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处世智慧大全集
13369900000117

第117章 挺经(1)

〔清〕曾国藩撰

《挺经》导读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是一位富有争议的历史名人。他的言行影响着诸多后来人,被称为“完人”“楷模”。许多名人都对他推崇备至,毛泽东说“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认为曾国藩可以做自己的老师。

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谜一样的传奇色彩,他一无家学,二无根底,在仕途之中,虽备受诋毁,却始终宠辱不惊。他正是凭借着这个“挺”字,在困难和厄运中求出路,在苦不堪言的仕途恶斗中求“挺”直。赢得了从近现代的很多仁人志士的尊敬,也使他成为每个渴望成功的人学习的楷模。

所谓“挺”,即势不可用尽,功不可独享,大名要推让几分,盛时要做衰时想,刚柔相济,无为而无不为;百尺竿头,不能再进一步;欠缺本身就是完美。曾国藩以盖世之功而能于众说诋毁中安然保全自身,全赖这一“挺”字。主动、积极、参与,以恰淡的出世之心来入世,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如此方能在前有猛虎后又毒蛇的情况下,不受其左右,气定神闲享受人生之至高境界。

曾国藩曾对他的学生李鸿章说了一个故事:有老翁请了贵客,要留他在家午餐。早间就吩咐儿子,前往市上备办肴蔬果品,日已过巳,尚未还家。老翁心慌意急,亲至村口看望,见离家不远,儿子挑着菜担,在水塍上与一个京货担子对着,彼此皆不肯让。老翁赶上前婉语曰:“老哥,我家中有客,待此具餐。请你往水田里稍避一步,待他过来,你老哥也可过去,岂不是两便么?”其人曰:“你叫我下水,怎么他下不得呢?”老翁一直抵说不过,乃挺身就近曰:“来来,然则如此办理:待我老头儿下了水田,你老哥将货担交付与我,我顶在头上,请你空身从我儿旁边岔过,再将担子奉还。何如?”当即俯身解袜脱履。其人见老翁如此,作意不过,曰:“既老丈如此费事,我就下了水田,让尔担过去。”当即下田避让。他只挺了一挺,一场争竞就此消解。这个故事正好说明了“挺”字的内涵。

《挺经》是曾国藩生前的一部“压案之作”,李鸿章曾誉其为“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是曾国藩总结自身人生经验和成功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令人遗憾的是,曾国藩还没有来得及把这部书写完就告别了人世。现在我们所见的《挺经》,是后人从《曾国藩全集》、《曾国藩年谱》、《经史百家杂钞》以及曾氏弟子、幕僚的著述中整理出来的。全书按李鸿章所讲的“挺经十八法”,共分为十八卷。分为“内圣”、“砺志”、“家范”、“明强”、“坚忍”、“刚柔”、“英才”、“廉矩”、“勤敬”、“诡道”、“久战”、“廪实”、“峻法”、“外王”、“忠疑”、“荷道”、“藏锋”、“盈虚”,详细记录了他在宦海沉浮、金戈铁马之中总结出的十八条心法,集其在修身、养性、持家、从政、领军、识人、外交等各方面的心得体会,是其从自身的成败得失中总结出的一套独到的为人为官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内圣第一

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私,故人悦。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万一之效耳。

【译文】

仔细思考古人修身的要义,其中成效特别显著的大约有四个方面:谨慎独处,则心胸安然;庄严恭敬,则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则人们悦服;专守诚意,则神灵钦敬。慎身独处,就是说遏止私欲,连非常微小的方面也不放过,遵循自然之理而行,时时刻刻都如此,内省而无愧,所以心里坦然。庄严恭敬,就是说外表整齐严肃,内心思虑镇定专一,时时端恭庄严,所以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就是说从本体上讲,能保养心性,从运用上来说,有爱民惜物之胸怀,大公无私,所以人们悦服。正心实意,就是说内心忠贞坚定,言语笃实无欺,以至诚与万物感应,所以神也钦服。如果真能达到上述四方面的修身功夫,这四种效验就自然而至。我虽然年纪已经很老了,却还想在修身方面再下些工夫,以求有万一的成效。

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其间离合几微之端,可得而论矣。

【译文】

古人所谓的“独”,是君子和小人都能感受到的。小人认为自己是独自一人时会产生一个非分的想法,非分之想积聚多了就会肆意妄为,从而做出一些欺骗他人的坏事。君子自己是单独一人时,会产生出真诚的想法。真诚想法积聚多了就会处事谨慎,从而下工夫改正自己不满意的道德修为。虽然君子和小人都是独处,两者的差距却可由此评论了。

盖《大学》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资其扩充;日用细故,亦深其阅历。心之际乎事者,已能剖析乎公私,心之丽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则夫善之当为,不善之宜去,早画然其灼见矣。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实有所见,而行其所知。于是一善当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则趋焉而不决。一不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则去之而不力。幽独之中,情伪斯出,所谓欺也。惟夫君子者,惧一善之不力,则冥冥者有堕行。一不善之不去,则涓涓者无已时。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坚如金石。独知之地,慎之又慎。此圣经之要领,而后贤所切究者也。

【译文】

自从《大学》穷究事物的原理并获得知识之后,过去的言论行为都可用作个人开阔眼界充实知识的资料,处理日常的琐事问题,更可加深个人的阅历见识。君子这样做了,他的心在遇到实事时,已经能剖析公私的差异;他的心在联系道理时,又足以精辟地研究其得失。那么对于善事应当做,不善的坏毛病应去掉,早已经形象鲜明地认识到了。而那些小人们,却不能有实在的见识,去实行他所知道该做的事。于是办一件好事,就怕别人不知道是自己干的,去办好事的时候又迟疑不决。改正一个毛病,侥幸别人可能窥视不到,改正得很不彻底。背地里自己独处,虚假的情结自然会产生,这就是欺骗啊!而君子惟恐办一件善事办得不彻底,在晦暗中会产生堕落的行为;一个坏毛病不改正,就会像涓涓细流长年不断地犯错。暗室之中凛然不动的邪念如同面对天神,主心骨坚硬如同金石。单独行事,在自己主持的地方工作,一定要慎之又慎。这就是圣人遵奉的准则要点,也是后世贤人切实研究的问题呀!

古来圣哲之所以彪炳宇宙者,无非由于文学事功。然文学则资质居其七分,人力不过三分;事功则运气居其七分,人力不过三分。惟是尽心养性,保全天之所以赋予我者。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足;充无穿窬之心,而义足。此则人力主持可以自占七分。人生着力之处,当自占七分者,黾勉求之,而于仅占三分之文学事功,则姑置为缓图焉。

【译文】

自古以来的圣哲之人,他们之所以在天地宇宙间不会磨灭,只是因为他们的文章立下的功业。文章之事七分靠天赋,后天努力只占三分;功业则七分靠运气,人力只占三分。只有修养心性,保存好天所赋予的内容,把不去害人的心养足了,就达到了仁;把投机取巧的去掉了,就达到了义。在这个问题上人的后天努力可以占到七分。人的一辈子应当在人力可以占七分的事情上下工夫,而对于人力只占三分的文章功业,则可以慢慢加以用心。

修己治人之道,止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四语,终身用之有不能尽,不在多,亦不在深。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于德者,约有四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眸面,孔彦曾孟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自恨少壮不知努力,老年常多悔惧,于古人心境,不能领取一二。反复寻思,叹喟无已。

【译文】

修身和治国的道理,有四句话可终生受用而获益匪浅:“勤于政事,节俭治家,言语忠信可靠,行事诚恳无欺”。语意的深刻,真是话不在多少,也不在于多么深奥。古往今来的圣哲们的胸怀十分宽广,而达到齐天之大德的,大概有四种境界:通过恭敬修身而生出聪明睿智,这是二程的主张;精诚感动神灵而可以生而知之,这是子思的话语;安贫乐道而身体健康面无忧色,这是孔子、颜回、孟子、曾子的训导;欣赏自然万物,吟诗作赋,而心意安适,精神愉悦,这是陶渊明、李白、苏轼、陆游的人生乐趣。自恨自己少壮时不知道付出努力,而到老年往往有很深的悔惧感萦绕于心,对于古圣先贤们的心境情趣,往往难以领略其中的道理,只能反复思考,慨叹不已。

砺志第二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译文】

君子立志,有为民众、为同胞,并献出民众需要的物质财富的胸襟气度,有内修圣人的德行,外建王者称霸天下的雄心壮志。这样奋发有为,然后才无愧于父母生养自己的恩情,无愧为天地间最崇高的人。所以值得他所忧虑的,是因自己不如舜皇帝的事业成就,不如周公而忧虑,以德行没有修整、学问没有大成而忧虑。所以,顽固的刁民难以感化,则忧;野蛮的夷、狡猾的夏不能征服,则忧;小人在位,贤人远循,则忧;匹夫匹妇没有得到自己的恩泽,则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悲天命而怜悯百姓穷苦,这是君子的忧虑。如果是一个人的成与败,一家人的饥和饱,世俗所说的荣与辱,得与失,贵与贱,毁与誉,君子还没有工夫为这些去忧虑呢。

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两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做官,与用牧猪奴做官何以异哉?

【译文】

明晓道德、教育新民、常做善事,这些都是我们分内之事。如果读书不能落实到自己身上,认为以上三项与自身毫无关系,那么读书还有什么用?即使能写文章作作诗篇,自得于自己的高雅渊博,也只能算得认识几个字的放猪仔而已,怎能称得上是深明大理的有用之才呢?如今,国家依据科举考试中文章的优劣选用人才,是认为这些人既然能按照圣贤的意图立论作文,也就必然懂得圣贤有益于社会的道理,从而做出益于社会人民的事情,身居显位而不脱离百姓,恪尽职守地按常理办事。如果认为深明德行、教化民众是分外的事,那么即便能写诗作文,但对修养自身、治理国家的道理茫然不知,国家用这种人做官,同用放猪仔做官又有何区别呢?

累月奔驰酬应,犹能不失常课,当可日进无已。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息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两年,精进而不觉。言语迟钝,举止端重,则德进矣。作文有峥嵘雄快之气,则业进矣。

【译文】

连月累月地奔走应酬,还能坚持学习,当能能大有长进,不会停息。人生唯有做事持之以恒是第一美德。我早年对于书法一道,也曾苦力探索,却终无成就,近日来天天摹写,从不间断,就觉得字有长进,日新月异。由此可见,年龄无论大小,事情无论难易,只要持之以恒,就如种树养家禽一样,天天看着它长大而感觉不到,尽力前进,坚持不懈,不过一二年工夫,自然有无形的长进。言语沉稳,举止端重,则品德性情有长进。文章有峥嵘雄骏之气,则学业有长进。

家范第三

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又谨记祖父三不信,曰:不信地仙、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有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译文】

家中兄弟子侄,应当记住祖父训诫的八个字。这八个字是:考、宝、早、扫、书、蔬、鱼、猪。还要谨记和遵守祖父的三不信原则:不信看地先生的话;不迷信药物;不相信和尚、巫师。我的日记里,还有八本的说法: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侍奉长辈以让其欢心为本;修养身心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诚信为本;居家以早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个八本,都是我从自己经历的事情中归纳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之谈,弟弟也应当教育众子侄们谨记在心。不管世道是治是乱,家庭是富是贫,只要能够谨守星冈公的八字训诫和我的八本原则,就不会失掉上等人家的地位。

士大夫之家不旋踵而败,往往不知乡里耕读人家之耐久。所以致败之由大约不出数端。家败之道有四,曰:礼仪全废者败;兄弟欺诈者败;妇女淫乱者败;子弟傲慢者败。身败之道有四,曰:骄盈凌物者败;昏惰任下者败;贪刻兼至者败;反复无信者败。未有八者全无一失而无故倾覆者也。

【译文】

一些士大夫之家很快就衰败,往往还不如乡村耕读人家的家运耐久。这些家庭之所以衰败,缘由大体不出以下几个方面。家业衰败的途径有四条:不讲求礼仪之家必衰败;兄弟相互欺诈不和之家必衰败;妇女淫荡秽乱之家必衰败;子弟们傲慢轻侮他人之家必衰败。个人衰败的原因也有四条:骄傲自满、恃才傲物的人必衰败;昏聩糊涂、偏信下属的人必衰败;贪婪苛刻、求全责备的人必衰败;反复无信的人必衰败。从未见过没有这些弊病而无故败家覆身的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