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哲学全知道
13371700000040

第40章 难得糊涂(2)

回想杨修失败的过程,主要原因在于他聪明而不善于掩饰自己。有聪明头脑的人,凡事喜欢动心思,善于表现自己,一般“聪明反被聪明误”。君王喜欢有人辅助,但却不喜欢被人超越,因为被别人比下去是令所有人都十分生气的事情。因此,西方有句谚语说:“虽然星星都有光明,却不敢比太阳更亮。”《阴符经》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意思是让我们知道,善于伏藏是制胜的关键。假如一个人不懂得伏藏的道理,即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以打败对手,有可能还会招致杀身之祸。杨修就是喜欢在曹操面前动心思,在别人面前到处显示自己的才智,锋芒太露而不知收敛,才高震主而不懂掩饰,才引火烧身“误了卿卿性命”的。真正聪明的人,不管是对于自己的长处还是不足,都不能发挥到“极致”,人们常说盛极则衰,事实上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适当地遮掩自己才是最佳选择。

揣着聪明装糊涂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泰然自若地在这个社会上很好地生活下去。

难得糊涂的解释的确有很多种,难得糊涂的解释也是不尽相同。世上怪事太多,有时很难处理,装装糊涂,也不一定是件坏事。

来点糊涂是容身之道

特定的时候要学着装糊涂点,因为有些人不喜欢看见太精明的人在眼前摇来晃去,特别是那些当大官、有大钱的人,在他们的手下做事,就得学着点,该装傻的时候必须装傻。

装糊涂的好处至少有两个。首先,不做出锋芒毕露的样子,少招人忌恨和嫉妒;其次,少问点事情,耳不听,心不烦。这种处世手段,在人际关系十分复杂的情形下,或在社会政治环境相对恶劣的形势下,不失为明智的抉择。

很久以前,某宰相请一个理发师理发。理发师给宰相修到一半时,或者是由于过分紧张的原因,一不留神把宰相的眉毛给刮掉了。天哪!不得了了,他暗暗叫苦,瞬间惊恐万分,深知宰相一定会怪罪下来,那时必然让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好在这理发师时常在江湖上行走,深知人之平常心理:盛赞之下无怒气消。他急中生智,忽然醒悟!于是,他慌忙停下剃刀,有意两眼直愣愣地看着宰相的肚皮,仿佛要把宰相的五脏六腑看个透一样。

宰相看见他的样子,十分不解。迷惑不解地问道:“你不修面,却只看我的肚皮,这是为何原因呢?”

理发师佯装一副傻乎乎的样子解释说:“大家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大人的肚皮并不大,如何会撑得下一个船呢?”宰相一听理发师这么说,放声大笑:“那是宰相的胸怀大,对一些小事情都能包容,向来都是不计较的。”

话刚落音,理发师“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说:“小的该死,刚才修面时一不留神将相爷的眉毛刮掉了!相爷心胸宽广,请您一定要恕罪。”

宰相一听,哭笑不得:眉毛给刮掉了,叫我以后怎么见人呢?不由勃然大怒,正想发作的时候,又转念一想:自己刚讲过宰相心胸开阔,怎能为这小事而治他个罪呢?

因此,宰相便豁达平静地说:“没事,且去把笔拿来,再画上眉毛就行了。”

故事中的理发师临危不乱,出奇制胜地通过称赞宰相而躲过了一劫,这就是所谓的藏锋显拙的奇妙之处。

在工作中,假如你的能力的确超过上司,也有必要装装糊涂。上司大多是有疑心病的——在他们长期的职业生涯中,不免有一些人会背叛他,或是得了他的好处却不知回报,长期以来,他们对别人都不太敢推心置腹。这种人认为属下就应该一直比自己矮一截,这样他们才会有成就感。所以,他们只会提拔能力比自己低的属下。而一旦看到属下的能力高于自己时,马上会显得忐忑不安,还会对属下施加压力。所以,当你的才能高于上司时,不要过于锋芒外露,要避免引发上司的猜忌之心。

当然,你也不必不开心,因为做一个别人不可取代的员工,其意义或许并不比做一个中层领导小。更不要把不高兴挂在脸上,因为那会影响到别人,或许会给别人以可乘之机,他们会说风凉话:瞧,那个部门主管的确不怎么样,连他们自己部门的人都不听话。这样,不仅给了人把柄,对自己的团队也有坏影响——哪天公司有了重要安排,老板怎么会把这任务交给压不住下属的你呢?那时候,你就只能看着别的团队立功晋升喽!

有意糊涂一点,事实上不是真糊涂,却是真智慧,是聪明的最高境界。糊涂一点,不是对人间世事不闻不问、十分麻木,而是大智若愚、宽宏大量。领导者的难得糊涂不是浑浑噩噩的,却是冷处理艺术中的高招手段。领导者要懂一点糊涂学,这样不但易与同事相处,而且还有利于自己领导的团体更具有亲和力。所以,领导者要学会装糊涂。领导者事业有成、官场顺利,不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假如不知收敛,一味卖弄心计,耍小聪明,甚至逞强斗勇,必然会伤及上下左右,致使诋毁诽谤,最后落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假如糊涂一点,大智若愚,藏巧于拙,像孙膑装疯卖傻、司马懿装傻充呆一般,不但保全了自己性命,并且也为最后取得胜利打下了基础。何况世人皆醉而我独醒,假如人皆不能而唯我独能,则我必成众矢之的。所以,韬光养晦,来点糊涂,则未必不是明哲保身之道。

藏锋显拙,是为人处世中外圆内方的一种技巧。外示以拙,可以放松别人的注意,然后可以在不经意间,忽然出手,出奇制胜。

人生需要学会糊涂

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宁武子即宁俞。在他辅佐卫文公期间,天下太平,政治清明,宁俞表现出超人的才干。可是,当卫文公的儿子卫成公掌权后,国家发生内乱,宁俞则糊涂起来。自然,这是他明哲保身之道。作为国家重臣,不暂时保住性命,以后怎么治理国家?随后周天子出面,诛杀奸臣,政治出现清明之象,宁俞又聪慧大显,辅佐卫成公大治国家。

人生就像个万花筒,人们在变幻之中要用足够的聪明智慧来衡量利弊,以防莫测。孔子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动为聪明后的举止,静为糊涂时的冷静。因此,人有时候不如以静观动,守拙若愚,这种做人的方式事实上比聪明还要高出一筹。

聪明是本身的财富,但同时也要清楚,糊涂同样是立身之根本。聪明与糊涂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很多的聪明人办了糊涂事,致使身败名裂,也有很多的糊涂人办了聪明事,名利双丰收。在不便直言的情形下,委婉地提示几句,让听者理解自己话里的真实目的,这就是装糊涂。

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很贤惠有德,有时对唐太宗处理政务很有帮助。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厚葬了她,并把陵墓命名为昭陵。为寄托浓厚的思念之情,唐太宗还令人在宫中建造了一座很高的楼台,一有闲暇便登上楼台远眺昭陵。

一天,唐太宗率领宰相魏征等大臣一起登上楼台,远眺了一会儿,唐太宗问魏征:“爱卿看见昭陵了吗?”

魏征揉了揉双眼,望了半天,回答:“皇上,臣老眼昏花,有的看不见啊!”

唐太宗暗想:岁月不饶人,魏征的确是老了!因此,他颇有耐心地指给魏征看。

魏征又看了看,对唐太宗说:“臣刚才原觉得皇上是让我看献陵(唐高祖李渊的陵墓),假如是看昭陵,臣还是能看得到的。”

唐太宗听了,深感惭愧,下令命人拆除了宫中的这座楼台。

在这里,魏征撒谎自己眼花,以唐太宗父亲的陵墓,暗中警告唐太宗:不该只思念自己的妻子,更要想念作为开国元勋的父亲。魏征尽管以直言相谏而闻名,但他也深知不能过于冒犯皇上。唐太宗心照不宣,明白了魏征的意思,马上改变了以前不恰当的做法。

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外表看似顽固,而内心却很豁达;有的人外表看似愚钝,而内心却是才高八斗;有的人貌似聪明,可内心却是底气不足。

可是让精明的人糊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他经历了很多人和事,受过很多的挫败和折磨,否则他是不会糊涂的。郑板桥曾经说过了,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变为糊涂更难。可也只有提到这一步,才能理解人生是怎么一回事。

由于油漆住屋,戴维到旁边一家很清静的小旅馆去避居几日。他的行李只有一个装有两双袜子的雪茄烟盒,还有一份旧报纸包着的一瓶酒,以备不时之需。

午夜时分,戴维突然听到浴室中有一种奇怪的声音。过了一会儿,跑出来了一只小老鼠。它跳上镜台、闻闻他带来的那些东西。接着又跳下地,在地板上做了些奇怪的老鼠体操,后来它又跑回浴室,不知道做些什么,昼夜不停。

翌日早晨,戴维对清理房间的女服务员说:“这间房里有老鼠,胆子大得很,吵了我一夜。”女服务员说:“这旅馆里没有老鼠。这是最好旅馆,并且所有的房间全都是刚油漆过。”

戴维下楼时对开电梯的说:“你们的女服务员真是忠心,我对她说昨天晚上有只老鼠吵了我一夜,她说那是我的幻觉。”

电梯司机说:“她说得没错,这里真的没有老鼠!”

戴维的话一会儿便被他们传开了。柜台服务员和门卫在戴维经过时都用奇怪的眼神看他。这人仅带两双袜子和一瓶酒来住旅馆,却又在绝对不会有老鼠的旅馆里见到了老鼠!

毫无疑问,戴维的举止替他赢得了很多荒诞的评语——那种娇气任性的孩子或是孤傲固执的老人病夫时常得到的评语。

第二天晚上,那只小老鼠又出来了,依旧跳来跳去,活动一番。戴维决心采取措施。

第三天清晨,戴维去店里买了只老鼠笼和一小包咸肉。他把这两件东西包好,悄悄带进旅馆,不让当时值班的员工看到。第二天早上他起身时,看见老鼠在笼里,既是活的,又没有受伤。戴维不准备对别人说什么,只打算把它连笼子提到楼下,放在柜台上,验证自己不是无中生有地胡说。

可在准备走出房门时,他突然想到:“慢着!我这样做,岂不是太无聊,并且让人生厌?是的!我所要做的是爽爽快快验证,在这个所谓肯定没有老鼠的旅馆里的确有只老鼠,从而一举消灭它。我用雪茄烟盒装两双袜子,外带一瓶酒(如今只剩空瓶了)来住旅馆而赢得怪人畸形的光彩。我这样做,是自降身价,使我变成一个不惜以任何手段验证我没有错的气量狭窄、迂腐无聊的人……”

想到这里,戴维马上轻轻走回房间,把老鼠放出,让它从窗外宽阔的窗台跑到邻屋的房顶上去。

半小时后,他下楼退掉房间,离开旅馆。临出门时把空老鼠笼递给侍者。厅中的人都向戴维微笑点头,望着他推门离去。

假如有朝一日,对某一件事你知道自己一定正确,并可以提出真实存在的证据证明你不会错时,假如那是无关紧要的事,最好什么也别去做。

对于糊涂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看不明白、搞不清楚,因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另一种则是看得明白弄得清楚,可却不便于直截了当,这种情况下就要采用一定的糊涂战术。的确,在生活或工作中,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清清楚楚。在某些特殊的场合,由于某种特别的思考,说得含糊一点儿效果反而更好。

世事风云变幻多端,不要在该糊涂的时候假装聪明。该聪明时犯糊涂,就会失去机会;该糊涂时却聪明,就会惹火上身。做人者,聪明不如糊涂,守拙若愚,貌似很木讷,其实则超过所有的聪明之举。

学会“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人生如战场,时时刻刻存在着斗智斗勇。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在多样的现实矛盾中,人们以糊涂处世的态度截然不同。

汉代丞相陈平向来以品行端正闻名,且才智过人,明白糊涂策略的真谛,需要糊涂时巧装糊涂。他曾两次装糊涂,为稳固汉室江山起到了不可小瞧的作用,一直被世人赞颂。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把自己诸多的儿子都分别册封为王,各据一方。在他临终时又召集列侯群臣于病床前郑重嘱咐:“此后非刘姓不得封王,如违此约,天下共诛之。”他撒手而去后,就把皇位传给了太子,即汉惠帝。可惜这位年轻皇帝命薄福浅,即位不久就病逝了。其生母吕后,当皇帝的儿子死了,对国对家都是伤心事,本该是悲痛难忍。但是在为汉惠帝发丧时,这位母后只是干号,并没有泪水,还不时用眼角偷看在场的大臣们。丞相陈平一时不解,张良的儿子张群轻声对他说:“驾崩的皇上现在没有年纪大的儿子,幼主登基太后顾虑大臣们不服管制,假如丞相请太后评吕氏之侄吕产、吕台、吕禄为将,统帅京城禁军,手握大汉重权,我想太后就会放心了。”

丞相陈平从大局出发,为稳定时局,安定人心,依张群的建议做了,吕后果然动情地哭起来了。

但是,吕后并不甘心于她的家族兄弟只处于将位,在诸吕控制朝中大权后,得寸进尺想封诸吕为王。可刘邦临死前曾当众留下遗嘱:“非刘氏子弟而称王,天下共诛之。”现在吕后要这样做,明显是要变刘姓汉室为吕氏天下,眼看这种明目张胆的越轨举止,该怎么办?

右丞相王陵为人正直,以直言著称,也是刘邦的同乡。当吕后征求他的建议时,他态度十分坚决地说:“高帝宰白马,与大臣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诛之。如今封诸吕为王违反盟约,不可!”

吕后听了,心里很是不爽,又去问左丞相陈平,陈平却不加考虑地说:“高帝平定天下,册封自己的子弟为王,现在太后执管朝政,封自己的弟兄为王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太后大喜,因此择日封吕召为东平王、吕禄为西平王、吕产为中平王。

右丞相王陵见陈平欣然允许吕氏分封三王,十分愤怒,可又无能为力,于是转而指责陈平:“当初与高帝歃血为盟,你难道忘了吗?如今高帝去世,太后要封诸吕为王,你们见风使舵,违背了盟约,还有什么脸面见先帝呢?”陈平却是不愠不火,用坚定的语气回答道:“如今你在朝廷据理力争,我不如你,关于保住刘氏宗庙,平定刘氏天下,你怕是会不如我的。”

陈平自然清楚刘邦的遗嘱,为什么还要同意吕后的请求呢?是胆小怕事、贪生怕死吗?非也!他把自己的目的隐藏起来,是想等待时机成熟时,再举事发难。现在的迎合只是暂时的,眼下的牺牲是局部的,等待时机守住根本、保住大局则是他真实的意图。

生活中我们不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危险,只要你保持淡定,掌握好情绪,糊涂面对,就有机会化险为夷。下面是个有关张作霖装糊涂的故事:

张作霖是民国时期的大军阀,可他强烈提议抵御日本的侵略,这一点颇得人心。有一次,张作霖参加名流集会。席间,有几位日本浪人忽然声称,久闻张大帅文武全才,请即席赏幅字画。张作霖明明知道这是有意刁难,可在公共场合,“盛情”难却,就满口答应,吩咐笔墨侍候。他洒脱地踱到桌案前,在满幅宣纸上,大笔一挥写下了一个“虎”字,随后得意洋洋地写上落款“张作霖手黑”,按上朱印,信心十足地掷笔而起。那几个日本浪人面对题字,丈二和尚一样,摸不着头脑,面面相觑。

机敏的随侍秘书一眼看出了纰漏,“手墨”写成了“手黑”。他慌忙贴近张作霖身边低语道:“大帅,您写的‘墨’字下面少了个‘土’,‘手墨’写成了‘手黑’。”张作霖一看,不由得一愣,怎么把“墨”字写成“黑”了。假如当众改正,岂不大丢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