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益眼前,所有人的灵魂都会赤裸裸地全部暴露出来。有的人在对自己有利或利益没有伤害时,可以称兄道弟,表现得亲密无间。但是一旦有损于他们的利益时,他们就仿佛变了个人似的,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何为友谊、何为感情全部抛到脑后。例如,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平日里大家说笑逗闹,关系融洽。但是到了晋升时,名额有限,僧多粥少,有的人就露出本来面目来了。他们再不认什么同事、朋友,在会上只显摆自己的长处,揭别人之短,背后造谣中伤,四处活动,千方百计把别人拉下去,自己挤上来。这种人的内心世界,在利益面前一览无遗。此事过后,谁还敢和他们真心结友呢?
自然,真正的朋友还是有的,也占大部分。但是,在利益得失面前,每个人都会亮相的,每个人的心灵会钻出来当众表演,想藏也藏不住。因此,这时是辨别朋友和人心的大好时机。
再进一步,岁月也能够成为真正公正的法官。有些人在一时一事上可以算得上是朋友,日子久了,同事时间长久了,就会更深刻地清楚他们的为人、品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样长期相处,长时间观察,便会达到这样的境界:知人知面也知心。
春秋末年,晋国中行文子被迫在外漂泊,有一次路过一座界城时,他的随从告诉他道:“主公,这里的官吏是您的老友,为何不在这里休息一下,等一下后面的车子呢?”中行文子答道:“的确,以前此人待我不错,我有些时日喜欢音乐,他就送给我一把鸣琴;后来见我又喜欢佩饰,他又送给我一些玉环。这是投我所爱,以求我可以接纳他,而如今我担心他要出卖我去讨好敌人了。”所以,他很快就离去。不出所料,这个官吏命人扣押了中行文子后面的两辆车子,交给了晋王。
中行文子在危难之际能够推断出“老友”的出卖,躲避了被其落井下石的可能,这可以让我们看到:当你处在高位、某位朋友对你专门投其所好时,那他很有可能是因你的地位而结交,而不是由于你这个人自身。这类朋友很难在你困难之中伸出援手。
换而言之,通过逆境来考验人心,虽然代价高、时日长,又过于被动,可是其可靠程度却大于依推理所下的推论。所以我们说:“倒霉之时测度人心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方法。”
当你处在高位、某位朋友对你专门投其所好时,那他很有可能是因你的地位而结交,而不是由于你这个人自身。这类朋友很难在你困难之中伸出援手。
适当时候让三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都可能在某些方面与别人不同。因此,朋友交往往往就会有大大小小的矛盾,当我们面对这些矛盾时,不要认为“狭路相逢勇者胜”,因为,你在胜的同时,一份友情也就失去了。《菜根谭》上谈到:“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此是涉世的一种手法。”
留一步,让三分,是一种小心的处世方法,恰当的忍让不仅不会致使危险,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式。个人生活中,除了原则问题一定坚持,对于小事,对于个人利益,忍让必定会带来身心的快乐,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时,这种“退”也就是“进”,“予”等于“得”。
为人处世,凡事都要有退让一步的心态才算高明,让一步就相当于为以后的进一步打下了基础。给朋友方便,事实上是给自己以后留下方便。
交朋友,好比在跳交谊舞,有进有退,有退有进,有时,退一步路可能更宽阔。或许你有这样的经历,去登一座有名的山,常常会直奔山巅,一是有点“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势,二是听说峰上有日出、有佛光、有云海、非常迷人。因此,对沿途的景色不屑一顾,等到了山顶,已是气喘如牛,满身大汗,结果没见到日出、也没见到佛光,偶见云海,又认为不过如此,扫兴而归。如果换一个立场,不将目标定在顶峰,而是走到哪儿算哪儿,不紧不慢,一路走去,从容欣赏,则必定会认为到处美不胜收,甚至还有可能会有意外的发现与惊喜。
因此,朋友跟前,恰当地退让三分,人生的道路便能愈加宽广。
不意追求却有所得,追求得太急切、太执拗反而只能徒增烦恼。以退为进,这种曲线的生存手段,有时比直线的生存方式更有效果。
善于洞察他人
齐国,有一位宰相名叫田婴。尽管他在位时处于乱世,可他治国有方,因此,使得齐国威名远扬。对于个人处世之道,他也知道得极多,这使得出身贵族的他,没有被卷进王位相争的旋涡,却能够历经三代王室,任宰相之位长达十余年之久。告老之后,受封于薛国之地,安度晚年。
其中,有关他观察君王心意的故事,十分有名。
齐国王后去世时,后宫有10位齐王宠爱的嫔妃,中间一定有一位会继任王后,可到底是哪一位,齐王并不做明确的表态。
身为宰相的田婴因此开始想办法。他觉得:假如能确定哪一位是齐王最宠爱的妃子,然后加以推荐,一定能博得齐王的欢心,而且对他更加信任;同时,新后也会对他另眼相看。但是,万一弄错的话,事情反而糟糕。因此,一定想个办法,探测一下齐王的心思。
因此,田婴命工人抓紧打造10副耳环,而其中一副要做得尤其精巧美丽。
田婴把这10副耳环献给齐王,齐王因此分别赏赐给10位宠妃。第二天,田婴再拜见齐王时,发现齐王的爱妃之中,有一位戴着那副尤其精致的耳环。
可想而知,不久之后新任命的王后,确是当日田婴所断定而推荐的那位妃子。
让我们再介绍一则擅弄权术的宰相却被识破心意的故事。
大概在秦统一天下前40年的时候,秦国有一位十分有才能的宰相,名叫应侯。此公并非秦国人,乃是由魏国逃命至秦,在秦居官,多次晋升,终达宰相之位。他所提议的一系列的外交政策,奠定了日后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应侯以前在韩国汝南拥有自己的领地,后来被韩国没收。
秦王非常同情他的遭遇,因此问道:“你被韩国夺取领土,心中肯定有所不平。”
秦王原意是要试探身为宰相的应侯,是否会由于私怨而对韩国履行报复手段。
但是应侯答道:“听说有一位失去儿子的父亲,在接受别人吊唁的时候却对他们说:‘死了儿子固然伤心,可是想一想我原本也是没有儿子的人,也就不伤心了。’我也是原先没有封土的平民,因此,如今也不会为失去领土而感到伤心。”
应侯心想:假如不这样回答,以后要推行对韩政策,一定会受到重重阻挠,因此,故意表示出对于韩国没收自己领土一事,并不放在心上。
秦王尽管对他表现的心胸开阔感到敬服,但你不明他真正的心意,于是,派遣一位将军前往试探。
这位奉派的将军一见到应侯就随口说道:“丞相,我真伤心得不想活了。”
“喔!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
“丞相您想想,秦王对您恩惠有加,远近皆知。可恶那小小的韩国,胆敢公开夺取丞相在韩的领土,这种耻辱我怎么忍受得了!因此,我活不下去了。”
应侯听完这话,马上站起来向这位将军深深致敬,并且说道:“那就全仰靠将军您了。”
将军回去之后,将事情的经过一一禀报秦王。明白了应侯的真心之后,秦王从此不再相信应侯。
上述举的两个例子,都是利用人性的不足去试探对方。在这里,我们是以古代的透视人心术为重点,来研究这种探测透视法。
但是,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必须非常谨慎,不然很容易失败。因为,人际关系是互相的,在你试探别人的时候,不要忘了你也有被对方试探的可能,这是在做人心透视时十分有可能发生的现象。尤其是在利用试探法来透视人心的时候,一定不可忘了,被你试探的对象也有眼睛,忽略了这一点,事情就有可能发展得十分严重。
人际关系是互相的,在你试探别人的时候,不要忘了你也有被对方试探的可能,这是在做人心透视时十分有可能发生的现象。
韩非子的观颜识人术
战国末期的大政治家韩非子,对于透视人心的手段利用得更为透彻。韩非子觉得,假如君王欲执行中央极权政策,就一定得控制臣子,而只有能够透视人心的君王,才能妥善地驾驭臣子。因此,韩非子尤其重视透视人心的方法。
《韩非子》中提到有关君王之事(也有“七术”之称),这七项中有五项是有关透视臣子之法,由此可见,韩非子是怎样地重视人心的透视。
这五项透视法是:
1.必须以事实对照言语
只听从臣下的回报,却不用事实来证明,很难知道真相。
鲁国宰相叔孙手下,有一个名叫做竖牛的侍从,他非常讨厌叔孙的儿子,每分每秒都希望除去这个眼中钉。有一天,竖牛在叔孙的跟前讲他儿子的坏话,叔孙中了他的奸计,因此杀死了自己的儿子,甚至招致杀身之祸。
这就是听信人言而不加核实所得到的教训。
2.使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以发掘其才能
齐宣王爱好听竽合奏,只要会吹竽的人,不加挑选一律任命为乐师,所以,宫廷乐师多达数百人。
宣王死后,渭王继任帝位。渭王和宣王的喜好不同,喜欢听独奏的乐曲,所以,夹杂在乐师中充数的人,马上逃之夭夭。
这就是人人皆知的“滥竽充数”的典故。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对于能力的评断,要看个人单独的表现。所以,在透视人心的时候,要让每个人都有单独表现的时机,如此才能观察出各人的真实才干。
3.故弄玄虚,探知究竟
某县县令庞敬,最明白人的心理,在一次让部属巡察四境的时候,又表现了他的高明手段。他先派遣一名部属巡视四周,接着在他正要执行任务的时候,又忽然把他召回,令他守候在外等待命令;一段时间之后,又发布命令,让他继续巡视工作。因此,这名部属十分疑惑,觉得其中必有缘故,所以,在巡察之时,不敢有一点怠慢。就这样,庞敬成功地达到了控制部属的目的。
4.以若无其事的态度试探对方
战国时期的韩昭侯,有一天在剪指甲时,特意将一片剪下的指甲屑放在手中,接着命令近侍:“我把方才剪下的指甲屑弄丢了,心里乱乱的,很不是滋味,快点帮我找出来。”
众人连忙四处找了一阵之后,谁也没找到。这时,有一位近侍悄悄剪下自己的指甲呈上,禀报说找到了。昭侯从此知道,他是一个撒谎的人。
又有一次,昭侯令属下四下巡视,察看是否有事发生。最后属下回报说没有动静,经昭侯再三逼问,才得知南门之外,有牛进入旱田偷吃了谷苗一事。
昭侯听完之后,下令报告的人不准透露这个消息,接着派遣其他的人出外巡视,并且告诉他们:
“最近发现有违反禁令、让牛马牲畜践踏旱田的事,你们速去探知,快来回报。”
不久之后,全部的调查报告都交上来了,但其中并没有一件是关于南门外事件的回报,昭侯于是十分生气,下令属下再次严加调查,终于查出了南门外发生的事件。
从此,部下都害怕昭侯料事如神的才能,再也不敢马虎从事了。
5.故布疑阵试探人心
卫相山阳君发现卫王近来仿佛对他有些起疑,但又不能测知君王的心意,于是故意散布谣言,破坏一个君王宠臣的声誉。这名宠臣听到山阳君毁谤他的话,十分生气地对身边的人说:
“哼!山阳君还有闲心说别人的闲话?他已经被君王怀疑,自身难保了……”
接着,把君王对于山阳君的反感全部吐露出来,由此,山阳君探得了君王对他的各种看法。
还有一例。燕相子之一次在私宅中和家臣没缘由地说了一句:
“方才从门口出去的是不是一匹白马?”
“没有啊!我们没看见马……”
大家感到十分惊讶,都异口同声地这么回答。但是,其中有一个人,走出门外张望了一下,回来回报:
“门外确有一匹白马。”
于是,子之知道这个家臣是个习惯说谎的人。
对明明知晓的事装做不知,也可以达到试探对方的意图。
事实胜于雄辩——正统试探法
这里所指的“正统”试探法,即前面所说的韩非子透视人心术中的第一项“以事实对照言语”的试探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抛开对方的花言巧语,全部针对事实来探测人心。
秦始皇想求长生不老之法宝。一次,一个自称云游仙人的道士,到秦始皇那儿说:
“我精通长生不老之术,可以教给你。”
惊喜万分的秦始皇立即命令臣下拜仙人为师,接触长生不老之术。
不幸的是,在长生术还没有学成之前,仙人就先行去世了。因此,秦始皇责备那些学习长生之术的臣子说:“都怨你们学习能力太差,失去了这个大好时机!”
这个故事,就是嘲讽人们不能看清事实,只听到别人的花言巧语,就信以为真,只落得贻笑大方。
《韩非子》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理论,再三告诫我们:凡事不要轻易听信他人,一定要找到事实根据才能相信。
人在睡觉的时候,辨不出谁是瞎子,谁不是瞎子;沉默不言的时候,很难摸清谁是哑巴,谁不是哑巴。只有在大家都睁开眼睛的时候,才分辨出谁是瞎子;也只有在大家开口说话之际,才能区分出谁是哑巴。
假如不给予人们发表建议的机会,我们很难得知他是否有自己的观点;同样的道理,如果不给他表现的机会,就不能知道他是否真有能力。
“我是大力士。”这句话谁都可以说,但假如不请他当场举鼎检验一番的话,很难知道他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性情憨直的人,往往会被喜欢吹牛的人忽悠的信以为真,这就是由于他没有利用事实,去检验别人所说的话,才会被人家的花言巧语所欺骗。
因此,贤明的君主在听到臣下的回报之后,一定会经过事实的验证才相信。
以上就是《韩非子》“六反”中某段的大致意思。
在此顺便说明一下,历代帝王常用的一句话“循名责实”,也是出自《韩非子》。“名”即言语,“实”指事实,“循名责实”也就是说:听到人家说的话,要以事实来检验,这是作为统治者必须做到的原则。
事实上,“循名责实”不但是统治者应该恪守的原则,而且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应该做到“循名责实”。比如:属下对上司的评价,读者对报纸的回报,消费者对企业家的宣传,买主对商人的夸张言辞等等,都应该遵循“循名责实”的原则,加以检验,实事求是。
不管怎样,以上所说的种种“故布疑阵”的试探法,都不算真正的试探方法,只能算是一种临时性的变通方法,只有“正统”试探法,才能成为普通人随时可以用来试探人心的基本手段。
透视识人秘诀——“啄木鸟战略”
我们说过,以行动和言语相对比,是最正确的透视人心法。可是,假如对方始终没有行为表现,我们也不能总是永无止境地等待下去,一定要积极地采取主动的态度,诱导对方有所行动之后,再加以观察、试探。这种积极的方法,也称之为“啄木鸟”战略。啄木鸟在吃小虫之前,大都是先以它尖长的喙试探一下哪里有虫,再进行啄食。这种积极观察的方法,也是先采取主动,诱导对方产生行为之后,再进行观察,这和啄木鸟啄食的道理全部相同。
有一次,魏武侯在请教精通用兵的大军事家吴起时,问道有关于探知敌情的问题:“和敌军对阵之时,假如不明敌情,应该采取什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