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我们。有时觉得自己不重要,有时对生活慢慢地厌倦,但是,我们有一天会终于明白,我们是生活中很重要的角色。我们其实是父母最疼爱的儿女,是夫妻相濡以沫的伴侣,是同事的合作者,是朋友的倾诉者和倾听者……我们很重要的。也许因为我们的一个微笑,这个忧伤的陌生人会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啊!
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角色,无论你在哪个位置上,只是你应当演好角色,那是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角色,无论你在哪个位置上,只是你该如何演好自己的角色,那是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感激原则
父亲在一个偏远小火车站整整干了42年。他从信号员、列车员,一直干到小站站长。
母亲去世很早,父亲带着我,我是听着火车汽笛声长大的。
父亲退休那年,我考上了省城的警察学校。离家那天早晨,他要亲自送我上火车,但真要离开那曾记载我儿时梦想的铁路,真是有些舍不得。再看我身边的父亲,虽然离开小站刚几个月,但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父亲的话很少,但在火车开动的一瞬间,站在月台上的父亲仍然和从前一样立正敬礼。
我很想当警察,3年的警校生活结束后,我被分配到铁路沿线的一个小派出所当民警。我测算了一下,这里离我家整整450千米。派出所只有3位民警。所以,我回家的机会很少。
那年秋天回家,吃过晚饭,我见父亲不开心,忙问他怎么了,他说:“我这辈子听惯了火车的汽笛声,闻惯了车厢气味。现在一切都没了,没意思了!”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父亲突然把我从睡梦中唤醒说:“走,帮我干点活儿。”我跟着他来到离家不远的铁道旁。这是一段废弃的铁路支线,一节破旧的火车车厢沉默地在秋风中伫立着。
父亲说:“这节旧车厢是最近淘汰下来的,我跟领导央求半天,让他把这节车厢卖给我,最后领导答应了,你在铁路呆了半辈子,就把它当纪念品赠送给你了。”父亲说着,脸上露出孩子般的微笑。
我和父亲用了3天的时间,擦洗旧车厢,然后刷上了深绿色的油漆。最后,父亲还在车厢内钉上了“车厢内严禁吸烟”警示牌。
有了这节车厢后,父亲时常待在那儿,一边听着远处传来的汽笛声,闻着他熟悉的车厢味道。自然,他会把整个车厢打扫得干干净净。
第二年的夏天,我回家探亲,当时天色已近黄昏。天空淅淅沥沥地飘着小雨。下车后我直奔父亲的车厢,我猜想,父亲会在那儿,远远的,我看见父亲苍老的身影出现在车厢的门口。走近了,我看见身披旧路服的父亲,正坐在车厢的阶梯抽烟。他头戴着一顶塑料宽檐帽,细细的水流顺着帽檐缓缓地流在他的身上。
我不知何故,急忙跑过去问道:“爸,您干吗坐在这儿?快进车厢里抽吧!”
父亲猛抬起头,看到是我回来了,很开心。但是,接着,他轻声对我说:“这里是无烟车厢!”
原则是一个人一生不可丢失的东西。
无所顾忌地牺牲
一位从越南归来的美国战地记者给MBA学员放映一卷他在战场上实拍的影片:画面上有一群人奔逃,远处突然传来机枪扫射的声音,人影一一倒下。放完了,他问同学们看见了什么。
“是血腥的杀人画面!”他没有说话,又放了一遍影片,并指着其中的一个人影:“你看!大家都是同时倒下去的,只有这一个,倒得特别慢,而且不是向前扑倒,她慢慢地蹲下去……”
同学们仍旧茫然。他居然抽泣了起来:“当枪战结束之后,我走近看,发现那是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妈妈,她在中枪要死之前,居然还怕摔伤了幼子,而慢慢地蹲下去。她是忍着不死啊。”
“忍着不死!”何等伟大的母亲!世界上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伟大的母爱。所有的母爱的情感都是相通的,那就是:无所顾忌地牺牲。
想起父亲
从小,父亲对我就很严厉。
三岁那年夏天,我偷偷摸进后院池塘洗澡。被父亲发现,狠狠地抽了一顿。从此我没敢私自下过水。
上小学了,每天晚上很多家庭作业。作业再多,做得再晚,父亲必亲自检查,找出错误。在第二天早晨我改正以后,他才用他那根红色的圆珠笔签上“已阅”两个字。若作业写不好,即使我睡着了他也会把我弄醒来教训一顿。为了睡个安稳觉,每次作业写完我总要检查个三四遍以减少梦见父亲“耳把子裹筒筒”(巴掌捏成拳头)的次数。因此,我成绩很好。
偶尔我也“作案”。那次放学玩纸牌去了。回家后,父亲打了我。有次“调戏”女同学,父亲的“降龙十八掌”当着老师的面击中了我的右脸。我的举动稍一出格必受到严重打击。有一段时间,我很绝望。我恨透了我的父亲,我在睡梦中牙齿还咬得嘣嘣响。
六年级,父亲总是对我承诺:如果考不上初中,一定会在工地上找个小工活让我干的。我却靠自己,把座位安到了明亮的重点初中的教室里。教室窗外,有鸟儿在树上欢快地鸣叫着。
后来,我自己又把座位搬到了重点高中,搬进了重点大学的校园里。
远行求学,父亲送我上火车。他帮我拎行李,为我安置好才依依不舍地下车去。列车缓缓开动,离别那一瞬,我不再恨父亲,因为我眼角有滚热的东西无声地滑落。
到了大学,一切都很新鲜。看着同学时髦的穿着,闻着同学女友飘洒在风中的香水味,玩着同学新买的电脑,我又恨起了我的父亲。我恨他不会挣钱。
恨归恨,手头的学习工作却没敢落下。
英语六级成绩公布那天晚上,我兴奋得没睡好觉。我顺利地通过了。回首往事,我发现自己的每一步都很成功。我还发现,每当我想怠慢学业时,耳畔总会响起父亲严厉的呵斥声。那夜,泪湿枕巾一大片,而我对父亲的仇恨也一点一滴地融了进去。
前些日子,又见飞雪。我很想家。梦中有故乡的山山水水,有呼啸着的南去的列车,更有我那该万分感谢的慈父站在风中,在盼儿归。
父爱如海,在博大与深沉中给儿女们以坚韧的支持。
心中的“瘊子”是成长的基石
母亲脸上长了一个瘊子,鼻子的左边,红彤彤的,使母亲看上去凭空增加了一丝恐怖感。不过,小时候的他并没觉察。后来上了学,同学们都拿他母亲脸上的瘊子取笑他,才让他意识到这个瘊子对自己是个多么大的伤害。他开始躲避母亲。小学时,母亲有时候还问他:“儿子,怎么你的同学不到咱们家来玩?”但是母亲很快就敏感地揣摸到孩子的心理了。她不再提这些事。她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劳碌着,辛辛苦苦地照顾家。
直到他上了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母亲很开心,四处告诉自己的亲友。人们来祝贺的时候,对她说:“你儿子有了出息,将来留在城里,你也可以到城市里去转转了。”母亲大笑,那只瘊子也跟着一颤一颤的。母亲没有等到他毕业,就到城里来了,但是来看病的。母亲得的是胃病,在省城的医院检查完后,说什么也不同意做手术——她不愿花钱。母亲对陪同她来的侄子说:“咱们到大学里去看看你表弟吧!”两人不认路,也没有电话,倒了好几遍汽车,绕了一上午的路,才打听到他的宿舍。
他正在吃午饭,见到母亲推门进来时不禁愣住了。他的嘴张了张,看到母亲的那颗鲜红的瘊子很显眼。一个同学问:“你们找谁?”他忙站起来:“啊,是找我的……”他没有喊“妈妈”,母亲也像约好了似的说:“孩子,我到这里来看病……”母子二人坐在他的铺位上谈着。母亲给他讲家中的事,嘴里却说的是“你爸爸”怎么样,“你哥哥”怎么样,他很局促。大概过了20分钟,母亲要走,拿些东西:“这是……是我带给你的红枣……”母亲弯腰的一刹那,他看到一颗硕大的汗珠从母亲额头上滚落下来,那颗汗珠顺着脸庞淌到瘊子上之后,流到嘴边,母亲根本没顾上擦一擦。而他却呆呆地看着母亲,顿时酸甜苦辣百感交集。
母亲直起身递给他那个装满红枣的袋子,他眼中含满了泪,大声说:“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母亲……”
拔掉了心里长了十几年的那颗瘊子,他顿时十分轻松!
不怕瘊子长在身上,就怕它长在心里,心里多个东西总是不好,所以,只能选择拔掉它。
擎满钵油行路
邻居家的孩子是个好学生。各门功课在全年级都名列前茅,数学、物理曾两次在世界中学生比赛中获奥林匹克金奖。不久前,新加坡《中学生报》的一个记者采访他时,知道他家不好,爸爸是个蹬三轮车的下岗工人,且常常酗酒肇事,打孩子;妈妈是个精神病患者,动不动把孩子的作业本拿到水龙头下面冲洗,半夜里起来烧被子衣服……
这种恶劣环境孩子怎么学习呢?孩子说:“我还有一个奶奶,一个当过40年教师的奶奶。”孩子的眼睛很亮,看得出奶奶在他心目中的位置相当重要。
记者问:“奶奶对你的影响很大吧?”
孩子点头,他说奶奶特会讲故事。他4岁时就在奶奶的怀中听故事。
上初二那年,孩子伏在床下写了半宿作业,刚刚睡着,就被妈妈的怪叫声惊醒,他发现客厅里火光闪闪,妈妈正在撕他的课本和作业,一本本地往火堆里扔,孩子跑去抢救,可是抢出来的书本已全都烧成了残片,他哭了:“奶奶,这学我不能上了,我实在读不下去了……”
奶奶搂着孩子,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让他记忆深刻。奶奶说,古时候,印度有一个国王,想选出一个辅臣。国王看中了一个人后,令其捧着盛满油的钵子从城的北门走到南门,路程共20里。若手中的油溅落一滴,便受杀头之罪。那人一路上碰到很多困难:如亲朋好友号哭规劝,认为他必死无疑;城里一群群看热闹的观众跟随说笑,讥讽他“要官不要命”;美貌的女人献媚诱惑,许诺自己将终身相伴;醉汉在城中疾奔、蜇人的毒蜂在头上盘旋,还有城中失火后救火的人们左冲右突……但那人目不侧视,最终“擎满钵油,至彼园观,一滴不堕”。国王叹道:“此人难及,人中之雄,虽遇众难,其心不移,如是人者,无所不办……”
13岁的孩子铭记故事,自此,他以“擎满钵油”行路的精神,坚定信念,心无旁骛,专注执著地潜心于学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逆境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宝藏,而坚定执著才是最锋利的钻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