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哲学全知道
13371700000077

第77章 修身养性,高处成事(4)

可以争辩得清楚的东西都不是根本,却只是一些枝节的东西,并且争辩只能陷入无尽的是非。所以,这种“不言”是最高的辩论。恰如孔子所说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君子心中达到了道的境界,心胸宽广,因此,他不用叫喊;而小人远离大道,鼠目寸光,患得患失,因此斤斤计较,叽叽喳喳。

“大仁不仁”,就是说最高的仁看起来仿佛不仁,由于最高的仁不是一时一事的仁,它关照的是整体,而不是局部,因此,某些局部的东西就或许受到伤害,仿佛“不仁”。仁假如是变成了固定的规范,就成为僵死的东西,就成为不仁了。在这种情形下,人一定有所爱有所不爱,如此,仁就必将陷入偏私的境地。而最高的仁是不应该有一点偏爱的,所以看起来就好像“不仁”。这种情况时常出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大亲不亲,大情无情,对于最亲的人却表现得不亲,对于最挚爱的人反而显得无情。我们对其表示亲切和有情的人务必是“外人”,那只是一些礼节,而对自己的亲人却不用这样的礼节,假如是有这样的礼节,就见外了。

“大廉不谦”,最高的清廉就是不要谦让,很明显地体现出来的清廉就不现实了。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典例,那些标榜自己清廉的人往往是些贪官。一个清廉的人之所以清廉,并不是因为要表现什么,也不是因为担心什么,是出自自己的本性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因此无须谦让,也无须标榜。

“大勇不伎”,最高的勇敢就是不要伤害他人,伤害别人不能叫做“勇敢”。假如一个人对天下所有的人都没有伤害,他莫非不是最勇敢的人吗?假如天下所有的人都这么勇敢,都不伤害别人,天下不就太平无事了吗?这才是最高的境界的勇敢啊。

因此庄子说,最高的智慧就是那种可以清楚在自己所不知道的处境却让步的智慧,或者说,最高的知识就是清楚自己有所不知。只有达到了这一地步的人才可以不去争辩是非,从而可以结束是非。而寻常人因为常常觉得自己握有全部真理,故而总是理直气壮地争辩是非。那些“勇敢”的人毫不顾及地去伤害别人也是因为觉得手中握有真理,因此杀人成性,却心中毫无愧疚,因为杀死的是“敌人”。可见,这种可以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的人太少了,因此,人们就只能愚蠢地“聪明”下去。

那种最高的境界,也就是说“不言之辩,不道之道”的境界,仿佛一座天然的府库,不管注入多少也不会满溢,不管取出多少也不会枯竭,可是它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却不知道,它仿佛隐藏着光明,不断地显耀出来,照亮我们的内心。

这种最高的境界是超越于我们的所有现成的思维方式之上的,想用我们现成的、僵化的思维去控制它是不可能的。我们正常的思维总是坚持于现成的规定,而这种现成规定一定是一些个人的偏见,把这种偏见强加于人,确保为人行为的标准,就是强权。有了强权,真理就没有了,光明就被埋葬起来,人们表现的就会是个人的黑暗。

“大言不辩”,最高的分辩就是不争论,因为争辩总是片面的,不能达于真理。最高的道的境界只能用心领悟,不是争辩出来的。

切不可得意忘形

世事是十分复杂的,总体而言,一切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某种关联,所有的人之间都存在着某种彼此约束的关系。一个人的力量不管多么强大,都不可能使事情出现一边倒的情形,即只对他这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强大中总暗藏着自己的软弱,并且这弱点常是致命的,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阿喀琉斯那般。尽管他力大无比,没有人可以在力量上超过他,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他的力量都是利用脚后跟从大地中汲取的,一旦他的脚后跟离开大地,就会失去全部的力量。

世界上的事情也是如此,无论多么强大,总有一种可以制约它的能力。大象是兽中的巨人,但是小小的老鼠却可以约束它;美国是现在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它所受到的威胁也最多,是世界上极不安全的国家。

这种复杂性构成了一个千变万化、难以控制的神奇网络。仿佛同庄子的故事中所展示的那样:蝉由于享受美妙的树荫所带来的幸福而忘记了自身的境地,螳螂由此而捕获了它;螳螂由于得到了猎物而得意忘形,所以为大鸟所俘获;大鸟由于捕获了螳螂而忘记了其天性,忘记了应该远走高飞,差点成了庄周的盘中餐;在庄周一心一意捉鸟的时候,看栗子园的人觉得他要偷栗子,骂骂咧咧地把他赶出了园子。

这个网络就是这么复杂,这个彼此约束的链条也不可能有终结。任何一个人、一件事都是这无穷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只要身处这个链条之中,谁也躲不开这个链条的束缚。

人们为什么会陷入这样被动的境地呢?庄子觉得,就是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事情的这种彼此牵制的状况,即“物固相累,两类相召”,事物自身彼此牵制着,两种完全相反的东西之间总是彼此制约着。这样,一方面人们因为沉迷于外在的东西,也就是名利,没有意识到事情是彼此牵制的,最终使自己陷入了相互约束的怪圈,想跳也跳不出来。另一方面,人们常常只看到事情的一个方面,也就是对自己有益的方面,却没有看到事情的另一面,也就是不利的方面,最终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

恐怖主义就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在这里也表现了“物固相累,两类相召”的道理。美国总统布什习惯说“要彻底消灭恐怖主义”,他没有意识到世界上一直不可能有这么完全的事情。你消灭了这一茬,还会有新的再生出来。这种情况类似于磁铁的两极,不管怎样切割,都不可能排除另一极。

恐怖主义的出现恰恰是因为美国的强大。一方面,这种强大使美国试图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他人,因此就制造出了自己的反对者;另一方面,因为美国过于强大,那些有不同观点的人不能与之对话,就只好用隐蔽的方式来表达,所以说,这正是由于美国的霸权主义为自己招致的麻烦。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用暴力去“消灭”,而是疏导,建立起一个十分公正的国际关系系统。

事实上,这种相反相成的现象是十分值得人们注意的,因为我们常常容易见小失大或者见大失小,以偏概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事实上,老子早就发现到了这种现象,并且有着精辟的阐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判,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出自《老子》五十八章)世界上没有单纯的好事或坏事,福里包含着祸,而祸里也会包含着福。所以,有福的不见得永远有福,遭受灾祸的也不会永远处于灾难之中。可是,到底福与祸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它们之间又是如何相互转变的?人们难以把握。正的可能会忽然变成邪的,善的也可能突然变成恶的,对于这种现象,人们只能感到困惑不解。

那么,如何来应付这种现象呢?老子的见解是,不要走极端,也就像他所说的:圣人虽然方正但并不伤害别人,锐利而不害损他人,直率但不放纵,光明但不炫耀。也就是说,得道的人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走向极端。一旦走向极端,事情就会转向它的对立面,好事就会转换成坏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无数的事例印证着老庄的见解。那些走向灭亡的人并不是别人摧毁了他们,是他们自己毁灭了自己。他们毁灭自己的原因就在于不知道束缚自己,而在于纵容自己朝某一个他所觉得的“好”的方面始终坚持走下去,一旦好过了头,就是不好了。在他意识到了不好的时候,败局已定,想再去改变时却比登天还难。

老子还说过这样的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二章)这些道理并不难理解,寻常人也是清楚的,可真正做起来可就难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有”的时候就忘却了它也会变成“无”,碰到艰难的时候就忘记了它也能够有容易解决的办法,意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就忽略了它后面所隐藏着的不足,专注于强权的人就不会看到权力背后的险恶,看见前边就忘了身后。

所以,老子要告诫我们记住这个道理:“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二十二章)委屈可以求全,许多致命性的过错就是因为没有忍受一时的委屈造成的。弯曲一下才可以伸展,人在大多时候是需要弯曲一下的,这看起来仿佛是软弱,可从长远而言却是为了更大的发展,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吧。低洼才可以充盈,因为只有低洼之处才可以容纳水流。

一方面,假如一个人的欲望很少,那么,其所得与之相比就显得很多;同时,也不会由于贪得无厌而错失已经得到的东西。而贪多则会陷入困境,即所谓利令智昏,贪得无厌会让人误入歧途而不能自拔,直至陷入不能自已的处境。

老庄提出的处理方法是保全自己的本性,不为外物所动。因为人一旦专注于外物,就十分容易迷失自己,其本性就会被打乱。

老庄提出的这个办法寻常人可能是难以做到的。人生活在世上不能不去追求外物,可老庄的告诫却是不能忽略的:逐利忘形,则必有后患!所以给自己的欲望一个限度,可能会减少很多的烦恼与灾难。自己给自己一个局限,而不是等待别人给自己一个限度,这才是最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个人假如过度张扬,从自己这方面说会变得肤浅,并且难以接纳别人,自然别人也会因此而难以接纳他。少取反而可以多得。

各乐其乐,各苦其苦

梦中欢笑的,醒后不一定快乐;而梦中痛苦的,醒来也未必痛苦。由此仿佛可以引申出:假如说人生是一大梦,那么,当我们死亡时情形也是这样:生前快乐的,死时未必快乐;活着痛苦的,死时可能就不再痛苦。生与死各得其所,各乐其乐,各哭其哭,不用担心。

人在梦中的时候并不清楚那是在做梦,因此,他沉浸于梦中而自得其乐,十分开心地沉浸于梦境之中,可能在梦中还占卜梦的吉凶。常言道黄粱一梦,在短暂的时间里经历了一辈子的荣华富贵和喜怒哀乐,但谁又能说这梦中的经历不是真实的呢?可是,在梦醒来之后才清楚那是在做梦。

但是,梦醒之后真的是觉醒了吗?如何可以知道我们不是进入了另一个梦呢?只有那些圣人才有大觉醒,从而清楚人生不过是一个大梦;而那些愚蠢的人自认为已经觉醒,似乎什么都一清二楚,天天呼吁着什么这个尊贵,那个卑贱。简直是浅陋至极!

庄子说,天子的志向与你的评论都是在做梦,就连我说你是做梦这件事,也是在做梦。结果的确说不清哪是梦,哪不是梦啊。这些话仿佛是荒唐之言,却揭露了人生虚幻性的一面。人们时常有人生如梦的感叹并非毫无理由。自然,这个“梦”的意思并不是人生短暂,而是指人生的梦想以及梦想成真或破灭时的“梦样人生”。

人就生活在梦中,假如没有梦,人生就毫无意义了。每个人对以后都有各种理想,恰如这些理想规定了我们生活的价值。在生活中,往往能够看到某些光棍们的生活毫无生机。他们自己往往醉生梦死,游戏人生,理由就在于他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他的未来没有希望,而只是虚无,从而他的精神没有寄托。换而言之,他们是无梦的人。那些有家庭和儿女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就完全不同,他们的生活生机勃勃,因为家庭的责任让他们对以后充满了希望。这些理想和希望一直处于未实现的状态,因此说,日常生活是为梦想而存在的。

这些希望和理想大部分是不可以实现的,都是虚无缥缈的,也就是梦。这梦尽管虚幻,却使我们的生活获得了价值。

总的来说,即便那些可以实现的理想,也都是一种梦,因为所有现实都是要消逝的,无论多么伟大的功业和事业,都会在时间的河流中慢慢逝去。回望漫长的历史,那些叱咤风云的风流人物如同一个个幻影,而他们灿烂的业绩像泡沫般逝去。当一个人临死的时候,即便他像彭祖那样长寿,回首往事时,仍旧会认为整个的一生不过是一个短暂的梦。

因此,正像庄子所说的,世俗的人们斤斤计较于什么高贵和卑贱,觉得那就是真实的了,事实上,他们只是沉醉在一个梦中罢了。谁可以保证他始终高贵呢?谁又能够说那卑贱的永远卑贱呢?卑贱也罢,高贵也罢,最终都要到死神那里去报到,那时还有什么卑贱与高贵之别呢?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也是一场梦而已。

自然,在我们沉浸于梦中的时候,那梦就是真实的,因为我们体验到的欢乐与痛苦是真实的。所以,虽然人生如梦,可这梦值得一做,换而言之,人生到底是值得一过的。假如因为人生和世界的梦幻性质而厌烦人生,那么,这样的生活就更没有意义了。所以,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与其悲观面对,不如乐观处之;与其消极应付,不如积极面对;与其绝望,不如希望;与其无为,不如有为。哪怕这个梦是短暂的,也要让它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如此,我们可能就可以让人生这个梦变得更加美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宇宙中的万物没有一个是长久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要消失,从这个角度来看,宇宙不是一个更大的梦吗?可能,我们只是这个大梦中一段小小的插曲呢。

生命是第一宝物

无论做什么事,身体是最根本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能做任何事,好吃的食物也无法品尝其美味,甚至不能感觉生存的意义。

保持健康的身体最关键的是平常的养生之道。尽管是自己的身体,可你不加珍惜,不停勉强驱使自己的话,最后有一天还是会露出破绽而不可救药。

下面是我们日常该怎样保持健康、怎样保持长生之道的条件。但并非确守这些条件就一定保证能长生且健康。不过可以试试看哟!

(1)不要愁眉不展、慌里慌张或轻易愤怒,也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2)较之高营养的酸性食品,不如吃些碱性食品;

(3)不吃太热或低冷的东西,吃东西时多咀嚼,且努力只吃八分饱;

(4)不吃零食或夜宵,按正常三餐吃饭;

(5)即便上了年纪,身边的事努力自己动手,不相信他人;

(6)经常做深而长的呼吸;

(7)不发牢骚,不计较他人闲事,不让人生嫌;

(8)与其看电视,不如多读报、多读书来关心社会动态;

(9)多玩像围棋、象棋之类动脑筋的游戏;

(10)选择一份有兴趣的终生事业,并孜孜经营。

我们日常由于忙于工作,常忽视自己的健康。可自己的健康除自己保养外别无他法。身体是我们的资本,务必用心保养,且拥有开朗的生活才可以保持健康。所以,每年至少一次健康检查。万一有病的话,不可逞强,要早些保养才是。

要让自己健康并不是靠能耐或本事,而是平时留心自己的健康管理,天天过着开朗的生活才可以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