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养性的因素
身体健康是表、是外,只要增强体质训练,就能够实现。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生命来自运动,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心理健康是观念、心理的体现,是要不断地进步、积累才能形成,只用体质训练是不能完成的。二者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是彼此依存的关系。故对修身养性而言,除了身体的健康之外,心理的健康也尤其重要。下面让我们把影响修身养性的因素,像时代、基因、个性、修养、经济、喜好、功利等详细介绍,和大家讨论。
1.养性与时代的关系
养性与时代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有这么一句古话“乱世黄金,盛世收藏”。一语道出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追求。但我们生活在盛世之中,收藏是一种喜好,也是一种寄托,从某种价值上来说,它也是一种文化,能够陶冶情操,故能够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而在盛世里可养性的方法很多,像唱歌、唱戏、绘画、书法、棋艺、摄影、养花、养鱼、垂钓、旅游等等,都能够达到修身养性之目的。因此,有这么一句话:“乱世生存,盛世养生。”在乱世中生存是首要的,可在盛世中、和平岁月中,生存已不是问题,而应提高人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我们要珍惜这个美好的时光,充分发挥我们的才智,为我们人类的文明贡献了自己所有的智慧。
2.养性与基因的关系
基因在养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与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到医院看病,医生就会问父母患过××病、××病。这主要是检查一下有无遗传疾病的家庭史。像高血压病来说也是能够遗传的,在预防、治疗上应采取措施:(1)预防为主,(2)药物治疗,(3)正常饮食,(4)情绪稳定。像多吃素菜,少吃肉等等。情绪上避免激动、暴怒。树立打败疾病的信心,此外,还要加强合理的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
3.养性与经济的关系
常言道:“年轻的时候用体力换金钱,年老的时候用金钱买健康。”一语道出了养性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人从小就要立志,锻炼身体、努力学习,用你的聪明、知识去努力地工作,去积累。像买保险等,为老年做好准备。
4.养性与修养的关系
“大肚能忍,忍天下可忍之事;张嘴就笑,笑天下可笑之人”,这是描述弥勒佛的一段经典之语。还有“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中医上说“怒伤肝,喜伤心”。七情“喜、怒、哀、乐、悲、恐、惊”等都对身体的健康有着直接的作用,无论哪一种过激的情感都会给身体带来不适。从养性角度而言,修养是一种润滑剂,它来源于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等,是从工作、生活中来,因此,修养伴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积累也会有所提高。主要是要具备“包容、豁达”之心,要学会去爱人、帮助人、关怀人,不要做过激的事情,处事要平静地思考,不要马上做出决定,马上做出决定常常是错误的。古人讲“每临大事有静气”,这对养性会有极大的好处。
5.养性与性格的关系
我国传统最讲究“平和”。人出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所受的文化背景、教育以及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基因的不同,都与性格培养有着一定的关联。这里主要是指要知道自己的缺陷,去改掉自己的不足,以达到平衡。
6.养性与功利的关系
人生活在当代社会中,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在这多彩的社会中,首先要学会真诚,真诚去对待自己的朋友,用心去对待一切。要踏踏实实,不故弄玄虚,有敬业精神,克服人的自私行为。像大画家朱屺瞻先生之所以高寿,一是对艺术不停的追逐,二是没有功利观念。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一丝杂念,心情平和,所以才能达到极高的境界,活到105岁。所以,学习艺术的目的要明白,是为了艺术还是为了现在的利益?为了艺术就要沉沦下去,不要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眼前的利益,就像水上浮萍,浮漂在水面,表现出轻浮、急躁、狂妄、霸道、目中无人。这些看上去是养性的,事实上,却养不了性,并且对养性起着完全相反的作用。常言道:“欲速则不达。”有多深的地基才能盖多高的楼,地基不牢盖高了也是十分危险的。
7.养性与嗜好的关系
养性,没有嗜好不行,有嗜好,也要有正确的嗜好,像唱歌、唱戏、绘画、书法、棋艺、摄影、养花、养鱼、垂钓、旅游、球类等,这些不但能陶冶情操,还对养性有好处。事实上,好的嗜好是人的思想上的一种寄托,是战胜杂念的一种方式。对身心造成危害的,务必不要去学,像古人说的吃、喝、嫖、赌、抽等不良嗜好。若已经有了不良的习气就要戒掉,不然,对养性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时期,要知道珍惜。在这个时代中,人们十分容易为了功利的观念而浮躁,这是这个时代的通病,有的为了“功利”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葬送了自己,像成克杰、胡长清等,就是十分好的典型,我们要吸取教训。由此可知,泡沫是虚的,只是一瞬间的好看,过后就无影无踪,还是要踏实,才能长期永久。养性是综合的,其真实意图就是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心理上的平衡。只有做到心理与身体的平衡,才能做到真正的修身养性。
古代人讲究的是修身养性,我们这代人讲的是健康,但其实是一回事。现代对健康的解释,已不是只有几块肌肉、健壮的身体就相当于健康,而是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真正的健康。
健康之计,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也是俗称的修养。身是命,服务于自性的寄托;性是意识,主宰命运的顶头上司;性命是一个系统的两个部门,性以命为载体,命以性而生华。无性则命绝,无命则性无所依,两者关系密切,彼此依存。所以,修身离不开养性,先性养而后身修。
古人向来注重修养,可对于现代人来说早已名存实亡,尽管有修养之意,但无修养之力。究其因,不外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近二十年,气功遍布大江南北,参加者几千万之众,可是有筑基功夫者,万不见一。大部分人为健康投资不可谓少,心力不可谓不坚,有成效者少不可得,这里所说的“大师”们应担当责任。各种黑白不分,自迷犹可,更迷别人,老少皆是,如痴如醉,手舞足蹈。形似疯似痴,却言发气(也许受气太多,需要发泄),有点神经。花钱买罪受,你说他迷信,他说你傻瓜。是可忍,孰不可忍。奈何!众人昏昏。
现在为健康计,为以后计,复修养之真义。参考前人之经验,不敢以明白者自居,只愿唤醒有识之士,明辨慎思。
修身养性,也要灵活处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求修身、治心、悟道。都说成功人士都有一个良好习惯,知道节制,每天坚持自己的必修功课。曾国藩每天必做的是写日记,巴尔扎克的必修课是天天坚持写作。有的人是每日一定锻炼身体、有的是每日一定读史若干、有的是每日一定闭目静坐一定时间、有的是每日一定挥毫练字以养性等等,不一而足。必修课坚持不懈,大道无形,事实上已经找到修身养性的捷径了。路在自己内心中,别人不知,书上没有,唯有自知。我们说的“至乐无如读书,养心莫善寡欲”“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内不欺己”“小人治迹,君子治心”等相关之类。这些古人修身养性的格言,到现在仍有参考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更新,科学在发展,信息资源在不断传播,修身养性也要随机应变,也要灵活掌握,也要因事因时因地的各不相同而改变。不要一成不变,不可刻舟求剑;病万变药亦万变。现代社会,讲求经济理念,讲求经济收益,讲求人脉就是钱脉,人际关系也就是生产力,心态就是生产力。全部的资源和资料,要想方设法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方式转变为生产力,转变为经济效益。这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是有益的。假如有许多资源不知利用、不知发掘其经济收益,那么,这种资源就好似浪费了,就没有合理开发和管理。就像同事关系、同乡关系、战友关系、师生关系等等,这种关系就是资源,有能够开发的可能性,就存在产生和发展经济效益的可能性。我们修身养性的意图是什么?这是一个一定得搞清楚的问题。常言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葛亮在卧龙岗好为梁父饮,意图就是治国安定天下,就是为了出山,而不是老死卧龙岗。全部的修身养性,其目的都应该是为了实践,在实践中建功立业。而不是皓首穷经、之乎者也、逃避现实生活。要想学以致用,一定要和实践接触,在实践中发挥修身养性的性能。因此,修身养性要随机应变。
《孙子兵法》中有这样的话: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兵因敌而制胜,水因地而致流。因此,修身养性,也要灵活处置。
人生需要静养
静并不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想那是尸体,而是想法来了,让他顺其自然,该来就来,该去就去。不要去追悔,不要去克制。参禅打坐,闭目养神,顺其自然,过去的让他过去,以后的还没有发生,就关注到现在。说现在,现在已成为过去,现在是难以猜测的,也就是现在即是。目前的这一秒,安详自如,这需要极高的境界。真正的静,一面工作,一面生活,一面打理日常事务,心境一直保持一致,大难临头不害怕,飞黄腾达不得意,可以荣辱与共,这就是静养功夫。但倘若坐在那里苦不堪言,魂飞体外,那是捉弄自己,还不如做苦力。六祖就是用砍材、舂碓磨炼身心,开悟成就。真正的静是非静,非不静。物来则应,去则不留,好像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修养没有模式,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自己的真实样子。不受拘束,洒脱舒服,动静不著,不离嬉笑怒骂。笑过之后,对来访者说,这就是入静,即是禅。离一切相,又具足一切相,无念而念念相连。明理则无动静可求,求之不得,处之平常既是。常言道平常心是道,平常意味着真实,平常意味着健康。话说容易,做到有难度,在这个洋溢着竞争的社会,谁情愿平常?在单位,团体,假如默默无闻,平平淡淡,没人关注,自觉贬值,以价值论英雄,认为没意义就是没能耐,没身份。根本上讲,每个人从出世那一刻起就决定了“身份”——三尺黄土。在未死之前所受的是职务。职务是生死间的装饰,有好坏、长短、高低。由这些“音符”构建起生命的旋律,才有人世的驳难与辽阔,孤寂与色彩。色彩虽然美丽,可绝对不会永久。人们易受现象蒙骗,意识偏颇,举止失调,以为平常,枯燥乏味,心境随之倾斜。欲与人争高下,竞长短,超脱事实,观念上生生不息的透支,生命也随之逝去,慢慢的身体就不正常了,等你清醒过来,平常已成非常。这时想静也静不下来,因此,静养首先要有正知,正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伟业。以正常心面对人生,不要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平等的是表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人格是平等的,以价格评论人生,那是作践灵魂。没意义的人生,最有价值。
世事洞明,红尘看破,不管山村、都市,都是净土。可以在闹市中求得宁静,那是大定,身心不养而自养。
养心重于养体
庖丁解牛的故事是人人皆知的。可人们一般总是慨叹于庖丁的高超技艺和庄子描述的生动传神与想象的独特,却极少关注到它的主题是养生。“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这才是文章要说明的主要问题。
那么,解牛与养生有什么关联呢?能够从下述几个方面来解释:
先是,养生要符合自然道理,而不能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常言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所追求的是道,却不是技术、技巧,他的境界已经远高于这个低级、表面的层次。假如养生只是胳膊有病治胳膊,腿疼医腿,或者只养一时之心境,图一时的快乐,都不可能达到意图:因为,技术的东西不能处理根本的问题,只能解决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难以达到大道。再者,大道自然,无心而为,而为小事计较于养生的方式、方法,是丢失了养生的根本,反而劳心费神,心神疲累,那就不是养生,却是害生了。
养生最关键的是养心,而不是养形体。正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的解牛技术之所以可以达到这么娴熟的程度,并不是他的感官多么灵敏,这种境界也已经不是感官可以感知到的。对于牛的构造、筋骨的走向都已经胸有成竹,即便闭着眼睛也能同样解牛,他用来看牛的不是肉眼,却是“心眼”。《庄子》中有很多例子,有的人缺胳膊、有的人少腿、有的人则长相奇异,可都能得道,因为他们的身心都是健全的。
人们一般注重的是他们的外表,却不是心灵,生理上一有疾病就马上就医吃药,但对于心灵上的毛病却视而不见。他们不知道心灵的毛病才是最可怕的疾病。假如心灵不健康,健全的身体又有何用?不但没用,并且有害。各式各样的罪犯,他们的身体大多是健全的,可心灵却得了不可救药的疾患,有的则是绝症。对于社会而言,这样的人身体越是健全就越是有危害,危害的时间也越长。因此,可怕的不是身体的缺陷,而是心灵的残疾。
由此可知,养心比养身更加重要。长寿的原因不只是肉体和物质因素,更关键的是心灵。假如心理不健康,身体也就不可能健康。大部分的疾病都是心灵因素造成的。一个总是心情压抑的人,怎么可能有一个好身体呢?观察一下那些长寿的人就能够发现,他们的一致特征是心地宽广,不为鸡毛蒜皮的事而斤斤计较。从古至今的哲学家大多长寿,也是因为他们心灵宁静,不为外物所动。这可能就是人们说“好人长寿”的真正理由,由于好人心气平和,不与人争,也就具备了长寿的最关键的因素。假如只是靠吃药来保全健康,而不去修身养性,生理就不可能健康,这些药物自身也会伤害人的健康。
养生还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这是遵守自然之道的具体内容。假如相反,违背了天理,不因其自然,收益就会适得其反。养心之道在于清心寡念,欲望太多或顾虑重重,心中塞满了太多的东西,那么心灵会由于承担过重而疲惫不堪。心中无物,身轻如燕。便自由自在。这就叫依乎天理。在身体的养生方面可以更明白地体现出“因其固然”的哲理。
随着岁月的增长,头发自然变白,这就是自然。但有的人非要改变这自然之理,把头发染成黑色,最终有些人因此得了绝症。有人由于年老而秃头,便去吃生黑发的药,黑发是长出来了,可不久命也没了。有些人害怕自己还不够美,要做整容手术。除了遭罪不说,还要不顾生命危险,有的人就死在了手术台上,美唇倒成了猪嘴,美腿变成了粗腿!有的人想把腿加长,增加身体的高度,结果成了瘫子!这就是违反自然之理的最终结果。
自然有自己的淘汰原则,人偏要把自己的原则加进去,用自己的小心计去策划大自然,那么,作茧自缚,或者自取其辱就是一定的了。自然的才是最美的,所有的修饰后的事物都因其虚伪而有缺憾。
病由心生
所谓心身症,即说病由尽管在心,可是症状却表现在身体上的疾病。研究心身症的学者称为“心身医学”或“精神医学”,可治疗此种病的部分则叫“心疗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