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要读心理学:让你快乐、健康又长寿的心灵处方
13345900000025

第25章 别让压力损害你的健康(1)

人活着就会感受到压力。没有人是可以“免疫”的。不管喜欢与否,压力每天都会陪伴着你。因此,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是压力以及如何应对,以避免压力对我们身心造成的各种不适。

(第1节)压力的来源

压力(Stress)也叫应激,这一概念最早于1936年由加拿大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汉斯·薛利(Hans Selye)提出。他认为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

压力产生于压力源。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压力源可能存在于自身,也可能存在于环境中。自身的压力源也称内因性压力源,包括痛苦、疾病、罪恶感、不良自我概念等;环境的压力源也称外因性压力源,包括热、冷、噪声、灾害等刺激情境。但是,人类最主要的压力源是人,人际关系是造成压力的最主要来源。心理学家在研究中,把造成压力的各种生活事件做了分析,提出了四种类型的压力源:

躯体性压力源

躯体性压力源是指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刺激物,如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微生物、变质食物、酸碱刺激等。这一类刺激是引起生理压力和压力的生理反应的主要原因。

心理性压力源

心理性压力源是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如心理冲突与挫折、不切实际的期望、不祥预感以及与工作责任有关的压力与紧张等。心理性压力源与其他类压力源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它直接来自人们的头脑中,反映了心理方面的困难。生活中的压力事件处处可见,但有的人无动于衷,有的人却耿耿于怀。区别常常源于人们内心对压力的认知。如果过分夸大压力的威胁,就会制造一种自我验证的预言“我会失败、我应付不了”。长此下去,会产生所谓的长期性压力感,畏惧压力。弗雷德曼和罗森门两位学者在对心脏病患者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称之为A型性格的行为方式。这是一种有冲劲、精力旺盛、竞争性强的性格,求胜心切,总想在最短时间内处理无数难以确定的事物。而这种长期处于压力下的紧张状态付出的代价是导致心脏病。美国心脏医学会在1981年将A型性格列为罹患心脏病的因素之一。

社会性压力源

社会性压力源主要是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景与事件。社会性压力源小到个人生活中的变化,大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包括灾害、环境污染、政治动荡、经济衰退、过度拥挤、战争创伤等。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城里人不论住房、走路、乘车、逛商场都离不开一个“挤”字。到处是人,处处要挤,于是“拥挤综合症”出现了。拥挤、嘈杂的环境容易使人高度紧张、焦虑、烦躁、易怒,出现失眠、头痛、乏力、心悸等症状。此外,核泄漏事故、海湾战争、艾滋病威胁等社会事件也给人们造成巨大压力。不仅当事者有压力感,知情者也会产生压力。例如,地震、洪水、车祸、飞机失事等灾害对受害者造成重大打击,而且那些目击者、救援者乃至亲戚朋友也会感到或大或小的压力。

文化性压力源

文化性压力源最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即从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中,使人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压力。若不改变原有习惯,适应新的变化,常常会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甚至积郁成疾。例如,出国留学如果缺乏对环境改变应有的心理准备,没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在异文化背景下难以适应,无法交流,不得不中断学业或引发疾病的事例就时有发生。

(第2节)压力下的身心反应

当人们面临压力时会产生一系列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反应。这些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机体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它能唤起和发挥机体的潜能,增强抵御和抗病能力。但是如果反应过于强烈或持久,就可能导致生理、心理功能的紊乱。

压力下的生理反应

个体在压力状态下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例如,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呼吸急促、激素分泌增加、消化道蠕动和分泌减少、出汗等。加拿大心理学家薛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白鼠为研究对象,从事多项压力的实验研究,指出对压力状态下身体反应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警觉反应。这一阶段中,由刺激的突然出现而产生情绪的紧张和注意力提高,体温与血压下降、肾上腺分泌增加、进入应激状态。如果压力继续存在,身体就进入第二个阶段,即抗拒,企图对身体上任何受损的部分加以维护复原,因而产生大量调节身体的激素。第三阶段是衰竭阶段,压力存在太久,应付压力的精力耗尽,身体各功能突然缓慢下来,适应能力丧失。可见,压力下的生理反应可以调动机体的潜在能量,提高肌体对外界刺激的感受和适应能力,从而使肌体更有效地应付变化。但过久的压力会使人适应能力下降。

压力下的心理反应

压力引起的心理反应有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这是适应的心理反应,有助于个体应付环境。例如,学生考试、运动员参赛,在适度压力下竞争容易出成绩。但是,过度的压力会带来负面反应,出现消极的情绪,如忧虑、焦躁、愤怒、沮丧、悲观失望、抑郁等,会使人思维狭窄、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减弱、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表现出消极被动。心理学研究还表明,过度的压力会影响智能,压力越大,认知效能越差。个体在压力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存在很大差异,这取决于个体对压力的知觉和解释以及处理压力的能力。

当个体面临压力时会有各种行为变化。这些变化决定于压力的程度以及个体所处环境。压力下的行为反应可分为直接反应与间接反应。直接反应指直接面对引起紧张的刺激时,为了消除刺激源而做出的反应。例如,路遇歹徒或与其搏斗或逃避。间接反应指借助某些物质暂时减轻与压力体验有关的苦恼。例如,借酒消愁。

一般而言,轻度的压力会促发或增强一些正向的行为反应,如寻求他人支持,学习处理压力的技巧。但压力过大过久,会引发不良适应的行为反应,如谈话结巴、动作刻板、过度用食、攻击行为、失眠等。心理学研究发现:当猩猩被隔离监禁一段时间后,会出现重复的摇晃、吸吮手指或原地绕圈等刻板行为;把一只动物关在无法逃离的笼子中并给予电击,会引起动物不断吃东西的行为;当两只动物被电击时,电击开始或结束后不久,它们会打起架来。

(第3节)测试你的压力类型

面对压力,有时会觉得难以自处,但当你弄清自己属于哪种压力类型,并且弄清当压力来临你何以会那样反应之后,你就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最佳办法。

下面列出四种主要压力类型。

积极型

当压力来临时,你是如此地懊恼,你发现自己易怒、变得挑剔、爱和别人飙车、向爱人吼叫……结果,你周围的所有人都很伤心并渐渐变得不再愿与你合作,于是你感到被孤立并觉得受伤害很深。

消极型

你总是为如何完成每一件事并且解决所有的困难而焦灼不安,你经常莫名其妙地哭泣或在夜半突然惊醒,那些事儿就在你脑子里翻腾不休。这些看似最平常不过的反应最危险之处就在于,你可能会因此得上一系列的病:周期性偏头疼、皮肤过敏、背痛肩酸或消化系统疾病。

鸵鸟型

焦虑在你脑中一闪即逝。你强迫自己把这些问题置之脑后,然后迅速地投入到其他事情当中。你或许能在世人面前装作很乐天的样子,但是因为事实上你并没有把问题解决,所以它们越积越多直到有一天你无法自控。它们甚至不可避免地堆积在你脸上,那将意味着一场严重的身体或精神上的剧痛反应。

应付自如型

你能把握住自己生活的航线,但有时偶尔也会出点儿乱子。这时你似乎有点儿举止失常,但你实在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只要在艰难时刻你能直面压力即可。

(第4节)测试你的心理压力

人所承受的压力是否适当,可以通过测试表来了解。“国际压力与紧张控制学会”是一个关注压力研究及压力处理问题的国际学术组织。学会创始人之一麦克唐纳·沃里斯(J.Macdonald Wallace)先生研究开发了《心理身体紧张测试表》。这个测试表简便适用,通过分数解释表里找到被试的总分所在的位置,就可以了解自己的心理压力程度。

心理身体紧张测试表

总分:分

(一)93分以上

表示确实有极度的压力,已伤害到你的健康。你需要专业心理医生治疗。

(二)82~92分

表示你自己正经历太多的压力,正在损害你的健康,而且导致人际关系发生问题。你的行为会伤害自己,也可能会影响其他人。因此,对你来说,学习如何减除自己的压力反应是非常重要的。你必须花许多时间做练习,学习控制压力,也可以寻求专业帮助。

(三)71~81分

显示你的压力中等,可能正开始对健康不利。你可以仔细反省自己对压力如何做出反应,并学习在压力出现时,控制自己的肌肉紧张,以消除生理激活反应。好老师会对你有帮助,要不然就选用适合的肌肉松弛练习。

(四)60~70分

显示你生活中的兴奋与压力的量也许是相当适中的。偶尔会有一段时间压力太大,但你有能力去享受压力,并且很快回到平静的状态,因此对你的健康并不会造成威胁。做一些松弛的练习仍是有益的。

(五)49~59分

表示你能够控制自己的压力反应,你是一个相当放松的人。也许你对于所遇到的各种压力,并没有将它们解释为威胁,所以你很容易与人相处,可以毫无顾忌地担任各项工作,也没有失去自信。

(六)38~48分

表示你不易为对所遭遇的压力所动,甚至是不当一回事,好像并没有发生过一样。这对你的健康不会有什么负面影响,但你的生活缺乏适度的兴奋,因此趣味也就有限。

(七)27~37分

表示你的生活是相当沉闷的,即使刺激或有趣的事发生了,你也很少有反应。可能你必须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或娱乐活动,以增加你的压力激活反应。

(八)16~26分

意味着你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压力经验不够,或是你并没有正确地分析自己。你最好更主动些,在工作、社交、娱乐等活动上多寻求一些刺激。做松弛练习对你没什么用,但找一些辅导也许会有帮助。

(第5节)释放压力的几种方式

压力的调适主要还得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压抑情感易导致心理障碍,因此,要学会发泄自己的压力,释放自己的情感。

倾诉自己的苦闷

倾诉,就是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尤其是怒和哀,毫无保留地倾吐给他人。这是一种感情的排遣,也是一种心理调节术。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八九,难免产生苦闷和烦恼。这些苦闷和烦恼如果长期郁积在心头,就会成为沉重的精神负担,损害身心健康。英国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积贮在心中的烦闷忧郁就像一种势能,若不及时加以释放,就会像定时炸弹一样,一旦触发即可酿成大难。若及时加以发泄或倾诉,便可少生病,保健康。

倾诉,是一种释放不良情绪的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摆脱恶劣心境的必要手段。倾诉的对象很多,既可以是足以信赖的亲人,也可以是言无不尽的知己,还可以是素不相识的陌路人。

美国内战时期,林肯总统曾写信给他的一位乡下的老邻居,请他到华盛顿来,说有些问题要和他讨论。这位老邻居到了白宫后,林肯同他谈了关于宣布释放黑奴是否适当的问题。几个小时后,林肯与他的老朋友握手道别,竟然没有征询他的任何意见。“谈话之后他似稍感安适,”那位老朋友说。林肯并没有要建议,他只是要一位友善的、同情的倾听者,这样他可以没有任何压力地发泄心中的苦闷。

发泄情绪,不要压抑自己

一提起“发泄”,人们便认为它是贬义词。其实在医学上,“发泄”却是中性词,甚至是褒义词。人们每天都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这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一个致病因素,压力过剩,就会失去心理平衡。所以,要善于及时释放心理压力,医学上把它叫做“发泄”。

正当发泄大致有两种方法,一是嘴巴发泄,二是手头发泄。

嘴巴发泄又分两种,一是自言自语。比如,有人受了上司的气,不敢对上司发作,只好买一瓶酒,一边自饮自斟,一边骂骂咧咧。别看他形象不佳,但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骂完了,气也消了,再蒙头睡一觉,什么事也没有了。不过,喝酒别太多,否则,气是出了,又闹出个酒精中毒可就不合算了。二是对人倾诉。当你有“一肚子气”时,不妨找一个亲近的人,理解你的人,把肚子里的怨气全部倒出来,这样可以得到解脱。但这必须选准对象,因为不理解你的人不可能静听你的“倾诉”,听别人发牢骚毕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如果他一边听你的诉说,一边做别的事情,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反而会使你更加生气。不理解你的人还会和你唱反调,说一些“嘿,你真不应该那样……”之类的话,简直是火上浇油,把你气个半死。

手头发泄亦可分为两种:一是用文字发泄。在你受了某人某事的气之后,利用你手中的笔,一“写”为快,把它记下来,或者写一封措词激烈的信,将对方骂一通。但请记住,这种信,只可以写,不可以发。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就常使用此法发泄胸中怒气。他在外面受了别人的气,回家就写一封骂对方的信。第二天,家人要为他发信,他却不让:“写信时,我已经出了气,何必把它发出去惹是非。”二是以创作发泄,这是发泄的最高境界。凡·高将苦闷发泄在画布上成为油画大师,巴尔扎克将生活的压力发泄在稿纸上成为一代文豪……

此外还有一种“手头发泄”方法:摔盆打碗砸东西。因这不是正当发泄的方法,这里并不提倡。有人在外头受了气,回到家对着家里人吹胡子瞪眼、摔盆砸碗,将心理压力转嫁到亲人身上,这样做就大错特错了。

释放情感

多年前一位医学专家说了一句话:“癌症是没有哭出的泪水。”一句话道出医学界多年的研究心得。压抑的情绪容易引起癌症,暴发的情绪容易引起心脏病。适当的疏解和表达情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情感是自然的,如果不能适当地表达,不但造成身体的干扰,也是开心的障碍,甚至于会破坏和睦的人际关系。积压的伤痛会使人通过看电视、工作、过度沉迷于口腹之欲、****来麻痹自己,长期压抑会使人情感麻木。

我们情感表达的方式来自幼小的教育,当我们受伤、受委曲、难过或受挫折时,父母亲有没有容许我们疏解情绪?或他们用一些转移注意力,恐吓、打骂、羞辱、瞒骗等方式阻断我们的哭闹,因而伤痛深藏在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