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不可使尽,才不可露尽
古往今来,将帅在沙场上尽管领千军万马,可他们侍奉君王,素来就有伴君如伴虎之说,由此可见其危险之大,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而有识之士则懂得如何努力避免这种结局。
卫青是西汉时的名将,他以知礼退让、谦虚谨慎的美德取得汉武帝的信任,因而可以善始善终,明哲保身。
卫青曾屡次大败匈奴,使长时间侵扰北方疆土的匈奴闻风丧胆,不再有胆量入侵汉朝。他可谓功高名震,可在这样的功劳和荣誉面前,卫青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一点也不服从自己。
在卫青统领部队大战漠南、重创匈奴右贤王后,卫青把手下有功之将,上报给武帝对他们按功行赏。武帝在赏赐卫青八千七百户食邑的同时,册封卫青的三个儿子为列侯。卫青却一再推辞,坚决不受。后来武帝听从卫青的建议,对这次跟随卫青作战有功的将士论功封了爵位。卫青因自己淡泊名利、关怀将士,将士都情愿跟随卫青转战疆场。所以,卫青所率的军队战斗力十分强大。
身为一个臣子、将领,其任务就是奉行君王法令,恪于职守,不应该私自招兵买马。卫青是深知这一点的,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很看重团结同事部属,可是他却不结党营私,拉拢个人势力。
卫青的这种行为,可以说是十分明智的,他之所以能够长时间担任要职而不被皇帝猜疑,是跟他能够明哲保身有密切联系的。
“精明”这个词,在上海话中另有一个对应的词叫“门槛”,上海人对处世精明过人者一般称之为“门槛精”。相反,则是“门槛不精”。可是,何谓“门槛精”,又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标准。与此同时,“精明”而不聪明又是很多外地人对一部分上海人的评价。可是,这种不聪明的“精明”,的确算不上是真正的精明。
可是,如何才是真正的精明呢?
外表敦厚,待人处世绝不以精明自居,甚而让人认为有些傻乎乎,可骨子里却是非常精明。这种人,往往让人产生一种高度的信任感。这种精明,是最高级别的精明,所谓“精明不外露”和“大智若愚”,就是这么个含义。
有一个傻头傻脑的流浪汉,习惯在一个市场里走动。市场里有许多卖菜的,还有卖水果的,一天人来人往的,有很多人。因为那个流浪汉时常来这里,说起话来总带一些傻气,大家都觉得他是傻瓜,所以很喜欢与他开玩笑,而且想出不同的办法取笑他。
市场里往往有一些人想看他究竟傻到什么程度,因此便在手上放了两张钱币,一个五元的和一个十元的,让流浪汉来选一个拿走。流浪汉对着这两张钱币,考虑了半天,最后拿了张五元的。
那些取笑他的人,看到他居然傻到连五元和十元都分不清楚的地步,大家都捧腹大笑。从此,那些人只要每次看他经过,都用这个方法来捉弄他;而他也认为很开心,能够见到大家笑,觉得是件十分高兴的事情。因此,每次让他挑钱币的时候,他从来没让大家失望过,每次都会拿走五元的。
过了一段时间,一个善良的老人看他可怜,每次都被人欺负,便决心帮他,就叫住他说:“我教你如何区分五元和十元,往后他们再捉弄你,你就拿十元的让他们看看。”
流浪汉露出狡猾的笑容对老妇人说道:“不,谢谢您,我知道怎么区分。我假如拿十元的话,他们下次就不会再让我选了。”
老妇人听到他的话才明白:他并不傻,傻的是那些人。
一个人拥有高智力、强能力,自然是件好事,换句话说,这是上天赐予的良好天赋。有了它,便可以在社会竞争中如虎添翼,游刃有余。
可是,因为事物的复杂多样,环境的不断变异,在某些情况下,利与弊会不经意间地转换。这样,就要求我们务必随时以清醒的头脑留心了解自己,掌握对方和四周环境,掂量你的利和弊,而不是一味地以习惯的经验办事。
在你刚进入一个机关时,所有的都是崭新而陌生的,这一阶段你最主要的任务并不是创出什么大的成绩来,而是要实现与领导和同事的人际磨合,为其所接受。你切不要把力气用错了地方。只有先稳得住脚,你才足以谈得上做事业。
要明白,领导一般喜欢谦虚的下属,而不欣赏爱表现自己的下属。下属假如急于表现自己,会让领导认为你好出风头、有个人主义倾向,不利于机关内部的团结和稳定,所以他肯定不会支持你。除此之外,急于表现自己,一般会使你得罪同事,因为领导要依靠这些熟悉情况的人干工作,他也会照顾一下他们的情绪,他很可能会指责你,给你一些小的教训,作为警惕之用。
最初,你不要过分表现自己。你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即使自己显得比别人更能干、更高明,可这只会增加同事的威胁感,一合起来对付你,让你陷于孤立困境,甚至是在领导面前说你的坏话。
独立的观点是一个人胆识、经验、才能和态度的综合反映,领导决策时很希望下属出计献招,想出一些点子借他借鉴。自然,这些见解并不一定被采纳,但它至少可以帮领导打开思路,帮助领导改正他的决策。你要适当地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有这样,领导才能欣赏你。而对有明显缺陷的领导,努力配合其工作才是上策。
有些领导本来基础就较差,专业知识不足。这样的领导,在下属内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高,但对下属的反应却十分敏感。你可以试着抓住领导的这一弱点,参考他多年的工作经验,以你的才干弥补其专业知识的缺陷,在服从其决定的同时,积极献计献策,既努力配合领导工作,表现出对领导的尊重,又能适当表现自己的才能。
往往,领导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于才华突出的“精英”型下属身上,他们听从与否,直接决定领导的决策执行水平和质量。因此,假如你真有能力,正确的策略不是无视领导,而应认真去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妥善地弥补领导的过失,在服从中显示你非凡的才智,如此,你就获得了优于他人的优势。
开始工作时一般都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工作阅历,很多事情还不知道、不明白或看不破、看不准,所以,你急于表现自己的行为只能展现自己的不成熟,并不能产生慑服众人的效果。或者你的某些自以为是的小花招也逃不过领导的目光。
牢记,务必把处理好人际关系放在一个非常优先的地位,而对工作只要尽心尽力即可。这是做人的方法。
保存你的能力是一种技巧。在很多的情况下,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假如有知识,也应适当保留,如此,你会加倍地完善。一直保存一些应变的能力,适时补救比全力以赴更值得珍贵。人若假如有这样的方略,就总能稳妥地驾驭航向。
树大招风。在大功重赏跟前,或身居高位之后,更要善于“藏巧”,千万不要锋芒太露、妄自尊大,以免功高震主,惹祸上身。
喜怒哀乐需要控制
喜怒不形于色,转变一个无缝之蛋,是为了避免苍蝇的叮咬。此种人并不是卑躬屈膝,装出笑脸,更不是为了奉承上级,强露笑颜,而是一直保持自然的心态,喜怒不形于色。没有一定的知识和阅历的人,特别是刚刚步入社会,还不成熟的人做到这一点还是很难的。
西汉时的窦婴,是孝文帝皇后哥哥的之子。汉武帝建元二年,被册封为魏其侯,他欣赏、蓄养宾客,天下的游士都投奔他。
当时,桃侯刘舍被免去宰相的职务,皇上打算任用窦婴,太后屡次向皇上提出:“魏其侯喜欢沾沾自喜,行为不定,难以担当得起宰相的重任。”于是最终没任他为相。
唐太宗贞观二年,河南有个叫李好德的人总有精神病,时常乱讲一些言论,皇帝命令大理丞相张蕴古去察访此事。张蕴古察访后上奏折说李好德的确有病,并且有检验结果,不应当抓起来。后来有人上书弹劾张蕴古,说他是相州人,而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是相州刺史,因此说是张蕴古有意奉承他,考察之情也不会是实情。皇帝十分生气,下令把张蕴古杀了。后来才清楚张蕴古是冤枉的,皇帝为此很是后悔。
因为自己一时意气用事,不详细核实,不做仔细细致的调查,就草菅人命,唐太宗也过于轻率了。这是不忍怒气的后果,人一发怒,由于一时的激愤,做事就有可能过火,等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为时已晚。
就在同一年里,又有一次,唐太宗又由于瀛州刺史卢祖尚文武兼备,廉直公正,召他进朝廷,告诉他:“交趾长时间没有得到合适的人去管理,如今需你去镇抚。”
卢祖尚行礼感谢后出来,接着就感到后悔,他借病推辞。皇上派杜如晦等人宣读诏书,卢祖尚坚决推辞,皇上十分生气,说:“我派人都派不出去,还怎么处理朝政?”下令把他杀了,但很快又感到后悔。魏征对他说:“齐文宣帝要任青州长史姚恺为光州刺史,姚恺不肯去。文宣十分生气地指责他,他回答说:‘我先任大州的官职,只有成绩并没有犯罪,如今却让我担任小州的官职,所以我不愿意去。’文宣帝就免了他的死罪。”唐太宗说:“卢祖尚尽管有失臣子的礼义,我杀了他也实在过分,借此看来,我比不了文宣帝呢。”立即命令追复卢祖尚荫庇子孙任官的权利。
唐太宗意识到了自己做事因怒不忍,太过急躁,连续杀了两位臣子,悔恨之意溢于言表。虽然他知错能改,但到底有些事情是无法补救的。正是由于怒能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古今中外许多人都下工夫去研究制怒的方法。许多人认为制怒的唯一良方是忍。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应压抑愤怒情绪的发作,以利身体健康,以利团结别人,以利相安和谐,以利国家社会稳定,以利事业发展。纵观天下成大事者均是喜怒不形于色之人,假如一时气怒,不但伤身,还会为日后成大事埋下重重“关卡”。
喜怒形于色,不但不利于别人,更不利于自己。无论你心里有多大的波浪在起伏,你都不要表现出来,都要暗藏在心里。这样做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你心里的事是你自己的,让别人来一起承受是有失公平的。其二,你都表现出来,人家会认为你这个人太肤浅,什么事都藏不住。
古往今来,凡是成功者很少有因外界的事物而喜怒形于色的。自然,人有时会高兴,有时候不免担忧,可千万不要被情绪所控制。有高兴的事,表现在脸上无妨,但伤心的事就不要表现出来。因为将一切都表现在表面上,更会导致情绪强烈化而不能承受悲哀。假如把愤怒表现在脸上,恨也会加倍。所以,成功立业之人,对这方面都努力不形于色。
当你有不开心的事,忽然被上司察觉,并因你不形于色感到奇怪,你应该高兴。因为上司会认为:这个人遇到这种情况依旧脸色不变,此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因而设法透知你的底细。
当你被大家看做是不会轻易改变脸色的人,你的上司或许早已在心里对你敬畏三分。无论上司怎样骂你、讽刺你、冷淡你,你都能默默忍受,连眉头都不皱一下,这种修养需要有一定的自信才可做到。
当你失落或得志时,能坦然自若,不表现出不悦之色或骄矜之色,在旁人眼中,会觉得你很了不起。
与上司打交道时,要堂堂正正地正面接触,谈论的道理要有理有据,这样,上司便不敢不重视你。且于争辩时,你务必说一声:“我不跟你强争,否则会伤感情,可请你三思。”
这样一来,上司会认为你替他保留了一点面子,抗拒心就会减少。如果你逼他太甚,一定会激起他的怒火,他肯定会不肯认输,而跟你据争到底,一场争斗就不可避免。
因此,我们要为对方留下一条退路。当你的上司向你表示妥协时,你一定要表示出你的诚心:“因为我有我的原则,所以不得不向你提出这些违背你的议案。实际上,我并不是要反驳,只是为了整体的利益才这么做,这点请多多谅解……幸亏能得到你的包涵,让我松了一口气,今后还请您多多指教……”倘若正面的争辩和充满着诚意,这两者兼具备,则上司必然无法打垮你,且你也会认输,说:“这个人的头脑不错,这人也真不错,看来我原来误解了他。”
无论是沉默还是有必要的争辩,都一定就事论事,不带感情色彩,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把喜怒哀乐从情绪中分开,你便可以理智、冷静地看待它,思索它对你的价值,进而训练自己对喜怒哀乐的左右,做到该喜则喜,不该喜则绝不喜的程度。
做深藏不露的人
俗话说:“猛虎藏于山野之中,伺机而动;俊才隐于众生之中,待机而行。”才是真人杰也,不彰,不矜,不显,不明,不扬,不呈,这样则外可保其才,内可养其性,成凡人所不能成之事,拥有凡人所不能拥有之大业也!
嫉贤妒才,差不多是人的本性。情愿别人比自己强的人并不多,因此,有才能的人会遭受更多的曲折和磨难,“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曾国藩精通文韬武略,也明白功名之靠不住和害处,因此他是“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不把功名放在心上,有幸成为中国近代少有的“内圣外王”的模范代表。他多次嘱咐儿子曾纪泽要谨慎行事,甚至于大门外不可悬挂相府、侯府这样招摇的匾额。许多位居高官的人或者尸位素餐,或者请求致仕,关键就是收敛锋芒,低调处世,以免成为众矢之的啊!因此,古人云:“露才是君子大病痛,尤莫甚于饰才。露者,不藏其所有也。饰者,虚剽其所无也。”
当一个人的名气大时,流言便会满天飞,假如稍有不慎,必将惹下大祸。在名利场中,要预防盛极而衰的奇灾大祸,一定要牢记“持盈履满,君子竞竞”的警示。“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这是世人时常用的一句自警语。欹器是古人盛水的一种巧器,呈漏斗状,水装了一半它很稳当;可装满了,它便会倾倒。扑满是盛钱的陶罐,它只有在空的时候,才能避开为取其钱而被打破的噩运。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居官要时时自惕!时时处处小心,切记不留余地。越是处权势之中,享富贵之极,就越要避开显赫的气势,收敛锋芒,以保退路。
秦朝的李斯,他的祖上是楚国上蔡人。后来他归从秦始皇,被当做客卿。开始当廷尉,最后做了宰相。那时,他建议要烧书,在一起讨论《诗经》《尚书》的都要砍头。因此,他把儒生活埋,焚烧经书、术数书籍。李斯曾和宦官赵高制造伪诏而杀死了公子扶苏。后来他与赵高产生了矛盾,赵高对二世说他坏话:“李斯大儿子李由身为三川守卫,同盗贼陈胜暗地私通,并且丞相身居在你之外,权力却比你还大。”秦二世觉得他说得对,因此把李斯关进牢房,用完五刑,在咸阳把他腰斩了。李斯临刑之前,回过头对二儿子说:“我多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块出去,到上蔡东门去猎野兔,现在恐怕没有机会了。”说完,父子相对抱头痛哭,他被灭了三族。因此,胡曾诗说:“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云阳染血衣。”
海瑞,以正直廉洁而闻名,四处主持公道,损害大官僚地主的利益,克扣下属,连纸张都不允许多领多用,甚至要求一定写满,不能浪费。最终,一生被人排挤,四处碰壁,郁郁不得志。他仗着一身正气,谁都不放在眼中。最终是既无能力扭转世俗,也没有过一天顺心的日子,结果还被罢了官,遭贬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