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哲学全知道
13371700000041

第41章 难得糊涂(3)

张作霖眉梢一挑,佯装糊涂地训斥秘书道:“我还不知道这‘墨’字下面有个‘土’?因为这是日本人索要的东西,就是不能带‘土’。这才叫做‘寸土不让’嘛!”语音刚落,掌声四起。那几个日本浪人这才领悟到张作霖不好欺负,他们越想越没意思,只好悻悻退场了。

糊涂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能给自己一个假面具,又不怕失去自己的艺术。张作霖在自己写错字的情形下,并没有乱了阵脚,而是将错就错,巧妙地提醒大家他把“墨”写成“黑”,不是因为自己不会写,而是由于对于日本的侵略寸土不让。这样一来,原本已经出错的张作霖揣着明白装糊涂,不仅避免了尴尬,反而体现出他的民族气节。

糊涂学当做人生策略,是聪明一时糊涂一世,还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不形于色,不形于言

有人推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在有些人眼中,有些丧失道德。

事实上,手段自身是没有道德不道德之分的,就像武器,能够达到正义的和非正义的目的。为了达到崇尚的意图,不因暴露目的而使对方有所准备,不露声色,佯装糊涂,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河东太守王邑被调遣别处,卫固、范先以请王邑回河东为由,与并州高干私下往来,想举兵反叛曹操。曹操听说后对荀彧说:“河东山川地势险要,为天下的要地。落入卫固等人手中,为害必深。请你帮我推荐一人,派去镇抚。”荀彧说:“镇抚河东,杜畿可以去。”曹操便让杜畿担任河东太守,前去执政。

杜畿上路了,可他还未到河东境界,卫固等人已听到消息,派几千人攻守陕津,不让杜畿入境。有人对杜畿说:“应率大兵前来征讨。”但杜畿却另有顾虑。他说:“河东有3万百姓,并不都是叛乱之人。假如以大军进攻,高压之下本来一心向善之人也会由于恐惧而听从卫固。卫固掌控了百姓,一定拼命死战。在这种情形下进攻征讨,假如不能取胜,则会致使附近各地的叛乱,天下便永无宁日;假如能侥幸获胜,也会对河东之民多些杀戮,两者都不是什么好事。如今,卫固等人并没有公开叛乱,既然他以回请王邑为名,对曹操派去的新官暂时一定不敢加害。卫固尽管足智多谋,却优柔寡断。假如我只身前往,出其不意,他一定假意接受我为太守。我到了河东,只要有1个月的时间,想法算计他就已足够了。”因此杜畿秘密渡河进入了河东境内。

杜畿上任后,范先想要杀杜畿立威。为了留心杜畿的内心去向,就先杀了主簿属下30多人,而杜畿不为所动,行动自如。卫固因此说:“杀了他没有什么好处,只会给我们招来滥杀无辜的罪名,并且他已经被我们所掌控,不妨就留下他来做太守吧。”这样,杜畿就像他所预料的那样,被卫固等人供奉为太守,暂时没有了性命之忧。

保住性命之后,杜畿开始有想法了。他对卫固、范先等人说:“你们是河东的希望所在,我只有依靠你们才能办成大事。因此,以后假如有什么事,请大家一起商议,出谋划策。”便任命卫固为都督,管理日常行政事务,范先则将领士兵,共有3000多人。卫固等人心中十分高兴,表面侍奉杜畿,事实上却觉得杜畿没什么了不起,不以为意,自然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后来,卫固要公开起兵反叛了,杜畿心中十分担心,便劝说卫固说:“要想成就大事,首先应该不让老百姓心乱。你如今要起兵,老百姓顾虑你要征兵役,一定民心大乱。因此,不如现在用钱招兵买马,等兵马足够了,再起兵也来得及。”卫固不知杜畿的真意,还觉得他说得很对,便依计而行。这一拖,几十天已经过去了。而卫固的部将们贪念财物,把招兵买马的钱私吞了很多。因此,卫固钱花了不少,可兵却招来不多。

随后,杜畿又佯装好意对卫固说:“每个人都爱家,诸位将军兵吏久在外地,爱家之心一定更大。如今郡中无事,应该让他们轮流回家探亲休息,有事再召回来就行了。”卫固担心伤了大家的心,又听从了杜畿的建议。因此杜畿暗中联络知己,暗地准备。结果是他的朋友们已散至各地,等待时机;可卫固的心腹们却都回家享乐,被离散了。

此时,反叛的高干攻入护泽,白骑攻打东垣,上党诸县、弘农郡也都发生兵变,卫固觉得时机已到,便号召家中的将士起兵反叛,可却没有多少人回来。杜畿见各县已经服从了自己,民心已定,便带领几十人离开郡府,至张县拒守。吏民大部分都拥城自守,以此来帮助杜畿。几十天内,杜畿便得到了4000多人的兵马。高干、卫固等人汇兵围攻杜畿,可因为杜畿已得民心,最终没能攻下张县。接着,曹操的大兵到了,高干失败,卫固被杀,河东郡便很轻易平定下来。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无穷受用。”这话说得是这么精辟!当我们发现被人家欺骗时不要马上说出来,当我们遭受人家欺侮时也不要马上怒容满面。因为,如果一个人可以有不动声色、吃亏忍辱的胸怀,那么在人生旅途中自然会发现有无穷意义和妙处,并且对自己的前途事业也会大有益处,一生受益不尽。

有一个男人,妻子常年有病,几乎没有做过什么体力活,只是在家做做家务罢了,这在农村算是有福的女人了。但这女人生性多疑,又好护短,谁家的孩子与她的孩子打架啦,谁暗地里说她家的坏话啦,她借给谁家的东西人家没还啦,都要寻死觅活、添油加醋地向丈夫唠叨,并说嫁给你一直受人家的欺负,咱咋这么好欺负啊!这男人年轻气盛,本身是麦秸火性子,一点就着,一听完总要找人家打骂一顿,在表面上占了不少便宜,可是把村里的人差不多得罪完了。以至于几个孩子对他们也很排斥,公开叫骂:“碰上这样的父母,倒了八辈子的霉!”他们的几个孩子到现在也找不到媳妇。媒人来说合的原本就少,有说成的,人家向邻居一打听,马上就回绝了。假如妻子或丈夫有一个人有教养些,忍耐些,装装糊涂,哪会有这么多不和呢!不动声色,顺水推舟,就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啊。

遇事沉着冷静,被看做是人生十分重要的修养。有一个词语叫“处变不惊”,古人中也有很好的范例。

汉成帝建始年间,关内持续下了40多天的大雨。京城里的民众都恐慌起来,都说大水要来了。百姓们四处奔走,相互践踏,老弱惨叫,长安城中大乱。大将军王凰觉得皇太后和皇帝以及后宫里的人能够乘船,而官吏和百姓则可以上城墙去避水。这时群臣都听从王凰的建议,唯独右将军王商说:“自古以来,无道的国家,大水都还没有冲进过城郭,今天是什么原因会有大水在一日之内就暴涨进城呢?这一定是谣言。不能下令让官吏百姓上城墙,那样会让百姓更担忧。”所以,汉成帝没有下令。过了一会儿,秩序略微稳定下来,派人查问,的确是谣言。因此汉成帝非常赞赏王商的冷静沉着,遇事有主见。

古语说“谣言止于智者”,聪明人清楚在谣言、变故面前应不动声色,因此谣言不攻自破,变故得到消除和处理,这莫不是大智大勇吗?

不理解不动声色的人太多了。他们或者想体现自己的聪明,结果验证了自己的愚蠢;或者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不乐意收敛锋芒,最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也有可能因忍受不了羞辱,口出狂言,搞得对方很难看,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因此,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的人,都是不形于色,不形于言,善于控制自己,隐藏自己的意图和动机的人。形于色,形于言的人,只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罢了。

如果一个人可以有不动声色、吃亏忍辱的胸怀,那么在人生旅途中自然会发现有无穷意义和妙处,并且对自己的前途事业也会大有益处,一生受益不尽。

内心“清清楚楚”,表面“含含糊糊”

把“糊涂学”应用到生活中,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有些事情,你已经看见了,但必须当做没有看见。对有些话语,你明明已经听见了,但得装出没有听见。自然,听而不闻也是一种糊涂哲学。

有关别人的怒吼辱骂都听得清清楚楚,除了徒增苦恼怒气,让自己处于不利地位之外,有什么好处吗?因此,恰当地装聋作哑,有时能建奇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人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击败了甘愿当大英帝国傀儡的希腊。帝国主义十分愤怒,英国召集了法、意、美、日、俄、希腊等国代表,与土耳其在洛桑洽谈,准备严惩土耳其。英国政府派出外交大臣刻尊,意在威逼、吓唬土耳其就范。

刻尊这人身材高大,声如洪钟,是闻名一时的外交家。与英国相比,土耳其派出的代表伊斯美则相形见绌。伊斯美身材矮小,并且耳朵还有点背,在国内国际均属没有名气的人物。刻尊自然不把这种小人物放在心上,在谈判中他态度傲慢,气焰嚣张,目中无人。其他与会国代表也盛气凌人。可是,伊斯美却能在这种气氛中泰然自若,精心酙酌每句外交辞令,言语行动有条有理,一板一眼,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尤其是他的耳聋发挥了“特异功能”,凡对土耳其有用的话,他一句不差都听进去了,所有对土耳其不利的话,他仿佛什么也没有听到。当伊斯美对列强所提的苛刻条件全不理睬,只专注于对土耳其有利的条件时,英国代表刻尊十分生气,他挥拳怒吼,咆哮叫嚣。恫吓、吓唬不停向伊斯美袭来,各列强代表也助纣为虐,气势汹汹。那种紧张氛围令人屏息静气,空气快要凝固了。伊斯美尽管有点耳聋,可对刻尊盛怒之下发出的“超强度”刺激信号,自然是句句听得仔仔细细的。可他仍稳坐不动,若无其事,耳聋一如既往。等刻尊喊累了,他才不紧不慢地张开右手,靠在耳边,将身子倾向刻尊,非常温和地说:“阁下,您说什么?我还没有听清楚呢!”意思是请刻尊再重复一遍。气得刻尊摇头、翻白眼,半晌说不出话来。

刻尊的愤怒,经过刚才的发泄,已经慢慢平息。这种激情是很难再现的。伊斯美的耳聋计策,不亚于对刻尊进行情绪掌控的心理战术。现在刻尊不得不坐下来商谈,伊斯美用他的耳聋——这种吃亏的“特异功能”——左右了整个谈判局势。装聋作哑发挥了好影响,历经将近3个月的谈判,终于完成了对土耳其有利的条约。

事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古语说得好:“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假如我们一直睁大眼睛,就像两眼球是显微镜似的观察、算计别人的缺陷和不足,那么,我们永远不会满足对方,我们会嫌弃、厌烦别人,这样不仅处理不好与同学、邻居、朋友、亲人、爱人的关系,还会打破基本的团结关系、失去朋友,甚至失去亲人和爱人。假如我们闭上一只眼睛,用一份宽容的心对待别人的缺陷和不足,给别人一份自信,给自己一份轻松,生活就会变得美好起来。

这种举止在生活中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糊涂。其实,糊涂不等同于马虎,糊涂是一门艺术,包含着物极必反的深奥道理,隶属清醒的最高级别,需要倾注大量的文化情愫进行长期的修炼之后才能自然流露。可马虎是不需要什么的,只不过是一种坏毛病罢了。

内心本身是“清清楚楚”的,可为了应现实的需要,在外人面前表现出“含含糊糊”的姿态,也许更加有利于达到“圆通”的境界,这也是一种杰出的人生智慧。

在生活中,我们应跟着猫头鹰学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说我糊涂,可是我不傻!

假痴不癫

史上,箕子是第一位执行假痴不癫计策的人物。

箕子是商朝纣王的庶兄,原名叫胥余,封子爵,身为太师,是一个见微知著,能准确地预测事物结局的人。纣王继位不久,命工匠为他雕琢一把象牙筷子。箕子感慨地说:“象牙筷子一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琢的杯。有了玉杯,这中间自然不能盛野菜汤和粗豆做的饭,而要盛山珍海味才匹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乐意再穿粗葛短衣,也不情愿再住茅房陋室,而要穿高档的衣服、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广室。这样下去,我们商国境内的物品远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收集远方各国珍贵奇异之物。从象牙筷子开始,我意识到了以后发展的结果,不由地为他操心。”

不出意料,纣王的贪欲越来越满足不了。他抓了上千万的劳工修建占地三里的鹿台和白玉为门的琼室,搜集狗马珍宝,奇禽怪兽放入其中。同时以酒为池,悬肉为林,让裸体男女追逐嬉戏。老臣比干相谏,纣王把他的心肝剜出,说:“比干自觉是圣人,我听说圣人之心有七窍,倒想看看是怎样的!”箕子又上谏而不被采纳,害怕残暴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就诈癫扮傻起来,披头散发,胡言乱语,弃太师之尊而不为,情愿被纣王关在囚里。正是“留得残荷听雨声”,不久纣王死了,新朝周武王大放囚徒,邀箕子再出来做官,箕子婉拒,私下带了5000人逃走。

明朝时,江西的宁王宸濠,密谋谋反,于是招致奇才异能之士为党羽。宸濠很欣赏唐伯虎,派人拿一百两金子到苏州聘他来做官。唐伯虎被安顿在别馆中,非常受优待。相处半年,唐伯虎见宸濠经常做不合法的事,知道他以后肯定会反叛,因此想辞官回乡,可又逃脱不得,不得已只好佯装疯狂,每晚去妓院寻花问柳,痴痴癫癫就如色情狂,见丫鬟仆妇就追,在王府的妃嫔面前脱裤小解,无由的哭,无由的笑,污言秽语,不堪入耳。一次,宸濠派人给他送礼时,见他赤身裸体蹲在地上,用手玩弄自己的阳器并嘲讽训斥来人。来人只好把礼物带回。宸濠听说此事后说:“谁说唐伯虎是个贤明之士,他不过是个疯子而已!”无奈之下只好放他回家。几年后,宁王造反,很快被剿平,宁王死,那帮被尊为上宾的名流,都列为逆党,无一逃脱,只有唐伯虎因能及时装癫扮傻,不被株连。

下面再说一个强者一方必欲置另一方于死地的故事,这个故事将进一步证明:当人的生命危在旦夕时,装癫扮傻差不多是仅有的逃脱死路的策略,假如装得不是十分像,不彻底地扮作疯狂,对手怎么会放过他呢?

“假痴不癫”从轻的方面说,是诈呆扮懵装聋作哑;从重的角度说,即苦肉计,要损抑自己意志,戕害自己身心,且不容易装扮,不是到了最后关头,是不会轻易尝试的。一个十分理智的人变成失去理智的疯子,要自己先毁灭自己才能去欺骗监视严密不遗巨细的眼睛。假如这个人不具备惊人的勇气,是不可能办到的。自然,身为一种计谋,普通人也是可以使用的,那自然不需要变成全部失去理性,只要把糊涂装到貌似愚蠢那一步,欺骗对方就可以了。

战国时,孙膑与庞涓都是鬼谷子弟子,一起学兵法,有过八拜之交,结为生死兄弟。庞涓为人刻薄寡意,孙膑则忠厚谦逊。

庞涓到魏国求官,拜为军师,屡建奇功,名气大振,显赫不可一世,可他却还忌着一个人,那就是他的义兄——曾发过誓“假如有进身机会,必举荐吾兄”的孙膑。他觉得孙膑是因为有祖传《孙子十三篇》,才能比自己优秀,而他一旦有机会,便会打垮自己,所以一直不予举荐。

后来,孙膑经墨翟推荐,来到魏国。鬼谷子深谙阴阳之术,推测知孙膑之前途得失,可天机不可泄露,只能改名孙宾为孙膑,并给以锦囊一个,嘱咐不到十分紧急不得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