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哲学全知道
13371700000075

第75章 修身养性,高处成事(2)

一般一个人碰到难题时,都会呼吸加快,不久之后脸部和手脚也麻木,可能全身和手脚还会有痉挛的现象。可是去求诊,医生说一点毛病也没有。或有时候患了长年的胃溃疡,往往感到痛苦不堪,可是求医之后并没有一点好转的迹象……这种病例不胜枚举。并且这种病例在身体的机能上都没有一点问题,可是患者却自觉有症状,而换了几个大夫诊治后,病情依旧没有好转,由此可见这些病的原因都在心里。

当今医学是以19世纪到20世纪之间快速猛进的自然科学作根基,并站在科学的角度上把人当做“物”来解决,以客观分析、形态分类或数理的手段,借以掌握疾病发生的理由并解析其原因构造。但是目前的这种医学方法确立后,却只能从显微镜及动物的实验中得知出现在身体上之症状,而不能探知其内心变化的道理。目前医学不将人视为整体,他们觉得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身体的某一部分发生毛病所引起的,所以只要医治好故障之处,疾病理应会消失。而在这种观念之下,医学方法都不太担心到人为何会得病或为何别人不会得病而我却得到此病的种种问题。

到了20世纪的前半期,医师们慢慢了解到,假如完全将人当做一种“物”来对待时,就不能治疗所有的疾病。而且也一点点地察觉到某些疾病发生的原因,并非所有都来自生理,而是与精神因素相关。就像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胃溃疡、原发性高血压、气喘支气管炎等病都不只是简单的身体上之一部分的疾病,而是由于心中具有某种负担所导致的,故只要先排除那种心理的压力,病症就能一点点地好转。

从古至今,中医就有所谓“心病”和“身病”的两种不同说法,由此可见,中医的基本理念是从心理和生理这两方面下手。对西方而言,世界医学的祖师希伯喀拉地斯也说过:“不能在无视于心的情况之下,尝试于身体的医治。”当代医学也清楚了,只注意到身体上某部分发生病变的理由而治疗其身体外部,这不能彻底把病治疗好,务必针对身心两方面作综合治疗。

特别是近年来医学界发现一种更严重的现实问题,那就是凡接受人工洗肾的病人都较容易出现精神失常现象。由于患了慢性肾炎的人肾脏功能下降,因此不得不用机械取代肾脏,借以净化血液。可是一旦进行洗肾,每一个礼拜都要到医院去两三次,并且一次洗肾的时间就要两个小时,何况治疗费用也是一笔很大数目,因此,对于患者而言,在他的精神上、物质上及身体上的压力都忽然地增加,病人在这种情况下易失去职业或引起家庭争论,或陷入抑郁状态中而产生暴躁、易怒等各种精神失常的现象。除此之外,根据临床医学报告,患了肾病的人、靠起搏器维持心脏功能的人,或患了结核病等长久的卧床者都会在精神上产生不安的状态。因此,目前的医学已充分清楚身心密不可分的关联。

我们绝不可忽视相关大脑生理学、神经生理学及内分泌学等各种学问的基本常识,可是真正谈起这些学问来却不是普通读者所能认可的,因为所牵涉的范围太专业了。因此,还是用另外一种手段来证明这些知识——通过介绍闻名世界的“汤姆实验”。看了这个“汤姆实验”就必定能清楚心理和生理之间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

其实,汤姆实验是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心身医学教授华尔夫为了调查研究“感情与胃之机能”的关系而作的一个实验。

汤姆9岁的时候,由于喝下了一锅沸滚的汤,致使食道被烫成溃烂,因此不能再用嘴巴吃食物。那时,汤姆的亲人把汤姆送到康乃尔大学附属医院的外科接受手术诊治。医生在汤姆的侧腹部开了两个洞,直接将食物灌进胃里。但是正在开刀当中,汤姆的病情忽然有了变化,并且十分危险。医生们不得不在汤姆的上胃堵塞那一个洞的情况下结束手术。尽管这样,汤姆还是十分健康地成长,中年之后还帮助华尔夫等人研究实验。汤姆不只在肚子旁有个洞,而且在胃上也开了洞。能够直接看到胃的内部,因此可以亲眼看到由感情变化所引起的胃部变化的情况。

华尔夫教授等人花费了15年的时光观察汤姆所经历的各种感情,并研究由于感情的变化使胃部发生哪一种情况,最终他们发现,当汤姆十分生气、快乐、不安或紧张时,他的胃黏膜就会有充血的现象,胃部的运动十分活泼、胃酸的分泌量也强加,并且这种情况假如持续长久后,胃就会开始发生溃烂的情形。反之,假如汤姆处在郁闷或失望的时候,胃部的血液循环速度就会减慢,运动量会减少,胃酸的分泌量也就随之减少。

华尔夫进行的这项研究,是要观察胃与感情之间的关系。因此,为了进行这项实验,特地花钱请汤姆来上班。有一次,发生了失误,汤姆认为将要被炒鱿鱼了。因为,有一个会计人员当着汤姆的面说:“你被辞退了。”

后来才清楚这是一场误解,也就不了了之了。但是有一次,一位参加实验的人跟汤姆谈起一件事情的经过时,汤姆表现得十分生气,一赌气把心里所有想要骂的话都说出来了。这时,汤姆胃里面有黏膜红肿的现象,并且运动得十分活泼,胃液量也增加。

汤姆和孙子们住在一起,这些孙子们向来不佳。有一段时期,汤姆由于这个问题而苦恼,常常感到不安和焦躁。那时,汤姆的胃黏膜也肿胀起来,甚至略微受到一点刺激就会有出血及溃烂的症状。

从上述汤姆的实验现象可知,心理对身体的作用是何其之大呀!教授们还做过一种实验,即当汤姆吃东西时,总是先把食物放在嘴巴里一点点地品味之后,吐出来,接着再塞进通到胃里的管子。过了一段时间,教授们决心不让汤姆把食物放在嘴巴里咀嚼,而是直接把食物倒入管子里,最终发现汤姆的体重一点点减轻。教授们觉得这种情形充分表现出,吃的快乐和品尝的乐趣等心理上的因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具有十分大的关联。

我们总觉得内科的各种疾病全是因为细菌或滤过性病毒所导致,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有一位学者特意研究有关心身症的各种因素,他以前表示,一个生来素有的体质、个性、孩提时期的体验、自婴儿到现在的生活史,或是成人之后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及文化背景上的压力等错综复杂的因素加在一起,使得人的行动、习惯、价值理念、人生观等有所变更,这些都是导致心身症的相关因素。

有关精神学的演讲,在近来盛行于各地,前往听讲的医师以内科为最多。由此可见,从身心两方面去医治疾病的想法,在医师们之间已十分普及。在不久的将来,所有的疾病很有可能都将纳入心身医学的范围之内。

从身心两方面去医治疾病的想法,在医师们之间已十分普及。在不久的将来,所有的疾病很有可能都将纳入心身医学的范围之内。

养性不可超过限度

总的来说,怕是没有人不知道生命是最重要的。可是,人们现实的作为却往往不是这样,经常做着对生命无益的事情。这就不能说是真正地明白了生命的重要性。庄子揭露了有害于生命的几种举止,并指出了全生保命的方式。

庄子先指出了追求知识的害处。生命有限,知识无止境,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最终只有一个,那就是内心的狼狈不堪——已经拥有知识了,还不知道停止,却用知识来寻求问题的解决,这不是愈加危险吗?

庄子考虑问题的方向仍然与我们一般的思维不同:知识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人陷于困惑。因为,越是去求知,碰到的问题、是非对错就越多,我们就需要寻求更多的知识来处理这些问题,这就使人处于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一直没有完结。并且,想用知识来处理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能的,由于知识的对象是无限的,我们不能达到,所以说这是一条绝路。所以,走这条道路只能增加人的苦恼。

常言道,世界尽管是无限的,且我们的认识也是无限的,可通过无限的认识过程接近或认识无限。但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世界的无限是真无限,可我们认知的无限是假无限,不只是没有限度的含义,但任何一种认识或者说不管达到哪种程度的认知都是有限度的认识,所达到的必然是一定界限之内的认知。以这种有限的知识是不可能靠近无限的。

再者,知识不能有益于生命,那么,扬善抑恶是否对生命有益呢?答案是:否。庄子觉得扬善抑恶也是有害的。他说,做善事无不带来名声,可做坏事无不违反刑律。他把名声与处罚相提并论,觉得这两者对人都无一点益处。违背刑律的危害就更不用说了,众人皆知。那么,名声还有什么害处吗?

我们常常看得见有名有利,可看不见名所带来的害处。有了名,就需要去维持这名声,就需要迎合大众,不然你的名声就要构成挑衅。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此比古人的感觉恐怕是更强烈,看一看那些歌星、影星吧,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公众的关注,往往因为迎合观众而失去了个性,有的甚至由于公众的舆论而生存困难,活不下去。有的名人就成了某些经济集团的棋子,成为其经济活动的附庸。

那么,出路又在何方呢?出路在于“缘督以为经”,也就是居于两个极端之间,不但不要去做善事,也不要去做恶事,前者会由于带来名声而不自由,后者则因触犯法律而不自由。两者都不能让人本真地活着,只有忘记善恶,居中而行,让事情顺其自然,才可以过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生活,从而能够保全健康的生命,尽自己的孝道,颐养天年。

即使还活着,假如不健康,这里或那里有疾病,那么,生理上就不健全,就不可能活得快乐。活着不能孝顺自己的父母,让他们老有所养,安享天伦之乐,做儿女的大概也不会舒服。就连那些罪大恶极的罪犯,临死前还会感到最大的后悔是对不起父母,况且是常人呢!最后,人活着尽管终有一死,但假如没有颐养天年,中途夭之,也是令人后悔的。所以,一切危及人生这四大要事的作为都是应该抛弃的。

可能有人会问:假如没有财富怎么来完成这些人生要事呢?如何养活自己和父母?庄子的意思并不是禁欲,完全否定任何的欲求,假如是这样的话,生命和健康就要构成威胁,岂不是与庄子的建议相矛盾了吗?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早已不是居中了。他的打算是要过一种自然而然的平静生活,不要有意去做什么,要制止过多的欲望。居中,就是要适度,超过于必然的限度,好处就会变成害处了。

庄子对于知识之局限性的明示,意在暗示人们知道知识的无界限,从而明白知识在人生中的限度和意义,因此,庄子的意思并不是要人们不去追求什么知识、不去单独思考,而是主张要超越知识的限制,这就是与大道交融为一的智慧。当达到这样一个地步的时候,人们就可以以超越知识的态度去追求知识了。

保身、全生、养亲、尽其天年,才是人生最关键的东西。假如没有生命,即使富有天下、名扬四海,又有什么价值呢?

以无为的态度有为

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从来不清楚有日夜的轮换,而生命短暂的蝉则不知道有春秋季节的更替,它们自然不能与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海龟和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树进行比较,而活不到百年的寻常人也不能与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比较,后者的历练、知识、视野是前者望尘莫及的。

可是,在我们眼中(总而言之,庄子也是这么主张的),知识未必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后者也并不比前者愈加优越。

彭祖假如真的活那么久,的确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他阅尽人间沧桑,看着周围的人不断地出生又不断地死去,看着他们历经各种苦难,而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迟早也会随他们而去,他能够幸福吗?何况,当他活到二三百岁的时候,他将成为一个孤独的人,活在世上的人没有一个还可以认出他,他和这些人之间将没有共同的话题,因此,就只能生活在孤独之中了。

另外,无论活多长时间,都不可能看到或经历更多的东西。千百年来,虽然有无数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又有很多的人离开,可他们所经历的事情从本质上看都没有什么区别,无非是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这些琐事,他们一生所经历的时期和感受也是相同的。有些显赫一时的人物在寻常人看来似乎很幸福,可有大幸福的人也有大苦处;而普通人尽管没有他们那样的光环所带来的巨大幸福感,但他们忍受的痛苦也小。因此两者彼此抵消,也就相同了。拿破仑与他的仆人所得到的幸福感是相等的。所以,即便活一万年,你又可以看到、得到什么东西呢?只是徒然地提高了事件的数量而已。

与无限比较,活八百岁也只是瞬间,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也并不更长,因为,宇宙中的星系是以几十亿年或者上百亿年为春秋的,八千岁算得了什么!纵使上百亿年,在无限的时光长河中也一样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

由此可知,假如要去追求“大”和“长”,我们是永远达不到的。因为,不管是多么大,在它的前面总有“更大”,不管多么小,也还有更小。

在知识才能方面,就现在所知,还没有可以和人类比较的生物。这种能力尽管不断地开拓着知识的新境界,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快乐,可并没有改变人类的基本境界。人类在时间方面的恐惧比在空间方面较为深刻、直接和普遍。即便是一个寻常的人,从有意识的那一刻起,就清楚地明白自己必死的命运,虽然我们能够很长寿。即便假定可以活十万年,可是,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必死的结局来说,我们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死了。我们已经清楚存在着无限长的时间,可我们却不能与它共存,而只能无奈地死去,这是多么可悲啊!

所以,倒不如那些朝生暮死、一夜就能够繁殖几代的生物来得安详。在南非的沙漠中有一种虾,它们的寿命只有十几天,因为有水的时间也就十几天。下雨后几天之间这种虾就成熟了,然后交配、产卵、死去,那些卵就隐藏在干燥的沙粒中,期待下一次降雨。这下一次降雨不知道何时会到来,可能数月,可能数年,有时是上百年,可是一旦有了雨水,它们就会马上从沉睡中醒来,用最快的速度繁殖生子。它们的生命尽管短,可其所经历的事情并不比我们少,一样要经历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它们不清楚还有那么长的时间存在着,所以也就没有无可奈何死去的遗憾。它们不知有生,也不知有死,只是顺其自然地存在、消亡。所以,我们不要再去同情那些微小的昆虫了,该同情的可能正是我们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