便轰动了天下丛林,九州禅僧争相参悟,踊跃试对者不计其数。试举几则如下:投子大同禅师说:"拿出来的话,恐怕头角不全。"(大同二百年后,雪窦重显拈道:"我要那不齐全的头角。")石霜庆诸说:"如果拿给和尚,那就什么都没有了。"(雪窦说:"犀牛还在。")资福如宝画了一个圆相,中间写了一个牛字。(雪窦提示说:"刚才为什么不拿出来呢?")保福从展说:"和尚年纪大了,还是别再问人好了。"(雪窦评说:"可惜劳而无功。")

……

"扇子破了,犀牛还我!"极为传神,所传达的悟境至深,至远,至玄,至妙。就算不懂禅者,也能感悟到大好禅机扑面而来,可以从中体悟到一些什么。它表露出古代禅师们一日十二个时辰无不在禅,行、住、坐、卧,语、默、动、静,无不是禅。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为我们呈着美妙的禅机。举手投足,明月宛然;随处拈来,清风无限。悟与不悟,只在每一个人的机缘。

景深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一位到了怀春年龄的表姑讲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尽管表姑被自己讲述的缠绵而又凄婉的故事感动得泪水涟涟,我却无动于衷。心想,这个没出息的梁山伯,远远不如梁山泊的好汉们可爱。

儿时,我们不懂爱情。

读高中二年级时,大约是1973年,正处在万马齐喑的"文革"后期。同学中悄悄流传着几本"毒草",其中居然有一本唱本的《梁祝》。最吸引我的不是"同窗伴读",不是"十八相送",而是最后一场"化蝶"。总是幻想着自己也能变成蝴蝶,自由自在,天上人间,花丛林中,甚是好玩。

年少,我们不懂神话。到大学,音乐欣赏课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哲学课有《庄子》。《梁祝》那如泣如诉的旋律令人魂牵梦绕,庄周梦蝶叫我恍兮惚兮。梁、祝化蝶是后人的演义,庄子梦蝶则系他刻意而为之。蝴蝶,你这自由自在的精灵,你是梁、祝的灵魂所化,还是插上了梦的翅膀的庄周?我曾在农村上山下乡两年,我知道,无论多么美丽、纯洁、高贵、可爱的蝴蝶,都是毛毛虫变的!庄子一定不喜欢丑陋、鄙俗、贪婪、令人恶心的毛毛虫,他也肯定不喜爱我们人类这个像毛毛虫一样的肉体,他的祖师老子说:"吾有大患,因吾有此身。"试想,人若是没有这个粗糙、累赘、要吃要喝要穿要医疗要保健……从生到死一直要个不停的身体,该是多么的自在!他还一定知道,蝴蝶恰恰是毛毛虫变的,所以他才要摆脱身体的羁绊,梦想成为高度自由的蝶。

蝶,是毛毛虫生命形态质的飞跃。我们人类毛毛虫一样的生命形态真的也能发生"化蝶"一般的演化吗?我知道,许多的人不相信;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在地上爬的毛毛虫,就从来不相信自己能变成在天上飞翔的蝴蝶。庄子相信,因此他以梦蝶的方式告诉了我们;道家的古今贤能们相信,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法修身养性,就是在完成由虫到蛹再到蝶的蜕变过程。

若想实现质的飞跃,其蜕变过程,必将是一个异常艰难,分外痛苦,十分危险,令绝大多数人望而却步的过程。

毛毛虫化蝶近乎于禅。之所以说它近似而不是,因为禅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蜕变,而更注重心灵的飞跃,心性的超越。"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禅的终极目标是使人突破精神上的桎梏,使人的心灵摆脱一切羁绊,达到永远自由、绝对灵明的状态。因为如此,开悟的禅师们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其外表与常人无二无别;还是因为如此,禅宗大师们敢于东家做牛,西家做马,地藏王菩萨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毛毛虫作茧--茧破--化蝶;犀牛扇子--扇破--还我灵犀来!

心语

有人问庐山归宗寺的道诠禅师:"什么是禅?"他回答:"待到雪消后,自然春到来。"雪化了是什么?

"是水。"我们成年人都会这样回答--这是常识,也是历代师长苦心教导、所有先生授业解惑的结果。

"是春天。"天真烂漫的孩子说--这就有了一些禅意了。这也正是禅师们力图传达给我们的思维信息。

童贞、童趣近乎于禅;雪化了是春天,接近禅的思维方式。犀牛扇子--扇子破了--犀牛出来了!只要我们契入禅机,领悟到禅之奥秘,转换为禅之思维,心中开了窍,自然会将灵犀还给我们!

2.一公斤牛奶能克隆出多少奶牛庐山是遐迩闻名的天下奇山。它携长江之浩荡,逶迤奔腾,一泻千里;它凌鄱阳之渺茫,水天一色,波涛万顷。锦绣谷,步换景移,步步花团锦簇,景景如诗如画;仙人洞,云雾迷蒙,似神龙飘飞,像天女舞纱,梦也?幻也?天上人间;五老峰,在白云缥缈中若隐若现,时而如哲人托腮沉思,时而似神仙凌虚沐风……山之侧,高僧慧远结莲社于东林寺,开创净土宗派;山之北,名士陶渊明种菊东篱,孤高情操传颂到如今……正是江南莺飞草长时节,两位年轻的云水僧,芒鞋锡杖,由北向南,徐徐行到庐山脚下。年纪稍长的那位望着庐山云雾缭绕的峰峦,若有所思,不知不觉停住了脚步。他略微想了想,说道:"师弟,你一个人回去吧。""师兄,你……""我要上庐山。我弘法传禅的因缘在此。请你回去告诉师父,就说智常我留在了庐山归宗寺。"

这两个风尘仆仆的外出行脚的禅僧,都是马祖的弟子。年长的叫智常,早已契入禅心,得到了马祖的印可;年幼的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南泉普愿,刚刚列入马祖门墙。

要分手了,出家人别无长物,煮杯热茶吧。在马祖众多弟子中,普愿与智常最为投机,所以这次跟随着他出来历练。虽说禅僧一钵即生涯,海涯与天涯;四大皆为空,心头无牵挂。但真到说再见的时候,年轻的普愿还是有些动情。他煎好茶,先给智常倒了一杯,利用这最后的机会向师兄请教:"师兄,你我知己,以后或许有人问起参禅悟道的事来,该怎样回答?"他的意思是说,怎样才能开悟。智常好像没听见他的问题,指着路旁的一块空地,说:"好一片空地,正好搭个草庵。"南泉普愿没有领悟智常的点化,继续执著于参悟之道,说:"建庵的事暂且不说,悟道的大事究竟该怎么办呢?"智常不再答话,一掌打翻了茶壶,站了起来。普愿说:"师兄,你喝了茶,可我还没有喝呢!"到这时,他还在禅与悟上费思量,意思是说,你悟了道,我还没开悟呢。智常高声呵斥道:"亏你说出这样的话来,连一滴茶水都不配喝!"普愿一愣,若有所悟。智常住持庐山归宗寺以后,道名远播。六祖另一嫡传--石头希迁系的云岩昙晟慕名来参。师叔辈的智常一见面,就腿扎马步,摆出拉弓的姿势;昙晟略一迟疑,做了个拔剑的动作。智常笑道:"太迟了,箭早就飞过去啦!"禅,机锋如电,稍一犹豫便错过去了;略一思索就不是了。所谓起心即错,动念即乖。

芙蓉灵训禅师来参,问道:"如何是佛?"归宗智常说:"我告诉你,你能相信吗?"灵训奇怪地说:"老和尚您是明心见性的大善知识,所说的道理真实不虚,我怎么会不相信呢!"

于是,智常大师斩钉截铁地说:"你就是!"灵训禅师言下大悟。过了一会,他又问:"我即是佛,怎样才能保持呢?"智常喝道:"一翳在眼,空花乱坠!"是啊,自家的瞳孔有了瘢痕〔2〕,便总是无中生有地看见空中星星点点乱纷纷。真如自性人人本具,但信自心是佛就得,还要刻意保任〔3〕个什么?若是整天想着一个保任,恰似取尘入目,没病吃药,遮蔽光明,自己找病!

一天早上,智常带领弟子们在菜园里收割青菜。他用禅杖围着一棵并不起眼的菜画了一个圆圈,说:"千万别动着这个。"到下午,他来到菜园,只见那棵被他画了圈的青菜好端端却也孤零零地长在一片净土之中。他操起禅杖,打得在菜园里劳作的僧众四散逃窜。他说:"你们这群家伙,没有一个有智慧的!"一棵普普通通的菜,亦是真如妙心的显现。智常大师围绕着它画了一个圆相,以此表明真如妙心的圆满之相。真如妙心不动不摇,因此他说:"不得动着这个。"众僧亦知此意,也就不再动那棵菜。然而,真如妙心无形无象,了不可得。应该将这棵菜拔去,才是智常真实之意。众僧困顿于师父的权威,不敢有违师命,所以招来师父的打骂。

庐山之北,便是在中国历史上名声显赫的重镇江州(亦称浔阳,今九江)。上有荆州,下有江州,皆是万里长江的天险要塞。而江州更是南北陆路交通的咽喉,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其战略地位之重要,自不待言。所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会委任贤能重臣镇守江州。

时任江州太守的,系大唐名臣李渤。他饱读经典,学富五车,融会百家,冠绝古今,可以说是旷代大儒。盛唐时期,佛、道、儒并盛于世,各演大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境界、其意趣虽然不尽相同,但大家胸襟宽阔,相互取长补短,促进了共同繁荣。一日,李渤轻装小轿,来到归宗寺。茶点过后,他向智常合十问道:"你们佛教中是不是认为须弥山是三千大千世界中最高、最大的山?"智常点点头。李渤继续说:"佛经里说的"须弥纳芥子"好理解。芥菜子小得肉眼很难看清(只有芝麻的十分之一),偌大的须弥山,容纳下这小小的芥菜子自然是轻而易举。但是,经中又说,"芥子纳须弥"。一个微乎其微、小得几乎是粉末状的芥菜子里,能够装进一座宇宙中最大的须弥山,实在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相信,恐怕这是荒谬至极的虚妄之说!不知禅师以为然否?"真不愧为同僚,"芥子纳须弥"这个话题,江州司马白居易也曾问过。据《白氏长庆集·三教论衡·问僧》载:"问:《维摩经·不可思议品》云芥子纳须弥。须弥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岂可芥子之内入得须弥山乎?"是啊,在我们看来,一尺大的物体,放不进九寸九的匣子里,更何况将一座无边无际的大山,放入一个比针尖还小的芥菜子里呢!

芥子纳须弥,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智常禅师不答反问":我听人说李使君你读书万卷,学贯古今。不知是真是假?"李渤闻听此言,不禁英姿勃发,豪情万丈。道:"本刺史十年寒窗,饱读经史,精研孔孟,终得金榜题名。为官之后,或在翰林,或经营地方,都需博览群书。现在作为封疆大吏,位镇江山。负有安民保土、军事吏治之责,更需勤奋学习贤圣的经济方略。数十年来,老夫胸中所藏的经史百家书抄,何止万册!"智常从头到脚,由下至上,反复打量着李渤。李渤被他看得不好意思了,说道:"禅师若是不相信老夫的话,就请你较考一番。只要你说出书名,本刺史便可随口诵来。"智常边摇头边说:"李先生你从头到脚也不过五尺大小,万卷书册都装在了哪里?古今几千年历史,纵横数万里风物,在你如此狭小的胸中如何安置、怎样陈列?"

李渤于智常禅师的言下,顿悟"芥子纳须弥"的玄旨,叩首拜谢。

景深

一头奶牛能产多少公斤牛奶?我们虽然不是养牛专家,却也能猜个大概。若是问你,一公斤牛奶能生产多少头奶牛,你能回答上来吗?

从牛奶里生产出奶牛,并非异想天开,更不是痴人说梦。早在克隆羊"多利"诞生之日,日本科学家就宣布,他们要用牛奶之中的细胞来克隆奶牛。由此看来,一滴牛奶中就有成千上万个细胞,一公斤牛奶中的细胞多得不计其数,自然能克隆出无数头奶牛。

日益成熟的克隆技术告诉我们,不但牛奶中有奶牛,连我们的头发尖里都包含着无数个我们自己;甚至,我们身上搓下了的泥--皮屑,也能检测出每个人的DNA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孙悟空采一把毫毛变出一群猴子并非仅仅是神话;由此,可以推断出,宇宙中的每一粒最微小尘土,都包含着整个宇宙的信息;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芥子纳须弥"的境界。

当然,克隆不但不是万能的,而且还仅仅是一种极为低级的生物科学手段。关键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怎么会有黄金与美女呢?社会经验告诉我们,书本之中的知识虽然无形,但它可以转化成有形的财富。无形之中含有有形。

我们知道宇宙起源于能量的大爆炸。这就是说,我们的物质世界,都源于没有形状、没有实质的一团空(并非无)中。有,源自于空(能量的存在形式),也可以说,一切物质的本质都是能量。

〔1〕报身是三身之一。三身分别为法身、报身和化身。法身是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报身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2〕即眼翳,俗称"飞蚊症"。〔3〕保任,在禅宗中,指禅悟之后加以保持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