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要读心理学:让你快乐、健康又长寿的心灵处方
13345900000024

第24章 人际交往心理与健康

(第1节)人际关系与健康的关系

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关系。由于它是通过个人意识和行为体现出来的,所以,人际关系也可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群体中,这样就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存在着种种交往关系,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系统。

心理学家认为,友谊是人际关系的体现。生活中善于理解别人,并乐于助人的人,自己可获得快感和欣慰;而对于被援助的人来说,则更会产生情绪上的良好感染与反馈作用,能使人得以安慰、鼓舞。这种精神上的快慰和舒畅,对于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注意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者,绝大多数身体健康,长寿者居多。

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有吝啬、多疑、嫉妒、高傲等,极易形成他人心理上的“劣性定势”,对自己精神上也是一种无形压力。这种人往往伴有一定的躯体症候,如烦躁易怒、食欲不振、头痛失眠;有的郁闷心悸、胃脘不舒。容易罹患过敏性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性溃疡以及心血管疾病等。研究还表明,那些性情孤独、不愿与邻里及亲友往来的人,其死亡率要比喜欢交际的人高出2.5倍。

实验证实,人在情绪平稳时,内分泌活动也处于平稳状态。人际关系紧张时,随着情绪的剧烈波动,血液和尿中儿茶酚胺(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含量明显升高。肾上腺素是人体重要激素之一,参与人体代谢活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并与心脏、血管和其他器官有密切关系。儿茶酚胺的增高又可促使血脂增高,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形成动脉硬化。大量的儿茶酚胺还会促使血小板聚集,阻塞小动脉,致使心肌梗塞。所以,剧烈的情绪改变,往往使冠心病、心肌梗塞突然发作。

(第2节)人缘与健康的关系

二十一世纪的新观念是:人缘好也是健康的标准。你人缘不好,可能是躯体,尤其是心理上出了问题。一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的人,总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下面列出几种人际交往模式供你检查对照:

(一)客多心烦

人来客往多会影响家庭经济和正常的家庭生活,这就常会引起家庭矛盾。特别是一方(例如女方)的至爱亲朋太多,另一方缺乏热情。另外,在接待客人上有亲有疏也会引起矛盾,伤害夫妻感情。

(二)怕被拒绝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不安全感使然。这种人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处处怕被别人伤害,担心自己主动与人交往时,受到别人的冷淡;另一种是担心自己被利用、被欺骗,总是不信任别人。

(三)不会说“不”

这类人常以奉献者角色与人交往。认为别人必须得到我的帮助,在与人交往时我必须做出牺牲,以使别人欢愉。他们从小到大就没说过“不”字,相当善举没有得到所期望的回报时,就会感到十分委屈和不平衡。

(四)需要依靠

这种人过分信赖依靠的对象,凡事言听计从,唯唯诺诺,完全失去了自我。如果他只依赖某一个人,就会既不愿意,也不允许对方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惟恐自己被抛弃,结果使被依附对象有一种束缚感,并产生想摆脱这种关系的强烈愿望,最终导致亲密关系的破裂。而心理脆弱者又难以承受这种打击,便出现心理危机。与人交往是个实际体验的过程,如果你有上述问题,首先要认识到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再客观地回顾一下你在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问题是否是由此而生的,及时提高对人际交往重要性的认识,进行自我调整。

(第3节)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人际交往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人际关系的协调等等,都离不开人际交往。没有人不希望交往,每个人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

可是,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不会人人如愿,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研究表明,那些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一般具有坦诚、乐观、幽默、有活力、聪明、有个性、独立性强、能为他人着想等等个性心理特点,而那些不太受人欢迎的人具有以下心理特点:自私、自负、虚伪、自卑、斤斤计较、猜疑、依赖、羞怯、固执、没有个性等等。大家不妨对照下自己,扬长避短,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傲心理

自傲的人喜欢过高地估计自己,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他们在交往中通常表现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气凌人,高兴时手舞足蹈、滔滔不绝,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丝毫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而且不愿和自认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他们还容易过高估计了和他人的亲密程度,有时候对人过于亲昵,说些不该说的话,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另外,有意思的是,自傲的人一旦遭受挫折,往往会变成自卑者。

自傲的根源是错误的自我评价。当然,与其成长环境也密切相关。

克服自傲心理,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以利于对自己做出客观评价。另外,还要学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逆反心理

有些人喜欢标新立异,总爱与别人抬杠。不管什么事情,不管对与错,别人说好他偏说坏,别人说一他偏说二。逆反心理容易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固执心理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必须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固执心理就犯了僵化不前的错误。固执的人抱残守缺、拒绝变化,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即使道理已经很明了,他也拒绝承认错误。这样会有几个人愿意与之交往呢?

作秀心理

有的人朝秦暮楚、见异思迁,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且喜欢吹牛。这种人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

利用心理

很多人抱着“利用”的目的与人交往,因而通常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难免“兔死狗烹”、“过河拆桥”。有这种心理的人不会有真诚的朋友,利用别人的同时也会沦为他人的工具。他们的人际关系往往表面良好,一旦有难,便土崩瓦解。

干涉心理

人人都需要一个自我心理空间,即使夫妻之间不也希望有一点自己的隐私吗?朋友更是如此。关系再好,也会有一个封闭的心理角落。可有的人,偏喜欢打听、传播他人的私事,还一相情愿地“帮助”人家,实在是低俗和招人嫌的心理和举动。

仇视心理

有些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他人,对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宽容表示仇视,对胜过自己的人以嫉妒表示仇视,对和自己不相上下的人以中伤表示仇视……仇视心理使周围的人没有安全感,自然不愿意与之交往。仇视心理往往来自童年的不幸遭遇。

(第4节)人际交往中如何保持最佳的、主动的状态

要做到知人明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就是认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加强自我修养,完善自己人格,自觉地调整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居于领导地位时,更要重视自我修养,不要放任,不要自我膨胀。要尊重别人,关心下属,在敏感问题上,如:用人、调薪、分房等要一视同仁,先人后己。要懂得“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正确认识自己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也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明人”,也就是了解人,在交往中多看别人长处,取长补短。对人要礼貌热情,平等待人,多尊重,少苛求。“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尊重。

适时调整“角色变化”也很重要

当角色改变时,诸如职务变化、家庭变化等,要审时度势,保持心境轻松平稳。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孙真人卫生歌》中说:“世人欲知卫生道,素乐常有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在角色变化时,能做到顺理修身,就能使心境处在平稳、乐观状态。气血调和,精神内守,生命发条就能稳定在最佳状态,少得病或不得病。